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斯堡:神聖羅馬帝國之心

2021-12-24 中國新聞周刊


目力所及的這些區域


雷根斯堡:神聖羅馬帝國之心

文、圖/葉克飛

發於2021.11.22總第1021期《中國新聞周刊》

整座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雷根斯堡僅有13萬人口,但在德國已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據記載,早在石器時代,其附近便已有人居住。兩千年前,羅馬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抵多瑙河,公元79年開始在雷根斯堡地區設置軍事碉堡。公元170年,羅馬皇帝下令在此興建可駐紮6000人兵團的要塞,同時也出現了居民區和阿爾卑斯山北側最古老的古羅馬釀酒廠,是為雷根斯堡城市雛形。

如今的雷根斯堡,遍布石板路和中世紀建築。作為雷根斯堡教區主教堂和萊茵河以東唯一的法式哥特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當之無愧的地標,也是我探訪的重要目標。

聖彼得大教堂正立面。

大教堂始建於1220年,曾兩次被大火燒毀,後於1275年重建。但這個重建過程充滿坎坷,因為地方教會和民眾財政困難,14世紀末一度停工,直至1520年階段性完工。之所以說是「階段性」,是因為它當時並無塔頂。到了1613年,教堂再度啟動建設,竣工時已是1872年。整個重建期長達597年。

從停車場出來,大概前行幾十米,穿過一道拱門,就走到教堂的側後方。白灰色外牆向前延伸,一個個尖頂矗立於牆身。走到正面,便是雄偉的教堂塔樓,哥德式的複雜尖頂,斑駁的牆身,無不帶著歲月痕跡。它的中殿高32米,塔樓高105米,教堂內總長86米,寬34.8米,以中世紀玻璃花窗聞名。

對於這樣的教堂,可用的詞彙十分匱乏,讓人更加感受到影像的直接與可貴。相比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它的高度和規模都差了一截,但能被稱作科隆大教堂的「兄弟」,可見其宏偉。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雷根斯堡的另一個地標——石橋。

從聖彼得大教堂向北走,穿過一兩條石板路,便走到多瑙河邊。雷根斯堡位於多瑙河與雷根河交匯處,河面並不寬闊。我到訪時,石橋正在維修,工程車與吊臂車在橋面上運作,工程帆布將老橋圍裹大半。與之緊緊相依的鐵橋則依然開放,供人通行。站在鐵橋上,也可見到石橋的大概形貌,那是與大教堂完全不同的古樸低調。據說歐洲許多石橋都模仿它修建,包括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橋、德國德勒斯登易北河石橋、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石橋和法國阿維尼翁羅訥河石橋等。這倒是個有趣的事情,因為每個仿造品都比「正版」更有名氣。

在石橋上望向雷根斯堡老城。

站在鐵橋上,還可見到石橋上那座著名雕像。它名為Bruckmandl,立於橋中央,造型為一個年輕男子遙望老城,象徵著雷根斯堡自由市從主教統治下贏得獨立。

石橋歷史悠久,始建於1135年,於1146年完工,「壽命」接近九百年。它是該地區橫亙於多瑙河的第一座橋梁,336米的驚人長度,使這座十六孔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梁,被譽為世界建橋史的奇蹟之一。

腓特列一世皇帝就是在這裡啟程,於1189年5月率軍開始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歐洲古橋多有橋塔,據說此橋曾有三座橋塔,但如今僅存一座,被改建為博物館,記錄古橋歷史。

走過石橋,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河中央的三個小島。

中間小島有大片草地,一側是一棟體量頗大、黃色牆身的老房子,紅色斜頂,黑色塔樓,如今是一間酒店,夾在兩條河道之間。另一座小島有一座小教堂與一棟棟民宅,房子外牆豔麗,門前是大片草地,河岸邊有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綠樹成蔭,十分愜意。

多瑙河與河中央的小島。

還有一個小島距離老城更近一些,大概位於石橋中央位置,可從橋中央的分岔路走下去。我將之戲稱為豪宅區,雖然它事實上只是普通民宅。從橋上望下去,它有一段長長的石板路,頗為寬闊,道路盡頭是緊緊挨在一起的幾棟民宅,直面多瑙河。它們各式各樣,有六層高樓,也有花崗巖為基、形如糧倉的圓形尖頂平房。站在這裡望向老城方向,高高的聖彼得大教堂自然是最顯眼的建築,多瑙河邊則是清一色的尖頂老房子,密密麻麻如積木一般,因為顏色參差,毫不機械刻板,在河面波光的映襯下顯出靈動之氣。

目力所及的這些區域,都屬雷根斯堡老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它之所以成為世遺,是因其曾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中世紀貿易中心,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文化的見證。

雷根斯堡的發展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命運息息相關。1245年,腓特烈二世賦予其城市自治權。作為河道交匯的貿易樞紐,雷根斯堡迅速成為中世紀中歐地區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儘管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但老城依然保存下來,而且是德國最完好的中世紀老城之一。也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餘暉,雷根斯堡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擁有最多意式家族塔樓的城市,被戲稱為「義大利最北部城市」。

如果僅僅是建築,那這個城市肯定會缺少些什麼。建築固然是歷史最好的見證,但人才是最鮮活的存在。在石橋的橋頭,有一家小小餐館,以馥鬱的墨角蘭香料味香腸聞名。抬頭看餐館所在的建築,頗為別致,小小的窗口一個個點綴於牆身,不似民居。後來才知道,那曾是鹽商的倉庫。據說,有段時間這裡被改造為圖書館,結果時間一久,書頁也浸入了鹽分。

這家餐館最早是建橋工人的飯堂。1135年,石橋開啟建設工程時,飯堂便隨之出現。石橋修好後,飯堂依然存在,為建設聖彼得大教堂的工人以及來往船隻的船員提供餐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研發」出美味香腸。

從石橋走回老城,再度經過大教堂。向前直走不久,便見到市政廳廣場。市政廳其貌不揚,歷史卻久遠,始建於13世紀。在1663年到1806年之間,它是神聖羅馬帝國議會舉辦地,有「永恆的帝國議會」之稱,也堪稱帝國政治心臟。1806年8月1日的最後一次帝國議會,宣布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正式解散。如今,這裡是雷根斯堡市長的辦公地,也是帝國議會博物館和遊客中心所在地。

圍繞著市政廳,有多處歷史建築可供尋覓,比如由克卜勒故居改造而成的克卜勒紀念館。作為天文學家,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然而一生貧困潦倒,晚景悽涼。1630年,克卜勒來雷根斯堡索取欠薪,病死在這棟房子內。莫扎特也曾在給女友的信中留下「在雷根斯堡吃著美味佳餚,聽著優美的宮廷宴會音樂,接受著英格蘭式的熱情招待,喝著摩澤爾美妙的葡萄酒」的記錄。拿破崙曾率軍攻下雷根斯堡,但也因此遭遇戰場上僅有的一次負傷,因此在這裡多住了幾天。老市政廳附近的公主咖啡館,則是德國最古老的咖啡館,1686年開業。

在雷根斯堡,還有隨處可見的教堂、修道院,無須刻意求訪,甚至不需要知道名字,每經過一個就進去看看,總有驚喜。比如卡佩勒教堂,外觀十分普通,可走進去卻可見到滿噹噹的洛可可風格裝飾,驚人的華麗。據說這座教堂已有千年歷史,中世紀時增加了一個哥德式拱頂。另外一座巴斯利卡修道院,古樸滄桑,十分寂靜,早期雷根斯堡的基督教教皇的遺物都放置於此。

走在老城的一條條石板路上,可以見到被爬山虎覆蓋牆身的餐館、精緻的小店、現代化的商場、敞亮的書店,它們在這個老城裡和諧共存。每一條街巷都有驚喜,比如某個街口有一棟狹窄的七層高樓,紅色牆身,一樓是咖啡廳,二樓有漂亮的弧形陽臺,三樓窗子則以羅馬柱裝飾,兩側還各有一個細長的小窗,視線繼續上移,就會發現七層樓的門窗各不相同。有些一望無人的街巷,沿街房舍門窗緊閉,石板路上靜悄悄,牆上偶有塗鴉。在這樣的路上遊蕩,望著陽臺和窗臺上的花花草草,感慨於小城的安靜。

在雷根斯堡的最末一站,我還是選擇回到正在整修的石橋前。兩岸都古樸安靜,一派見慣興衰的模樣。即使歷經滄桑,這座千年古城風華仍在。

值班編輯:王琳

推薦閱讀

曾經市價3000萬的藏獒,活成了悲劇

封面報導

《房地產大考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德國雷根斯堡文化印象
    雷根斯堡是德國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區之一,從739年起隸屬於羅馬主教,即使在1542年作為神聖羅馬帝國自由城市而信仰新教後,雷根斯堡依舊保持天主教主教駐地的身份,直到今天。由於雷根斯堡一直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之一,所以,不大的城市卻建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教堂,其中最為有名的是雷根斯堡聖彼得大教堂。
  •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軍備書
    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 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祖父
  • 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鼎盛羅馬如此之多的國家共同組成了鼎盛時期的羅馬,我們一般說的羅馬帝國也就是這個羅馬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羅馬帝國完全沒有關係,神聖羅馬帝國是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從版圖上你就可以看出來,神聖羅馬帝國只有義大利的北部,以及從來沒有被羅馬徵服過得日耳曼地區那麼這個國家憑什麼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呢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裡亞的領土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了由拜佔庭帝國皇室在帝國崩潰後又建立的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臺。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實際上沒有直接且合法的血緣關係。
  •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從此,這個查理曼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濫觴。 從此德意志國王凌駕於歐洲其他國王之上,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統治歐洲。
  •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從此,這個查理曼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濫觴。 從此德意志國王凌駕於歐洲其他國王之上,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統治歐洲。
  •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麼回事?
    我們很容易把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給搞混,我曾經就把兩者給搞混了,後來一位朋友還特意指出來。那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帝國?和羅馬帝國有關係嗎? 和羅馬帝國還是有一點關係! 輝煌的羅馬帝國不是很牛逼嗎,從西打到東,從南打到北,疆域如些此之大,實在是有一點管不過來了,到395年,羅馬帝國國王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一分為二,分給兩位兒子;從此就有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這不是哥倆好嗎,東西羅馬也沒有什麼矛盾,而且還經常往來。
  • 獨具歐洲古典魅力的雷根斯堡,有哪些不可錯過的地方?
    擁有近千年歷史的雷根斯堡是德國最大的中世紀古城,多瑙河和雷根河在此交匯。狹窄的石板路曲折蜿蜒,舊城區內大教堂屹然聳立。歷經900多年風雨洗禮的堅固石橋、教堂和塔樓、享譽全球的香腸老店、哥德式建築雷根斯堡大教堂等構成了這座古城的獨特風韻,獨具懷舊的歐洲古典魅力。快來做好功課,看看這些不可錯過的地方,一起領略雷根斯堡的別樣風採吧!
  • 神聖羅馬帝國如何建立?
    神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存在一個強大帝國。其自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拜佔庭帝國崩潰後,成為歐洲大陸唯一的帝國。雖然在伏爾泰口中,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個帝國主宰了西歐政治接近五個世紀。這個帝國為何產生,牽扯到日耳曼的民族問題。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他們也挑起戰爭和擴張,不斷擴大版圖,成為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公元二-三世紀,他們的版圖到達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力可以到達的範圍——南到整個地中海,北到萊茵河、多瑙河,西到英格蘭島、東到今日之西亞。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鼎盛之後,羅馬帝國也開始走向衰落和分裂。
  • 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遊戲
    帶有各諸侯國國徽的雙頭鷹(1510年作)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象徵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它就相當於我們春秋時期的周王朝。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它根本管不了諸侯國之間打仗搶地盤。後來,「段子手」伏爾泰曾諷刺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 雷根斯堡是多瑙河邊一個美麗的古都,是老城區的標誌性建築
    石橋曾經是雷根斯堡唯一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橋梁,始建於1273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世紀最重要的橋梁建築之一。石橋長336米,寬8米,平均高度15米,共有16個橋洞,總重可達到10萬噸。雷根斯堡的聖彼得天主教大教堂是巴伐利亞和德國南部哥德式建築的主要代表,是天主教雷根斯堡教區的主教堂。曾經兩次被大火燒毀後於1273年重建,教堂中殿高32米,塔樓高105米,教堂內總長86米,寬34.8米。教宗本篤十六世曾在2006年9月13日訪問雷根斯堡大教堂。多麼美麗的一個教堂,非常值得你過來看看。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神聖羅馬帝國又稱日耳曼帝國
    隨後在公元962年,奧託一世上位時,他的版圖內很多都是原先羅馬帝國的疆土,就像古希臘時那樣,那個時候的帝國遠遠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憑武力徵服的疆域,很多原先都是其他國家,雖然他是日耳曼人,可是統治的國民很多都是羅馬帝國後裔,叫這個名字也就沒那麼奇怪了。但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字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有一個演化過程。
  • 泉耕:神聖羅馬帝國金屬章
    (神聖羅馬帝國國旗▲)神聖羅馬帝國金屬章泉耕神聖羅馬帝國,自公元962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他們也挑起戰爭和擴張,不斷擴大版圖,成為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公元二-三世紀,他們的版圖到達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力可以到達的範圍——南到整個地中海,北到萊茵河、多瑙河,西到英格蘭島、東到今日之西亞。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鼎盛之後,羅馬帝國也開始走向衰落和分裂。
  • 為什麼伏爾泰要說神聖羅馬帝國是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發展遠非隻言片語可以概括,伏爾泰的這句話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要想正確認識這句話的含義,需要我們結合伏爾泰的原文、原書的寫作背景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進行綜合分析。伏爾泰的這句名言,出自他的著作《風俗論》第七十章。
  • 神聖羅馬帝國通史——一個千年帝國的興衰史
    1291年,魯道夫一世去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隨後被拿騷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盧森堡家族、維特斯巴赫家族輪流控制,神聖羅馬帝國於是漸漸發展成為一個由獨立小國組成的鬆散聯邦,被選舉出來的皇帝形同虛設。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頒布《金印勒書》,它正式規定以選舉制解決皇帝的繼承問題,並指派七名日耳曼王公為選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