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美味,大蔥蘸醬」!這是齊魯大地的最佳CP。
提起山東美食,肯定會想到大蔥。電視劇《大宅門》中,陳寶國飾演的白景琦就這麼說——
不光是影視劇作品,很多咱山東籍演員也會時不時表達一下對大蔥的喜愛,比如黃曉明現場製作「煎餅卷大蔥」——
的確,對於山東人來說,大蔥早已不只是增香提味的佐料,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是可以融入血脈的文化符號。
為啥山東人對大蔥情有獨鍾,今天為你一一揭秘……
其實,大蔥的原產地並不在山東。
戰國時期齊國名著《管子》中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意思是,齊桓公五年,大致相當於公元前681年,齊國徵討山戎時得到了大蔥,並在國內推廣。
於是大蔥和山東自此結下了一段超過3000多年、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誼。
那麼多蔬菜,山東人為何偏偏和大蔥一拍即合呢?
原來,在沒有大棚蔬菜的古代,山東地處溫帶,冬季寒冷而漫長,無霜期短,時鮮蔬菜品種與數量都遠不如南方豐盛,尤其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種類少之又少,生命力頑強的大蔥自然脫穎而出。
而大蔥來了以後,山東的水土也是爭氣的。
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又有肥沃的土地加持,大蔥來了齊魯,就像魚遇著了水,迅速紮根,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即使到了今天,山東省的蔥產量依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口感脆甜、略帶辛辣的大蔥,聰明的山東人很快發現了它的妙用不止於好吃,北方氣候乾燥,容易生病,而生吃大蔥,能殺菌治病。《本草綱目》對大蔥是這樣記載的,「蔥從囪。外直中空,有囪通之象也。」意思是,大蔥有「通中發汗」的功效。
能治病、易種植,大蔥很快就成了齊魯地區每戶人家的寶貝。
高過姚明,甜過初戀。當一個山東妹子以「你沒有我們家蔥高」為理由拒絕你時,千萬別覺得她在敷衍,她說的都是大實話。
山東蔥以「高大」出名,不僅在網絡上成為段子手的素材,還被郭德綱放進相聲裡,《灶廚》裡就有這麼一段兒:「山東章丘產的這種大蔥,叫大梧桐,有兩米多高。」
每年章丘大蔥節一到,姚明的亞克力牌就被搬出來了。
這話一點不誇張。每年一次的「章丘大蔥節」,就是專門為大蔥舉辦的比賽,在專家評審的精準測量下,選出「蔥王」。2019年的大蔥狀元身高2.43米,講真,沒個兩米高,你都不好意思來比賽。
在沒有網絡傳播的時代,山東章丘大蔥就已然「聲名在外」了,明代的時候明世宗就御封章丘大蔥為「蔥中之王」。
還有那些在「蔥林」裡迷路的孩子們;吵架時先扔一根蔥鎮住對方氣勢的大嬸;邊賣邊啃,一度被誤解為賣甘蔗的蔥小販;還有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堆著滿滿當當的大蔥,感覺要用蔥來蓋房子似的……這些雖是網絡上拿來熱烈討論的段子,也是章丘大蔥豐收時的真實反映。
別人眼裡的大蔥是威武雄壯的漢子,但在愛蔥人的眼裡,儘管身高兩米多,但蔥依然是溫柔可人的鄰家妹妹形象,蔥白切段,蘸醬或者直接生吃,豐富的汁水透著甘甜,惹人憐愛。閒來無事吃根蔥,大蔥這種神奇的蔬菜也竟然可以像水果一樣肆意享用。
老舍也很喜歡大蔥,他說:「看蔥就像看運動員,別看臉,得看腿。濟南的蔥白起碼有三尺來長吧;粗呢,總比我的手腕粗一兩圈兒......這還不算什麼,最美是那個晶亮,含著水,細潤,純潔的白顏色。」在他筆下晶亮細潤的大蔥此刻竟然多了幾分溫柔和嬌羞。
說起山東大蔥經典吃法,莫過於煎餅卷大蔥。在《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就提到了山東的「煎餅卷大蔥」。拿一大塊煎餅對摺幾下,卷上一根水靈靈的大蔥,抹上醬,撒點鹽,又香又脆,蔥香滿口。
不過,在物資豐富的現代「山東大蔥」地位不斷下滑,甚至不少很多山東年輕人聽到「煎餅卷大蔥」就不自覺地翻白眼。
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你覺得大蔥「老土」、不好吃那是因為你真的不懂烹飪。
壽光蔬菜博物館裡有則關於大蔥的小故事。山東明宣德五年,山東巡撫曹弘巡查農情至壽光,見沃野平疇,大蔥種者連阡,長勢喜人,便問大蔥味道如何?知縣答:生食增進食慾,烹鍋炒菜味道更佳。知縣專門設了「大蔥宴」,端上「蔥炒雞蛋」「蔥燒木耳」「蔥炒蝦醬」……曹品後連聲稱道:「南京到北京,比不過壽光蔥。哪裡大蔥奇?壽光八葉齊!」
其實山東大蔥不僅僅是配菜,還能撐起整場的主菜。
汪曾祺在《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中記載,民國美食元老,被稱為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者型烹壇聖手王世襄,在一次聚會中被邀請做一道拿手好菜,面對滿桌珍饈,王老卻選擇了最廉價的食材——山東大蔥,那時王老只做了一道燜蔥,沒有任何其他配菜,卻成了當場最受歡迎的菜品,被各位老饕一搶而空。
據傳,王老還擅長做一道「米燒大蔥」,鮮嫩入水的蔥白切段,用素油炸透碼在盤中,潔白的蔥白好像被披上了一層金色的鎧甲,既堅硬又閃爍,等待燒汁的光臨。海米在黃酒中「泡湯」,慢慢舒展膨脹,加入醬油、白糖等調料,齊刷刷地倒入鍋中,等待湯汁熬得濃稠,趁熱澆到碼好的蔥段身上,晶瑩中透著金黃,吃上去蔥香濃鬱而不衝,甚至有一種鍋包肉的感覺。
其實,吃山東大蔥也是有講究的。以霜降後的大蔥最好,經歷了寒冷的洗禮卻沒有被凍壞,下鍋炒制,在溫度的加持下,味道才最好。山東名菜「蔥燒海參」中所用的蔥,講究的飯館都是用霜降後的大蔥。海參清鮮,柔軟香滑,蔥段香濃,配上濃鬱的醬汁讓人毫無抵抗力,每次上桌,不過一眨眼的功夫,海參和蔥,都消失得乾乾淨淨。
除了飲食,如今大蔥在山東人的生活中也佔有了重要位置。膠東一帶民間遺存有「過年大蔥壓窗臺」的習俗,一是相信大蔥象徵著頑強的生命力,嚴冬裡大蔥照樣能存活;二是對來年的生活有美好願景,想在來年從從容容。
生命降臨的日子,也缺不了大蔥的身影。在山東大部分地區,有如此風俗:嬰兒滿月時,請嬰兒的舅舅剃胎髮,稱「剃滿月頭」。其下要旁置一簸箕,簸箕中放幾株蔥,蔥主聰,取其吉祥之意。
蔥,翠綠可愛,人們長用蔥綠來比喻綠的濃厚。在山東一些地區迎新娶親中,大蔥也會作為重要禮品來饋贈親家。兩根連根大蔥,既表示喜結連理,也表示繁衍叢生,還表示祛病避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蔥淳樸大氣、富有個性又不失平和,正像山東人的性格,如今,在齊魯大地山東人與大蔥的情緣還在延續。
畢竟,日啖大蔥三百根,才不辭長做齊魯人,走!這就買蔥去!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