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各地文史研究專家用6年時間撰寫的學術著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墾母山咖啡打造「一條龍」產業鏈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以下簡稱熱科院飲料所)向海南日報記者提供一份數據顯示,中國咖啡豆消費量從2006年的2.59萬噸上升到2016年的12.82萬噸,年均消費增長率為22.34%,是世界咖啡消費增長速度的10倍左右。 近年來,海南「福山」「興隆」「南國」「春光」「力神」等咖啡品牌在省內外已頗有知名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杯測師們依次品鑑並打分……11月14日,位於黎母山腳下的海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咖啡加工廠內,9名專業咖啡杯測師正對母山咖啡進行杯測評級。 此次活動由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羅布斯塔咖啡豆(以下簡稱羅豆)在我國的主要產地為海南及雲南部分地區,這是羅豆中國產區的首次專業杯測。」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符長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杯測就像品選紅酒一樣,客觀且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酸味、苦味,確定品質的優劣。「以杯測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是鑑定一款咖啡品質高低的科學方法,而杯測師正是檢測咖啡豆品質的把關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咖啡要向洋品牌學什麼?
畢竟,隨著國人消費能力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咖啡消費已然成為不少人追求生活品質的潮流之一。 作為我國種植咖啡較早的地區,海南雖然老早就在咖啡產業上興隆昌盛,打出了「興隆咖啡」的牌子,而且還在近年來積極引進新的品種,讓澄邁福山這座小鎮也因咖啡福積如山,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咖啡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福山咖啡「越品越有味」
11月26日,2018年(第十九屆)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澄邁旅遊推介活動在澄邁縣福山鎮舉行。活動上,一座總投資達1600萬元、可實現日加工咖啡豆1500公斤的福山咖啡體驗中心正式宣布啟用。這標誌著澄邁打通了福山咖啡從採摘、儲運到粗加工、深加工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福山咖啡體驗中心佔地面積21.9畝,建築面積2230平方米, 集生產、研發、觀光體驗等功能於一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銅鼓嶺國際化生態旅遊區淇水灣區域(西...
「南洋美麗匯」項目位於龍樓鎮銅鼓嶺片區,屬《海南文昌銅鼓嶺國際化生態旅遊區淇水灣區域(西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可以向臺灣學什麼?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在臺灣,一家餐館有可能隱藏著一段惟美的故事,一塊糕餅或許就述說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各地文史研究專家用6年時間撰寫的學術著作,是全版圖的分省文化地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是如何來到海南的
咖啡是如何來到的海南的?據《海南島志》,最早把咖啡引入海南島的,是海外的海南華僑。海南華僑當時經濟實力相對薄弱,大都在東南亞從事服務業和重體力勞動,但他們幾乎壟斷了東南亞咖啡行業的市場,學人何啟拔先生歸結為三點原因:一是資本要求低;二是海南僑民講文明、愛衛生;三是海南華僑炒制和衝泡咖啡的技藝高超(研究出咖啡豆與牛油及糖在炭火上拌炒的特殊咖啡烘焙方式,完成品色澤十分油亮,散發獨有的濃鬱風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銅鼓嶺國際化生態旅遊區淇水灣區域(西...
「南洋美麗匯」項目位於龍樓鎮銅鼓嶺片區,屬《海南文昌銅鼓嶺國際化生態旅遊區淇水灣區域(西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開啟海南影視的美好時代
據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南加大力度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吸引了一批有實力有市場的影視製作公司來海南落戶。其中海口市於2016年6月打造了海口文化產業園區,實行「一園多基地」模式,整合拍攝資源,突出拍攝服務,打造影視上、中、下遊完整產業鏈條,致力於成為海南新興影視產業集聚區,目前已吸引了方金影業、愛沃影視等105餘家知名影視企業進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陷海南歷史文化難割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容宇 被譽為「為珠江立傳第一人」的司徒尚紀,不僅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執行會長,更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地理學博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北對畫情誼長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為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由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遊人分享另一個人文海南
隋唐以後,海南開始成為中央王朝貶謫官員的流放地。據統計,古代被流放到海南的官員近200人,其中不乏蘇軾、李德裕、韋執誼、李綱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無論是失勢的政客還是落魄的文人,淳樸的海南都以大海般寬廣的心胸接納著他們。而這些貶官們也在海南留下了不少文化遺存,並對古時海南的文化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也因此形成了海南獨具特色的貶官文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貨逆襲成「最海南」的伴手禮
依託豐富的物產資源和獨特的工藝資源,一批具有創意性、精細化、產業化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旅遊商品不斷湧現,我省旅遊商品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旅遊商品創意增多 「海南擁有眾多優質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龐大的旅遊商品消費市場,在發展旅遊商品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