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偉民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各地文史研究專家用6年時間撰寫的學術著作。其中《海南卷》是由符和積、朱寒松、範曉軍主編。
全書結構恢宏而又完整。緒論下面,分上、下兩編,上編時間跨度很大,上起遠古時代,下迄晚清的辛亥革命,縱向地描述海南文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形成的原因,還著重描述那些對海南本地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下編重點描述海南文化的特點和亮點。對海南文化分門別類重點地作橫向論述,與上編縱向結合,縱橫互補,更深入細緻地闡明了海南文化的狀況。很顯然,全書做到學術性、現實性、可讀性三者有機地統一。
全書在對海南文化的構成作分析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了海南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海南文化在時間長河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內容、結構以及它形成、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總覽海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概括不同歷史時期
海南文化的重點和特色
上編從文化的角度,對海南歷史上的文化分布進行描述、分析和概括。這主要是針對漢黎文化的容納與磨合、貶官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傳入、多民族關係文化、傑出名人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對海南文化的孕育、生成、勃興和發展的影響。
黎族遠古先民的文化表現,栽育了海南文化最早的文化根系。西漢到隋唐五代,中原文化的傳入,馮冼家族促進漢黎文化的磨合與容納。到了宋代,因為黎族在教育方面出現新的氣象,讓宋代海南文化發展顯現了一個新的亮點。元代時,海南島佛教興盛、道教發展、民間信仰的諸神崇拜風行、宋元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傳入、明代苗族入瓊,清代道教興旺、西方宗教在海南傳播,這樣,海南島就從漢、黎一統的局面演變成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
還有海南的貶官文化等等,其實都是與黎漢文化關係一樣的,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縱向地形成並展示出它們獨特的自成一體的體系和有別於他人的人文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具有相應的社會存在價值。以這樣的標準衡量,本書在描述遠古時代以後海南歷史發展歷程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輝煌文化成就時,抓住了海南文化的根系、文化的融合、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到文化的發展變化。這樣五章每章的標題,都用凝練的文字概括出了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化的重點和特色。順便指出的是,這五章標題,連同節的小標題以及節下的中心句,都是畫龍點睛之筆,突出了要點,讀者一目了然!可見主編的匠心獨運。
讀完上編,讀者自然理解,海南文化其實是中原文化的一個分支,與中原大地血肉相連;海南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既多元豐富絢麗,又一體寬容認同的偉大歷史面貌。海南文化既有自身的獨特性,又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中體現文化的統一性。
論證海南
絢爛多姿的特色文化
「海南卷」的下編,重點是論證海南絢爛多姿的特色文化,包括海洋文化、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民間文藝與手工藝技術和名勝古蹟等有代表性或標誌性的特色文化。
下編對海南特色文化的描述,體現出了兩個特點:
第一,將海南文化之所以能夠獨立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關鍵點用五章顯露出來。每章都獨立支撐,內容上沒有重疊,互不交錯。這是因為這五個題目的內在結構,都是海南地域內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完整的系統。比如說,「海洋文化」,包括南海諸島的島洲陸上和水下的文化遺存、南海諸島上漁民為285個島礁命名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更路簿》為代表的南海海洋文化、海南人的海洋文化習俗,這些內容聯結起來,自然成為海南海洋文化的一個完整體系。
第二,下編五章所描述的,不是標題所示的實體,而是實體所體現的文化,特別是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著眼點不僅在其自然美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千百年來的人文積澱的美,是人文方面普遍意義上的崇高美的境界。
即以歷史名勝「無涯海角」為例。
這裡本來只不過是五指山餘脈下馬嶺在海南島最南端的崖州南海邊上,有100多塊大巖石矗立在沙灘上,巍峨壯觀。清雍正崖州知州程哲在巨石上刻「天涯」二字;民國年間王毅又刻「海角」二字,合成「天涯海角」作為地名逐漸流傳。
自隋唐至宋元,海南島、特別是最南端荒蕪之地的崖州,作為封建王朝的流放地,不斷有遠自中原京師的貶官流宦到這裡。他們一路來歷經萬水千山,艱辛險阻;而那時崖州,似乎是天和地的盡頭了,生還無望,故都有「萬死投荒」之嘆。地以人靈,當年這些貶官,卻為天涯海角塗抹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他們留下的詩文,充實了天涯海角的文化歷史內涵。這些巨石就因此而積澱了千百年來的人文之美了。
其他如瓊北火山群的火山文化、石山和永興一帶的村落文化、熱帶雨林文化、以「海上森林」著稱於世的紅樹林文化、瓊北斷陷的海底村莊文化,等等,所讚美的不僅是自然奇景,更稱頌的是人文之美!
史料豐富、學術性強
地域特色鮮明
「通覽·海南卷」的上下兩編,共同體現出史料豐富、學術性強,地域特色鮮明,可讀性強的特色。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上編引蘇軾貶儋時,與姜唐佐的故事。
姜唐佐上省城應試時,蘇軾在他扇子上題詩二句:「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說,待姜唐佐中舉後再把詩續完。然不幸早逝!此後,詩是由蘇轍續完的。這段佳話見蘇轍的《欒城後集》第三卷《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一首》,「海南卷」卻在上編第三章節二節中引《瓊山縣誌》卷二十四《人物》的記載,實足了這個故事!讓海南民間家喻戶曉的一則故事躍然紙上。
該著還有一篇十分精彩的「緒論」。執筆人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提要式的簡筆勾勒中突顯言簡意賅,富有氣勢和激情;觀點鮮明,重點、亮點突出,理論性強;將記述和評析文字置於勻稱的結構之中。如作者指出歷代王朝對海南鞭長莫及而採取放多於收的態度,讓海南的政治文化環境比較寬鬆。而同時,又因孤懸海外的海南遠離王朝政治紛爭中心,相對處於世外桃源。這裡作者恰當地引用了海南兩句民諺:「食不一樣飽一樣,穿不一樣暖一樣」,海南人能自我調適,有隨境豁達的心理,他們在文化上的平和寬鬆性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些分析和文字表述,不是對海南人的品性涵詠良久是寫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