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居民據說是中國人後裔,後被日本同化,清明節有人來中國祭祖

2020-12-11 騰飛說史

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有一座特殊的墓園,稱之為「琉球人墓」,每年的清明節都有一些悄悄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前來祭祖,其實這些人的祖先在一百多年前並不是日本人,而是琉球人、琉球族。

琉球人

琉球群島的歷史與中國歷史密切相關,琉球長期以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明清兩代,琉球人一直自稱自己是中國、中華,並且以向中國朝貢而自豪,中國人也一直視琉球為自己的藩屬,晚清時期雖然國力衰微,但李鴻章等人一直堅持要保全琉球,到了民國時期,聞一多在《七子之歌·臺灣》裡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明清時期,在中華朝貢體系中有三個最穩定的成員,一個是朝鮮,一個是越南,另外一個就是琉球。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在琉球群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南山國、中山國和北山國,史稱「三山時代」,明太祖洪武年間,中山王察度、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先後派遣使節來明朝朝貢,並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明太祖還要求中山王、北山王和南山王在琉球群島防禦倭寇的入侵。

琉球國王身穿明代官服

公元1392年,中山王察度要求明太祖賜予一些人丁,以便琉球更好的學習中華文化,加強琉球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於是,「閩人三十六姓」便移民至琉球,這些人到達琉球群島以後,居住在那霸附近的久米島,「閩人三十六姓」也被稱為久米士族,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在朝貢體系中擔任重要的官職,並負責造船、貿易等重要事務。

琉球士族

久米士族穿漢服、寫漢字,有尊明的思想,在明朝滅亡之後,拒絕剃髮易服,但為了維持琉球與清朝之間的朝貢關係,久米士族改穿琉裝,其實琉裝與漢服也並無多少區別。

在整個明朝時期,琉球的服飾有逐漸漢化的趨勢,我們在很多的歷史圖片中可以目睹琉裝的風採,這些琉裝與漢服已並無多少區別,可以這麼說,琉球人服飾已加入到了大明衣冠體系中來了。

整個琉球群島的面積只有4600多平方千米,4600多平方千米是什麼概念呢?廣州市的市區面積為3800多平方千米。

琉球群島土地面積狹小,琉球王國靠什麼立國呢?主要就是以貿易立國,琉球群島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之間,是東南亞與東北亞的貿易中轉站,被稱為「萬國津梁」,海上貿易的繁榮促進了琉球王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繁榮的那霸港,人們身穿明式漢服

公元1429年,中山王巴志統一琉球群島,並接受明朝冊封,明成祖賜琉球王族姓尚,從此以後,琉球王國相繼有「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

1875年,日本正式吞併琉球群島,強迫琉球斷絕與清朝之間的朝貢關係,為此,清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關於琉球問題展開了艱苦的談判,一大批的琉球士族流亡清朝,希望清政府能夠出兵收復琉球,甚至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琉球人還要求清政府直接出兵琉球,但清政府苦於海軍力量薄弱,無法保全琉球而不被日本吞併。

1879年的琉球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以後,琉球群島遂徹底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佔領琉球群島以後,不願意接受日本統治的琉球人大批流亡到清朝,而留下來了琉球人在後來的歷史時期則逐漸被日本人同化了。

琉球群島雖然被日本吞併長達100多年的時間了,但是有一些琉球人並未忘記自己是琉球族人,還有一些琉球人一直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他們在清明節的時候,會默默地來到福州的琉球墓園祭拜祖先。

有文獻資料顯示,琉球人的祖先其實就是中國先秦文獻中提到的百越人。

相關焦點

  • 上萬日本人來中國祭祖,自稱中國的後裔,他們究竟是誰的後代?
    從部落時期開始,中國人就會有意識地為逝去的先人立墓來表達自己對先人的思慕與敬仰,之後又會開始立碑來記錄逝者的生平,這也是「墳」字的來源(土+文)。在春季清明時節的時候,人們會進行春祭,這種祭祀活動在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一些習俗之後,漸漸演化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 清明節千餘名蘇氏三義後裔齊聚巴中平昌祭祖
    ,隆重舉行么義三族碑落成暨清明祭祖大典。據了解,此次祭祖大典是繼2016年10月在達州萬源公開發行《蘇氏三義三族譜》、2017年清明節在萬源市鷹背鄉白果樹園舉行蘇氏三義三族碑落成暨清明祭祖大典後的又一次盛會。旨在進一步發揚家族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 日本有個「久米村」,居民都是中國後裔,姓氏也隨漢人
    文/惜談日本有個「久米村」,居民都是中國後裔,姓氏也隨漢人隨著中國人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世界各地見到中國人聚居,都不會覺得驚訝。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勤勞和踏實肯幹,在世界各地都混得風生水起。但是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有一個特殊的村子,裡面生活的大部分居民都是中國人。但這裡的中國人卻跟其他國家唐人街裡面移居的中國人不同。這些中國人其實已經在此生活傳承了好幾代人了。與其說他們是中國人,倒不如講他們是中國人的後裔更為貼切。
  • 愛新覺羅後裔今何在?有人成書法家,有人公開祭祖,有人成影視明星
    ,在1954年全國第一屆大會議召開前夕,主席在看到昔日的皇族時便說出這句話,這一句話讓滿清結束後飽受無數歧視的滿族代表感受到友好與善意。其中愛新覺羅氏在歷史上便是清朝的皇族姓氏,時至今日,愛新覺羅氏的後裔又如何了呢?據說有人成了書法家,有人公開祭祖,而有的人還成為了影視明星。 愛新覺羅是滿清時期的一個皇族姓氏,在當時也彰顯了它的尊貴。
  •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祭祖?有什麼意義?
    1、清明節的由來春秋時期,晉國內亂,發生宮廷鬥爭,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一路上僅有十來個忠心耿耿的家臣跟隨。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暈了過去。他的家臣有個叫介子推,居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 清明節祭祖|不宜殺生,以資冥福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是在冬至後的第104天,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 全國芮氏宗親代表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祭祖
    6月26日,來自山西、浙江、江蘇、西藏、河南等13個省市的芮氏宗親代表百餘人,齊聚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開展戊戍年祭祖活動,尋根問祖,加強芮氏宗親們之間的凝聚力。這是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開館以來,全國芮氏宗親第二次來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舉行祭祖典禮。
  • 日本人也過清明節嗎?
    日本人過清明節嗎?清明節是一個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了這個節日,中國人都會到祖先的墓前好好打掃一番,供奉上各種祭品,寄託哀思。清明節的這個習俗傳承了上千年,不僅在中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聚集或者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的地方,都會過清明節。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但是本土卻不過清明節。大家注意上面的「本土」兩個字。
  • 祖先是中國人,每年回中國祭祖,回去後卻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文化對很多國家都有影響,尤其實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絲綢之路不僅開通了陸上的,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下,許多的國家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有這麼一個國家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人,他們也會回中國來祭拜祖先,但是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早在三世紀的時候新加坡就已經有了人類居住,三國時期吳國的康泰寫了一本【吳時外國傳】。裡面記錄了他跟朱應出遊南海的時候經歷和聽聞的各國情況,其中就記載了新加坡的情況。
  • 擁有這些姓氏的日本人,自稱是中國後裔,專家:不想認可但是真的
    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當中,中國人一直都有「落葉歸根」傳統,哪怕是移居國外,也會經常返回家鄉祭祖,自從中國同日本建交,不少的日本人都自稱是中國的後裔,申請來中國祭祖。在這些祭祖的人當中,最有名的還是當屬前日本首相羽田孜,他多次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說自己是徐福的後裔,2002年,羽田孜就攜帶家屬來到了贛榆縣金山鎮徐福村尋根祭祖,除了他以外,還有大量的日本人都自稱是劉邦的後裔,不過他們的的確確是中國後裔。
  • 日本南部琉球島,島民多為中國移民後裔,無奈如今只會講日語
    首先說個事實,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呈東北西南向,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在歷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藩屬於中國中央王朝,史稱琉球國,其對我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但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琉球國被日本吞併。
  • 日本唯一一個縣重視清明節,掃墓祭祖,有著獨特的墓葬方式
    清明節在日本不是什麼重要節日,而在日本衝繩縣,也就是古琉球王國因為受中國影響,很重視清明節,稱為「清明祭」。清明節這一天琉球人會帶著菜餚、年糕、點心、水果等,到先祖墓地進行供奉祭拜,和中一樣也會燒紙錢,希望過世的親人在陰間收著,能過上好日子。
  •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原標題: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4月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氣。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溫州瑞安葉適後裔來我市尋根祭祖
    本報訊(記者 蔣世榮)4月22日,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的溫州瑞安後裔來我市查田鎮黃南村尋根祭祖,市政協副主席葉先長等我市葉氏後裔陪同祭祖。    據介紹,葉適溫州的後裔在溫州瑞安市莘塍鎮東街建立了葉適紀念館,追思葉適的事功學說、務實思想對後世尤其是對溫州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還成立了世界葉氏聯誼會浙江分會。
  • 清明節:中國人的向死而生
    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清明節成了國家法定節日。民間社會的祭祖掃墓習俗也就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8年,我國政府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 許多日本人到中國認祖歸宗,聲稱自己是中國人後裔,真相是什麼?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其實,這完全是一個巧合,日本列島早在冰河時期就已經有繩文人定居了,繩文人,是日本列島土生土長的人種,也是日本列島最為原始的居民,繩文人主要發源於日本本州島的關東地區。
  • 日本衝繩有2萬中國人後裔 記者探秘解讀歷史
    到底中國與古代的琉球王國現在的日本衝繩縣有多少密切的關係?到底衝繩以前是不是中國的領地?中國人移居衝繩的歷史,是一把很好的解讀歷史真相的鑰匙。  節目稱,這一支中國人後裔目前居住在衝繩縣的那霸市,當時這裡是琉球王國的首都。600年前,一位姓「梁」的官員被朝廷作為翻譯被派往琉球王國,並留在琉球王國的宮廷內(首裡城)從事翻譯工作。後來,這位梁姓官員留在衝繩,並繁殖了不少的後代。
  • 非洲一島民眾自稱中國人:鄭和西洋水手的後裔,拿出證據認祖歸宗
    非洲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因為很多非洲國家和中國很友好,中國樂於幫助非洲朋友,當年中國重新獲得聯合國席位也多虧了非洲友人。但非洲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災害、疾病的困擾,多數中國人不敢踏足非洲,即使是駐外大使也對非洲有些畏懼。我們對非洲的印象停留在饑荒、黝黑、原始、傳統這些概念上,非洲是地圖上廣袤的一片大陸,國與國之間的邊界直接而清晰。
  • 清明節祭祖的風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每年的四月四號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祭拜祖先的傳統由來已久,你可知道這個傳統是如何開始的嗎?下面小編來給大家扒一扒清明節。祭拜祖先是清明節最重要的風俗習慣,究竟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