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中印發生衝突後,為什麼西方不願意支持莫迪?

2020-12-18 瀟湘晨報

在中印爆發邊境衝突後,西方各國普遍沒有站到印度一邊。本文作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印度總理莫迪沒有採用自由主義的手段執行其國內政策,從而喪失了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支持。

文中表達的是作者個人觀點,敬請廣大讀者能進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

當擁有核武器的兩個鄰國開始打架時,全世界都會感到緊張。長期以來,安全分析人士最擔心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會爆發衝突,而實際上,當今世界最危險的火藥桶可能正位於中印兩國的實際控制線。幾十年來,雙方不開第一槍的默契維持著邊境不穩定的和平,儘管使用棍棒和石塊的殘酷徒手搏鬥也能使數十名士兵喪生。現在,槍聲終於響了(但願只是對空鳴槍),儘管中印兩國互指對方開了第一槍,但部署在此地的兩國軍隊可都是只進不出的。

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拉達克」的非均勢對抗中,印度必須直面一個新生的超級大國,同時還要緊盯著自己的老對手巴基斯坦。中國的國防開支是印度的三倍多,而且還擁有巨大的技術優勢。此外,中國還與巴基斯坦保持著密切關係,就如中巴兩國領導人喜歡說的那樣,這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而在勢力天平的另一方,印度在高海拔地區的作戰經驗更多,補給線更短,並與三個民主夥伴國保持著日益加深的友好關係: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載本文評論莫迪不受西方歡迎的原因

為了加強遏制北京的新擴張主義企圖,美國在2018年將聲名卓著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這反映出印度在美國戰略棋局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將印度軍隊升級為現代化武裝力量方面,印度也指望美國能發揮關鍵作用,印度最近為本國陸軍和海軍購買了美國阿帕奇直升機和海鷹直升機。印度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行了聯合演習,此前還一直有傳言說,澳大利亞可能會參與印度、美國和日本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附近舉行的年度海軍演習——如果這次演習沒有因新冠疫情取消的話。

這一切看似都很順利,但距離四國結成真正的軍事同盟還差得遠。「民主四國」(這個名字來源於2007年澳大利亞、印度、美國和日本建立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這是一個非正式協商機制)仍然只是一種願景,而絕非實體。美國正牽頭推動四國展開更多合作,在本月晚些時候舉行的四方會談上很可能會有更多合作內容被擺到桌面上。

但合作的障礙依然存在。其中一個最大障礙是,民主國家聯盟——「民主四國」的支持者們並不一定佩服印度這位魅力四射但頗具爭議的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從國際關係角度看,民主國家共同努力平衡和遏制中國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民主國家,顧名思義,有它們本國內部的民主政治角力。在很多西方政治家眼裡,莫迪並不是個招人喜歡的人。

在一個多達13.5億人口的國家中擁有78%的支持率,這證明莫迪很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人。儘管印度經濟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放緩,現在更是因這一飛來橫禍而停擺,而且莫迪的貨幣改革運動也搞得一團糟,但莫迪的聲望在其執政六年裡並沒有受此影響。儘管莫迪及其領導下的印度人民黨(BJP)被普遍認為是信奉印度教民族主義,甚至是反穆斯林的,但在《今日印度報》(India Today)組織的「年度全國情緒調查」中,只有5%的受訪者評價他的表現「差」,這是在一個穆斯林約佔全國人口15%的國家中進行的調查。

無論印度本國的穆斯林(在《今日印度報》組織的民調中,他們明顯對莫迪的評價較低)如何看待這位總理,很多西方自由派人士都討厭他。印度許多講英語的世俗派知識分子也不喜歡他。在西方舉行政策辯論時,這些批評人士顯得尤為突出。不管莫迪喜歡與否,他都必須安撫這些人,或者至少給他在西方的支持者一些充足的理由來幫他反擊這些批評。如果莫迪想看到西方國家明確支持印度反對中國,他就必須改邪歸正。無論支持他的民意基礎如何強大,他都必須將「自由主義」重新納入印度的自由民主政治中。

當然,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它也是世界上第22個建立民主體制的老牌民主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裡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國家。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將印度列為排名在韓國和以色列之間的完全民主國家。《經濟學人》智庫認為印度民主體制「有缺陷」,但該智庫也如此評價美國和日本的民主體制。這一評價對一個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的國家來說並不壞,印度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民主國家之一。

然而,西方許多主流媒體認為,印度民主已經岌岌可危或正在消亡,印度充其量是一個40%民主的國家,或者說它是一個向著納粹德國方向前進的法西斯民主國家。有些媒體甚至聲稱莫迪比希特勒還危險。其他媒體稱印度「目前的狀況已經比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迪拉甘地施行國家緊急狀態時還糟」。在當時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本應信奉自由主義的堅定世俗化政黨——印度國民大會黨以法治國,打擊異己,監禁反對派,審查新聞界,並對窮人實施強制絕育計劃。

這些對莫迪的批評都很有分量,這些批評對印度而言都是嚴重的問題,畢竟印度現在越來越需要來自華盛頓和其它西方國家的支持。美國總統川普及其政府似乎對莫迪治下的印度非常滿意,但角逐總統大位的喬拜登及其競選夥伴卡馬拉哈裡斯卻採取了相對強硬的態度,他們要求完全恢復克什米爾地區居民的公民權利,並批評了《公民身份修正法案》,這一法案在去年底和今年早些時候引發了德裡和其它地區的騷亂和暴行。在大西洋彼岸,歐洲議會幾乎要投票通過一項決議,譴責印度實施這項有爭議的法案,但最終選擇了放棄。

該法案被批評者貼上了反穆斯林的標籤,但印度最高法院仍多次拒絕擱置實施《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的請求。該法案為躲避宗教迫害而逃離阿富汗、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難民提供了一條獲得印度公民身份的途徑——只要他們不是穆斯林。從表面上看,該條規定似乎是合理的:那些來自穆斯林人口佔多數國家的穆斯林為什麼還要尋求庇護,躲避宗教迫害?但深挖一下事實就會發現,該項法律可能會被用來質疑印度本國穆斯林的公民身份,在這一少數族裔中,很多人可能會理所當然地害怕被驅逐出境。

《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引發了大規模抗議

《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很好地說明了莫迪和人民黨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印度人民黨是在印度民主體制下(響噹噹地)選出的執政黨,這個民主體制明確承諾「因躲避政治迫害而從鄰國逃入印度的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錫克教徒和基督教徒」都可以獲得印度公民身份。」 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印度本土穆斯林實際上支持這項法律,儘管絕大多數都認為該法律的確是反穆斯林的。而且,美國也有類似政策,比如,美國就專門庇護從伊拉克逃離的基督徒和雅茲迪人。美國難民權益活動人士就曾譴責川普政府減少了對宗教難民提供支持的項目,而這些項目實際上就將來自穆斯林佔多數國家的穆斯林排除在外。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不在於該法案所引發的宗教情緒。問題在於該法案沒有通過自由主義的程序進行執行。《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的提出不是為了保護符合條件的難民,而是用於對付那些不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在該法案獲得通過,公民登記程序被更新後,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有近200萬人被新認定為無國籍者。當抗議活動爆發後,他們因違反反恐條例而被治罪。然而據報導,警方對殺害數十名穆斯林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暴徒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有這一切都使西方無法對莫迪產生好感。

遵循類似思路,莫迪政府僅僅為了兌現一個當年廣受歡迎的競選承諾,就在去年通過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重組法》,克什米爾長達70年的不確定地位就此終結,這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被分割成兩塊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聯邦屬地。巴基斯坦早在1948年就確立了本國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有些人可能會說,印度也到了該這麼做的時候。但當莫迪政府確立本國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統治的時候,印度政府切斷了該地區與整個世界的聯繫,關閉了電話和網際網路服務,原本準備實施兩天的宵禁實際持續了一年多。

《公民身份修正法案》、撤銷克什米爾特殊地位,莫迪政府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採取了笨拙、嚴厲和極其不自由的做法,使得他曾經的外國擁躉很難再支持他。出現問題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執行不力:在印度這樣一個權力分散的欠發達國家,很難找到足夠數量的德才兼備之人,以負責任的態度執行政策。還有部分原因要歸咎到莫迪本人。

莫迪和他的人民黨高層同志似乎常常以激怒對手和煽動支持者為樂,即使這麼做也會招致西方媒體的指責。他們可能相信,蔑視西方的指手畫腳會使他們贏得更多的國內選票。也許這麼做真的能使他們贏得選票,但卻不會在中印發生衝突時贏得西方的支持。一個稍微不那麼對抗,稍微更自由的印度人民黨可能會使印度在世界舞臺上更加成功。

考慮到莫迪還面臨著許多其他挑戰,在喜馬拉雅山巔慘敗於中國之手可能會是壓垮莫迪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確保西方在政治上支持印度對抗中國,莫迪需要革新其使用權力的手法。人民黨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世俗化政黨,但它可以成為一個更加自由的黨,而對大多數西方政府來說,這就足夠了。對大多數印度人來說,這也將是一個福音,在保證言論自由的同時,擴大政治參與的機會。人民黨自詡為一個改革派政黨。而最困難的改革,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改革,恰恰是這個政黨對自己的改革。

來源 | 觀察者網 作者 | 薩爾瓦多·巴博尼斯 美國社會學家、雪梨大學副教授 由冠群 譯自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來源:環球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點燃了印度人的怒火!莫迪承認中國說法
    印中邊防部隊在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激烈衝突後,印度國內輿論對事件的後續進展及周邊影響高度關注。《印度時報》18日引述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話稱,印中兩軍此前進行的對話在衝突後陷入「僵局」,但預計未來幾天還會繼續進行溝通交流。
  • 此次中印邊境衝突,為何中國不公布軍人傷亡?
    中印邊境衝突常年都在發生,幾乎每次衝突都是因為印度軍隊擅自越過實際控制線而造成的,不過雙方對此都存在著默契,絕對不使用槍械,因此一直以來雙方衝突都是以肉搏為主,過去也出現過一些受傷的情況,但是就在最近,中印邊境卻爆發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造成了部分人員傷亡。
  • 雷定坤:中印加勒萬河衝突背後印度國內政治動向簡析
    自今年4月以來,中印衝突不斷,邊境態勢持續緊繃。邊境衝突打鬥的過程以及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許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印度頻繁在邊境挑起事端以及莫迪政府第一任期後半段的執政策略來看,衝突的發生似乎又是必然的。
  • 中印對峙中,莫迪身邊的幾隻「鷹」
    這一職位被認為比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更有影響力,一些人認為,多瓦爾如今是印度僅次於莫迪的第二權勢人物。「在印度重大外交和安全戰略上,國家安全顧問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此次印度非法侵入中國領土,多瓦爾有很大責任。為什麼他7月底來北京後,中印在此問題上沒有任何突破?因為他本人就是衝突的操盤手。」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 排燈節當天,莫迪在印巴邊境暗批中國?專家:就是在配合美國等西方...
    專家:就是在配合美國等西方國家表演)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 張曉雅】14日是印度排燈節,綜合印度新德裡電視臺、《印度時報》報導,當天,印度總理莫迪在一次演講中不點名地攻擊中國,他抨擊所謂的「擴張主義」勢力展現出一種「屬於18世紀的扭曲心態」
  • 中印邊境衝突印軍死亡升至20人!2020中印邊境肢體衝突事件始末...
    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16日發表聲明表示,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印媒稱,雖然中印在邊境地區的摩擦時有發生,但距離上次造成人員傷亡已過去45年。印度軍方16日的聲明說,兩國高級官員在事件發生後舉行會談,希望為局勢降溫。
  • 中印衝突:美國衛星拍攝加勒萬河谷開始集結大量軍隊挑釁
    印度與中國部隊在拉達克發生暴力衝突導致死傷後,雙方一級戰備,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衛星公司6月16日公布最新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地區照片。綜合媒體6月17日報導,中印兩國守軍在喜馬拉雅山脈上有主權爭議地區發生的暴力衝突曝光後,印方表示至少20名士兵喪生,並稱中方也有人員傷亡,但中國國防部與中國媒體未證實中方軍人的傷亡人數,印度官方也沒有進一步表態。
  • 中印討論舉辦下輪談判,以色列跳出來表達心意:願意幫助印度自衛
    另外,兩國都對第八輪軍長級會談給予了正面評價,表示願意儘快展開第九輪談判。此次會議可以視作是為接下來的第九輪談判順利進行鋪平道路,然而這時以色列卻跳了出來,發出不和諧聲音。據《印度斯坦時報》18日報導,日前以色列駐印度大使對外表示,以色列和印度有著牢固的友誼,因此以方將為印方提供保衛其免受外界一切挑戰和衝突的能力。馬爾卡還稱,以印的合作不針對任何國家。
  • 中印重兵壓境,加勒萬河谷成爭奪焦點!中印邊境衝突,會怎麼解決
    印度陸軍和外交部在新德裡時間星期二深夜證實,在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中,印軍的死亡數字從此前一天的3人增加到了20人。(圖源:谷歌)這次事件發生在緊張局勢升級之後,為中印邊境地區至少45年來發生的第一次致命衝突。印度為何死亡20人?
  • 莫迪真的認慫了嗎?中印邊境之爭,他只有一個糟糕和更糟的選擇
    其實,上周二中印邊境衝突剛剛發生時,當晚莫迪在家中會見了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 避免「巴尼中」三線對抗 其實就在莫迪服軟的第二天,2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衝突仍在繼續。自從去年8月莫迪宣布廢除保證克什米爾特殊地位的憲法第370條,將自治的查謨-克什米爾邦拆分為兩個中央直轄區。此後印度與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地區不斷交火,先後大大小小衝突多達上百次,雙方死傷人數過百。
  • 三大難題讓莫迪焦頭爛額,印度又甩鍋:中國該為中印關係惡化負責
    由於中印邊境談判陷入了僵局,印度外長蘇傑生開始不顧事實甩鍋中國,蘇傑生表示中印關係處於四十年來的最困難時期的責任完全在中方。自2020年7月以來,印度持續向邊境增兵蘇傑生的言論完全站不住腳,印度在2020年5月主動挑起了雙方邊防部隊的對峙,並且在6月主動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引發肢體衝突,導致印度20名邊防官兵喪生。
  • 論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與中美關係
    陳毅又語帶諷刺地隱射剛剛訪美的赫魯雪夫道:「DL要朝聖,艾森豪是西方聖人,DL要朝聖應到西方去朝艾森豪,現在卻跑到什麼聖地去了」。  陳毅認為,面對印度挑起的邊界糾紛與敵對,中國堅決頂住,取得了鬥爭的勝利,因為「我們真正得到了西藏,從元朝以來沒有解決的,現在解決了」;「隨你怎麼反,西藏他是爭不去的。不管怎樣,西藏總是在我們手中」。
  • 中印危險平衡:莫迪的出場與藏南的平靜,中國還手握一張王牌
    從中印雙方對6月30日第三次軍長級會談的回應中,外界已經得出了中印已達成觀察期共識的結論。經歷1個多月的對峙衝突和三輪談判,中印將分批次組織一線部隊「脫離接觸」。但也沒人敢就此底定,談判桌上的共識能被雙方同時遵守並徹底結束這輪對峙。
  • 500名士兵130輛戰車,海拔2600米高原炮聲隆隆,莫迪:援兵來了
    法國的軍演給了莫迪無盡的遐想空間。實際上法國並沒有太多的高原作戰需要,但是此次選擇在2600米的海拔上進行軍演,是為誰準備的呢?莫迪可能認為與中印當前的對峙有關,因為雙方的軍事對峙就是在高海拔地區。
  •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就中印衝突作出公開回應,沒提到中國!
    中印邊境地區的人員衝突時有發生,而前段時間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兩國邊防官兵出現了肢體衝突,最終造成人員傷亡的後果。此次出現矛盾的原因是印度方面違背了與中國的協定,單方面進入中國控制區,這才導致邊防官兵在邊境線上上演「全武行」。
  • 莫迪擔心的發生了:果然得到境外支持
    印度的內亂依舊沒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農民和政府已經形成了兩個對立的組織,並且在此事件的態度上農民是非常的強硬,如果莫迪政府不妥協,那麼這場內亂就會演變成一場拉鋸戰,直到有一個滿意的結果為止。近日「進軍新德裡」在印度炸鍋!莫迪擔心的發生了稱這些抗議的農民得到了境外支持。
  • 中方詳述加勒萬河谷衝突來龍去脈,莫迪終於承認,中方沒有越境!
    日前,中印雙方圍繞加勒萬河谷,產生了衝突事件,造成印方人員死傷。隨後我國向印方闡明了中方嚴正立場,要求印方對此開展徹底調查,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確保此類事件不得再發生,並儘快召開第二次軍長級會晤,解決現地相關事宜。
  • 和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同時起衝突,印度為什麼總和鄰國「處不好」?
    在過去的一個月,印度接連不斷地和左鄰右舍製造衝突: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在去年發布新版地圖把與尼泊爾爭議地區「劃為己有」後,印度官方前不久又大張旗鼓地宣布經過該地區的公路項目竣工;印度軍隊還對巴基斯坦突下狠手,在克什米爾地區實際控制線附近對巴方一側進行「無差別、無緣由的開火」……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印度總處不好同鄰國的關係?
  • 中印衝突 印軍防空能力將是最大的一塊短板
    但在中印邊境東段發生的這次事件卻並沒有這樣下去,雙方對峙一直沒有平息。衝突,成為了兩國媒體都討論的話題。包括中國《解放軍報》、《人民日報》這些權威媒體都已經發表了措辭嚴厲的社論文章。以至於讀者們紛紛猜測《人民日報》的作者「鐘聲」什麼時候會在下一篇社論裡用上「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這樣「中國特色的最後通牒」了。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在印度,大多數40歲以下的人,對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在教科書中,也只有一兩個段落提及這段歷史。在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看來,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實在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來得非常及時:並沒有真正導致領土的喪失。只是將無人居住的阿克賽欽地喪失正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