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遊走在盈虧邊緣的民安保險,並非一家新公司,也非一家小公司,它在新中國成立時就已宣布成立,在全國很多地方設有分支機構。就是這一家「歷史悠久」的保險公司,一經變幻,在各類資本手中傳來傳去。近日,海航資本全盤出手,卻又成為泛海控股(行情000046,買入)旗下的新寵兒。
股東大變臉
民安保險股東變化早有傳言,近日保監會的一紙批文讓傳言坐實。保監會於11月初披露,同意泛海控股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等4家公司全面接盤民安保險。同時,泛海控股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保監會關於民安保險變更股東的批覆。
具體來看,除了泛海涉獵民安保險外,新華聯(行情000620,買入)控股、億利資源集團、重慶三峽果業集團也合計以9.8億元分別受讓了民安保險20%、15%、14%股權。民安保險原六大股東海航資本、上海恆嘉美聯發展、寧波君安物產、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陝西東嶺工貿集團、寧波君安物產、金達融資擔保成功出逃。民安財險官網股東一欄目前已變更相關信息。
從出資情況來看,泛海控股出資10.2億元,新華聯控股出資4億元收購民安保險股權,億利資源集團出資3億元,重慶三峽果業集團出資2.8億元,四大股東合計出資20億元。
事實上,今年初,泛海就曾發布公告稱將以不超過17.85億元購買民安保險部分股權。 當時,民安財險100%股權的估值約為35億元,現在卻以5.7折完成交易。而目前民安保險的註冊資本金為20.1億元,本次交易價格大體相當。此前,華資實業(行情600191,買入)收購華夏保險51%的股權作價300億元,相比之下,民安保險廉價了不少。
資料顯示,民安保險是一家全國性綜合財產保險公司,總部位於深圳,經營範圍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前身為1982年在深圳設立的香港民安保險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遊走盈虧邊緣
民安保險股東大換血並非首次。早在2010年底,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渤海信託等6家公司組成聯合受讓體,從太平保險(香港)手中接過民安財險100%的股權。2011年9月,渤海信託將持有的20%股權轉讓給海航資本。當時海航資本的出資額為4.002億元。按照此次泛海控股7億元的收購價來計算,海航資本三年間獲得了約75%的投資收益,帳面浮盈約為3億元。
歷經五年的投資,老股東因為民安償付能力問題一波三折,此次步調一致集體出清民安股權不免讓外界倍感意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自海航進入民安,公司償付能力就降至102.56%。第二年進行了惟一增資10.1億元,使得註冊資本增加到20.1億元,償付能力上升至441%。不過,民安保險數年來一直游離在盈虧邊緣。年報數據顯示,民安保險2011年虧損2.3億元;2012-2013年扭虧為盈,分別實現淨利潤346萬元和285萬元;但2014年又虧損1.05億元。
雖然原大股東海航的到來並沒有給民安保險的經營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也在業務、投資方面提供了一些便利。民安保險官網信息顯示,2014年6月,民安與海南易建科技發生重大關聯交易,海航集團為海南易建的第二大股東,交易內容為信息系統遷移規劃。同月,民安還披露一則有關公司承保2012-2013年海航機隊飛機保險的重大關聯交易事項,民安稱,該項目對公司本期有一筆可觀的保費收入。 2014年8月,民安還投資了四川信託發行的三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基礎資產所屬融資主體均為海航資本。
老股東另起爐灶
海航在保險業一直是多條腿走路,在支持民安保險的同時,還先後入股華安財險、新光海航人壽、揚子江保險經紀公司、海南通匯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4家保險機構。
與民安保險命運如出一轍的還有合資險企新光海航人壽。2013年底以來,市場不斷有消息傳出,海航有意出售新光海航人壽全部股權,但此事一直懸而未決,海航官方對此尚無表態。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告急,卻遲遲未能獲得增資。去年新光海航人壽因償付能力未能達到相關標準而接到保監會監管函,暫停開設分支機構。同時,今年前9個月新光海航保費收入大幅下滑。
一邊是遲遲不肯增資,一邊是另起爐灶打理自己的保險牌照。伴隨著渤海租賃(行情000415,買入)正式現身渤海人壽第一大股東,渤海人壽作為海航集團旗下保險版圖新成員的身份已然明朗。今年10月,由海航集團旗下海航資本控股的渤海租賃發布《關於增資渤海人壽的進展公告》,顯示此次增資後,渤海租賃持有渤海人壽11.6億股,佔增資後總股本的20%,成為渤海人壽第一大股東。保監會也下發了關於渤海人壽變更註冊資本金由8億元增至58億元的批覆。
一位接近海航資本的知情人士分析,此次出清民安保險股權,可能是出於對整個集團戰略的考慮,因為已擁有另一張財險牌照——華安財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