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論片《潮起海之南》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籍著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東風,使得「記錄海南」再次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事實上,從早期的《海南紅山之外》到現在的《潮起海之南》,海南題材紀錄片已經走過了80年的歷史,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它們共同打造了多彩的海南,成為海南形象構建不可忽視的元素,同時也是確立海南文化自信的新平臺。
紀錄片讓紅色傳奇走進大眾視野
在共和國的締造史中,海南具有特殊意義。「23年紅旗不倒」凝聚了瓊崖革命的輝煌,而謝晉拍攝的電影《紅色娘子軍》更是讓紅色娘子軍「愛紅妝也愛武裝」的傳奇走入大眾視野。這使得紅色革命歷史成為海南題材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紀錄電影《大戰海南島》開始,通過紀錄影像來展現瓊崖紅色革命史的作品不絕如縷,充分展現了海南人民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紅色現場》是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推出的大型紀錄片,分為《竹林裡的風雷》《椰寨槍聲》《槍桿子裡出政權》《開荒闢地力保火種》《艱苦求生勝利突圍》《紅色娘子軍 扛槍為人民》《抗戰烽火燃燒瓊島》《白沙起義》《衝破黎明迎解放》《解放海南島》等10集,通過採訪瓊崖革命參與者以及後人、見證者,尋訪革命歷史遺址,黨史專家講解以及記者講述等多種形式,講述瓊崖革命血與火的傳奇。在拍攝中,充分借鑑電影製作手段和標準,在後期製作中將歷史畫面資料、文字解說、現場畫面以及音樂等多種表達手段結合起來,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部記錄海南紅色歷史的紀錄片通過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相關平臺滾動播出,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與此同時,為了紀念海南島解放50周年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央電視臺在2010年和2011年先後播出大型文獻紀錄片《日出瓊崖》和《浴血瓊崖》。《日出瓊崖》採用紀實手段,又巧妙地借鑑了電視劇的表現手法,集中展現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島這幾個月的歷程,獲得受眾的高度讚許,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一等創優系列專題片。與《日出瓊崖》不同的是,《浴血瓊崖》則聚焦於23年瓊崖革命史,以馮白駒等重要人物為切入點,全景式地表現出了愛國華僑、瓊崖婦女、黎族同胞等社會各界對瓊崖革命的大力支持,在視聽盛宴中將主流價值觀傳達給大眾。用紀錄片的形式向年輕一代敘說革命歷史,傳遞主流價值觀,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值得進一步推廣。
海南是多種文明的天堂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保護是擺在大眾面前一個日趨嚴峻的話題,這使得極具生態優勢和豐厚自然資源的海南備受人們推崇。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海南提出「綠色崛起」這一理念,更為世人所矚目和認可。如今如火如荼進行的國際旅遊島建設也是以生態發展為基本前提。在紀錄影像中,有不少彰顯海南生態環境的精品力作,它們共同呈現出綠色海南的整體形象。
在2017年年初播出的《航拍中國》海南篇中,最令人難忘的則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無論是被譽為「海洋衛士」的東寨港紅樹林,還是原始森林保護到位的五指山、尖峰嶺,無論是被稱為「獼猴的樂園」的南灣半島,還是沉寂的馬鞍山火山,都是海南綠色生態的絕好體現。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於2015年推出的《熱帶雨林,你好美》系列專題紀錄片,聚焦五指山、霸王嶺、尖峰嶺、鸚哥嶺等保護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集中展示海南原始生態美,並在「總結篇」中強調:「生態環境是核心競爭力」,「堅持綠色崛起,捧好生態『金飯碗』」,可以說這道出了海南人民的共識。此外,電視紀錄片專題欄目《海南島紀事》《天堂海南島》也多以展示海南綠色生態為表現對象,產生了持久性影響。正因為海南人民堅持保護綠色海南,將其作為生態發展的底氣,才使得海南成為全國人民的後花園。
當然,對於海南來說,生態文明絕不僅限於對自然風光的展示,更包括獨具特色的地域物產、身處這一天賜福地的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曾在央視《探索·發現》熱播的7集紀錄片《海之南》從生態、美食、風物、民族、民俗、城市文明和海洋精神等方面,講述了一個詩意而神奇的海南,從而印證了《美國國家地理》裡的讚嘆:這裡首先是自然王國的天堂;這裡是漁獵文明的天堂;這裡是農耕文明的天堂;這裡是科技文明的天堂,這裡也是旅遊者的天堂:碧海、藍天、白沙、綠樹、雨林、珊瑚、黎錦、美食、人物……都彰顯了生態海南的本質性特徵。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的紀錄片《遇見海南人》,以外國旅行者體驗的視角全面展示了海南的生活風貌和風土人情,是一次集中展示海南「文化軟實力」的大膽嘗試,將生態海南的形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藍色海洋文化深具包容之心
雖然海南島陸地面積僅有3.54萬平方公裡,但是海南省卻是我國國土面積最大的省份,那是因為它還包括約2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海南省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這使得藍色海洋成為海南題材紀錄片的重要表現對象,從而使得多彩海南又多了一種鮮活的顏色。
2014年起,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第二季、第三季先後聚焦海南,推出《草堂村:守護「祖宗海」》《潭門鎮:情系「祖宗海」》等,使得海南的藍色海洋更為人們所認知。浩瀚的南海、藍色的海浪在影像中反覆出現,而作為當地漁民習慣性稱謂的「祖宗海」,是漁民傳統的作業場,是他們徵服大自然抗爭精神的體現,更是中國南海主權的最有力的證據。《我們的更路薄》通過《密藏「天書」》《滄海更路》《千年耕海》《蔚藍家園》等四個章節,揭示了更路薄的偉大意義:「一本本手抄的冊子,是風帆時代闖海耕海的指路明經。一本本泛黃的冊子,是海南漁民代代相傳的無價之寶。一本本簡陋的冊子,記載著浩渺深邃的南海的豐富信息。一本本無言的冊子,發出了一片海域主權歸屬的響亮回聲。」在紀錄片的相關鏡頭和有力解說中,浩瀚的海洋彰顯的是海南人民不畏艱險與大海搏擊的抗爭精神和耕海傳奇,是國人為維護海權的不懈努力,更形成了海南人民耿直的個性和包容的胸懷。
《望海南》是從文化視角來審視海南。對於古代歷史上海南籍名宦海瑞、丘濬、邢宥等來說,海南是他們的個性,更是他們的共性。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浩瀚的海洋,深受海洋文化影響,因此「有著北方人和南方人完全不同的氣質,他們性情剛烈,直率好鬥,充滿了冒險精神」。而冼夫人、蘇東坡、白玉蟾等人更是因為海洋文化得以升華,從而成為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人物,這體現出藍色海洋文化獨具的包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