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各地文史研究專家用6年時間撰寫的學術著作,是全版圖的分省文化地圖。其中的海南卷——一部48萬字的洋洋巨著,內容豐富厚重,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第一部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論述海南地域文化的專著,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和多方面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在客觀上批駁了那些為矮化海南而捏造的所謂「海南文化沙漠論」,讓海南文化充滿自信。

  ■ 周偉民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各地文史研究專家用6年時間撰寫的學術著作。其中《海南卷》是由符和積、朱寒松、範曉軍主編。

  全書結構恢宏而又完整。緒論下面,分上、下兩編,上編時間跨度很大,上起遠古時代,下迄晚清的辛亥革命,縱向地描述海南文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形成的原因,還著重描述那些對海南本地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下編重點描述海南文化的特點和亮點。對海南文化分門別類重點地作橫向論述,與上編縱向結合,縱橫互補,更深入細緻地闡明了海南文化的狀況。很顯然,全書做到學術性、現實性、可讀性三者有機地統一。

  全書在對海南文化的構成作分析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了海南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海南文化在時間長河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內容、結構以及它形成、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總覽海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概括不同歷史時期

  海南文化的重點和特色

  上編從文化的角度,對海南歷史上的文化分布進行描述、分析和概括。這主要是針對漢黎文化的容納與磨合、貶官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傳入、多民族關係文化、傑出名人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對海南文化的孕育、生成、勃興和發展的影響。

  黎族遠古先民的文化表現,栽育了海南文化最早的文化根系。西漢到隋唐五代,中原文化的傳入,馮冼家族促進漢黎文化的磨合與容納。到了宋代,因為黎族在教育方面出現新的氣象,讓宋代海南文化發展顯現了一個新的亮點。元代時,海南島佛教興盛、道教發展、民間信仰的諸神崇拜風行、宋元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傳入、明代苗族入瓊,清代道教興旺、西方宗教在海南傳播,這樣,海南島就從漢、黎一統的局面演變成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

  還有海南的貶官文化等等,其實都是與黎漢文化關係一樣的,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縱向地形成並展示出它們獨特的自成一體的體系和有別於他人的人文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具有相應的社會存在價值。以這樣的標準衡量,本書在描述遠古時代以後海南歷史發展歷程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輝煌文化成就時,抓住了海南文化的根系、文化的融合、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到文化的發展變化。這樣五章每章的標題,都用凝練的文字概括出了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化的重點和特色。順便指出的是,這五章標題,連同節的小標題以及節下的中心句,都是畫龍點睛之筆,突出了要點,讀者一目了然!可見主編的匠心獨運。

  讀完上編,讀者自然理解,海南文化其實是中原文化的一個分支,與中原大地血肉相連;海南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既多元豐富絢麗,又一體寬容認同的偉大歷史面貌。海南文化既有自身的獨特性,又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中體現文化的統一性。

  論證海南

  絢爛多姿的特色文化

  「海南卷」的下編,重點是論證海南絢爛多姿的特色文化,包括海洋文化、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民間文藝與手工藝技術和名勝古蹟等有代表性或標誌性的特色文化。

  下編對海南特色文化的描述,體現出了兩個特點:

  第一,將海南文化之所以能夠獨立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關鍵點用五章顯露出來。每章都獨立支撐,內容上沒有重疊,互不交錯。這是因為這五個題目的內在結構,都是海南地域內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完整的系統。比如說,「海洋文化」,包括南海諸島的島洲陸上和水下的文化遺存、南海諸島上漁民為285個島礁命名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更路簿》為代表的南海海洋文化、海南人的海洋文化習俗,這些內容聯結起來,自然成為海南海洋文化的一個完整體系。

  第二,下編五章所描述的,不是標題所示的實體,而是實體所體現的文化,特別是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著眼點不僅在其自然美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千百年來的人文積澱的美,是人文方面普遍意義上的崇高美的境界。

  即以歷史名勝「無涯海角」為例。

  這裡本來只不過是五指山餘脈下馬嶺在海南島最南端的崖州南海邊上,有100多塊大巖石矗立在沙灘上,巍峨壯觀。清雍正崖州知州程哲在巨石上刻「天涯」二字;民國年間王毅又刻「海角」二字,合成「天涯海角」作為地名逐漸流傳。

  自隋唐至宋元,海南島、特別是最南端荒蕪之地的崖州,作為封建王朝的流放地,不斷有遠自中原京師的貶官流宦到這裡。他們一路來歷經萬水千山,艱辛險阻;而那時崖州,似乎是天和地的盡頭了,生還無望,故都有「萬死投荒」之嘆。地以人靈,當年這些貶官,卻為天涯海角塗抹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他們留下的詩文,充實了天涯海角的文化歷史內涵。這些巨石就因此而積澱了千百年來的人文之美了。

  其他如瓊北火山群的火山文化、石山和永興一帶的村落文化、熱帶雨林文化、以「海上森林」著稱於世的紅樹林文化、瓊北斷陷的海底村莊文化,等等,所讚美的不僅是自然奇景,更稱頌的是人文之美!

  史料豐富、學術性強

  地域特色鮮明

  「通覽·海南卷」的上下兩編,共同體現出史料豐富、學術性強,地域特色鮮明,可讀性強的特色。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上編引蘇軾貶儋時,與姜唐佐的故事。

  姜唐佐上省城應試時,蘇軾在他扇子上題詩二句:「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說,待姜唐佐中舉後再把詩續完。然不幸早逝!此後,詩是由蘇轍續完的。這段佳話見蘇轍的《欒城後集》第三卷《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一首》,「海南卷」卻在上編第三章節二節中引《瓊山縣誌》卷二十四《人物》的記載,實足了這個故事!讓海南民間家喻戶曉的一則故事躍然紙上。

  該著還有一篇十分精彩的「緒論」。執筆人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提要式的簡筆勾勒中突顯言簡意賅,富有氣勢和激情;觀點鮮明,重點、亮點突出,理論性強;將記述和評析文字置於勻稱的結構之中。如作者指出歷代王朝對海南鞭長莫及而採取放多於收的態度,讓海南的政治文化環境比較寬鬆。而同時,又因孤懸海外的海南遠離王朝政治紛爭中心,相對處於世外桃源。這裡作者恰當地引用了海南兩句民諺:「食不一樣飽一樣,穿不一樣暖一樣」,海南人能自我調適,有隨境豁達的心理,他們在文化上的平和寬鬆性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些分析和文字表述,不是對海南人的品性涵詠良久是寫不出來的!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海南咖啡從地域化走向國際化
    (以下簡稱2018海南國際咖啡展)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吸引了28個國家的280多家企業參展。  2018海南國際咖啡展展出面積為13200平方米,共分7大展區,包括國際品牌咖啡展示區、國內品牌咖啡展示區、咖啡設備及相關產品展示區、高端飲品展示區、咖啡文化展示區、咖啡活動比賽專區、產品發布專區。來自28個國家的155家境外咖啡企業和130家國內企業參展,行業領域涵蓋了整個咖啡產業鏈,包括咖啡種植園、咖啡生產企業、咖啡貿易商、咖啡館、咖啡設備生產商以及咖啡培訓機構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以環島騎行帶動全域旅遊
    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到,「要積極培育體育文化產業」「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而騎行旅遊正是體育文化產業與旅遊業之間的融合。海南地理環境優越、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發展環島騎行,正是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的有力措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貨逆襲成「最海南」的伴手禮
    旅遊商品創意增多  「海南擁有眾多優質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龐大的旅遊商品消費市場,在發展旅遊商品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發展旅遊商品是推進海南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於促進我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具有重要意義。」省旅遊委主任孫穎表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邊爐
    海南建省前屬廣東管轄,海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都受廣東影響,至今,依然保留這個傳統。  我接觸打邊爐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每年的冬季到來之前,父親就將伴隨他多年的紅泥炭爐打掃衛生,提前買好「京炭」(廣西陸川一帶的務工人員在光村樂環嶺用荔枝木燒成的木炭,當地人叫京炭),打邊爐當天,父親一大早就去食品公司買回肉片、海鮮和菠菜、艾菜等食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島蕨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編者的話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點線面」助力國際旅遊島建設
    ■ 本報記者 尤夢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旅遊發展上再著濃墨,提出「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為抓手,落實『國際旅遊島+』行動計劃,『點、線、面』全方位推進,打造全天候、全地域旅遊目的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國際大學生海南旅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落幕
    本報海口12月19日訊 (記者王凱)12月18日上午,2019第二屆國際大學生海南旅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在海南大學落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端上春節旅遊大餐
    此前,多個機構發布的2019年春節黃金周旅遊趨勢報告顯示,海南榮登春節境內十大熱門旅遊目的地榜單,三亞位居春節國內遊人氣目的地排行榜首。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為迎春節黃金周,我省各市縣及旅遊企業豐富旅遊產品供給,以新產品、新業態引領春節黃金周旅遊新潮流,讓遊客春節出遊選擇更豐富、玩得更盡興。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化走進芬蘭芬芳綻放
    來自中國駐芬蘭大使館、赫爾辛基市國際文化中心、芬蘭華商總會等機構的數十位嘉賓通過觀賞圖片展、傳統黎族竹木器樂演奏和苗族歌舞,近距離欣賞黎族織錦技藝演示等,了解海南改革開放發展成就及自然、人文魅力。  芬蘭大廈是芬蘭重要的會展及文化演藝中心,如一架白色的鋼琴倚靠在湖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山綠水出好酒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編者按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令人為之迷醉的各式各樣的酒類,有關酒的詩詞歌賦自古以來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因為飲名和詩名聞名於世的詩人,也是舉不勝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絢爛文藝春光凝在時光鏡中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激發著海南人在新時期文藝創作上的澎湃激情,站在新的起點上,梳理瓊島百年來的文藝發展歷程,海南的文藝創作者們回述了過往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藝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常常牽掛 /海南老家 /椰風海韻 /綠樹繁花 /雨打芭蕉說不完的情話 /愛人送我在椰子樹下 /夢裡常回 /海南老家 陽光沙灘/ 海角天涯 /春光四季喝不夠老爸茶 /愛人等我在椰子樹下。」一首《海南老家》的歌詞,充滿了對海南的認同感。這首歌的歌詞,並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所作,而是出自於一位國內資深策劃人、新銳詞作家蔣平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揭示日軍對海南民眾實施文化滲透,妄圖將島民教化為天皇治下順民的侵略本質。之後,日軍計劃「南進」,妄想在「赤道以北東經90°至180°之間」的廣大地域內,建立以它為霸主的「東亞新秩序」——大東亞帝國。1938年4月,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設立海軍武官府,具體負責「南進」政策的策劃和立案。海南島因其地理位置而在南進方案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海軍武官府成立後不久,便著手制定侵略海南方案,並於1938年9月出臺了《海南島處理方針》、《南方海外殖民統治組織擴充強化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據海南日報1月28日報導,陳宏介紹這一在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的珊瑚其特點是「沒有珊瑚隔,珊瑚杯的直徑非常微小」。雖然對一個新物種的確認尚需要通過論文去詳細描述,並通過論文發表以獲得科學界的公認,但南海海域尚有很多我們有待發現的物種生存,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獨有偶,2014年9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的海洋科學家們在加州海域深達600英尺左右的地方發現了弱柳珊瑚屬的一個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