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力所及的這些區域
雷根斯堡:神聖羅馬帝國之心
文、圖/葉克飛
發於2021.11.22總第1021期《中國新聞周刊》
整座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雷根斯堡僅有13萬人口,但在德國已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據記載,早在石器時代,其附近便已有人居住。兩千年前,羅馬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抵多瑙河,公元79年開始在雷根斯堡地區設置軍事碉堡。公元170年,羅馬皇帝下令在此興建可駐紮6000人兵團的要塞,同時也出現了居民區和阿爾卑斯山北側最古老的古羅馬釀酒廠,是為雷根斯堡城市雛形。
如今的雷根斯堡,遍布石板路和中世紀建築。作為雷根斯堡教區主教堂和萊茵河以東唯一的法式哥特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當之無愧的地標,也是我探訪的重要目標。
聖彼得大教堂正立面。
大教堂始建於1220年,曾兩次被大火燒毀,後於1275年重建。但這個重建過程充滿坎坷,因為地方教會和民眾財政困難,14世紀末一度停工,直至1520年階段性完工。之所以說是「階段性」,是因為它當時並無塔頂。到了1613年,教堂再度啟動建設,竣工時已是1872年。整個重建期長達597年。
從停車場出來,大概前行幾十米,穿過一道拱門,就走到教堂的側後方。白灰色外牆向前延伸,一個個尖頂矗立於牆身。走到正面,便是雄偉的教堂塔樓,哥德式的複雜尖頂,斑駁的牆身,無不帶著歲月痕跡。它的中殿高32米,塔樓高105米,教堂內總長86米,寬34.8米,以中世紀玻璃花窗聞名。
對於這樣的教堂,可用的詞彙十分匱乏,讓人更加感受到影像的直接與可貴。相比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它的高度和規模都差了一截,但能被稱作科隆大教堂的「兄弟」,可見其宏偉。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雷根斯堡的另一個地標——石橋。
從聖彼得大教堂向北走,穿過一兩條石板路,便走到多瑙河邊。雷根斯堡位於多瑙河與雷根河交匯處,河面並不寬闊。我到訪時,石橋正在維修,工程車與吊臂車在橋面上運作,工程帆布將老橋圍裹大半。與之緊緊相依的鐵橋則依然開放,供人通行。站在鐵橋上,也可見到石橋的大概形貌,那是與大教堂完全不同的古樸低調。據說歐洲許多石橋都模仿它修建,包括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橋、德國德勒斯登易北河石橋、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石橋和法國阿維尼翁羅訥河石橋等。這倒是個有趣的事情,因為每個仿造品都比「正版」更有名氣。
在石橋上望向雷根斯堡老城。
站在鐵橋上,還可見到石橋上那座著名雕像。它名為Bruckmandl,立於橋中央,造型為一個年輕男子遙望老城,象徵著雷根斯堡自由市從主教統治下贏得獨立。
石橋歷史悠久,始建於1135年,於1146年完工,「壽命」接近九百年。它是該地區橫亙於多瑙河的第一座橋梁,336米的驚人長度,使這座十六孔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梁,被譽為世界建橋史的奇蹟之一。
腓特列一世皇帝就是在這裡啟程,於1189年5月率軍開始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歐洲古橋多有橋塔,據說此橋曾有三座橋塔,但如今僅存一座,被改建為博物館,記錄古橋歷史。
走過石橋,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河中央的三個小島。
中間小島有大片草地,一側是一棟體量頗大、黃色牆身的老房子,紅色斜頂,黑色塔樓,如今是一間酒店,夾在兩條河道之間。另一座小島有一座小教堂與一棟棟民宅,房子外牆豔麗,門前是大片草地,河岸邊有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綠樹成蔭,十分愜意。
多瑙河與河中央的小島。
還有一個小島距離老城更近一些,大概位於石橋中央位置,可從橋中央的分岔路走下去。我將之戲稱為豪宅區,雖然它事實上只是普通民宅。從橋上望下去,它有一段長長的石板路,頗為寬闊,道路盡頭是緊緊挨在一起的幾棟民宅,直面多瑙河。它們各式各樣,有六層高樓,也有花崗巖為基、形如糧倉的圓形尖頂平房。站在這裡望向老城方向,高高的聖彼得大教堂自然是最顯眼的建築,多瑙河邊則是清一色的尖頂老房子,密密麻麻如積木一般,因為顏色參差,毫不機械刻板,在河面波光的映襯下顯出靈動之氣。
目力所及的這些區域,都屬雷根斯堡老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它之所以成為世遺,是因其曾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中世紀貿易中心,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文化的見證。
雷根斯堡的發展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命運息息相關。1245年,腓特烈二世賦予其城市自治權。作為河道交匯的貿易樞紐,雷根斯堡迅速成為中世紀中歐地區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儘管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但老城依然保存下來,而且是德國最完好的中世紀老城之一。也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餘暉,雷根斯堡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擁有最多意式家族塔樓的城市,被戲稱為「義大利最北部城市」。
如果僅僅是建築,那這個城市肯定會缺少些什麼。建築固然是歷史最好的見證,但人才是最鮮活的存在。在石橋的橋頭,有一家小小餐館,以馥鬱的墨角蘭香料味香腸聞名。抬頭看餐館所在的建築,頗為別致,小小的窗口一個個點綴於牆身,不似民居。後來才知道,那曾是鹽商的倉庫。據說,有段時間這裡被改造為圖書館,結果時間一久,書頁也浸入了鹽分。
這家餐館最早是建橋工人的飯堂。1135年,石橋開啟建設工程時,飯堂便隨之出現。石橋修好後,飯堂依然存在,為建設聖彼得大教堂的工人以及來往船隻的船員提供餐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研發」出美味香腸。
從石橋走回老城,再度經過大教堂。向前直走不久,便見到市政廳廣場。市政廳其貌不揚,歷史卻久遠,始建於13世紀。在1663年到1806年之間,它是神聖羅馬帝國議會舉辦地,有「永恆的帝國議會」之稱,也堪稱帝國政治心臟。1806年8月1日的最後一次帝國議會,宣布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正式解散。如今,這裡是雷根斯堡市長的辦公地,也是帝國議會博物館和遊客中心所在地。
圍繞著市政廳,有多處歷史建築可供尋覓,比如由克卜勒故居改造而成的克卜勒紀念館。作為天文學家,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然而一生貧困潦倒,晚景悽涼。1630年,克卜勒來雷根斯堡索取欠薪,病死在這棟房子內。莫扎特也曾在給女友的信中留下「在雷根斯堡吃著美味佳餚,聽著優美的宮廷宴會音樂,接受著英格蘭式的熱情招待,喝著摩澤爾美妙的葡萄酒」的記錄。拿破崙曾率軍攻下雷根斯堡,但也因此遭遇戰場上僅有的一次負傷,因此在這裡多住了幾天。老市政廳附近的公主咖啡館,則是德國最古老的咖啡館,1686年開業。
在雷根斯堡,還有隨處可見的教堂、修道院,無須刻意求訪,甚至不需要知道名字,每經過一個就進去看看,總有驚喜。比如卡佩勒教堂,外觀十分普通,可走進去卻可見到滿噹噹的洛可可風格裝飾,驚人的華麗。據說這座教堂已有千年歷史,中世紀時增加了一個哥德式拱頂。另外一座巴斯利卡修道院,古樸滄桑,十分寂靜,早期雷根斯堡的基督教教皇的遺物都放置於此。
走在老城的一條條石板路上,可以見到被爬山虎覆蓋牆身的餐館、精緻的小店、現代化的商場、敞亮的書店,它們在這個老城裡和諧共存。每一條街巷都有驚喜,比如某個街口有一棟狹窄的七層高樓,紅色牆身,一樓是咖啡廳,二樓有漂亮的弧形陽臺,三樓窗子則以羅馬柱裝飾,兩側還各有一個細長的小窗,視線繼續上移,就會發現七層樓的門窗各不相同。有些一望無人的街巷,沿街房舍門窗緊閉,石板路上靜悄悄,牆上偶有塗鴉。在這樣的路上遊蕩,望著陽臺和窗臺上的花花草草,感慨於小城的安靜。
在雷根斯堡的最末一站,我還是選擇回到正在整修的石橋前。兩岸都古樸安靜,一派見慣興衰的模樣。即使歷經滄桑,這座千年古城風華仍在。
值班編輯:王琳
推薦閱讀
▼
曾經市價3000萬的藏獒,活成了悲劇
封面報導
《房地產大考》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