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有一座特殊的墓園,稱之為「琉球人墓」,每年的清明節都有一些悄悄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前來祭祖,其實這些人的祖先在一百多年前並不是日本人,而是琉球人、琉球族。
琉球群島的歷史與中國歷史密切相關,琉球長期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明清兩代,琉球人一直自稱自己是中國、中華,並且以向中國朝貢而自豪,中國人也一直視琉球為自己的藩屬,晚清時期雖然國力衰微,但李鴻章等人一直堅持要保全琉球,到了民國時期,聞一多在《七子之歌·臺灣》裡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明清時期,在中華朝貢體系中有三個最穩定的成員,一個是朝鮮,一個是越南,另外一個就是琉球。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在琉球群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南山國、中山國和北山國,史稱「三山時代」,明太祖洪武年間,中山王察度、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先後派遣使節來明朝朝貢,並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明太祖還要求中山王、北山王和南山王在琉球群島防禦倭寇的入侵。
公元1392年,中山王察度要求明太祖賜予一些人丁,以便琉球更好的學習中華文化,加強琉球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於是,「閩人三十六姓」便移民至琉球,這些人到達琉球群島以後,居住在那霸附近的久米島,「閩人三十六姓」也被稱為久米士族,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在朝貢體系中擔任重要的官職,並負責造船、貿易等重要事務。
久米士族穿漢服、寫漢字,有尊明的思想,在明朝滅亡之後,拒絕剃髮易服,但為了維持琉球與清朝之間的朝貢關係,久米士族改穿琉裝,其實琉裝與漢服也並無多少區別。
在整個明朝時期,琉球的服飾有逐漸漢化的趨勢,我們在很多的歷史圖片中可以目睹琉裝的風採,這些琉裝與漢服已並無多少區別,可以這麼說,琉球人服飾已加入到了大明衣冠體系中來了。
整個琉球群島的面積只有4600多平方千米,4600多平方千米是什麼概念呢?廣州市的市區面積為3800多平方千米。
琉球群島土地面積狹小,琉球王國靠什麼立國呢?主要就是以貿易立國,琉球群島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之間,是東南亞與東北亞的貿易中轉站,被稱為「萬國津梁」,海上貿易的繁榮促進了琉球王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公元1429年,中山王巴志統一琉球群島,並接受明朝冊封,明成祖賜琉球王族姓尚,從此以後,琉球王國相繼有「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
1875年,日本正式吞併琉球群島,強迫琉球斷絕與清朝之間的朝貢關係,為此,清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關於琉球問題展開了艱苦的談判,一大批的琉球士族流亡清朝,希望清政府能夠出兵收復琉球,甚至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琉球人還要求清政府直接出兵琉球,但清政府苦於海軍力量薄弱,無法保全琉球而不被日本吞併。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琉球群島遂徹底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佔領琉球群島以後,不願意接受日本統治的琉球人大批流亡到清朝,而留下來了琉球人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則逐漸被日本人同化了。
琉球群島雖然被日本吞併長達100多年的時間了,但是有一些琉球人並未忘記自己是琉球族人,還有一些琉球人一直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他們在清明節的時候,會默默地來到福州的琉球墓園祭拜祖先。
有文獻資料顯示,琉球人的祖先其實就是中國先秦文獻中提到的百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