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大婺鄉」,關注大婺鄉微信(JHdawuxiang)
結帳時出示微信信息,即可參加優惠1元購活動:
祝您用餐愉快!
大婺鄉(水靈雅集)餐廳地址:
金華八一北街334號
預約電話:0579-82322016 / 400-100-5590
地方傳統糕點,是華夏飲食文化中精美獨特五彩繽紛的奇葩,它和琳琅滿目的地方風味小吃、品種繁多的各菜系餚饌、特色鮮明的各民族食品,共同構築成馥鬱醉人的華夏大食苑,不僅為歷代中國人所喜愛,也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珍視。地方傳統糕點歷史悠久,淵源各異,特色鮮明,而且還蘊含著歷史典故、人生禮儀、民風習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
宋代市場上的糕點就有200多種
具有1800餘年悠久歷史的名城婺州,在遙遠的年代,曾是戰國黍粽,秦時餅餌,漢代胡餅,南北朝爐餅、齋點,唐代醍醐餅、糕團,五代果子酥、五福餅等糕點果子流行的地域。至宋代,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後,婺州水陸交通發達,行業猛增,市場繁榮,專業糕點作坊、南貨店、糕團店林立於婺城東市街、西市街,大江南北糕餅甜品交流活躍。據浦江《吳氏中饋錄》一書記載有製作方法的「甜食」,就有雪花酥、灑孛你、油夾兒、酥兒印、五香糕等近20種。據南宋史籍記載,當時,婺城市場上的糕點品種有200多種。
明清時期,南貨糕點行業有長足的發展。清代後期,婺城已出現做府衙官員和府學考生糕點生意為主的南貨店,如東市街口的老店「唐恆豐」、梅花門裡的「汪森泰」。前者從蘭溪縣城遷來,後者自徽州徙居婺州。他們都禮聘糕點名師,選料考究,精工細作,自創品牌,又以「官禮茶食」、「南北糕點」、「婺州糕餅」等為店幌,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清道光年間,八詠樓重建,唐、汪兩店捐銀相助,如今八詠樓上矗立著的古碑可以為證。舊縣衙以西,具有一定規模的南貨店則有「餘泉」、「升號」、「汪啟源」、「萬通」等。清末民初,農村大集鎮如義烏佛堂,金華鞋塘、孝順、曹宅,蘭溪遊埠、永康芝英,東陽巍山、南馬,武義宣平,浦江黃宅等地都有一家或幾家甜食作坊,有的還創出了特色名品,銷往縣城。抗日戰爭爆發後,杭州百年名店「五味和」遷至婺州市中心開業,除了傳統名點外,西式蛋糕、麵包、布丁、吐司、餅乾也登陸婺州市場。
傳統糕點精美得像藝術品
婺州四季分明,自然條件良好。衝積平原主產水稻,丘陵地帶種植豆、麥、芝麻、雜糧等,糕點甜食的生產原料十分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婺州人民風淳樸,勤勞肯幹,尤其善於手工藝,精工細作,又刻苦研究,細心琢磨,能工巧匠輩出。據說,以前不少從事糕點製作的工人,以切文旦皮來苦練切片的真功夫。
傳統糕點崇尚品質,特別講究選料和工藝。有不少品種,要經過10多道工序才能出成品。比如細潔雲白的葷芙蓉糕,秋後即要選當年精白糯米磨成細粉,製成糕坯,晾硬後用梯刨刨成半透明的薄片,曬乾,再在起凍天讓其露天凍透,然後在特定溫油中浸氽至酥糯綿口,最後用白糖汁拌勻黏合,拍壓成大方塊,鋪上細糖粉和紅綠絲,切塊、包裝,才可上市。工料要求嚴格,產品才能白璧無瑕,晶瑩可愛。傳統糕點師傅,從拜師學藝到出師立業,至少得九年之久。學就數百樣糕餅甜食手藝,才能立足江湖。可以說,當時的許多糕點,比現在的藝術品還要精美,像百子壽桃(見上圖),一個五彩上色的大壽桃中,竟裝了99個小壽桃,且個個有精美可口的餡芯,芬芳香甜,象徵多福多壽、兒孫滿堂。其造型莊重又美觀,色彩鮮豔,技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唐代以後,婺州人興起了「茶之為飲,無異米鹽,上下競啜」的「吃茶」風。飲茶必上甜食,嘗點心又必先泡茶,於是,糕點又有「茶食」之美稱。後來,供客、筵宴、饋禮也多用糕點了。飲茶之風推動了婺州糕點的發展,功不可沒。
花色品種繁多,人文內涵豐富
婺州傳統糕點,是在漫長的特定歷史、社會和地域環境裡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婺州傳統糕點,從工藝上分大致可歸納為油酥、混糖、漿皮、酥皮、蒸製、烘烤、炸制及其他等八大類。從歷史和地域上分,婺州糕點屬江南蘇揚風味,曾叫「南果業」,後諧音叫「南貨業」。
婺州傳統糕點較馳名的有:粉紅雅麗的荷花酥、蟠桃酥;綠似翡翠的玉簪酥、菜葉酥;杏黃如玉的綠豆糕、小杏仁餅;潔白似雪的桂花球、眉毛酥;油黑閃亮的墨子酥、黑麻糕;玉白粉嫩的燈芯糕、蜜香條;晶瑩透亮的百果糕、桂花豬油糕;五色斑斕的五禽酥、百子糕;還有薄如蟬翼的澆切片、糖薄脆;焦香可口的開口笑、糕乾;鬆脆爽甜的巧果、油棗;綿糯潤口的棗泥麻餅、橘紅糕;層次分明的鳳尾酥、玉帶片;清涼爽口的薄荷糕、陳皮酥;嬰幼兒專用的雲片糕、乳香糕;滋補養生的核桃片、養胃酥;敬老祝壽的百子壽桃、百壽糕;婚嫁賀喜的龍鳳餅、百子石榴;更有紅印顯赫的狀元糕、酥皮月餅等,堪稱花團錦簇,春色滿園。
婺州傳統糕點,不少還與地方典故有關,寄託著婺州人的情操和理想。如太史餅與太史第地名有關;狀元餅和狀元坊有相同的故事;金錢餅相傳源於唐經幢所在的金錢寺;進士餅與唐代東陽舒進士參與著名的「甘露之變」相關……此外,不少糕點的裝飾圖案常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美滿如意」等,反映出了老百姓美好的追求和嚮往。
歲月流逝,蹤影難覓
婺州傳統糕點的實用性特強,反映在應時應節、禮儀、日用三方面。輪番製作應時應節上市,如春節過年的紅回回、寸金糖、麻酥糖,端午的綠豆糕,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餅,九月九的重陽糕,冬至的麻餈等。禮儀方面,如拜年的紅包糕餅,婚嫁的連環糕、龍鳳餅;探親訪友的小雞卵糕、乾果、蜜餞,壽禮用的壽桃、眉毛酥,還有祭供特製的多彩細點茶食。當然,大量的是日常食用的品種,如麻條、擦酥、糕乾、酥糖、椒桃片、火炙糕、花生糖、炒米糕(印有車馬炮等象棋字樣的兒童食品)、豇豆糖、杏仁酥、佛手酥、糖榧等糕點。
歲月流逝,在簡單到以烘焙為能事的「洋」糕點的衝擊下,如今市面上婺州傳統糕點作坊和品種已越來越少了,南貨店也難見到,著名的精細傳統糕點,如百果糕、糖薄脆、澆切片、太史餅、進士餅、百子石榴、百子壽桃等,幾乎已絕跡。傳統糕點的文化內涵也逐年衰退,一個看似簡單的生活變遷,實則關係文化承繼的課題,正等待我們去重新認識、關注和探討。
關注大婺鄉(微信號 JHdawuxiang)
喜歡就點 贊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