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
「家底」豐厚 種類數量位居國內前列
從水生到陸生的跨越,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之一,而蕨類植物無疑是這場「革命」當仁不讓的領袖。
它們與藻類、苔蘚前後腳登上荒涼、炎熱、被強紫外線籠罩的陸地,依靠自己極強的適應能力大規模「攻城略池」,創造出一個潮溼、豐盈、瞬息萬變的陸地森林王國,甚至一度支撐起不可一世的恐龍時代。
儘管歷經數億年的演化和變遷,在逃過了高溫、極寒、火災、洪水等各種劫難後,如今的蕨類植物大多「卑微」如塵埃,佔據著森林的邊緣與底層,但在我國唯一具有熱帶海島型氣候區的省份——海南,人們依舊可以從紛繁的蕨類世界中一窺當時的盛景。
根莖筆直呈樹幹狀,不管不顧地向上生長,幾乎將脖子仰到了極致,才看到一簇簇羽狀分裂葉片噴如泉湧,從根莖頂端朝四方飄垂。穿行在海南中部的熱帶雨林,隨處可見這樣一種綠傘狀的植物,它們散布於海拔260米至1600米的山地溪畔或疏林,低調地成為喬木群落中的一員。
有點像椰子樹,又好似棕樹,直到瞥見它的葉片背後密布著一個個褐色的斑塊隆起,且幼葉拳曲狀如小兒握拳,其蕨類植物的真實身份終於暴露無遺。
可印象中的蕨不都是矮小纖弱的草本植物,這樣一個動輒五六米甚至更高的大傢伙也叫「蕨」?翻開蕨類植物的「家譜」,還真找到了這個大傢伙的「身份證」——桫欏,一種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
約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如今地球上的桫欏大都罹難,只有在熱帶和亞熱帶中某些環境特別適宜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而海南正是這樣一處「桫欏避難所」。
「桫欏科在中國產桫欏屬和白桫欏屬,在海南中部山區均有分布,包括粗齒桫欏、大葉黑桫欏、黑桫欏、陰生桫欏、白桫欏等。」在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嚴嶽鴻看來,連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蕨類植物之王」也願意在海南開枝散葉,當地蕨類的物種多樣性由此可見一斑。
狀似鳥巢的巢蕨附生於雨林大樹,一團一團的滿江紅懸浮在溼地水面,有著「少女的髮絲」之稱的鐵線蕨如野草般隨意簇生……尋訪海南中部山區與沿海平原,會發現陸生、附生、石生、水生蕨類應有盡有,它們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長,有的長在石頭縫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樹幹或纏繞攀附於枝椏間,一點點開拓出龐大的生存空間。
曾對海南蕨家族做過系統調查研究的嚴嶽鴻,在他2018年編著的《海南蕨類植物》一書中,共收錄海南蕨類植物34科122屬506種,佔中國蕨類植物總數的22.29%,總屬數佔比近七成,海南蕨類植物「家底」位居國內各省份前列。
體系獨特 海南特有種類三十六種
17年前第一次到訪海南時,嚴嶽鴻便被海南的蕨類植物「驚呆了」。
彼時的他正在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修蕨類植物分類學,幾乎跑遍華南主要山區,採集了數千份蕨類植物標本。就是這樣一個閱「蕨」無數的專家,卻在海南碰到了一個又一個蕨類新面孔。
「太多新物種了,我在國內其他地方從來沒有見到過。」嚴嶽鴻認為,海南作為我國唯一具有熱帶海島型氣候區的省份,地理氣候條件與蕨類植物喜溫暖陰溼的脾性可謂「一拍即合」,再加上長期的地理隔離,由此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蕨類植物體系。
一趟趟奔赴海南島,專門往人跡罕至的生態秘境去,這些年來嚴嶽鴻共梳理出海南特有蕨類植物36種,包括海南對囊蕨、白沙雙蓋蕨、海南節毛蕨、海南瓦韋、海南裏白等。
「這一數據在國內僅次於臺灣,說明海南的蕨類植物具有較高的獨特性。」嚴嶽鴻介紹,與國內其他省份蕨類植物以溫帶成分佔優勢這一特徵不同,海南的蕨類植物區系成分為泛熱帶性質,因此還擁有不少國外有分布、中國僅產於海南的蕨類植物,截至目前共統計到長柄線蕨、小蒿蕨、尖葉蓮座蕨等24種。
獨特的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與以為已經滅絕的「舊朋友」久別重逢,更是讓植物學家們感到格外興奮。
極危蕨類海南金星蕨時隔近80年後在海南昌江重新被發現,瀕危蕨類南洋石韋消失半個世紀後在萬寧重現,極危蕨類莎草蕨、戟蕨同樣在多年不見野外蹤跡後現身海南……在生境複雜多樣、生態環境未被過分幹擾的海南,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學者接力 破解海南蕨類植物密碼
海南島有史可查的現代植物採集始於18世紀70年代。自1878年英國蕨類植物學家William Hancork(中文名:韓威禮)到海南考察蕨類以來,海南蕨類植物歷經秦仁昌、王鑄豪、吳兆洪、朱維明、邢福武、張憲春、董仕勇等眾多中國蕨類植物學家所做的系統研究,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獻資料。
1964年,《海南植物志》一書收錄蕨類植物43科114屬354種8變種;2012年,《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記載蕨類植物539種及種下分類群;2013年,《中國蕨類植物多樣性和地理分布》記錄450種及種下分類群;2015年,《海南蕨類植物圖志》記載516種及種下分類群……
翻閱歷年出版的相關文獻著作,可以發現海南蕨類植物的物種數據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中。「變多」自然得益於研究活動的頻繁開展,讓大量新的蕨類植物得以被記載和研究,那「變少」難道是因為部分蕨類種群消失了?
「由於各家分類學觀點的差異,海南蕨類植物的種類歸屬和鑑定仍存在眾多爭議,這也導致它的物種數據不斷浮動。」嚴嶽鴻坦言,由於海南島長期遠離大陸,很多源自大陸的物種在特殊環境下經過長期的隔離分化,物種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是當作已經獨立成種的穩定特性還是當作物種演化路上的性狀過渡,常使他們難以選擇。
34科122屬506種,這是嚴嶽鴻和研究團隊於2018年梳理出的海南蕨類植物「家底」。兩年時間過去,這一數據早已滯後,以至於在面對「海南到底有多少種蕨類植物」這一提問時,他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覆。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有數十種曾經被記載的海南蕨類植物沒有新的採集。對於部分作出不同鑑定意見的物種,也只能暫時作為存疑種處理。」嚴嶽鴻期待著,能繼續在海南蕨類植物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不斷破解關於它的更多奧秘,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和認識蕨類植物。
以海南地名命名的特有蕨類植物
海南對囊蕨(蹄蓋蕨科對囊蕨屬)
白沙雙蓋蕨(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昌江雙蓋蕨(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海南蹄蓋蕨(蹄蓋蕨科蹄蓋蕨屬)
海南耳蕨(鱗毛蕨科耳蕨屬)
海南符藤蕨(鱗毛蕨科符藤蕨屬)
海南複葉耳蕨(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
海南節毛蕨(鱗毛蕨科節毛蕨屬)
昌江實蕨(鱗毛蕨科實蕨屬)
海南蓮座蕨(合囊蕨科蓮座蕨屬)
海南車前蕨(鳳尾蕨科車前蕨屬)
白沙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昌江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瓊南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海南濱禾蕨(水龍骨科濱禾蕨屬)
海南瓦韋(水龍骨科瓦韋屬)
瓊海卷柏(卷柏科卷柏屬)
海南裏白(裏白科裏白屬)
(李夢瑤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