最治癒的生活:遠離困擾的當下,重建內心的秩序

2020-12-19 一淵寓言

改編自五十嵐大介的同名漫畫「治癒系」電影《小森林》,不管是2014年橋本愛主演的日本版,還是2018年金泰梨所主演的韓國版,都同樣耐看,值得再三回味。

同樣的故事原型,在不同的國度裡被精彩演繹和還原,只因為,今天的我們,都面臨同樣的生存困境:城市生活帶給我們的種種困境,該如何去尋找出路?

一句「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雖然是玩笑話,又何嘗不是飽含了生活的辛酸。

金泰梨所飾演的「宋惠媛」說,我是因為肚子餓才回來的。潛臺詞,城市並不能滿足,只是這種空虛和惆悵,化作了對食物的執著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親手做的美食集

惠媛,在母親離家出走時,高中還沒畢業,她一邊憤怒於母親的不告而別,一邊又好奇於母親不得不離開的理由。最終,她對自己保證沒有母親也一樣能過地很好,可還是踏上了去首爾求學的路,也是為了尋找生活的答案。

然而,現實是,惠媛在大城市生活地很鬱悶,方便的食品並不能填飽我的肚子」,一心備考的教師考試也沒通過,和男友的關係陷入了冷戰……

這樣的人生之困,當下的我們並不陌生。形式千差萬別,但是本質是一樣的。惠媛一直處於尋找的過程中,食物就是她與外界的相處方式,也是她與母親逐漸和解的途徑。

,究竟應該怎樣活著?我們所嚮往的「治癒系生活,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事實上,我們所有因為不滿現實的問題,都可以在《小森林》中貌似流水帳的生活記錄中,找到智慧的答案。

第1個智慧:需要治癒的,是我們和生活的關係

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

生活本身沒有對錯,需要被治癒的不是生活,而是我們和生活的關係。

比如,有的人感覺生活艱難,他會認為全世界都在與自己為敵,自然對生活也充滿敵視;而另一類人,即使在生活的低谷,依然會感恩磨難帶給自己的強大,時過境遷之後,自然也會百倍地獲得生活的饋贈。

所以,你如何對待生活,生活就如何待你。

《小森林》中出現的三個人,在面對各自的問題時,惠媛是逃回山村尋求庇護,載夏是拋棄城市去做一個農民,而恩淑在百般忍耐之後打了部長的頭……殊途同歸的,他們對待出現了問題的生活,都是選擇拉開距離。

城市讓惠媛和載夏感到無法忍受,是城市裡的生活無法滋養他們的身體和心靈。恩淑做著壓力大得要死的農協工作,做夢都想去城市,是因為從出生就沒離開過這裡的這件事成為了她的心魔。

既然與生活的關係出現問題,就如載夏的獨白:

不想過別人為我設計好的人生,上班生活嘛,能自己決定的事情不多,沒有四濺去思考,也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巴巴的等著發工資的那天,有一天看著這樣的自己,感覺心臟像要爆炸一樣……

那就乾脆切斷舊的關係,比如離開城市;建立新的關係,比如回到自己出發的地方。

第2個智慧:治癒系生活,從拒絕速食主義開始

當發現我們與生活的關係出現問題之後,對「治癒系」生活的需求就變得很迫切,一定要做點什麼,才填補內心的荒蕪和空虛。只停留在抱怨和空想的階段,只會讓想像中與生活糟糕的關係,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所以,當惠媛堅定地覺得,城市帶給自己最大的困擾是「方便食物」,那就離開,不再忍受方便食品的摧殘,開始尋找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滿足。

懂得拒絕,懂得取捨,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所謂的「治癒系」生活,從來都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的選擇之後,所帶來的觸及內心體驗的改變。

速食主義盛行的當下,覺得餓的不僅是惠媛,食物、書籍、文化、音樂、藝術……都在被稀釋化、淺薄化,我們都覺得百無聊賴。20分鐘聽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閱讀方式,但這個速度並不能充實們的頭腦。

速食的文化、快餐化的愛情,以目的為導向,喪失了審美生活的情趣,怎麼可以不治癒?

第3個智慧:被治癒的途徑,對立到合作的轉化

傷痕如何才能被修復?生活如何才能被治癒?

載夏問惠媛,你頭上的傷疤怎麼不見了?於是就開始回憶往事,還玩起了互扔番茄的童年遊戲。載夏實際上想問的還有更多,她的媽媽、她的男朋友、有沒有分手、到底怎麼打算、是不是就此留下來……

更早比惠媛懂得與生活合作的載夏,無論是送來一隻狗,還是指出「你以為過地忙一點就逃避問題嗎」,都是在教惠媛要正式生活的本來面目,才能以平等關係建立合作。

不是討厭速食嗎?於是,惠媛自己劈柴燒火、做飯烹飪、採摘種植、釀酒醃製……為了吃麵片湯,揉面發酵需要等兩小時,這個時間正好去院子裡鏟雪。

於是,等待,等待,就成為惠媛山村生活最常見的狀態。春天採摘的蕨菜要等到秋天食用,等春天最先種下的土豆開始發芽時,就意味著要開始種下其他的作物了。

辛苦的勞作,讓身體很累,心裡卻很輕鬆。在逐漸與生活步調一致的時候,合作的關係也就建立,而此前與生活劍拔弩張的狀態也就自然消失了。

第4個智慧:治癒後的體驗,輕裝上陣重新出發

治癒或者治癒系生活的標準又是什麼?又所得,又有升華,才是終極目標。

惠媛曾經自嘲道,載夏是帶著答案回到了家鄉,而自己是因為無法忍受而逃了回來。

但是,當經歷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時間的沉澱和撫慰之後,惠媛終於可以拿起電話和男友平靜地說分手,也終於明白自己是回到了這裡,而並非逃。

正因為飢餓的感覺終被治癒,所以,惠媛才可以與母親達成和解。

送信的大叔說,惠媛啊,讀不讀信是你的自由,但配不配送這封信,並不是我的自由,這就是郵寄員的宿命。

但宿命並不意味著無法打破。所以,惠媛再次出發去首爾,離開前,針對母親寄來的第一份信留下了關於土豆麵包的留言。從哪裡逃跑,再回到哪裡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重新出發。

所以,載夏喝醉酒都會說:

在城市生活久了就會知道,幹農活是個多麼不錯的職業,等到春天的時候,全都會發芽,面向藍天,像一個個的小精靈,就是那種,反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我覺得,我真的選取了一份很帥氣的工作

酒後的真言,真的很帥氣。

當以輕裝上陣的心態再回首爾,惠媛從容了很多,打工、看花、看雲、吃抹醬麵包,都帶著笑、帶著柔。更重要的是,她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就是回到山村,才是自己的宿命。

這一次真正地回歸,不僅有那個對前女友說「我有喜歡的人了」的載夏,還有五狗對著狂吠的窗戶後最可能出現的人,在等著她,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真正的治癒系的生活,就是如此:「斷舍離」令人困擾的一切,而後梳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在重構內心秩序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真正的強大,無論是拒絕還是選擇,都有足夠的底氣。

相關焦點

  • 極簡生活:讓生活重建秩序,讓內心重拾安寧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原來大家裝修房子的時候,都認為屋子裡物品越多顯得家越溫馨,而近年來「簡約」的風格卻成了當下最流行的趨勢;小時候總覺得自己長大後,就可以自己賺錢買很多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長大後,雖然賺錢了,卻發現煩惱越來越多;女生們喜歡把自己的衣櫥裡許多衣服展現給閨蜜們
  • 社會秩序的恢復與重建
    在過去的研究中,秩序的恢復和重建的概念也被反覆提及,廣泛使用,並不鮮見。但是,在已有的文獻中,並未對秩序的恢復和秩序重建做出明確的概念上的區分和實質性的界定,僅僅只是將其作為兩個可以相互替換的概念加以使用。這種對社會秩序的恢復與重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不做區分的做法,不僅僅是一種概念上的混淆,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忽視了秩序重建的困難性和持久性,不利於我們深刻認識我國當下社會變遷的本質。
  • 【周醫微語】第157本書:《生命之重建:治癒你的身體》
    【周醫微語】第157本書:《生命之重建:治癒你的身體》 2020-10-19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
    不同文明之間的摩擦就像地震帶一樣,會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而新的世界秩序就是不同文明對峙的秩序。如果我們把形形色色,內心深處有著根本不同「三觀」的人群放在一起,讓他們產生密集的互動和接觸,更有可能出現的是衝突和紛爭,而不是理解和共存。個人如此,種族亦是如此。
  • 保證自己內心的秩序——讀《心流》
    本書最核心的概念是「心流」,簡單來說,是自己進入一種忘記時間的狀態,很多人打遊戲、看書、工作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而本書,所要強調是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心流》中的心理圖。這個圖非常有意思,它表明人做任何事都有三種狀態,焦慮、心流和厭煩,以工作為例。
  • 許知遠X於默:兩隻「貪吃蟲」,用旅行尋找內心秩序
    普魯斯特說,內心匱乏的人才需要上路旅行、漫遊。兩位最初因為什麼決定出發的?許知遠:我先說我內心匱乏是吧?(笑)最初,我覺得是一個完全出於逆反的選擇。我一直到30歲之前都是在書本世界長大的,我對世界的理解,沒有具體的、個人的,我看到的都是觀念,都是歷史裡面的人物,普通人的生活我沒有感受。
  • 實踐篇: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的情緒困擾
    我昨天晚上十二點收到一個粉絲留言,稱自己被憤怒的情緒控制了,想問我如果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方法,應該怎麼做才可以化解這種憤怒的情緒困擾?這個提問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奇特的經歷,我曾經也有過極其憤怒的時候。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中,作者是中國沙盤遊戲的實戰專家,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20餘年。看這本書,不僅僅是了解了沙盤療法,更讓人深刻的是,書中一個個真實的育兒案例,讓人感慨: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才是親子關係真正的開始。
  • 內心寧靜,才是真正的遠離喧囂,活出了生活的真諦
    長大之後因為要為生活奔波,經常要搬家,再加上隨著閱歷的增長,我似乎漸漸懂得了其中的含義。真正有能力的人,越是身居要職越是清廉自律,不會隨波逐流。百度上的隱士的三種精神境界: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過隱居的生活。與世無爭,所以有人解田歸田。這是小隱。
  • 《大贏家》:在混亂與秩序中,重建支配等級金字塔
    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裡有一段關於混亂和秩序的論述,非常形象。1.太極圖看上去像是一個圓圈裡頭尾相接的兩條魚,代表混亂的黑魚頭上有一個白點,代表秩序的白魚頭上有一個黑點,這說明,混亂和秩序永恆地並列存在且可以相互轉化。2.序中有亂,序在亂中,亂又在更大的序中,最真實的秩序是最恆定的。混亂,字面上的意思有兩個:①無條理,無秩序。
  • 《繪畫心理學》:教你1分鐘測出內心隱藏的焦慮,快速擺脫困擾
    簡單到1分鐘就能測出你內心深處的焦慮和秘密,幫你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房樹人測驗,起源於1948年,最開始是由被測試人分別在三張紙上,畫房子、樹和人。後來慢慢演變成將房、樹、人畫在一張紙上,可以很好地觀察三者之間的動態關係。
  • 讀書筆記 | 重建文明秩序——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張子楓化身名創優品情緒管理員,治癒當下年輕人的壓力情緒~
    最近國民妹妹張子楓,化身名創優品店員,為大家帶來了一部充滿奇幻而又治癒的微電影——《情緒管理局》。影片中張子楓不僅擁有洞察他人情緒的魔法,更有幫助路人調整情緒的超能力。微電影中的三個故事真實地反映了當下都市青年在社會壓力下產生的各種情緒問題,傳達了名創優品對Z世代年輕人的呼喚:只管撒野,不做情緒奴隸。完整影片已在名創優品官方微博、官方抖音、bilibili等平臺上線。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激蕩思潮二十年
    要論思想最長遠深刻而又最容易招人誤解的美國思想家,也許非塞繆爾·亨廷頓莫屬。1993年夏,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文明的衝突?》的文章,之後又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2009年中文版)這一著作,這引起了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持續高居《華盛頓郵報》圖書排行榜非小說類榜首,並被美國大學生列為必讀圖書。在豆瓣擁有數萬個想讀標記,數千評論,已成為一部中國讀者的國際關係經典讀本。《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持觀點及其論述開始頗有爭議,但作為一部具有深刻預見性和洞察力的經典著作,預言的一一驗證和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的研究和剖析,將會持續帶給我們深入的思考和啟迪。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新「國際地緣政治地圖」。塞繆爾·亨廷頓哈佛大學學院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
  • 國際觀察:文明的重塑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眼下,面對迅速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大危機,包括基辛格博士在內國際上幾乎所有的國際戰略專家均認為,此次新冠疫情是本世紀最大的全球危機,造成了廣泛深刻的巨大影響,將永久性地改變我們所認知的國際體系、力量平衡與世界秩序。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激蕩思潮二十年
    要論思想最長遠深刻而又最容易招人誤解的美國思想家,也許非塞繆爾·亨廷頓莫屬。1993年夏,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文明的衝突?》的文章,之後又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8年、2009年中文版)這一著作,這引起了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
  • 內心寧靜,才是真正的遠離喧囂,活出了生活的真諦
    長大之後因為要為生活奔波,經常要搬家,再加上隨著閱歷的增長,我似乎漸漸懂得了其中的含義。真正有能力的人,越是身居要職越是清廉自律,不會隨波逐流。百度上的隱士的三種精神境界: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過隱居的生活。與世無爭,所以有人解田歸田。這是小隱。
  • 遠離抑鬱 這些動漫美術館負責治癒你
    原標題:遠離抑鬱 這些動漫美術館負責治癒你   據樂遊上海,或許大多數人覺得動漫中那些美好而虛幻的場景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重溫那些曾經暖心的動漫人物,是否能夠治癒你心中的疲憊與傷痕,再度重燃你對生活的樂觀與積極呢?那就去這些動漫博物館治癒自己吧。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書筆記
    他參與編寫過17本圖書,撰寫超過90篇學術論文,其中,《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被翻譯成22種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外交》季刊夏季號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隨後, 亨廷頓出版了他的新書《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並且在《外交》季刊上載文,宣稱「西方文明獨特,但並不普遍」, 進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衝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