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舌尖上的美味,從古至今,關於舌尖上的味道是個永遠的話題。有一千雙手,就會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的烹飪永遠是神秘莫測,無論是深山裡那雨後的慄蘑,還是鬧市中那冒著熱氣的茶湯,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著口耳相傳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傳承,美味的每一個瞬間,似乎都在詮釋著不同的故事。
她叫聞藝香子,一個朝鮮族女子。每天早早的她和丈夫就來到韓味館,這是她和丈夫經營的一家小店。聞藝香子說,母親是朝鮮族人,後來嫁到了遵化。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會給她做些家鄉的美食。最讓她難忘的是母親親手做的辣白菜,母親會選擇優質的白菜進行清洗晾曬,然後將白菜裝進潔淨盆內,均勻撒上食鹽,並且用手對白菜進行擠壓揉制,加上乾淨重物壓住白菜,從開始製作到完成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 每次母親在做辣白菜時都會和她講起關於辣白菜的故事,那時的母親眼睛裡流露出一種她讀不懂的東西,如今她終於明白,那叫鄉愁。
辣白菜是朝鮮族世代相傳的一種佐餐食品,是地道的朝鮮風味。"辣白菜"最初出現在《閨合叢書》和《是儀全書》中,當時的白菜質量不好,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改良,直到朝鮮王朝末期才有了現在這樣的白菜。母親說,辣白菜也是朝鮮族人最喜歡吃的一種菜,它是冬季的主要副食品。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慾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也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聞藝香子說,每當母親說到這些時,臉上都會露出一絲笑容,她說那是家鄉的味道。
如今早已成家立業的聞藝香子和丈夫一起開了這家韓味館,就是要把家鄉的味道帶到這裡,也是為母親留住那深深的鄉愁。
走進韓味館,這家四十平米的小店,充滿著溫馨的色彩,淺藍的牆壁上懸掛著朝鮮族民俗風格的牆畫,店面雖然不大,但是食客卻絡繹不絕。
「老闆,來兩份石鍋拌飯。」一對年輕的情侶走進小店。
聞藝香子告訴我們,在韓國吃石鍋拌飯也是愛情的表徵。如果情人一起上餐館點石鍋拌飯的話,男士必須得先替女友攪好拌飯;若女友無法將飯菜吃個精光,那男士就得將剩下的飯完全吃乾淨,以代表對女友的愛情。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賦予了這道美食一份純潔的光環,讓我們更加相信愛情的美好。
只是簡單的交談,做好的石鍋拌飯已經上桌了,經過均勻的攪拌後,石鍋裡的菜餚已呈現繽紛斑爛的色澤,在色香味俱全的情況下,往往飯還沒入口,就已讓人垂涎三尺。細細品味時,特殊的香伴隨著溫和的小辣與淡淡的甜味在口中釋放,觸碰你的味蕾。
聞藝香子說,所有的拌料都是秘制的,這些原料都是他們從老家運來的,調製醬料也是母親傳授給她的手藝,母親說,那是家鄉的味道和文化,她希望這門手藝能得到傳承。
朝鮮族文化如一枝獨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最獨特的就是朝鮮族飲食文化,朝鮮族的飲食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美味可口。朝鮮族以能歌善舞享譽國內外,飲食也不遜色,它的飲食文化至今也流傳了上千年之久。
在聞藝香子兒時的記憶中,母親還喜歡給她做烤肉。據說它是古老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食品,曾被稱作帳篷食品。它也曾作為宮廷的一種美味而臍身於大雅之堂。《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的記載。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塊,用蔥花、鹽、鼓汁稍浸一會兒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時,蒙族人則是把大塊的牛、羊肉略煮,再用牛糞烤熟。到了清初時代中期,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烤肉技術日臻完美。在他們的小店內,每一片烤肉都是手工切制,她說這樣的肉吃出來更加有質感。
烤肉是朝鮮族另一個特色飲食。即使在古代的三國、高麗時代,朝鮮族先民已經以各種肉類當做日常食物。此時烤盤中溫度不斷升高,烤肉漸漸變了顏色,由紅轉暗,此時,再加入些洋蔥、青菜等烤品,鍋中的顏色瞬間豐富起來,混合的香味和漂亮的色彩,是視覺和味道的雙重盛宴。
一提到延邊朝鮮族的美味小吃,最先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的情景可能就是冷麵、辣白菜、狗肉等,其實在眾多的朝族小吃當中還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美味「米腸」。
說起米腸,這是一種深受普通朝族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食品。如今聞藝香子的母親年歲已高,但她還是會親手為他們製作米腸,每一個步驟裡都凝聚了一種鄉愁,一種愛,一種寄託和希望。
愛上一種美食,因為是對一座城的熱愛,從而升華為一種城市的味道,為你所愛的人,你便會願意不厭其煩地去研究菜譜,去選購食材。或許,這也正是所有人記憶中,最美的佳餚不過是媽媽的味道。
舌尖上的遵化,韓味館,你不能錯過的美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