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古城 龍馬奔騰

2020-12-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主題為「南海古城,龍馬奔騰」的中國海南第十二屆盈濱龍水節,將於5月29日至6月1日在澄邁縣縣城金江鎮、福山咖啡文化風情小鎮和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等三地隆重舉行。

  活動內容有5大項,分別是:「福山福地福文化」金氏世界紀錄第一大「福」字書寫活動、海南2014 第三屆「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頒獎晚會、第三屆中國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2014年中國龍舟公開賽(澄邁站)和澄邁縣省縣重點項目開工儀式、項目推介活動。

  據了解,本屆龍水節是在已成功舉辦十一屆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拓展,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為充分挖掘龍水節的文化內涵,營造文化旅遊節慶氛圍,進一步推動澄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本屆龍水節組委會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省政府二十條規定和縣委二十二條規定,堅持節約辦節的理念,突出大海文化、咖啡文化、世界長壽文化、旅遊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本屆龍水節由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中國龍舟協會、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中共澄邁縣委員會、澄邁縣人民政府主辦。

  澄邁名片

  澄邁縣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市,與廣東雷州半島隔海相望。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是西漢時期海南三大歷史名邑(即玳瑁、紫貝、苣中)之一。史脈久遠、人文熾盛,因古縣治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全縣陸地面積2072平方公裡,海域面積1100平方公裡。

  盈濱龍水節

  盈濱龍水節源於端午洗「龍水」 這一海南最具地方特色的端午節古老習俗。洗龍水的涵義是與龍神同浴,寄託了海南人民祈求健康平安的心願。盈濱半島隸屬澄邁縣,位居海南「龍頭」處,每年端午節,全海南島各地的人們都到盈濱半島洗「龍水」。

  澄邁縣作為國內首個「世界長壽之鄉」,早在2007年就獲評「中國最佳休閒旅遊縣」,擁有福山咖啡文化風情小鎮、永慶寺等一系列休閒旅遊度假景區景點。經過10多年打造,盈濱龍水節,已成為澄邁縣挖掘歷史民俗文化,以文化活動激活旅遊商貿,以文化活動帶動招商引資,以文化影響力提升澄邁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文化活動。

  世界第一「福」

  澄邁是聞名遐邇的世界長壽之鄉、世界富硒福地、中國綠色名縣,是眾人嚮往的福山福地,也有著深厚的福文化。在本屆盈濱龍水節期間,活動主辦方還將在澄邁福山廣場舉行「福山福地福文化」金氏世界紀錄第一大「福」字書寫活動,由國內漏金體隸書發明者高一筆現場創作。以此為澄邁人民祈福,同時進一步豐富澄邁福文化的內涵。

  賽龍舟

  龍舟賽是盈濱龍水節上最經典的、最喜慶、關注度最高的活動。每年端午節都在澄邁金江鎮南渡江畔、盈濱半島內海舉行龍舟比賽。每個鄉鎮都組建龍舟隊伍,政府撥款購置龍舟,鼓勵隊伍參加各種龍舟比賽。由于澄邁縣對推動龍舟運動發展所做的貢獻,2012年被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中國龍舟協會授予「中國龍舟之鄉」稱號。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澄邁在中國海南盈濱龍水節期間都舉辦全國性龍舟比賽,至今已舉辦了十一屆,每年都吸引來自廣東、浙江、廣西、福建、湖南、上海、香港、臺灣、海南等隊伍參賽。2010年,澄邁成功舉辦了2010年全國龍舟邀請賽。2011年澄邁縣與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合作,連續三年(2011年-2013年)舉辦中國龍舟公開賽(澄邁站)。

  大海歌曲

  近年來,澄邁縣全力抓好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致力於海洋與音樂的融合、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全方位打造澄邁的旅遊、文化品牌。早在2009年,澄邁縣就圍繞打造全國大海歌曲創作基地,開始著手大海歌曲創作。特別是2012年以來開始舉辦的「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推動了澄邁大海歌曲的創作和發展。澄邁縣現已創作出《海風吹拂盈濱半島》、《美麗的老城我的家》、《福山咖啡天下醉》等多首大海歌曲。

  通過前兩屆的錘鍊,「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已成為盈濱龍水節的重頭戲之一。海南2014 第三屆「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頒獎晚會將在本屆盈濱龍水節期間舉行,本屆大賽自5月6日啟動以來,北方賽區(瀋陽)、中原賽區(北京)和南方賽區(海南澄邁)三大賽區報名火熱,共有418人參加全國各賽區的演唱獎報名,有58人參加歌曲創作獎報名。本屆大獎賽獎金豐厚,其中演唱獎一等獎獎金30萬元,作品獎一等獎獎金10萬元,總額將達百萬元。

  「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已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文化建設中的知名音樂節慶品牌。

  咖啡師冠軍賽

  福山咖啡名揚海內外,是海南最著名本土品牌之一。去年,第二屆中國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在澄邁開賽,來自美國、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4位國家級冠軍選手,爭奪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這一榮譽。在福山咖啡文化館裡,隨著咖啡師選手指尖流轉的咖啡醇香,近百年的福山咖啡文化歷史也向世人展現其自身的獨特魅力。

  作為盈濱龍水節的另一個經典項目,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將迎來第三屆賽事。本屆咖啡師冠軍賽吸引來自厄瓜多、澳大利亞、加拿大、烏幹達、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十二個國家以及中國各省及港臺地區25名咖啡師精英參賽。來自國外的選手都是本國冠、亞軍選手,代表了本國咖啡師的最高水平;中國的選手是各省2013/2014年度WBC賽中脫穎而出的咖啡師中的佼佼者;參賽選手平均年齡25歲,他們將在福山文化風情鎮的高端平臺上巔峰對決,施展絕技,展現豐富而多彩的咖啡技藝,爭奪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寶座。

  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始終按「專業、高端、公正」標準來組織,得到了國內外咖啡業界的關注與參與,多國和地區的咖啡師冠軍選手,在「中國咖啡第一鎮」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這一高端賽事平臺上盡顯王者風範,以高超的技藝,出色的表演,贏得國內外咖啡業界人士的喝彩,該賽事參賽國之多,選手水平之高,賽事組織之完美,賽事評判之公正,得到國內外咖啡行業的高度讚賞。

  中國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落戶「中國咖啡第一鎮」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拉近了福山咖啡與世界咖啡的距離,提升和豐富「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咖啡文化內涵,為福山咖啡走向世界奠定了好的基礎,為中國咖啡發展史增添新的篇章。而世界級的咖啡師在澄邁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同臺競技,既能讓海南咖啡從業人員增長見識,學習業界高水平的咖啡技藝,讓中外咖啡精英領略福山咖啡歷史文化的精髓,也能夠讓世界各地的咖啡大師了解海南、認識福山,從而提升福山咖啡在世界咖啡產業鏈條上的權重。

  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

  從「建區」到「興城」,

  傾力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

  這裡曾是海南島與內陸最古老的往來通道,廣袤千裡,良港連綿;這裡曾是海南最早開發的商旅要津,車輿通達,舟楫穿梭。

  1988年,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一個多月後,澄邁老城開發區創建。2001年,被定為老城開發區的「投資環境建設年」,開發區銳意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體制,以「二次創業」打造投資窪地;2010年,在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號角聲中,開發區切中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脈搏,在新型工業產業上拓展新空間。

  2013年,開發區明確由「建區」到「興城」的發展步驟,傾力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全力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在「三次創業」的徵程中,向以產業為支撐的濱海宜居城市目標邁進,為託舉「海南夢」築牢產業之基。

  澄邁舉全縣之力對老城開發區建設的支持,使開發區「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老城經濟開發區已成為省內唯一有較齊全產業體系的開發區。 

  海南臨港經濟新「引擎」

  馬村中心港區作為海口港的中心港區,地理區位優越,居於環北部灣各港的中心,是海南省連接大陸和東協貿易區的最便捷口岸。 

  隨著澄邁臨港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和商業街區紛紛開工建設,大企業紛紛進駐老城,給老城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而依託港口的輻射帶動,馬村中心港區將進一步促進臨港工業、臨港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港口經濟發展質的飛躍,成為澄邁縣、海口市乃至全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新增動力。

  據介紹,根據規劃,馬村港區可建設50個左右的深水泊位,整個港區吞吐量規模上億噸。未來馬村港區將發展成為以能源、貨櫃、散雜貨及危險品運輸為主,設施先進、功能完善、文明環保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區。

  「馬村中心港區的建設,將助推澄邁經濟的發展,並為老城乃至澄邁人民帶來眾多的實惠。」澄邁縣委書記楊思濤說。

  建設一座濱海宜居新城

  據了解,2011年開園的海南生態軟體園,正成為老城開發區提升城市品位的模板。入駐園區的實力IT企業,分散到獨立小棟的辦公樓裡,樓與樓之間,是潺潺流水、茵茵綠地的花園景觀。軟體園良好的生態、舒適的工作環境,吸引了國內外人才聚集。

  「這是今年1月22日,工信部等部委認定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海南獨此一個;這是2013年12月18日,科技部等部委認定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是海南唯一一個。」日前,在位於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生態軟體園孵化樓前,海南省生態軟體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會清興奮地向媒體記者介紹說。

  海南生態軟體園經過5年多的建設,這裡已經成為海南信息產業重要基地。截至2014年2月,海南生態軟體園入園企業達到323家,職工超4000人,其中軟體信息服務類企業佔了70%。而整個老城經濟開發區,到去年年底入駐企業達到811家。

  澄邁縣委書記楊思濤表示,老城經濟開發區將向具有自我生長功能的「城市綜合體」轉變,以老城鎮宜居工業新城為核心,立足瓊北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打造海南北部產業經濟功能區,建設起一座濱海宜居新城。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散落南海諸島的民間廟宇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對於海南島存續千百年的漁民而言,南海,是他們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祖宗地」。  早在漢代,海南人就發現並命名了南海諸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面向南海自信微笑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聯合主辦  行 從瓊海市嘉積鎮往博鰲方向走10公裡,抵達一個叫上埇的小集市後,沿左邊的一條柏油公路再走10公裡,便是潭門鎮。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行南海黨旗領航
    從2015年1月5日首航起,在3年多時間裡,「三沙1號」輪在南海劈波斬浪,行程7.8萬多海裡,共運送軍警民10萬多人次,完成上百次大型活動交通保障任務,解決了三沙軍警民上下島難題,為三沙提供了充足的物資補給……  過去3年,「三沙1號」輪黨支部緊扣三沙市中心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帶領全體船員積極創建「平安船舶」,打造三沙文明「窗口」,用辛勤汗水確保三沙「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文\本刊特約撰稿 溫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宣稱發現新的珊瑚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哩哩美》臨高巡演
    本報臨城10月25日電 (記者李佳飛 特約記者吳孝俊)「哩呀哩哩個美,哩哩個美雷愛,雷愛……」今晚,由省委宣傳部組織主辦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南海哩哩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名透出濃濃海南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在南海野心有多大
    對於日菲軍演,菲律賓中文媒體《世界日報》24日發表社論稱,「日本的目的昭然若揭,由於同中國在東海發生領土爭執,加以看到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擔心中國坐大,因此以日菲聯合軍演為由,企圖把勢力伸進南海和東南亞地區,煽風點火,製造麻煩,不讓中國順利進行島礁建設,這是日方的算盤。」
  • 海南日報數字報-關於進行《文昌市南海人工填島控制性詳細規劃...
    《文昌市南海人工填島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專家會議審議通過,根據有關法律法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暑期親子遊 海南準備好了!
    作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親子遊目的地之一,海南在2019暑期旅遊推廣和消費活動中,專門為暑期親子出遊、家庭出遊推出了多樣化的個性產品,無論是注重孩子研學的還是希望帶著孩子輕鬆度假的,都能夠在海南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度假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岬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第一炮」 軍旅急先鋒
    ■ 本報記者 張譙星  特約記者 陽宗峰 實習生 王荊施  在海南某炮兵團,團長黃文忠有一個響亮的稱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姓眼中的澄邁老城之「變」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走訪老城鎮百姓時發現,如今這裡經濟發展活躍,城鄉面貌變化之巨同樣值得關注。  「村民」變「居民」  城市帶來優生活  5月27日一早,澄邁縣老城鎮富昌村的梁振宏騎上電動車從家裡出發,10分鐘後到達位於海南生態軟體園的公司打卡上班。  「若是以前,我只能割橡膠,種瓜菜、水稻,年頭忙到年尾,遠不及現在在公司掙得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沙群島:隱伏在海下的暗沙群
    中沙群島:  隱伏在海下的暗沙群  文\海南日報記者 胡續發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沙永樂龍洞:「南海之眼」深邃神秘
    從年少時開始,陳奕傳從老一輩漁民那裡聽過幾個傳說:一說這裡是「龍洞」,因裡面有大型海怪,漁民平時都會避而遠之;二說這裡是「南海之眼」,因裡面有鎮海之寶「定海神珠」;三說這裡是「定海神針」所在,因被孫悟空拔去定海神針作如意金箍棒,留下深不可測的洞。  三沙漁民口中神秘的「龍洞」究竟什麼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珠海岸 美麗陵水
    除了美麗的海灣,也有風光美不勝收的「三島」 竦峙在南海之陵水。  分界洲島,是一道具有獨特奇觀的分水嶺:夏季時,嶺北大雨滂沱,嶺南卻是陽光燦爛;冬季時,嶺北陰鬱一片,嶺南卻是陽光明媚。沿著由鑿有國內外各個朝代古幣的花崗石鋪成的「錢路」拾級而上,「鬼斧神工」、「大洞天」、「剌桐花豔」、「風動石」、「烏紗帽」、「大洞天」和「菩薩洞」等20多處自然景觀呈現眼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紀錄影像中的多彩海南
    事實上,從早期的《海南紅山之外》到現在的《潮起海之南》,海南題材紀錄片已經走過了80年的歷史,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它們共同打造了多彩的海南,成為海南形象構建不可忽視的元素,同時也是確立海南文化自信的新平臺。  紀錄片讓紅色傳奇走進大眾視野  在共和國的締造史中,海南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