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閆靖靖 通訊員劉婧 於進紅
1952年,13名解放軍戰士爬行15公裡的山路來到華山西峰之巔。戰士們鑿石、背土、平地,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在絕壁之巔架起了風向杆,裝上了百葉箱,搭起了簡易房,華山氣象站就此落成。
如今,在海拔2064.9米的華山西峰上,矗立著一座二層小樓,許多遊人會從它旁邊走過,卻很少有人會留意到它。它就是華山氣象站,是陝西省內唯一一個國家二類艱苦臺站。
建站初期,華山氣象人不論老少都有一根自製的扁擔和兩條繩子運送物資,往返30裡公裡山路,上山的石階多在聳立的石脊或懸崖峭壁鑿建而成,臺階窄而崎嶇,有時只能容半個腳踩實,兩側是萬丈絕壁,每走一步異常危險。從剛開始的二三十斤,到女同志能挑四五十斤,最後男同志能挑七八十斤,氣象人每上下一次山,腿腳疼痛,汗流浹背。路途艱險,職工在山上一待就是數月。
如今的華山氣象站,雖然環境條件有所好轉,但是依然艱苦。華山上沒有井水、沒有泉水,氣象站的飲用水大多是從水窖裡挑出來的。「水窖裡的水都是雨雪融水,喝起來會有樹葉的味道。」在華山氣象站工作了近十年的田立峰深有體會:「開春以後,窖水裡總有許多小蟲子,有時還能發現淹死的老鼠,把鼠屍清出去,窖水繼續喝。」因為水質不好,山上幾乎每個人都得了胃病。
2013年,華山西峰索道建成使用,氣象站的人上山時就能通過纜車從山下往站上送水。「一次兩大桶,一共100斤,然後拎上三四百米送到站上。」送來的水,除了喝之外主要用來做飯和洗漱。
由於水的珍貴,華山氣象人無論在山上呆多久都是不能洗澡的。遇到比較乾旱的季節,他們只能保證飲食用水,臉都不敢洗。「每次值完班後下山,所有人幹的第一件事都是洗澡。」愛美的郭永秀在山上也就不那麼講究了。
除了水,山上的食物也較為缺乏。每過七八天,站上的人就要打電話從山下買食材。饅頭、食用油、雞蛋、蔬菜、肉類……全都「坐」索道上山,再由挑夫送到站裡來,有時候東西還沒有運費貴。因為食材少,站裡的工作人員每天只吃兩頓飯,主食多為面和饅頭。晚上如果餓了,烤饃配上「老乾媽」加上一桶方便麵就是一頓不錯的加餐。
條件雖然艱苦,但聽一聽老一輩華山氣象人的故事,沒有一個人不被華山氣象人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所打動。「全國三八紅旗手」牛變玲、「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李華珍、陝西省「新長徵突擊手」高戰國、陝西省「巾幗建功標兵」牛平禮、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和全國氣象部門先進工作者於進江……建站60多年的時間裡先後有200多位氣象人在華山之巔留下了奮鬥的身影和珍貴的記憶,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成為了省內乃至全國聞名的優秀氣象工作者。
現任華山氣象站站長的達勇,是個「80後」,2005年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現在已是華山站地面測報工作的骨幹。2007年,達勇母親身患重病,從患病到去世的三個月裡,達勇只請了一次假回家看望。他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這對剛參加工作兩年多的他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但在處理完母親的喪事後他回到單位上班,經過自我調節以及同事們的開導安慰之後,他又開始投入觀測值班工作,期間沒有因為心情低落而抄錯一回數據,發錯一回報文。「站裡的工作有些單調和枯燥,但卻都和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馬虎不得。」對於自己的工作,達勇要求很高。
2010年4月28日,華山景區連續遭遇大風襲擊,風持續了將近10個小時。華山氣象站的氣象設施被風吹壞,風杯被吹掉,景區內一些樹齡較大的華山松也被大風攔腰折斷。在風速稍小之後,達勇立即拿出備份的儀器,爬上10米高的風杆,冒著被吹落西峰懸崖的危險,更換了儀器設備,保證了氣象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他指揮同事發布大風藍色預警,提醒遊覽華山的群眾注意防範,並通知華山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及時組織林業人員對景區沿路樹木進行檢查,用支架支撐傾倒樹木,保障遊客的安全。
「我生長在一個氣象家庭,從小就聽母親講述他們華山的故事。」如今在華山氣象站工作的李瑞寧出生在華陰,他的母親是全國「三八紅旗手」牛變玲——華山氣象站的傑出代表之一,他的姐姐、姐夫也都在華山站工作過。他出生不到兩個月,媽媽就上山了。小時候,對他來說遙望華山,就是在望向媽媽,讓他覺得親切。所以,他一直對華山氣象站有著濃濃的嚮往,華山站對於他來說就像是親人,就像是家。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在這裡紮根,更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次觀測,記錄好每一個數據,做一個有目標、有追求的氣象人。」新一代的華山氣象人繼承了老一輩華山氣象人「一根扁擔兩條繩,立足高山幹革命」的傳統美德,弘揚著「立高峰、測風雲、比奉獻、創一流」的新時期華山氣象人精神。一代代華山氣象人在這2064.9米的西峰之巔將華山氣象精神薪火相傳。剛到華山站工作不久的「90後」男孩高翔找到了新的理想:「我要把華山站60周年的宣傳片寫成一部小說,採訪每一位片中提及的氣象人,用我的筆記錄下這60年來的風雨歷程。」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5月7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