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星空海南 光影豐饒

2020-12-26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三亞12月3日電 (記者李豔玫)「這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獨特的一面,也是我最期待的。雖然我已經看過這部影片,但是第一次在海灘上觀看,這又是另外一番滋味。」12月3日,三亞市民王曉波與家人早早來到大東海景區,等待觀看電影《隨我婆娑》。

  當天20時許,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場戶外沙灘放映啟幕,觀眾們席坐於夜幕星空下,伴隨習習海風,重溫了經典影片《隨我婆娑》。戶外沙灘放映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特色,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在沙灘上搭建露天影院,讓影迷們在椰風海韻、疏星細浪間,享受舒適愜意的觀影體驗。

  今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戶外沙灘放映從12月3日持續至8日,展映「經典重現」單元影片,這是今年首次推出的展映單元,將回顧電影誕生百餘年來世界各地的電影佳作。該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每晚在大東海景區播放一部經典影片,包括《隨我婆娑》《禮帽》《和莎莫的500天》《肖申克的救贖》《淘金記》(默片現場配樂)《短角情事》。

  12月3日晚展映的《隨我婆娑》於1937年上映,講述了芭蕾舞明星帕特魯與音樂界明星琳達相愛的故事,該片的配樂由著名音樂家格什溫創作,並且獲得第十一屆奧斯卡最佳歌曲獎。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今晚重溫了一遍,而且還是在大自然美景中觀看影片,我太享受電影帶來的體驗了。」三亞市民張元鵬說,他去年就參加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戶外沙灘放映,這樣的放映形式很新穎,獨具特色。

  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期間將展映來自世界各地的百餘部優秀電影作品,展映形式上除了獨具海島特色的戶外沙灘展映,還保留著傳統影院展映,每天在紅樹林1+X影院展映十餘部優秀影片。

  12月3日當天展映了《關於愛》《活著唱著》《少年與海》《悠悠夏日長》《納菲的父親》《戈梅拉島》等佳片,其中《少年與海》《納菲的父親》兩部電影劇組主創人員來到影院與影迷朋友見面交流。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海南,我的家鄉也在海邊,所以倍感親切。」《少年與海》導演孫傲謙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他創作電影長片處女作,講述了11歲的男孩於小傑為了完成學校作業,想盡一切辦法得到《海洋百科》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在我的家鄉遼寧拍攝,『東北味』很足,帶著一部北方的影片來到南方展映,我擔心觀眾是否能夠接受。但從今天的展映來看,大家看得很開心。」孫傲謙說。

  《少年與海》主演於坤傑和李蔓萱也來到了電影展映現場。於坤傑今年14歲,《少年與海》是他在11歲時出演的作品,他在電影中演繹的活潑好動、性格開放的於小傑人物形象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其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現場觀眾觀影時笑聲不斷。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國產片《光影之戰》馬來西亞開機
    本報海口4月1日訊 (記者衛小林)國產新片《光影之戰》昨天上午在馬來西亞開機,內地當紅偶像少女組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代海南論壇'2014冬季峰會徵文公告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擬於今年12月中上旬召開當代海南論壇冬季峰會,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法治海南建設,為此特組織徵文。有關事項如下:  1、徵文主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法治海南建設。  2、論文要求:所寫論文(對策建議)應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篇3000—5000字。論文末尾註明作者所在單位、職務、職稱和聯繫方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文\本刊特約撰稿 溫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宣稱發現新的珊瑚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常常牽掛 /海南老家 /椰風海韻 /綠樹繁花 /雨打芭蕉說不完的情話 /愛人送我在椰子樹下 /夢裡常回 /海南老家 陽光沙灘/ 海角天涯 /春光四季喝不夠老爸茶 /愛人等我在椰子樹下。」一首《海南老家》的歌詞,充滿了對海南的認同感。這首歌的歌詞,並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所作,而是出自於一位國內資深策劃人、新銳詞作家蔣平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事 獨家記憶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54歲的黃善強收藏了上千張明信片,這些明信片如同他的老友,伴他走過歲月塵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民歌掀起的「海南狂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那個時候,誰都以能夠『搶』到一盒名為《五指山之歌》的卡帶為炫耀的資本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十月夜空「觀星指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10月3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10月天象。進入10月,多個流星雨開始活躍,其中流量比較大的是天龍座流星雨和獵戶座流星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嘉木話桄榔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今年是蘇東坡登陸海南920周年,這位在海南留下眾多美好逸事的北宋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