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面向南海自信微笑

2020-12-2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聯合主辦

  行 從瓊海市嘉積鎮往博鰲方向走10公裡,抵達一個叫上埇的小集市後,沿左邊的一條柏油公路再走10公裡,便是潭門鎮。

  吃 潭門海鮮遠近聞名,有石斑、黑鯧、白帶、蘇眉、龍蝦、紅口螺、海參、蚵肉……

  遊 來潭門,可逛工藝品店、購精美貝雕、看《更路簿》,可登漁船、訪漁家,覽千年漁港。

  ■ 本報記者 翁朝健 李科洲   特約記者 王儀

  面朝南海,它敞開胸懷;面朝南海,它耕海犁波;面朝南海,它不斷開拓。潭門,海南東海岸的一顆明珠,中國海岸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漁業小鎮。

  面朝南海,它自信地微笑。

  回望   多少豪情蕩胸懷

  瓊海市潭門鎮得名於潭門港。潭門墟於清代道光年間漸成集市,初稱九吉市,後稱潭門市。1973年,強颱風襲擊,舊墟鋪宇全部倒塌,全鎮遷到現址建設,這便是當今的潭門墟。

  這是一個靠海吃海的小鎮,全鎮3.1萬人口,其中上萬人以海為生。鎮上79歲的老船長蘇承芬家傳的《更路簿》,把浩瀚的南海裝進了一本小小的冊子裡,把潭門厚重的歷史濃縮在一頁頁薄薄的紙張上。

  潭門世世代代的漁民,以大浪船下過的豪情,以拓荒者的氣概,繞過暗礁,戰勝急流,行船千裡石塘,揚帆萬裡長堤。他們的足跡遍及西沙、南沙、中沙、東沙。他們堅忍不拔,是為數不多的敢於礁盤和潛水作業的一個特殊漁民群體,面對風暴不回頭,面對兇暴不低頭。

  漁家風情如此濃鬱!這個只有3條小街的鎮墟,觸目所及,都是海的元素。船木色的路燈杆,就像一根根桅杆,在瞭望著大海;船舵、救生圈、船槳、鐵錨、貝殼、龍蝦、水鳥……街邊小樓房的牆面上,掛著一個個富有漁家風味的物件;老舊的小木帆船、船舷欄杆、鐵鏈、船篷……樓頂上總能發現這些小驚喜。街上車來車往,傳統與現代竟是如此融洽。

  守望  漁家小鎮大變樣

  眼前的這一切,與兩年前髒亂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那時候的潭門,汙水地上流,街道沆窪不平,建築一片凌亂。

  這一切的變化,緣於瓊海市委市政府「打造田園城市,建設幸福瓊海」的發展戰略。去年12月初,瓊海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書記羅保銘在潭門宣講黨的十八大精神時所提出的要求,將潭門確定為「南海漁民風情小鎮」並加緊建設。

  去年12月22日,風情小鎮的建設工程就在潭門轟轟烈烈地展開。政府先後投入1.2億元,不僅改造了臨街建築外立面,還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讓漁家小鎮的居民生活來了個大升級。

  到潭門,一家挨一家的工藝品店是不能不逛的,琳琅滿目的貝雕讓你目不暇接。能工巧匠將從南海撈來的貝殼雕成各種吉祥圖形,有金玉滿堂,有花開富貴,有歲寒三友,晶瑩剔透,叫人愛不釋手。

  工藝品店排滿3條小街,最密集的當數富港街。59歲的何世軒笑盈盈地坐在他的小店老何聚寶閣裡,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生意真好做,風情小鎮改造前,他的店每月也只能賣1萬多元,現在每個月至少賣30萬元,運氣好時一天就能賣30萬元。

  潭門鎮委書記龐飛介紹,風情小鎮的改造,引來遊客紛至沓來,今年來到潭門的遊客,日均達2000人。小鎮改造前,潭門的工藝品店不過四五十家,現在達300多家。改造前的工藝品廠也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家。鎮裡還將與海南省工業技術學校合作辦分校,培養貝雕工藝人才。

  逛完工藝品店,在潭門吃海鮮能讓你大飽口福。這裡的海鮮遠近聞名,能吃到近海的魚蟹,又能吃到三沙遠海的石斑、黑鯧、白帶、蘇眉、龍蝦、紅口螺……集南海海鮮精品之大成。每天凌晨三四時和下午四五時,近海的漁船就會返航,帶給海鮮店最鮮最美的魚蝦,遠海作業的大船幾乎一兩天就回來一艘,潭門的海鮮店近水樓臺能挑最好的魚蝦。每年的11月至次年二三月份,是馬鮫魚最肥最美的季節,這時候來潭門,來份煎馬鮫是必不可少的。

  潭門現有海鮮店十多家。漁港邊要數張美鑾的金港海鮮店最熱鬧。她今年元旦才開張,每天客人都是絡繹不絕。今年國慶長假,晚上還要在樓下加好幾桌。而最便宜的海鮮店,要數金港海鮮旁的海戀園,四五個人花120元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頓魚蝦蟹大餐。

  遠望  還有風景會更美

  中心漁港是潭門最美的風景。這裡桅杆林立,漁舟唱晚,碼頭上的燈杆上,分別張掛著十多位老漁民笑逐顏開的帆狀照片。從明代永樂年間,潭門的漁民就從這個漁港出發,開啟了祖國南海的海洋捕撈業。如今,進進出出這個千年漁港的,排水量50噸以上的潭門大漁船達167艘。

  從潭門港開出的漁船,最大最好的是漁民柯維秀的。他前幾天剛從西沙捕魚回來,清秀的臉龐上沒有半點闖海的滄桑。他告訴記者,他原先有兩艘大漁船,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潭門考察時叮囑他,一定要「造大船,闖大海,抓大魚」。他自己出資定造的兩艘各350噸的鋼製漁船,在潭門漁民中可謂首屈一指!

  風平浪靜的千年漁港訴說著光陰的故事,飛架漁港的潭門大橋高唱著潭門的未來之歌。潭門大橋預計明年元旦開通,它將把潭門與博鰲連接起來,給潭門的旅遊業帶來無限的商機。

  龐飛站在中心漁港邊,面對著大橋,滿懷激情地向記者指點著潭門的未來:漁民廣場正在加緊建設中;大型漁家樂趕海人家明年元旦動工建設;休閒項目潭門故事爭取明年元旦開工建設;濱海公園爭取明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開工……

  南海滋養著潭門,潭門面向南海微笑,並必將發出更燦爛的笑容!

  (本報嘉積11月20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派出所民警除夕為漁民守船
    本報嘉積2月4日電 (記者丁平)2月4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瓊海市潭門中心漁港,看到900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鍋鮮」裡的潭門味兒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要說吃海鮮,在海南可以有很多種吃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名透出濃濃海南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散落南海諸島的民間廟宇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對於海南島存續千百年的漁民而言,南海,是他們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祖宗地」。  早在漢代,海南人就發現並命名了南海諸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沙群島:隱伏在海下的暗沙群
    中沙群島:  隱伏在海下的暗沙群  文\海南日報記者 胡續發
  • 南海開漁了 | 西沙的第一口鮮,在潭門
    自古以來,潭門漁民是世界歷史上唯一連續在南海耕海牧漁的群體。潭門鎮遠洋航行和遠海捕撈的歷史悠久,蘊藏著深厚的海洋文化,真正代表了中國的海洋文明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海航道更路徑』『祭公出海儀式』和『鯉魚燈』等海洋文化的發祥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通訊:到海南千年漁港潭門「趕海」
    8月6日電 題:到海南千年漁港潭門「趕海」  作者 張茜翼 王雅馨  6日,隨著祭海儀式上老漁民盧裕永吹響陣陣號角,船隊起航,2016海南瓊海市潭門趕海節進入高潮。  地處海南島東部沿海的潭門中心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是海南島通往南沙群島較近的港口之一,這裡的漁民自古以來就常年前往南海捕魚,創造了耕海牧漁的厚重文化。趕海節活動中,定點撒網、串貝殼、織漁網、夾海螺各項漁民傳統技能大比拼火熱進行,堪稱「漁民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老漁港 旅遊新「寶地」
    潭門鎮委書記龐飛告訴記者,從8日開始,將進行為期4天的展示、展銷活動,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嘉賓來這裡親自體驗和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我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挖掘、豐富、提升潭門文化,將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的魅力展現給更多的島內外朋友。」
  • 南海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12月22日訊(記者梁冰) 為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完善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評估結果近日公布,包括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內的74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瓊海潭門風情小鎮旅遊樂不停 "遲來的春節"也精彩
    見習記者 劉樂蒙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10月2日,伴隨著第一縷晨光灑下,瓊海潭門漁港迎來新一天的繁忙。海面上,船來船往,馬達聲陣陣,插滿漁船的國旗格外鮮豔;碼頭上,遊客絡繹不絕,不時有人以漁船為背景自拍留念,記錄這個國慶假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無價瑰寶
    文\本刊特約撰稿 溫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宣稱發現新的珊瑚物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行南海黨旗領航
    從2015年1月5日首航起,在3年多時間裡,「三沙1號」輪在南海劈波斬浪,行程7.8萬多海裡,共運送軍警民10萬多人次,完成上百次大型活動交通保障任務,解決了三沙軍警民上下島難題,為三沙提供了充足的物資補給……  過去3年,「三沙1號」輪黨支部緊扣三沙市中心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帶領全體船員積極創建「平安船舶」,打造三沙文明「窗口」,用辛勤汗水確保三沙「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沙永樂龍洞:「南海之眼」深邃神秘
    ■ 本報記者 劉操 李磊  西沙群島,自古即為我國著名漁場之一,這裡海域寬闊,島礁星羅棋布,每年漁季,海面千帆競發,瓊海潭門等地漁民祖祖輩輩前來作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從三亞「宰客門」、「天價房」輿論風波教訓的深刻記取,到西南部電廠落地時面臨「妖魔化」、引發多次群體性事件的最後成功處置;從南海網連發網評文章化解「威馬遜」颱風中「發黴麵包事件」的網上憤怒情緒、消除輿論「次生災害」,到三江鎮群體性事件的全省媒體統一科學釋疑、一錘定音;從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所拍攝的形象宣傳片《請到海南深呼吸》經央視強勢播出,走進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引起包括彭博社、美國廣播公司等全球數百家媒體關注和報導
  • 瓊海潭門風情小鎮旅遊樂不停「遲來的春節」一樣精彩
    10月2日,伴隨著第一縷晨光灑下,瓊海潭門漁港迎來新一天的繁忙。海面上,船來船往,馬達聲陣陣,插滿漁船的國旗格外鮮豔;碼頭上,遊客絡繹不絕,不時有人以漁船為背景自拍留念,記錄這個國慶假期。  延續了假期首日的熱鬧,潭門風情小鎮當天迎來大批遊客打卡,品南海文化、吃地道海鮮、看漁家風情……旅遊消費市場持續火爆。
  • 行走海南,潭門吃海鮮,瓊海賞美景
    海南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天氣變化極快,夜裡突然聽到窗子劈啪作響,一陣暴雨傾盆。雨來得急,散得也快。晨,從東面的大海吹來涼爽的海風,天碧藍。下樓到對面的茶園找飯吃,點餐時恰好進來一位老爺子,這位老爺子一看就是常客,他從進來到走沒有說一句話,剛一落坐店家小夥立馬端過來一個大包和一杯紅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與海南的淡水觀賞魚來源於養殖不同,海南海水觀賞魚主要來源於捕撈。這些從海裡捕來的海水觀賞生物,在國內市場上是暢銷品。  「全國海洋館和水族館裡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絕大部分由海南提供。」  三亞民和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春生在瓊海潭門、三亞、陵水等地共設置了8個觀賞魚收購點,一些收購點的情況常常讓他非常失望。  「海水神仙魚基本上在海南收不到貨了。」許春生感慨道。他還舉了兩個例子:前些日子,他和其他7家觀賞魚收購企業去潭門拿貨,每人僅分到了幾十條海水觀賞魚。
  • 趙小趙|西安——海南萬裡自駕行【9】潭門漁港
    9天,最值得濃墨重彩抒寫的是潭門鎮,潭門漁港。之前也是在新聞在書中了解潭門,今天聽朋友說起,尤為震撼,在一片祥和和寧靜中,多少潭門漁民守護著祖國的南海。潭門漁民是世界歷史上唯一連續開發西南沙的特有群體,潭門人已將黃巖島視為祖宗地,保衛黃巖島不僅是榮耀也是捍衛他們的傳統。
  • 最適合床車自駕遊的地方海南環島之潭門漁港,潭門故事、千年漁港
    從八門灣到潭門漁港60多公裡,我們沒有上高速而走的國道,這樣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可以隨時停車遊玩。東海岸地勢平坦,旅遊開發和房地產開發都搞得比較好。沙灘、椰風海韻盡顯熱帶風情。有多少錢可以在海邊建造這樣的別墅,對於我們這樣的窮遊的人來說,拍張照作為景觀留個念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