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激發著海南人在新時期文藝創作上的澎湃激情,站在新的起點上,梳理瓊島百年來的文藝發展歷程,海南的文藝創作者們回述了過往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藝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當往昔沒有被歲月磨去光澤,而是再度浸入了人們的眼睛,它所帶來的,依舊是如日光般的溫暖。
而那些為海南文藝創作一路付出艱辛和熱情的老一代文藝工作者們的背後,是一份讓人感懷的大愛——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眷戀。
霞光,讓五指山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遠處的一道道河流有如白鏈,將山巒石嶺環繞在一起,令風景匯聚,情思交集,那被朝霞雕琢的氣質如夢似幻……多少年後,76歲的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陳翹,回憶過往30年在瓊島黎族山區開展藝術創作的青春歲月時,內心仍感慨良多,有人說她保存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人贊她為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在國際上爭得了一席之位,有人稱她為「黎舞之母」,然而,她說,那些榮譽我承受不起,如果能認可我是「五指山的女兒」,方是我最大的榮幸。
夢似駝鈴驚明月,心如紅葉染青山。多少年來,一代代藝術家們為海南傾情創作,將印刻著海南文化符號的戲劇、歌舞、書畫、文學遠播四方,這些歷史的疊加打開了人們內心對海南島的千般嚮往,也淬鍊融入了海島文明的長河。
民國至解放前文藝領域顯著特徵——
瓊劇藝術進入興盛期
遙遙古遠,群星璀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帶來的深刻社會變革,使文藝界發生震變。在歌舞文學尚未風起之時,這一時期尤為具有標誌性的文藝事件,就是瓊劇的創作與改良。
「早期海南人下南洋,瓊劇開始流播全世界每一個有海南人的地方。自清代瓊城梨園班攜《琵琶記》、《白兔記》、《金印記》到越南西貢演出,首開瓊劇出國旅演之先河後,民國以來,海南的瓊劇藝人們紛紛組班到馬來亞、新加坡、泰國、馬六甲等南洋各地演出,把瓊劇種子撒播開去,這『鄉音』也成了維繫海外遊子與家鄉海南的感情紐帶。」我省瓊劇研究者潘心團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瓊島大地受革命戰火的紛飛襲擾,文藝的成長也烙上了「變革」、「改良」的時代印痕,瓊劇在此時進入了發展的興盛時期。
我省非遺專家符策超在對這一時期的文藝發展回顧時說,瓊劇改良是這個處於文藝變革時代的顯著特徵。民國11年(1922年),革命先驅者王文明、吳明、徐成章、徐天柄等人發起和吳發鳳、姚賽蛟、陳俊彩等「土戲」(瓊劇演進中也被稱之為「土戲」)藝人,成立「瓊崖優伶界工會」,旨在改良土戲,以實行社會改造,隨後,他們在海口市南門辦起了「瓊崖土戲改良社」,他們在起擬的改良社說明書中無處不吐露著革命精神,並也由此掀起了改良瓊劇劇本的熱潮。
據陳銘樞《海南島志》記載,至1920年代末,海南專業的土戲班在全島總記已有17班,又誕生了瓊南、華南兩個劇團,這些都是學生組織,後來,兩個劇團實現了合併,起名「南新劇團」,都仍是以改良土戲為職責。
梳理歷史發現,正因為這一場運動式的瓊劇革命,數百年來,土戲裡「誨淫誨盜」、「君貴民賤」的邪說、粗俗的戲文全被刪去了,比如《洞房嫁姨》、《雙車鑾》,就專門以破除封建的婚姻禮教為內容,《伏波開瓊》是以開發海南,維護祖國統一為基調的。期間,還有謳歌革命家為國捐軀精神的《秋瑾殉國》、《黃花崗祭夫》,宣傳反帝救國的《正氣歌》、《新生魂》、《大義滅親》,反對封建禮教的《糟糠之妻》、《愛河潮》、《烏鴉戲鳳》、《紅淚影》等。
潘心團說,在這一歷史時期,對文明戲創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就是劇作家吳發鳳。辛亥革命時期,他編寫大量歌頌孫中山、黃興的演唱劇,五四運動之後,又編寫了大量的文明戲。他一生創作、移植、改變的劇本多達121部,其中文明戲就多達74部。許多劇目因為膾炙人口的藝術魅力而久演不衰,成為經典,比如《糟糠之妻》、《大義滅親》等。
在其他藝術形式方面,1926年,中共瓊崖地委在海口成立,是年,海南創辦有《革命青年》等周刊、《掃帚》旬刊、《路燈》半月刊。抗日戰爭期間,為抵制日本文化侵略,各地成立救亡團體,出版救亡刊物。
解放後至「文革」前文藝創作現高潮——
黎族歌舞藝術蓬勃絢爛
1950年,海南島經歷戰火的洗禮後終於迎來了解放。在對這一歷史階段文藝發展的梳理中,省文聯主席張萍說,沐浴在勝利的曙光中,解放後的海南島百廢待興,文藝人才奇缺。在中央的高度關心下,海南的文藝機構和文藝隊伍才能得以壯大,這支隊伍來自五湖四海,並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與海南島的文藝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反映海南少數民族歌舞的文藝經典作品凸顯出來,與瓊劇並蒂盛放。
解放後,一批優秀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懷著滿腔熱情,跋山涉水,深入生活,創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濃鬱民族風格的經典舞蹈作品。我省歌舞藝術研究學者吳名輝告訴記者,當時,海南的舞蹈藝術以少數民族為代表。黎族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五指山地區的青山綠水中,能歌善舞,熱愛生活,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舞蹈文化被藝術家們所發掘。海南民族舞蹈就像五指山滿山開放的鮮豔花朵一樣,綻放出了沁人的馨香。
海南島解放後這一代編導們,在五指山挖掘藝術寶藏,著名舞蹈藝術家陳翹,30多年的青春灑在了黎家村寨,創作出了獨具特色風格的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糧》、《摸螺》等作品,稱得上新中國民間舞創作在各自所屬時期的時代標高。這些舞蹈作品,對發展海南古老的黎族舞蹈文化,促進海南舞蹈創作風格和群體流派奠定了基礎,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當年富有盛名的《草笠舞》就是陳翹在白沙鸚哥嶺的一次採風中,被當地姑娘們戴的草笠深深吸引,冒著被山螞蝗叮咬的危險,徒步翻越鸚哥嶺尋找到的經典素材。「當年在毛棧鄉什炳村,陳翹住進了一戶姓王的人家。第二天醒來,陳翹走出戶外,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梯田裡,一排排的婦女正彎腰插秧,每個人頭戴一頂圓圓的草笠,隨著人的移動,草笠組成的隊形在不斷變化,構成了多種的畫面。」吳名輝說,靈感在陳翹的腦海中湧現,此刻幻化成了一個個優美的畫面。《草笠舞》最想表達的主題就是「瞧,我們多漂亮」。作品充滿感情、語彙獨特,黎族舞蹈中最經典的側身三道彎的舞姿也由此誕生。
「正是得益於陳翹老師那一代舞蹈家的啟蒙,我們逐漸去學習、去尋味如何通過舞蹈創作幫助每一個海南人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將民族歌舞延續下去。」省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蒙麓光感言。
張萍評價該時期文藝作品時說,《紅色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歌曲皆是老文藝家們的嘔心瀝血之所,也無不來自海南民歌素材提供的隱約靈感。這些歌曲,幾乎都是一首經典傳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海南人民的情懷。下轉B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