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紀錄影像中的多彩海南

2020-12-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曾慶江

  近期,政論片《潮起海之南》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籍著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東風,使得「記錄海南」再次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事實上,從早期的《海南紅山之外》到現在的《潮起海之南》,海南題材紀錄片已經走過了80年的歷史,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它們共同打造了多彩的海南,成為海南形象構建不可忽視的元素,同時也是確立海南文化自信的新平臺。

  紀錄片讓紅色傳奇走進大眾視野

  在共和國的締造史中,海南具有特殊意義。「23年紅旗不倒」凝聚了瓊崖革命的輝煌,而謝晉拍攝的電影《紅色娘子軍》更是讓紅色娘子軍「愛紅妝也愛武裝」的傳奇走入大眾視野。這使得紅色革命歷史成為海南題材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紀錄電影《大戰海南島》開始,通過紀錄影像來展現瓊崖紅色革命史的作品不絕如縷,充分展現了海南人民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紅色現場》是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推出的大型紀錄片,分為《竹林裡的風雷》《椰寨槍聲》《槍桿子裡出政權》《開荒闢地力保火種》《艱苦求生勝利突圍》《紅色娘子軍 扛槍為人民》《抗戰烽火燃燒瓊島》《白沙起義》《衝破黎明迎解放》《解放海南島》等10集,通過採訪瓊崖革命參與者以及後人、見證者,尋訪革命歷史遺址,黨史專家講解以及記者講述等多種形式,講述瓊崖革命血與火的傳奇。在拍攝中,充分借鑑電影製作手段和標準,在後期製作中將歷史畫面資料、文字解說、現場畫面以及音樂等多種表達手段結合起來,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部記錄海南紅色歷史的紀錄片通過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相關平臺滾動播出,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與此同時,為了紀念海南島解放50周年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央電視臺在2010年和2011年先後播出大型文獻紀錄片《日出瓊崖》和《浴血瓊崖》。《日出瓊崖》採用紀實手段,又巧妙地借鑑了電視劇的表現手法,集中展現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島這幾個月的歷程,獲得受眾的高度讚許,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一等創優系列專題片。與《日出瓊崖》不同的是,《浴血瓊崖》則聚焦於23年瓊崖革命史,以馮白駒等重要人物為切入點,全景式地表現出了愛國華僑、瓊崖婦女、黎族同胞等社會各界對瓊崖革命的大力支持,在視聽盛宴中將主流價值觀傳達給大眾。用紀錄片的形式向年輕一代敘說革命歷史,傳遞主流價值觀,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值得進一步推廣。

  海南是多種文明的天堂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保護是擺在大眾面前一個日趨嚴峻的話題,這使得極具生態優勢和豐厚自然資源的海南備受人們推崇。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海南提出「綠色崛起」這一理念,更為世人所矚目和認可。如今如火如荼進行的國際旅遊島建設也是以生態發展為基本前提。在紀錄影像中,有不少彰顯海南生態環境的精品力作,它們共同呈現出綠色海南的整體形象。

  在2017年年初播出的《航拍中國》海南篇中,最令人難忘的則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無論是被譽為「海洋衛士」的東寨港紅樹林,還是原始森林保護到位的五指山、尖峰嶺,無論是被稱為「獼猴的樂園」的南灣半島,還是沉寂的馬鞍山火山,都是海南綠色生態的絕好體現。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於2015年推出的《熱帶雨林,你好美》系列專題紀錄片,聚焦五指山、霸王嶺、尖峰嶺、鸚哥嶺等保護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集中展示海南原始生態美,並在「總結篇」中強調:「生態環境是核心競爭力」,「堅持綠色崛起,捧好生態『金飯碗』」,可以說這道出了海南人民的共識。此外,電視紀錄片專題欄目《海南島紀事》《天堂海南島》也多以展示海南綠色生態為表現對象,產生了持久性影響。正因為海南人民堅持保護綠色海南,將其作為生態發展的底氣,才使得海南成為全國人民的後花園。

  當然,對於海南來說,生態文明絕不僅限於對自然風光的展示,更包括獨具特色的地域物產、身處這一天賜福地的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曾在央視《探索·發現》熱播的7集紀錄片《海之南》從生態、美食、風物、民族、民俗、城市文明和海洋精神等方面,講述了一個詩意而神奇的海南,從而印證了《美國國家地理》裡的讚嘆:這裡首先是自然王國的天堂;這裡是漁獵文明的天堂;這裡是農耕文明的天堂;這裡是科技文明的天堂,這裡也是旅遊者的天堂:碧海、藍天、白沙、綠樹、雨林、珊瑚、黎錦、美食、人物……都彰顯了生態海南的本質性特徵。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的紀錄片《遇見海南人》,以外國旅行者體驗的視角全面展示了海南的生活風貌和風土人情,是一次集中展示海南「文化軟實力」的大膽嘗試,將生態海南的形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藍色海洋文化深具包容之心

  雖然海南島陸地面積僅有3.54萬平方公裡,但是海南省卻是我國國土面積最大的省份,那是因為它還包括約2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海南省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這使得藍色海洋成為海南題材紀錄片的重要表現對象,從而使得多彩海南又多了一種鮮活的顏色。

  2014年起,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第二季、第三季先後聚焦海南,推出《草堂村:守護「祖宗海」》《潭門鎮:情系「祖宗海」》等,使得海南的藍色海洋更為人們所認知。浩瀚的南海、藍色的海浪在影像中反覆出現,而作為當地漁民習慣性稱謂的「祖宗海」,是漁民傳統的作業場,是他們徵服大自然抗爭精神的體現,更是中國南海主權的最有力的證據。《我們的更路薄》通過《密藏「天書」》《滄海更路》《千年耕海》《蔚藍家園》等四個章節,揭示了更路薄的偉大意義:「一本本手抄的冊子,是風帆時代闖海耕海的指路明經。一本本泛黃的冊子,是海南漁民代代相傳的無價之寶。一本本簡陋的冊子,記載著浩渺深邃的南海的豐富信息。一本本無言的冊子,發出了一片海域主權歸屬的響亮回聲。」在紀錄片的相關鏡頭和有力解說中,浩瀚的海洋彰顯的是海南人民不畏艱險與大海搏擊的抗爭精神和耕海傳奇,是國人為維護海權的不懈努力,更形成了海南人民耿直的個性和包容的胸懷。

  《望海南》是從文化視角來審視海南。對於古代歷史上海南籍名宦海瑞、丘濬、邢宥等來說,海南是他們的個性,更是他們的共性。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浩瀚的海洋,深受海洋文化影響,因此「有著北方人和南方人完全不同的氣質,他們性情剛烈,直率好鬥,充滿了冒險精神」。而冼夫人、蘇東坡、白玉蟾等人更是因為海洋文化得以升華,從而成為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人物,這體現出藍色海洋文化獨具的包容之心。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消極現象,海南日報人總是堅持真理,秉筆諍言,弘揚正氣,關注民生、為百姓立言。  早在1952年,《新海南報》就發表《和抗拒批評、積壓讀者來信的現象作堅決鬥爭》,展露出一張新生報紙輿論監督的鋒芒。《公共海灘豈能設卡收費》、《陵水怪事:學童竟領教師工資》……一篇篇輿論監督報導痛快淋漓,發人深省。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據海南日報1月28日報導,陳宏介紹這一在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的珊瑚其特點是「沒有珊瑚隔,珊瑚杯的直徑非常微小」。雖然對一個新物種的確認尚需要通過論文去詳細描述,並通過論文發表以獲得科學界的公認,但南海海域尚有很多我們有待發現的物種生存,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獨有偶,2014年9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的海洋科學家們在加州海域深達600英尺左右的地方發現了弱柳珊瑚屬的一個新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如何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波詭雲譎中,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看清「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變革方位?  其實,在中國地方傳媒格局中,素有「廣東的報紙、湖南的電視、海南的網絡」的說法。因此,海南「小省辦大媒體」的切身體會,也讓人更習慣於這樣看問題:一定要在歷史大勢中感知發展脈搏,一定要在時代變革中懂得順勢而為,也一定要在勇立潮頭時扛起海南擔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古城 龍馬奔騰
    活動內容有5大項,分別是:「福山福地福文化」金氏世界紀錄第一大「福」字書寫活動、海南2014 第三屆「大海歌曲」電視大獎賽頒獎晚會、第三屆中國福山杯國際咖啡師冠軍賽、2014年中國龍舟公開賽(澄邁站)和澄邁縣省縣重點項目開工儀式、項目推介活動。  據了解,本屆龍水節是在已成功舉辦十一屆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拓展,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多彩旅遊活動春節迎賓客
    日前,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統籌推進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建設相關工作,認真落實「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優良環境和「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要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建設好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千個美麗鄉村,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做好全域旅遊文章,加快推進海南建設步伐。  對此,澄邁積極響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2014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與馬來西亞檳城結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歷史上,中國與馬來亞(含今天的馬來西亞)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 本報特派記者 況昌勳 蔡瀟 嶽嵬  醒目的中文招牌、騎樓的建築風格,鱗次櫛比的商鋪中銷售著海南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代海南論壇'2014冬季峰會徵文公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順利召開,是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依法治國新時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噸大閘蟹「腳癢」等你「撓」
    海南日報記者27日從第四屆海南美食文化節組委會獲悉,今年的美食節主推大閘蟹,活動現場除海南本土特色美食及50多種國內小吃外,還將供應多達1噸的陽澄湖大閘蟹,讓市民遊客大飽口福。  本屆美食文化節將於11月1日至3日在海口市名門廣場舉行。屆時,曾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6.8米直徑巨無霸蒸鍋將運抵現場,用來烹製大閘蟹和小龍蝦。「從陽澄湖空運1噸大閘蟹到美食節現場,現場蒸製,肉質新鮮!」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南牽動異鄉人的情懷  2007年前後,蔣平曾為青海省創作過旅遊形象歌曲《青溜溜青海青溜溜青》和秦皇島市市歌《夢幻秦皇島》。他首次與海南結緣是在2006年。因機緣巧合,蔣平到了海南三亞,短短的時間裡卻讓蔣平對三亞的椰風海韻、碧水藍天傾心不已。從那時起,蔣平萌生了寫海南的願望。2006年海南之行後,蔣平寫下了關於海南的三十多首歌詞。「以前從沒有去過海南,總覺得海南很遙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機場變遷瞰見海南發展
    ■ 本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祝志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星空海南 光影豐饒
    當天20時許,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場戶外沙灘放映啟幕,觀眾們席坐於夜幕星空下,伴隨習習海風,重溫了經典影片《隨我婆娑》。戶外沙灘放映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特色,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在沙灘上搭建露天影院,讓影迷們在椰風海韻、疏星細浪間,享受舒適愜意的觀影體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事 獨家記憶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54歲的黃善強收藏了上千張明信片,這些明信片如同他的老友,伴他走過歲月塵煙。
  • 海南日報數字報-飄色點染多彩人生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在陣陣弦歌中,「梁祝化蝶」、「仙女散花」等藝術形象,如敦煌飛天般盡展凌空之美。這是儋州市海頭鎮新市街人林若修策劃並推出的飄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