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島蕨跡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編者的話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

  「家底」豐厚 種類數量位居國內前列

  從水生到陸生的跨越,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之一,而蕨類植物無疑是這場「革命」當仁不讓的領袖。

  它們與藻類、苔蘚前後腳登上荒涼、炎熱、被強紫外線籠罩的陸地,依靠自己極強的適應能力大規模「攻城略池」,創造出一個潮溼、豐盈、瞬息萬變的陸地森林王國,甚至一度支撐起不可一世的恐龍時代。

  儘管歷經數億年的演化和變遷,在逃過了高溫、極寒、火災、洪水等各種劫難後,如今的蕨類植物大多「卑微」如塵埃,佔據著森林的邊緣與底層,但在我國唯一具有熱帶海島型氣候區的省份——海南,人們依舊可以從紛繁的蕨類世界中一窺當時的盛景。

  根莖筆直呈樹幹狀,不管不顧地向上生長,幾乎將脖子仰到了極致,才看到一簇簇羽狀分裂葉片噴如泉湧,從根莖頂端朝四方飄垂。穿行在海南中部的熱帶雨林,隨處可見這樣一種綠傘狀的植物,它們散布於海拔260米至1600米的山地溪畔或疏林,低調地成為喬木群落中的一員。

  有點像椰子樹,又好似棕樹,直到瞥見它的葉片背後密布著一個個褐色的斑塊隆起,且幼葉拳曲狀如小兒握拳,其蕨類植物的真實身份終於暴露無遺。

  可印象中的蕨不都是矮小纖弱的草本植物,這樣一個動輒五六米甚至更高的大傢伙也叫「蕨」?翻開蕨類植物的「家譜」,還真找到了這個大傢伙的「身份證」——桫欏,一種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

  約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如今地球上的桫欏大都罹難,只有在熱帶和亞熱帶中某些環境特別適宜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而海南正是這樣一處「桫欏避難所」。

  「桫欏科在中國產桫欏屬和白桫欏屬,在海南中部山區均有分布,包括粗齒桫欏、大葉黑桫欏、黑桫欏、陰生桫欏、白桫欏等。」在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嚴嶽鴻看來,連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蕨類植物之王」也願意在海南開枝散葉,當地蕨類的物種多樣性由此可見一斑。

  狀似鳥巢的巢蕨附生於雨林大樹,一團一團的滿江紅懸浮在溼地水面,有著「少女的髮絲」之稱的鐵線蕨如野草般隨意簇生……尋訪海南中部山區與沿海平原,會發現陸生、附生、石生、水生蕨類應有盡有,它們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長,有的長在石頭縫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樹幹或纏繞攀附於枝椏間,一點點開拓出龐大的生存空間。

  曾對海南蕨家族做過系統調查研究的嚴嶽鴻,在他2018年編著的《海南蕨類植物》一書中,共收錄海南蕨類植物34科122屬506種,佔中國蕨類植物總數的22.29%,總屬數佔比近七成,海南蕨類植物「家底」位居國內各省份前列。

  體系獨特 海南特有種類三十六種

  17年前第一次到訪海南時,嚴嶽鴻便被海南的蕨類植物「驚呆了」。

  彼時的他正在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修蕨類植物分類學,幾乎跑遍華南主要山區,採集了數千份蕨類植物標本。就是這樣一個閱「蕨」無數的專家,卻在海南碰到了一個又一個蕨類新面孔。

  「太多新物種了,我在國內其他地方從來沒有見到過。」嚴嶽鴻認為,海南作為我國唯一具有熱帶海島型氣候區的省份,地理氣候條件與蕨類植物喜溫暖陰溼的脾性可謂「一拍即合」,再加上長期的地理隔離,由此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蕨類植物體系。

  一趟趟奔赴海南島,專門往人跡罕至的生態秘境去,這些年來嚴嶽鴻共梳理出海南特有蕨類植物36種,包括海南對囊蕨、白沙雙蓋蕨、海南節毛蕨、海南瓦韋、海南裏白等。

  「這一數據在國內僅次於臺灣,說明海南的蕨類植物具有較高的獨特性。」嚴嶽鴻介紹,與國內其他省份蕨類植物以溫帶成分佔優勢這一特徵不同,海南的蕨類植物區系成分為泛熱帶性質,因此還擁有不少國外有分布、中國僅產於海南的蕨類植物,截至目前共統計到長柄線蕨、小蒿蕨、尖葉蓮座蕨等24種。

  獨特的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與以為已經滅絕的「舊朋友」久別重逢,更是讓植物學家們感到格外興奮。

  極危蕨類海南金星蕨時隔近80年後在海南昌江重新被發現,瀕危蕨類南洋石韋消失半個世紀後在萬寧重現,極危蕨類莎草蕨、戟蕨同樣在多年不見野外蹤跡後現身海南……在生境複雜多樣、生態環境未被過分幹擾的海南,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學者接力 破解海南蕨類植物密碼

  海南島有史可查的現代植物採集始於18世紀70年代。自1878年英國蕨類植物學家William Hancork(中文名:韓威禮)到海南考察蕨類以來,海南蕨類植物歷經秦仁昌、王鑄豪、吳兆洪、朱維明、邢福武、張憲春、董仕勇等眾多中國蕨類植物學家所做的系統研究,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獻資料。

  1964年,《海南植物志》一書收錄蕨類植物43科114屬354種8變種;2012年,《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記載蕨類植物539種及種下分類群;2013年,《中國蕨類植物多樣性和地理分布》記錄450種及種下分類群;2015年,《海南蕨類植物圖志》記載516種及種下分類群……

  翻閱歷年出版的相關文獻著作,可以發現海南蕨類植物的物種數據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中。「變多」自然得益於研究活動的頻繁開展,讓大量新的蕨類植物得以被記載和研究,那「變少」難道是因為部分蕨類種群消失了?

  「由於各家分類學觀點的差異,海南蕨類植物的種類歸屬和鑑定仍存在眾多爭議,這也導致它的物種數據不斷浮動。」嚴嶽鴻坦言,由於海南島長期遠離大陸,很多源自大陸的物種在特殊環境下經過長期的隔離分化,物種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是當作已經獨立成種的穩定特性還是當作物種演化路上的性狀過渡,常使他們難以選擇。

  34科122屬506種,這是嚴嶽鴻和研究團隊於2018年梳理出的海南蕨類植物「家底」。兩年時間過去,這一數據早已滯後,以至於在面對「海南到底有多少種蕨類植物」這一提問時,他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覆。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有數十種曾經被記載的海南蕨類植物沒有新的採集。對於部分作出不同鑑定意見的物種,也只能暫時作為存疑種處理。」嚴嶽鴻期待著,能繼續在海南蕨類植物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不斷破解關於它的更多奧秘,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和認識蕨類植物。

  以海南地名命名的特有蕨類植物

  海南對囊蕨(蹄蓋蕨科對囊蕨屬)

  白沙雙蓋蕨(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昌江雙蓋蕨(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海南蹄蓋蕨(蹄蓋蕨科蹄蓋蕨屬)

  海南耳蕨(鱗毛蕨科耳蕨屬)

  海南符藤蕨(鱗毛蕨科符藤蕨屬)

  海南複葉耳蕨(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

  海南節毛蕨(鱗毛蕨科節毛蕨屬)

  昌江實蕨(鱗毛蕨科實蕨屬)

  海南蓮座蕨(合囊蕨科蓮座蕨屬)

  海南車前蕨(鳳尾蕨科車前蕨屬)

  白沙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昌江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瓊南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

  海南濱禾蕨(水龍骨科濱禾蕨屬)

  海南瓦韋(水龍骨科瓦韋屬)

  瓊海卷柏(卷柏科卷柏屬)

  海南裏白(裏白科裏白屬)

  (李夢瑤輯)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桫欏,來自洪荒遠古的跫音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在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桫欏是陸生植物中當之無愧的王者。作為彼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桫欏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她書寫於瓊州大地,開篇於1950年的5月7日,歷經63年風雨滄桑,收錄20818期的輝煌,朝著無盡的遠方鋪展———她就是《海南日報》!她與時代同步,與海南同行,見證了瓊島60多年間震撼天地人間的悲喜歡樂、風雨陽光,鑄就了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完整的歷史鏡像,積澱下一圈圈厚重的海南年輪,屬於黨和人民的新聞實踐的鏗鏘足音,在瓊州大地踏響。
  • 海南周刊 | 探尋奇妙的蕨類世界——瓊島蕨跡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編者的話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桫欏的幼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島名校 教師搖籃
    海南師範大學是海南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海南省重點大學,是中宣部批准的首批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高校。前身為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瓊臺書院。1949年秋正式創建「國立海南師範學院」, 是海南第一所公辦高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一起到海南「跨年」
    、風光明媚,一系列國際及本土品牌活動、節日慶典等將紛呈亮相,各市縣也以豐富多元的方式慶祝新年的到來,為到海南跨年的遊客帶來更多的驚喜。  準備在元旦小長假來海南跨年的朋友,除了玩海、登山、泡溫泉等傳統旅遊項目外,不妨深入體驗一次地道的海南跨年玩法,無論是擇一處最佳賞日出地點期待新年初升太陽,去三亞南山寺撞鐘祈福許下新年願望,還是去海口火山音樂節感受音樂激情,瓊島跨年花樣層出不窮,總有一款能為新年開啟留下難忘記憶。  節慶活動:音樂跨年嗨不停  最令廣大「電音迷」期待的海南跨年夜如何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絢爛文藝春光凝在時光鏡中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激發著海南人在新時期文藝創作上的澎湃激情,站在新的起點上,梳理瓊島百年來的文藝發展歷程,海南的文藝創作者們回述了過往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藝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入饌入藥話鮮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高高矮矮、擁擁擠擠,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或拳曲狀如小兒握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民防災鑄就堅固「保護傘」
    ■ 本報記者 況昌勳 彭青林  「莎莉嘉」一點也不像名字這般溫柔,以「強颱風」級別在萬寧和樂鎮登陸後,攜狂風暴雨,橫掃瓊島14個小時之久,成為1971年以來10月份登陸海南的最強颱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古人歌詠瓊臺的詩
    大學士丘濬自號「瓊臺」,其詩《瓊臺春曉》「海島三千餘裡地,花朝二十四番風」,詩中指的瓊臺就是故鄉海南。先賢珍愛故鄉,「瓊臺」遐邇聞名。此外,明代「瓊臺驛」也叫「海南驛」;而府城著名書院——「瓊臺書院」,就是「瓊州書院」「海南書院」。  相傳,最早的「瓊臺」是桀紂所建的「玉臺」,故後人把玉飾樓臺或華麗樓臺也稱瓊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分得意耕作勤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郵輪時代,離海南有多遠?
    海南高端遊如何質效提升?如何發揮優勢推動郵輪旅遊發展?會上,國內外郵輪企業、涉旅行業以及我省政府相關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海南郵輪旅遊產業發展大計,助推系列務實舉措落地見效,為郵輪旅遊升級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把脈開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個人的單車旅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1930年代,一位湖南籍中學教師田曙嵐,騎著自行車週遊海南島後,寫出了一本遊記《海南島旅行記》曾風行一時。
  • @三亞,海南周刊|瓊島雨林生萬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和著海南長臂猿的歌聲,數百種鳥兒聚集在枝叢中張開嗓子叫喚,深一聲,淺一聲,其中自然不乏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海南柳鶯、緋胸鸚鵡等珍稀及海南特有種鳥類的身影。瞧,一隻雲豹蹲在樹幹上等候獵物,幾隻海南豹貓伏於細長的樹枝和棕櫚葉上如履平地,海南新毛蝟從灌木叢中探出頭,海南水獺、圓鼻巨蜥、海南疣螈也輪番登場,它們和自在穿梭於丘陵、臺地間的海南坡鹿一起,共同成為瓊島的一抹別樣景致。  動物之間構成複雜的生物鏈與食物網,每一種植物同樣也在為活著而努力拼搏。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杯興隆咖啡,真香
    幾十年來,興隆咖啡不僅是本地街頭巷尾的飲品,也逐漸成為海南特產中的一大名片。  「沒喝過興隆咖啡,就不算來過海南。」遊客陳家佳坐在中國第一家有機咖啡莊園——興隆隆苑咖啡莊園,浸身於咖啡花香中。陳家佳和興隆咖啡的淵源可追溯到10年前,那時品嘗過朋友送來的一盒興隆咖啡後,她便念念不忘。這個春節,她和家人踏上了瓊島,開啟了尋覓興隆咖啡之旅。
  • 海南迎來瓊島郵輪史上靠泊碼頭最大噸位郵輪
    原標題:海南迎來瓊島郵輪史上靠泊碼頭最大噸位郵輪  科技日報訊 (王靜)8月8日上午,美國皇家加勒比公司旗下的「海洋航行者」號郵輪首航三亞,郵輪全長311米,寬38.6米,吃水12米,總噸位13.8萬噸,是瓊島首個15萬噸碼頭初步建成後迎來的首艘豪華郵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春節試營業
    記者今天從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獲悉,該酒店將於2月15日試營業,瓊島亦將迎來首家綜合型娛樂度假目的地。其中,21家匯聚了各國精品美食的餐廳將陸續開業,涵蓋了世界名廚餐廳、水下海味餐廳、日式料理、新加坡美食、高端中式餐廳、沙灘酒廊、精釀酒屋、自助餐廳等,包括國際名廚Gordon Ramsay在國內的首家餐廳Bread Street Kitchen,進一步豐富美食產品供給,推動瓊島美食與世界美食的互動與交流。  海洋是該酒店的一大特色,設計理念中處處能體現海洋元素的巧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民宿,你愛哪一款
    ■ 本報記者 趙優  「十一」黃金周,海南民宿獲得眾多市民遊客的青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紀錄影像中的多彩海南
    事實上,從早期的《海南紅山之外》到現在的《潮起海之南》,海南題材紀錄片已經走過了80年的歷史,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它們共同打造了多彩的海南,成為海南形象構建不可忽視的元素,同時也是確立海南文化自信的新平臺。  紀錄片讓紅色傳奇走進大眾視野  在共和國的締造史中,海南具有特殊意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