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百姓眼中的澄邁老城之「變」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餘小豔 李佳飛 通訊員 王家專

  作為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我國第四批《中國名鎮志叢書》出版,我省澄邁縣老城鎮編制的《老城鎮志》、瓊海市博鰲鎮編制的《博鰲鎮志》入選,加上第三批入選的《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志》,目前,我省共有3部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

  地方志反映「一方之情」,《老城鎮志》詳細記載隋朝至2012年間,澄邁縣老城鎮的滄桑演變,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毋庸置疑。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走訪老城鎮百姓時發現,如今這裡經濟發展活躍,城鄉面貌變化之巨同樣值得關注。

  「村民」變「居民」  城市帶來優生活

  5月27日一早,澄邁縣老城鎮富昌村的梁振宏騎上電動車從家裡出發,10分鐘後到達位於海南生態軟體園的公司打卡上班。

  「若是以前,我只能割橡膠,種瓜菜、水稻,年頭忙到年尾,遠不及現在在公司掙得多。」梁振宏說,十多年前,為配合老城經濟開發區建設的需要,富昌村被徵收3400多畝地,一開始,他跟大多數村民一樣心有顧慮。 

  梁振宏說,隨著海南生態軟體園在老城落地建設,他眼看著一棟棟高樓在村莊周邊立起,企業進駐,很多村民尋找到就業崗位。能說會道的梁振宏應聘到一家建材公司擔任銷售員,有時一個月收入超過當農民辛苦一年的成果。

  為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從農民向工人、市民的角色轉換,近年來,澄邁縣在老城鎮不間斷組織農民培訓,幫助解決就業;給予失地農民老年生活補貼;啟動「區中村」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從農民升級為工人,在家門口上班,收入比務農翻了幾倍,腰包鼓起來了,村裡的新房一年比一年多。」梁振宏說,如今,富昌村近八成勞動力就近在老城的企業找到了工作。

  「客人」變「主人」  「候鳥」歌唱老城美

  老城的變化,不僅當地人看在眼裡,外地人也因此蜂擁而至。數據顯示,老城鎮現有當地常住居民約6.2萬人,而外來人口高達15萬人之多,其中,在老城買房置業的「候鳥」一族就有近8萬人。

  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候鳥」趙長發是2017年正式落戶澄邁縣老城鎮的。「不說更久遠的,就說我2013年第一次來到老城看到的景象,跟現在相比,變化也是很明顯的。」趙長發說,近幾年來,老城片區路網、水網、排汙、供電、供氣、通訊等市政配套設施日益完善,縱橫交錯的馬路將各個社區串聯,商超、學校、高樓鱗次櫛比,入駐的高新技術企業帶來一批批創業的年輕人,城市呈現出發展的活力。

  老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老城經濟開發區入駐企業4255家,騰訊、華為、網易、百度等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先後入駐,正加快形成人才和產業集聚。

  趙長發稱讚當地政府官員的誠懇、開放和包容之心。當時,包括趙長發在內的一批「候鳥」老人有住房糾紛,當地政府官員主動到訪,耐心解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直到「候鳥」人群中掌聲響起。「說得誠懇,也很在理,讓我們感覺到不是外人,被當成家裡人一樣對待。」趙長發說,在隨後的深入交流中,越來越多的「候鳥」開始融入當地生活。

  2017年11月,老城鎮成立「候鳥」管理服務中心,「候鳥」們還組建了一支由音樂藝術家組成的樂隊,定期舉辦「候鳥」文藝晚會。在晚會舉辦第一年,一名80多歲的「候鳥老人」還創作了一首《老城最美》歌曲,傳唱至今。

  「『候鳥老人』也是空巢老人,在文化、語言、生活各個方面都需要關懷,『候鳥』管理服務中心提供了情感紐帶。」趙長發說,如今,當地還在謀劃引導一部分「候鳥」人才參與鄉村治理,投資興業。

  「治理」變「服務」  打造最優質營商環境

  在澄邁縣老城鎮黨委書記陳家壯看來,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社會資本湧入老城,大家看重老城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同時,更看重當地民風、社會治理水平等軟環境。因此,近年來,該鎮在澄邁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以強化基層黨建為抓手,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力爭打造最優質的生活環境和營商環境。

  上世紀90年代的老城鎮東水港村是「毒仔村」,近年來,當地創新開展「基層黨建+禁毒」工作模式,發動村裡70多名黨員擔任戒毒幫扶人、發展產業擔保人,建立「1對1教育幫扶」機制。3年來,該地區未新增一名吸毒人員。

  與此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老城鎮在「海澄文」一體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顏春嶺垃圾處理廠、海口綜合保稅區、馬村港承擔著服務海口的職能;海口南海大道、海口西海岸景觀大道西延線以及海口繞城高速公路等路網與老城交匯連通;海口至老城的公交線路已經開通了5條,當地企業員工與海口市民實現同城化生活。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園區之一,海南生態軟體園緊抓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為主導,創建海南自貿區(港)區塊鏈試驗區,重點發展數字文體、數字健康和數字服務等業態,培育和發展千億元級數字產業。

  「年內爭取實現海南東環老城(福山)—美蘭—海口間開行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開通運行。」陳家壯說,接下來將在老城開發區、生態軟體園,規範設置外語標識標牌和自助式翻譯設施,打造國際化、便利化服務環境,同時,大力引進熱帶高效農業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龍頭製造企業及產品研發中心,努力打造海南高效副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和智能製造產業示範區。

  (本報金江5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從文化名鎮到經濟重鎮——百姓眼中的澄邁老城之「變」
    ■ 海南日報記者 餘小豔 李佳飛 通訊員 王家專作為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我國第四批《中國名鎮志叢書》出版,我省澄邁縣老城鎮編制的《老城鎮志》、瓊海市博鰲鎮編制的《博鰲鎮志》入選,加上第三批入選的《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志》,目前,我省共有3部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多彩旅遊活動春節迎賓客
    日前,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統籌推進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建設相關工作,認真落實「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優良環境和「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要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建設好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千個美麗鄉村,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做好全域旅遊文章,加快推進海南建設步伐。  對此,澄邁積極響應。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起!嘗鮮澄邁特色工業遊
    澄邁成為不少遊客的首選之地!記者今天從澄邁縣獲悉,眼下,澄邁推出的「旅遊+工業」特色旅遊模式正悄然流行。  工業旅遊是一種旅遊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大企業開始注重工業旅遊。作為海南工業大縣和全國低碳工業示範區,澄邁擁有眾多的生態工業資源,近年來,澄邁縣委、縣政府更是積極將發展工業旅遊作為澄邁旅遊產業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工業模式進行改造,利用澄邁獨特的工業旅遊優勢,拓寬旅遊產業發展空間。  澄邁縣委書記楊思濤表示,工業旅遊是重要的旅遊元素,希望通過工業旅遊,把澄邁的生態工業展示在世人面前,推動澄邁新型旅遊發展,進一步將澄邁旅遊做強做大,讓更多人了解澄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世界長壽之鄉的別樣風情
    據統計,澄邁縣人均預期壽命高達79.79歲,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7歲,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59歲,全縣80歲以上老人有18960人,百歲以上老人217人,每10萬人中就有38.3位百歲老人,大大超出中國和聯合國「長壽之鄉」規定的標準。  在澄邁縣城金江,一座祥光普照的佛塔格外顯眼。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古城 龍馬奔騰
    澄邁名片  澄邁縣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市,與廣東雷州半島隔海相望。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是西漢時期海南三大歷史名邑(即玳瑁、紫貝、苣中)之一。史脈久遠、人文熾盛,因古縣治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全縣陸地面積2072平方公裡,海域面積1100平方公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幽美麗鄉村·饕餮魅力澄邁
    澄邁毗鄰省會海口市,海榆中線國道、環島高速公路、粵海鐵路縱橫穿越境內,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是海南西部旅遊走廊中的第一站。  近年來,澄邁按照「一都二中心三區四鎮」的產業發展戰略,依託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咖啡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閒低碳旅遊產業,謀劃建設了獨具特色的福山咖啡文化、臺灣風情、地中海風情、歐洲風情等四個風情小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以全產業鏈助推全域旅遊建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盈濱海灣大橋動工
    位置:北起盈濱半島側已建的明月路終點,南至老城側已建的欣龍北路起點  工程:主橋總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盈濱海灣大橋正式通車
    本報老城9月3日電 (見習記者陳嘉博 記者李佳飛 特約記者陳超)今天上午,位于澄邁盈濱半島內海灣上的盈濱海灣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邀你暢遊三條美麗鄉村帶
    澄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讓當地群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改變人居環境、增加收入,實現和諧生活的美好願望。  1  差異化發展美麗鄉村  石橋流水,幽靜古巷,到訪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的人們總說,這裡是夢中的故鄉。  這個始建於南宋時期的村莊,是古代瓊島西線的驛站,古稱倘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黃金周美麗鄉村旅遊火爆
    近年來,澄邁縣依託絢麗多姿的自然生態和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發展以『遊覽鄉村人文美景,品嘗澄邁農家美食』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初步形成了城郊周邊遊、自然生態遊、文化休閒遊等旅遊產品。而在旅遊統籌城鄉的大框架下,澄邁鄉村旅遊也將成為吸引包括廣東、廣西以及海口主城區市民在內的市民遊客,美麗鄉村遊又成澄邁一旅遊金名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一日遊」線路推薦——
    線路一:海南永慶寺——海南歐洲文化風情小鎮——海南地中海文化風情小鎮(澄邁縣紅樹林生態公園
  • 海南澄邁老城會不會成為海口的第五個區?
    澄邁老城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基本等同於海口的西海岸,交通方便,海口有直達老城的公交車57路和59路,環島高鐵西線的第一站就是老城,從老城去美蘭機場36公裡(繞城高速)僅需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老城離海口火車站12公裡,同時海口的三條主幹線濱海大道、南海大道、椰海大道延長線的終點都在老城。
  • 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引領澄邁逆勢增長
    數字經濟強勁發力分析澄邁的數據,海南日報記者發現,疫情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行業造成較大衝擊,但規模以上服務業整體逆勢上揚,對衝了疫情對澄邁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數據顯示:澄邁一季度全縣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為30.92億元,同比增長61.3%。其中,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產業的海南生態軟體園勢頭尤其強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賜福地,養老養心總相宜
    歷經千年寒暑秋冬,行走老城,依然能發現當年崢嶸歲月給這座城鎮留下的點滴痕跡。大成殿、廣德橋、永慶寺、通潮閣……老城的古文化節點比較豐富,從南北朝至明、清歷代均存有歷史遺存、遺址。  在老城,一座被擁擠在高樓大廈中的石石矍村總能引起很多初來遊客的注意。
  • 澄邁老城有什麼樓盤?
    為什麼澄邁老城區房源這麼多人選擇?澄邁本地人長壽與本地富含「硒」的紅壤和沙土壤有關,其產出的農作物和地下水源具有增強體質,抗癌防癌等功效。此種土壤僅在澄邁有,海南其他任何一個市縣都尚未發現第二處。而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房價更有競爭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2000年,海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海南日報記者在衝鋒舟上寫出一篇篇報導;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疫情突如其來,海南日報記者迎難而上,現身「防護」一線;2005年「達維」颱風造成我省數十年不遇的嚴重災害,停電之夜,海南日報記者點上蠟燭寫出稿件;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雅安地震,海南日報都在第一時間飛兵入川,發回及時的報導,為戰勝災害、維護穩定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懶遊」澄邁 慢品咖啡淘古韻
    向前行駛約300米,便可以看到健步公園和綠意茵茵的紅樹灣高爾夫球場;再向前,有一條西班牙風情商業街,可以歇腳、喝茶、用餐;右轉,是紅樹灣地主莊園,荔枝樹、芒果樹、龍眼樹、石榴樹、菠蘿蜜樹、香蕉樹等各種海南特有的熱帶水果應有盡有。繞出莊園,則是希爾頓逸林酒店。吃、住、遊、購,在這裡都不是問題。  當然,最值得一逛的,則是生態公園無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古驛道上尋「遺珠」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如果把環島驛道比作一串項鍊,那驛站則是項鍊上的珍珠。數百年風雨滄桑,珍珠脫落或蒙塵。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找尋僅存的「遺珠」。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檸檬的「綠色旅行」
    張休豔所說的「小綠車」屬於海南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據悉,該項目是一個參照瑞典斯德哥爾摩清潔公交系統模式,利用高新技術使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綠色生態循環項目。其中,坐落在老城經濟開發區、總投資達2.4億元的該示範項目澄邁工廠,便擁有著國內單體體積最大的發酵罐,可實現日產沼渣60噸、沼液15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