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2020-12-25 海南日報數字報
  在日本侵華史的研究中,侵瓊史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的領域,本文以佔領期日本侵略者對海南的文化滲透為研究對象,揭示日軍對海南民眾實施文化滲透,妄圖將島民教化為天皇治下順民的侵略本質。

  要摧毀一個民族的反抗力,就要摧毀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意志。日本對海南島的侵略,既注重以軍事手段強佔掠奪,也十分重視從思想、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對中國民眾進行思想控制和文化滲透。為此,日軍專門設立了文化統治機構,通過強化殖民教育、管控大眾傳媒,消減民眾的抗日意識,傳播「大東亞共榮」的理念,通過日語教育向島民灌輸日本文化,妄圖將他們教化為天皇治下的順民和開發海南島的重要勞動力,為永久佔領海南島奠定文化基礎。

  建立文化統治機構

  入侵前制定方案,「對海南島以『皇民化』為宗旨,爭取在十年之內,達到與臺灣同等程度的統治水平」

  日本侵略海南島前的有關海南島政策的制定,主要由臺灣總督府負責。1937年7月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相繼佔領了華中、華南等地的戰略要塞。之後,日軍計劃「南進」,妄想在「赤道以北東經90°至180°之間」的廣大地域內,建立以它為霸主的「東亞新秩序」——大東亞帝國。1938年4月,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設立海軍武官府,具體負責「南進」政策的策劃和立案。海南島因其地理位置而在南進方案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海軍武官府成立後不久,便著手制定侵略海南方案,並於1938年9月出臺了《海南島處理方針》、《南方海外殖民統治組織擴充強化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海南島處理方針》的綱領部分,明確指出「鑑於海南島在軍事上、經濟上的重要性及其地理上和社會上的特殊性,對該島的處置,應與我所佔領的其他地域有所不同。主要著眼於確立對其進行全面統治的實際權力,擴充帝國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精神。」即把海南作為有別於日本佔領的其他地區的特殊區域進行經營與統治。對海南島民則以「皇民化」為宗旨,爭取在十年之內,達到與臺灣「同等程度的統治水平」。為此,該方針指出在對海南島實施軍事管制期間,應在軍隊的指揮下「派遣民政事務處理機關,掌握、處理一般民政事項」。即除軍事手段外,還須使用民事手段,對海南島實施文治。而文治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對島民進行文化滲透,將他們變成天皇治下的順民。

  1939年2月10日,日軍侵佔海南島。儘管日本方面多次聲明,佔領海南島「第一是為阻斷以海南島為中轉基地向重慶運輸軍需物資,第二是開發本島物資以彌補日軍軍需之不足,而絕無領土野心。」。然而,從其佔領政策來看,這一點並不成立。侵瓊日軍在攻佔海南島的當天便給日本陸軍省發去了名為《關於海南島的政務處理》的密件,指出要「把海南島作為經濟上或者發展中國南方的基地永久佔領」。為了實現對海南島的長期佔領與統治,日軍在佔領海南島後迅速組建了由海軍省、陸軍省和外務省在海南派出機構聯合組成的三省聯絡會議,作為海南島的最高統治機構。從目前可以入手的資料看,該機構制定的首個關於海南統治政策的文件為佔領6天後,即2月16日發布的《海南島佔領下的政務處理綱要案》。該綱要案明確規定,日軍在海南島的基本佔領方針為將海南島變成日本在「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享有特殊權益的地區」。這一點顯然是沿襲了前述臺灣總督府制定的《海南島處理方針》中關於海南島的定位。而要實現該目的,獲得島民配合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為此,綱要案指出,當前應努力促使島民協助日軍「作戰及維持治安」。為實現該目標,綱要案指出在政務處理方面對海南島「不實行特殊的軍政統治」,而是交由「支那方面自治」。而所謂的「支那方面自治」,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南人自治,而是通過建立受日軍控制並能主動協助日軍的偽政權,來實現對海南島的統治,說到底還是日軍慣用的「以華治華」政策的延續。受益於曾長期居住於海南島,在海南島擁有豐富人脈的勝間田家族的積極協助,日軍在侵略海南島的當月,便在海口、瓊山兩座主要城市建起了「治安維持會」,協助日軍管理島民,維持社會治安。

  3月1日三省聯絡會議發布《海南島政策綱要》,在重申「尊重住民自治」之餘,還特殊強調要努力製造海南島民「歡迎帝國指導」的假象,將海南島建成「日支人民共存共榮的典範」。為實現該目標,3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又出臺了《海南島佔領下的政務處理綱要》,明確提出要促進「日本文化的滲透」,努力「普及日語教育」。

  1939年7月17日,傀儡政權「瓊崖臨時政府」成立。雖然該政府主席由海南人趙士桓擔任,但出任政府最高顧問的則是在侵略海南戰役中擔任指揮的日本海軍第五艦隊的情報部部長。海南島的實際統治權仍在日軍手裡。據文獻記載,日本第五艦隊內設的「情報部」,在日軍佔領海南後主要負責「與海南島有關的特種任務、各種調查、情報匯集,及其他與海軍有關的重要事務。」1939年11月15日該「情報部」改稱「海南島海軍特務部」,隸屬於新設的「海南島根據地部」(海南海軍警備府的前身)。1942年5月25日依據「海南海軍特務部令」,「海南島海軍特務部」更名為「海南海軍特務部」,下設官房、政務局、經濟局、衛生局等多個部門,擴大成為「可以與臺灣總督府相匹敵的軍政機關」。其中政務局第三課負責管理「教育、祠堂、寺廟及社會事業」,是日軍對海南島實施文化滲透的直接領導機構。值得注意的是,出任海南海軍特務部首任總監的池田清並非海軍軍人,而是一位曾出任大阪府知事、警視廳總監等重要職務的文官。這一點顯然與特務部主要負責對海南島實行民治,承擔著教化島民使之「皇民化」,以及對海南島實施文化滲透的職責相一致。

  強化殖民教育

  在全島強行推進日語教育,欲最終把日語「發展成東亞的共同語」

  日本對海南島進行文化滲透的主要手段是強化殖民教育。在佔領海南島後,日軍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了一套從幼兒園到師範學校的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以及以公務員、警察等為對象的成人教育體系。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於日軍在中國所實施的教育性質多有爭論。從學者們的表述上看,有「殖民教育」、「皇民化教育」、「同化教育」、「奴化教育」、「侵華教育」等多種概念。筆者以為,所謂的殖民教育應是殖民者基於殖民利益所實施的教育,只要教育的實施主體為殖民者,性質是為殖民利益服務,均應稱為殖民教育。日軍侵佔海南期間,既有向島內移民,亦有建立經濟、軍事設施,為不折不扣的殖民者,其基於殖民利益所實施的教育毫無疑問應屬殖民教育範疇。

  1、學校教育

  在佔領海南島後,日軍便著手制定措施恢復因日軍侵略而遭受破壞的中小學校。1939年9月26日三省聯絡會議發布《中學設置規劃綱要》指出,復興中學教育應「作為建設東亞共榮圈的一環」,是出於「文化開發」及「安撫民心」之需要。而要使島民「了解大日本帝國之實力,並衷心配合軍事、經濟建設事業,須使普通島民通曉日語,由此理解東亞共榮之理想,並掌握相關的工作技能,提高勞動生產力」。為了培養開發海南資源所需的勞動力,綱要提出要在海南島建設一所以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的「實科中學」,培養學生「以東亞共榮為理念的道德意識」,「傳授島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強化身體鍛鍊,達到培養國民之中堅者的目的。」此處的「國民」,毫無疑問應指「大日本帝國」的國民。

  1941年9月27日三省聯絡會議又發布了《關於海南島小學教育的暫行處理方案》。方案指出,海南島初等教育之重點在於「教育、教化島民,使其協助建設東亞共榮圈工作,發自內心地配合帝國所期望的軍事及經濟建設工作」,教導島民要「仰尊帝國為東亞盟主,在帝國的領導下使東亞成為真正的東亞人之東亞,為把本島建設成為人民可以安居、百姓能夠樂業的樂土,努力培養鍛鍊島民認真、順從的精神以及強健的體魄」。可見,日軍實施殖民教育之目標,是將島民教化成為天皇治下的順民和開發掠奪海南資源的重要力量。

  從內容上看,日據時期的海南殖民教育以思想教育、日語教育和勤勞教育為主。其中,勤勞教育是出於海南島高素質勞動力不足的現實需求而進行的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則是通過「新東亞道德」、「修身」等課程對島民進行皇民化教育,向學生灌輸大東亞共榮的理念,「啟發、培養」孩子們對天皇和侵瓊日軍的「虔誠、感恩之心」,是對海南島實施文化滲透的重要手段。日語教育則是日軍實施文化滲透政策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語言既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日語的推廣和普及就成了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實施文化滲透的最為重要的策略。三省聯絡會議在前述《關於海南島小學教育的暫行處理方案》中明確提出要讓島民「儘早掌握日語」, 通過日語「了解日本、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進而「領會東亞共榮之理念」,最終把日語「發展成為東亞的共同語,以實現東亞人的精神統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佔領軍在日語教育方面可謂費盡心機。

  1941年7月,日軍在海口市設立了第一所「日語幼兒園」,之後又在三亞等地開設了多所日語幼兒園。據曾在三亞崖城的日語幼兒園就讀的盧姓老人(現年77歲)回憶,他是在1943年,即5歲時進入位於日軍崖城軍營中的日語幼兒園就讀的。建園之初,當地群眾都不願送孩子入園。為此,日軍採取了強迫加利誘的辦法,一方面給家長施加壓力,命令家長必須送孩子來幼兒園,另一方面,免除園童的入園費和學費,並向孩子們發放糖果、餅乾等食品,吸引園童入園。據老人介紹,幼兒園主要教授日語,當時孩子們在幼兒園裡講海南話是要受到日本教師懲罰的。

  在小學教育方面,當時海南島有兩種小學,一種是既有小學,即日軍佔領前已有的小學, 下轉B08版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國內首次發現日本開發石碌鐵礦影像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這是一批從未公開發表的日本侵瓊時期開發石碌鐵礦的歷史圖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軍侵入海南島始末
    由於海南島的特殊地位,日本軍方雖急於想佔領這一地區,實際上在日軍策劃攻佔廣東時,當時的日本海軍省已提出應同時攻佔海南島,不過,由於遭到了日本陸軍的反對(因日本陸軍在華南的兵力不足)而沒有進行;但是在1938年9月10日在決定攻佔廣東的日本大本營御前會議上,日本海軍方面指出:日本海軍「正在考慮將來何時攻佔海南島」;由於日本政府擔心對海南島的進攻,會觸及到英國、法國在這個地區的殖民地的利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上的特色椰樹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上約有4萬公頃椰樹,其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椰樹。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見海南島電影的潮聲
    它地處美麗的海南島,更是美上之美。  2018年最後一個月,海棠灣迎來了花開一樣的盛事: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海南島是一個天然攝影棚,在海南島拍電影早已司空見慣。但舉辦國際電影節,這可是首次。  海棠灣在三亞市東北部海濱,距三亞市區28公裡,南面毗鄰亞龍灣,三亞五大名灣之一。海棠灣岸景旖旎,因開發較晚,少了城市的喧囂與繁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海南島與馬來半島經濟、貿易往來也是由來已久,而有史料記載的事實是:大約在600年前就有海南人出使滿剌加國(今屬馬來西亞),300年前開始有海南人私訪馬來半島,將近200年前,有商船從海南島前往今馬來西亞檳城經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再現明末海南島圖景
    文\本刊特約撰稿 辛世彪  西方地圖中最早出現海南島,目前可知的是1375年的《加泰羅尼地圖集》(Atlas Catalanus),圖集附註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海南島。
  • 血淚築成八所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70年前八所港興建的主因,是當年的侵瓊日軍想通過海運將石碌鐵礦所產的富鐵礦迅速掠奪運往日本。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振君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八所港檔案室,發現了一批日軍侵瓊時期拍下的八所港建設的老照片,揭露了一段七十年前2萬中國勞工在日軍侵略者鐵蹄下建設八所港的血淚歷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海南文化分門別類重點地作橫向論述,與上編縱向結合,縱橫互補,更深入細緻地闡明了海南文化的狀況。很顯然,全書做到學術性、現實性、可讀性三者有機地統一。  全書在對海南文化的構成作分析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了海南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海南文化在時間長河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內容、結構以及它形成、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總覽海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個人的單車旅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1930年代,一位湖南籍中學教師田曙嵐,騎著自行車週遊海南島後,寫出了一本遊記《海南島旅行記》曾風行一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熱島出冷泉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洪寶光  時下已是夏至,氣溫越來越熱,全國多地出現了高溫天氣,地處中國熱帶地區的海南島也不例外。  在炎熱天氣裡,倘若能泡在涼爽的冷泉之中,豈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到五指山 不算遊海南
    ■ 海南日報記者 張靖超    五指山是中國的著名山嶽,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主峰坐落在五指山市境內,海拔1867米,是海南最高山峰,被譽為「海南屋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最新「周長」:1944.35千米
    本報海口2月6日訊 (記者陳雪怡 特約記者鄧韶勇)一條蜿蜒閉合的海岸線圈出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南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唐鑑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
    ,乃是佛教史、中外文化交通史上的勝跡。然,前五次的失敗,一方面表現了鑑真大和尚為傳播文化而屢敗屢行、愈挫愈勇的堅毅精神,另一方面還在其輾轉歷程中隨行施教,傳播了佛法,足跡所界,梵音響徹。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六十多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時漂泊到今海南三亞地區,流寓海島一年多,「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這段因緣,既讓海南受佛法沾溉,又使得唐代海南人物中添了個熠熠生輝的人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絢爛文藝春光凝在時光鏡中
    多少年來,一代代藝術家們為海南傾情創作,將印刻著海南文化符號的戲劇、歌舞、書畫、文學遠播四方,這些歷史的疊加打開了人們內心對海南島的千般嚮往,也淬鍊融入了海島文明的長河。  民國至解放前文藝領域顯著特徵——  瓊劇藝術進入興盛期  遙遙古遠,群星璀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帶來的深刻社會變革,使文藝界發生震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脈相承,結髮展紐帶
    那是值得學者感佩的一段悠長歷史,那是值得我們為之興奮的一片蔚藍,更是累積下了一種深刻的文化精神:創新開拓、兼收並蓄。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今天,海南島的文化優勢成為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深入交往的又一道共通元素。  ■ 本報記者 杜穎  史料及古遺蹟——  訴說海南海洋文化淵源  漢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麥篤藝:為家鄉而歌
    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拿著IPAD,聽著循環播放的《我的海南島》、《嚮往三亞》等歌曲,三亞市文體局幹部麥篤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時隨著歌曲的節奏打起拍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族情 家國愛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紅色記憶是56個民族共同的傳承與珍藏,在海南島這片熱土上,瓊崖革命的鮮活故事被人們奮力書寫和傳頌。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早春茶今日開採
    為主題的2019中國(海南)早春茶開採季活動將在五指山市水滿鄉啟動。本次活動包括啟動儀式、生態海南茶展示品鑑、茶園觀光、品茶、採茶、長桌宴、篝火晚會等多項內容。五指山以茶為媒,力爭打響海南生態早春茶品牌。  海南作為中國最主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其茶葉以「上市早」和「品質優」被大家熟知。作為我省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之一,五指山獨特的山區地形和生態環境非常適合名優茶的種植、加工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