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
2019年4月27日 16:30-18:00
展期
2019年4月27日-2019年5月27日
地址
上海恆豐路610號金岸610 FA河畔藝術空間
(距離上海火車站約800米)
參展藝術家
程綺
仇曄昕
丁鄉
甘瑩瑩
李威娜
李偉
良亮人
摩尼朱
唐大飛
王露雅
王攀
張諾然
周仰
策展人
丁楓
策展助理/布展統籌
劉艾
展覽顧問
張琴
邵甬
平面設計
凌怡亮
主辦
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
協辦
藝觀文化
作為一場社會運動的文化遺產保護肇始於19世紀初的歐洲,經過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保護的浪潮慢慢席捲全球,其根本動力依然是「自由、平等」的現代性理想。為所有人的文化遺產保護,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在每一棟歷史建築的保護過程中,完成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作為個體的公眾,如何介入?如何享有?既是問題,也是答案,如同問一個畫家如何實現藝術理想,那只有拿出筆,鋪開紙。
2011年開始,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組織了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從平遙梁村積福寺開始,每年都有多個工作營歡迎來自國內外的青年志願者,營地遍布全國。志願者們在兩周的時間裡由當地工匠帶領,秉承「原工藝、原材料、原設計」的修復理念,親自動手、動腳、動腦,參與真實的歷史建築修復。2015年開始,工作營迎來了駐地青年藝術家,希望通過14天的在場,用藝術表達年輕人對傳統建築文化、傳統生活的思考。
兩年的駐留計劃,十三位年輕的藝術家完成了角度不同、媒介不同的作品,但他們對傳統的好奇和熱愛是相同的。《下鄉——2019·春季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駐地藝術家群展》旨在如實呈現給觀眾一個這樣的展覽,通過藝術家的眼睛感受不一樣的故鄉和他鄉,學習先人的智慧,無論是造房還是生活。
程綺
植物染纈老師/圖案及產品設計師,
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工藝美術設計與製作專業。
作品簡介
《碼》
碼,是計算數量的用具;
碼,也是代表數目的符號;
碼,是指一件事;
碼,也是指壘成的堆
……
碼,是建築中經常會用到的字兒:去,給我碼磚去!
碼,也是買布人掛在嘴邊的字兒:老闆,這布多少錢一碼?
……
碼,是一種執拗,丁是丁卯是卯,一碼歸一碼
碼,也是一份責任,每碼一碼都將改寫歷史。
從5.47碼(5米)長的整塊布料,到略小於5.47碼長的拼接長卷,每拼一塊,也是一段心路歷程。作品所用的布料是土布植物染色,是將兩張合在一起,一碼一碼的手工染制。
「碼」是前輩們的智慧,吾輩應當傳承!
仇曄昕
1991年出生於江蘇鹽城,獨立影像作者,
現生活工作於上海,
曾於平遙攝影節、麗水攝影節、Wonder fotoDay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等地展出,曾入選索尼青年攝影師計劃,參與2018方志小說駐地計劃。
作品簡介
《坡上的石頭滾下河》
「倒唱歌兒順唱歌,河裡石頭滾上坡,我打弟弟門前過,看見弟弟搖外婆;滿天月亮一個星,千萬將軍一個兵,河裡公雞會下蛋,麻雀踩死大老鷹; 天上無雲會下雨,樹梢不動颳大風,老牛騎馬跑得快,貓見老鼠鞠個躬;從來不說顛倒話,聾子聽見喜盈盈。」,百年民居無人居住,直至荒廢成遺址,而原來似有生命的石頭也在時間的河流裡快變成了鋼筋水泥砌成了模板房;曾經百年前的信仰也變成了可生產與可買賣的一塊牌匾,諸神諸佛供上,而屯堡群落與屯堡人的明天,無人知曉 .
丁鄉
建築師/多管閒事務所 所長/ 運動員,
現生活工作於上海,通過「多管閒事務所」平臺組織城市公共空間的行為表演。
作品簡介
《午睡》
2018年夏天參加了九龍村的工作營,參加工作營期間對於營員們在自家後院挖土夯牆的熱鬧場面記憶猶新。九龍村裡有很多人去樓空的老房子被孩子們當作可以冒險的「鬼屋」。老房子們變成「鬼屋」之後逐漸被自然侵襲,這樣完全來自自然又逐漸回到自然中去的狀態很有意思,於是我想講一個房子從自然中來又慢慢回到自然中去的故事。午睡的主題真實質樸沒有半點魔幻和造假,因為營員們在熱火朝天汗流浹背的夯土造房,以藝術家標籤存在的本人一直在好吃懶做的躺來躺去。直到工作營結束才反應過來要交作業了,相當於一個紀實漫畫日記。工作營期間有幸結識了一幫一樣好吃懶做的藝術家,大家一起很好玩。
甘瑩瑩
獨立攝影師、撰稿人、策展人,
1990年生於廣西,現居上海,英國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藝術攝影碩士,
攝影作品主要關注身份與環境等
作品簡介
《被遺忘的棲居》
城市被鋼筋水泥覆蓋,城市人的生活逐漸被縮小在夜空中閃爍著的一個個火柴盒之中,而生活方式則被物質指導著,關於棲居的困境這個永恆話題又再度被討論——終有一死者總是重新去尋求棲居的本質,他們首先必須學會棲居。
鄉村成為部分城市人尋找真正棲居狀態的目的地,不僅企圖喚醒一份對於生活的熱愛,更是城市化中遷徙人口的鄉愁集體安放之地。狹窄的鵝卵石小路代替了八車道的水泥馬路,挑高的木質磚瓦結構老建築代替十八層電梯蝸居,天井下的太平缸代替紅色的消防標誌,氤氳的山景代替了玻璃窗外被嚴重汙染的都市高樓……儘管如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下,現代化的新農村建築、各種中西結合的農房隨處可見,寂靜的鄉村也不過是城市化走向下年輕人湧往城市,而留下空巢老人的現象其中一個縮影。
這一系列作品旨在探討中國鄉村的棲居現狀,是一個仍在進行的項目。這次的展覽中選取了在阮儀三城市遺產基金會駐留項目中於浙江金華市寺平村駐地創作的影像。
李威娜
獨立攝影師,現居上海,
英國伯明罕藝術設計學院媒體傳播專業學士、視覺傳達專業碩士。
作品簡介
《共生》
永生的首要條件就是死亡——斯坦尼斯拉夫·勒克
The first condition ofimmortality is death. —— Stanislaw Jerzy Lec
「生」與「死」是始終依存於一體的存在,無法跨越進彼此、卻又彼此共存於同一主體之中,此在實為彼在。
我觀察無人幹預的野生狀態下的「生」與「死」的交界,紀錄兩種狀態的事物共生的痕跡,試圖通過圖像探尋自然界中共存而未知的永生。並將作品重新放回原有的自然環境之中,讓自然賦予作品新的緯度,獲得重生。
李偉
內蒙古人,影像藝術家,
1976年出生於呼和浩特市,2001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導演,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作品簡介
《關於九龍村的影像》
我的這組影像記錄了九龍村的原始樣貌,它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村莊裡有齊天大聖廟,也有張聖公廟。這個村落也有很多傳統土厝,漂亮的土厝內部是木結構,外牆由夯土建造。
良亮人
視覺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北京電影學院,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藝術創作由早期的實驗動畫轉向當代剪紙,如今延伸至公共環境藝術領域(其中包含即興表演、燈光雕塑、園藝等),作品主題經常與宗教裡的符號、咒語以及人的潛意識相關。
作品簡介
《頸上之境》
頸上之境帳篷空間的靈感來源於福建九龍工作營,當時工作營負責對當地的土厝進行考察與修建。帳篷是一時撐立而成,土厝是累月建造而成,二者雖在時間與功用上相差懸殊,但同樣滿足人應對特定活動而有的空間訴求。此帳篷空間是為延續九龍村工作營的「頸上之境」互動彩繪活動而搭建。
作品材質:帳篷、丙烯顏料、塑形膏、燒制瓷片等
作品尺寸:450·450·195cm
摩尼朱Monica Zhu
遊記與葡萄酒作家,紀錄片導演,視覺藝術家,
作品有《後藏》,《無徑之林PathlessTV》旅行紀錄片品牌創始人。
唐大飛Dafei Tang
紀錄片導演,紀錄片電影攝影師,
作品有《後藏》, 《無徑之林PathlessTV》聯合創始人,
曾在西藏生活八年,專注跟拍邊境民族的生活。
作品簡介
《我從明朝來》
屯堡文化是500年前,明朝時朱元璋從南京派往貴州的一支軍屯。在安順多山的少數民族聚居群,這支漢族文化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它像是一個朝代的碎片,遺落在中國大西南多雨的山區。
有一天清晨,我看到一位穿著傳統漢服,梳著明朝人髮髻的老奶奶從大山裡向我走來,告訴我,她就住在山下,我覺得她是從明朝來的人。
這支片子放入了很多我幻想的情緒。日夜一起工作的是一群從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們,建築系的,博物館系的,新聞學系的,化學系的,圖書館系的,他們白天徒手在實踐修建一座即將消失的屯堡老房,晚上盡情感受著這個朝代的吉光片羽,野生了500年後帶給我們的氣場。起初申請來做駐場藝術家,因為近幾年關注聚落的形成和消失,思考老建築修復後如何接軌入當代日常使用,讓它更有生命力。整個拍攝過程我當然也一直在思考,每個夜晚和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討論著這樣的問題。在這個時空接口裡度過整個夏天,本身就是充滿奇幻的。
影片的第二部分,我描述了一次趕集。那是在雲山屯腳下每周四的一個集會。集會上依然穿著漢服的老奶奶和安順的年輕人摩肩接踵。賣假髮的和拔火罐的小攤主談笑風生。貴州的食物,草藥,布鞋,風乾辣子,是一脈從500年穿越過來的煙火氣。一個讓人亢奮的生活現場,微妙的時間縫隙裡的現場。
第三部分是「上梁」。一個老屋修復的儀式,年輕人把當成了一個派對,撒糖,歡呼,放鞭炮。從老人家的儺戲到安順本地樂隊的表演,在最簡陋的生活條件和最未來感的文明之間,人類沒有改變過。航拍鏡頭中有一個雲鷲寺的鏡頭,它是整個雲峰八寨的制高點。在寨子的任何角度都能仰望它。同時,它也在俯視你,明朝到2018年的來來往往。
配樂第一段是貴州民謠歌手堯十三做的一段純音樂。第二段的《海闊天空》來自雲山屯本地的小夥子吳平。他協助工作營一起工作,兼任我們的司機,在拍攝丟失航拍飛機後,幫我們找回了飛機。貴州山區人喜歡9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用貴州口音唱粵語。如果北上廣是一個標準的「當代」,那他的音樂會讓人劃入另一個平行世界,與500年初來乍到的漢族人共同平行著。
明朝來的漢族,走進山區的那一刻就被世界抽離了。
這個夏天我來到了這個被抽離的現場,1000多戶的雲山屯只剩20戶,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夢境。
王露雅
當代藝術家,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純藝術本科,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純藝碩士。
作品介紹
《從不存在a, 從不存在b,從不存在c, 從不存在d》
文化遺產保護對於「時間」這個概念來說是個不太順其自然的字眼,它有違背於自然的衰敗與推進,背後背負的其實是⼀種永不衰敗永不死亡的希望。正因為在我們認知的時間中「永不衰敗」是⼀種近乎於荒誕的不可能事件,所以「保護」這個詞在這里其實顯得很荒涼卑微。但這樣的解釋並不妨礙我們進⼀步實施關於「保護」的相關措施,它在另外的語境下同樣可以是積極的有開創性的。通過在一遍又⼀遍的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回憶「過去」時間引發的問題,而進⼀步採取措施達到以推進,開創的目的。
這里,「時間」在一次次的浪潮中捲入被迫推向未來的可能性,用於修復工作的材料與過去的材料相混合形成新的「遺產」,我們所看到的也都將在轉眼間變成過去,但是沒有發生的都在未來。作為⼀個藝術家我能做什麼能讓過去的永不消逝呢?藝術家Kazimir Malevich 在一次採訪中自問自答道:藝術要怎樣才能在不斷的破壞中永遠存在呢?這樣永恆存在的畫面只能在接受破壞是永恆的前提下存在。
「從不存在a,b,c,d 」這個系類的作品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物體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無力感和不可抗拒的隨時間推進變化而變化的消亡。但某種意義上這種消亡並不是全然和悲劇畫等號的,這也代表了告別了過去一種新事物的產生。
王攀
獨立攝影師,媒體人。曾任《財新傳媒》《中國周刊》等媒體的視覺總監、圖片總監。
作品介紹
《小城臥牛》
作為一個陌生人,該如何記住一座城,作為一個生活在城中的人,又該如何去懷念一座城,沿著這兩條線索我在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的街頭追尋答案。每天穿梭於城中的古建築群落看小城居民的生活狀態,從中觀察人與城市的關係,人與建築之間的依存關係。
我沒有去拍攝那些宏偉的古建築群落,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小城居民與這座城的關係上,建築是人類的智慧結晶,人是群居動物,先人因此造了城,而城就是一個容器,人棲身其中,相互依存,沒有人居住的房屋不管多麼宏偉,就會缺少了煙火氣息,沒了生機的建築修繕可以修其表象,但沒有了人只剩下一具軀殼的建築,就只能是建築,但從建築保護者的角度講,它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是文化、藝術,代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歷程。
我在拍攝之時,站在某個古代建築裡,想像著古人當時的生活場景,甚至在腦海裡編織了發生在盛唐時期的愛情故事,沿著曲折蜿蜒的小城深巷去尋覓、去探索,也許就在不經意之間,在拐角之處。
在僅有25平方千米的古城裡隋、唐、宋、元、明、清的文物古蹟遍布在這樣的一座古城裡,而大部分的小城居民的生活在這樣一個歲月雕刻的建築遺蹟裡並不自知,那麼,建築保護以及我這樣的記錄方式在當下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諾然
目前就讀於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University College Lonson ),純藝術碩士。
作品介紹
《時間、願望、遺產》
面對在歷史中發酵的古代建築,讓我對時間產生了疑問:永恆是什麼?是物質狀態下的不朽,抑或者是生命更迭?
人、建築、城市、族群、土地,都會隨著時間更迭,那麼遺產保護者們試圖保護和留住的是什麼?「建築遺產」是什麼?是我所面對的有形遺產(例如建築、雕塑、壁畫屋椽、瓦片),還是背後的文化與秩序,生活方式與信仰?
在新絳工作營的時間裡,透過古老的建築,我感受到的是最為鮮活的生命願景,即那些來自現實生活中人的「願望」。寺廟之於香客們,就像一個出口,他們藉由「燒香」這個現實行為,訴說關於「生」的一切願望。殿前的方鼎中厚如積雪的香灰,便是這些願望的物質遺留。
宗教空間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甚至喪失它的功能,一些有幸成為被拯救的遺產,一些被風化或毀滅。但人類的願望訴求生生不息。
在我看來,人們在宗教空間中的祈禱,如同一種心靈上的慰藉或醫治。在這件作品中,我將香灰放入膠囊,如同一粒粒藥。立方體象徵廟宇的物質空間。水象徵時間。膠囊在水中不斷溶解,膠囊裡的香灰逐漸融入水中,象徵有型的物質(肉體,建築,群體等)終將在時間中朽壞,但人類的精神訴求(喜樂、痛苦、欲望、憤怒、恐懼……)與時間同在。
作品形式:裝置+影像
映像時長:循環播放
作品材質:綜合材料
周仰
攝影師、譯者,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擔任外聘攝影課程教師,持續拍攝個人項目,作品關注年齡、文化遺產與記憶。
作品介紹
《某年夏天的一束光》
這些照片與其說是作品,更像是一種拾遺。這是2018年夏天在福建九龍村的建築遺產保護工作營期間駐地創作時拍的,但這並不是一種有計劃的「創作」,而是直覺——是架起那臺大畫幅相機構建心中影像之前,在村中各處、在山裡探路時用隨身的裝了黑白膠片的135相機按下的快門,是對「眼睛-心靈」這一攝影原始衝動的回歸。
後來的那個秋天,鄉村藝術季轟轟烈烈地進行了,開幕之日,感覺對這個地方的關注一下子耗盡了,藝術季大概是像大家的一個孩子,如今它已被交給了世界,再不是夏天的那個夢幻島——在零碎的記憶中,夏天在九龍村那兩個星期正如一段無需負責的時光,只需要探索和創作。工作營最後一日,在營地牆上我用木炭寫下「你需要的只是一束正確的光」,時隔一年重新觀看這些膠片,也正是林間或者夯土牆上的那些明亮發白的陽光,立刻將我拉回那個夢境之中。
活動一:身體彩繪工作坊《勁上之境 · 隱居》
時間:2019年4月27日 14:00-16:00
地點:FA河畔藝術中心了露臺
工作坊主持人:良亮人
活動二:講座《從許村到青田——空間、現代性、藝術實踐》
時間:2019年4月27日 19:00-21:00
地點:FA河畔藝術中心
演講人:渠巖,藝術家、珠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所長、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識別圖中的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為遺產保護事業添磚加瓦
交通方式
🚇搭乘地鐵請至上海火車站
步行至恆豐路610號金岸610,FA河畔藝術空間
🅿️駕車請至恆豐路610號金岸610
(車位較少,可選擇停在蘇河1號停車場)
FA河畔藝術空間毗鄰蘇州河、與M50藝術園區隔河相望,是集藝術策展、藝術IP、文化 PR、藝術教育及藝術咖啡館為一體,致力於開拓多種可能性並滿足全方位體驗的藝術共同體。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