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與張居正:都是當官,卻幹著不同的事

2021-02-11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張居正與海瑞,該是萬曆朝初官員裡,如今民間名聲最大的兩位。

雖然處境大不相同。

海瑞的有名,跟民間息息相關:海青天嘛,類似包青天、施青天(施世綸)嘛。

古代民間喜歡一個官,往往把他說成裁斷奇才。比如把寇準說成審潘楊案的清官。包括狄仁傑探案,也是富含民間色彩。

張居正的民間傳說,相形之下,就沒那麼熱切了。

這也不奇怪:

民間傳說裡的好官,大多是一張臉譜:人民總愛把包拯、劉墉、寇準、狄仁傑這些名政治家,一律想像成名偵探柯南,斷案如神。人民最愛聽這些清官們判冤獄、審懸案,讓老百姓攔轎喊冤。

除了破案之外,最好還是不畏皇親國戚:包拯最著名的自然是鍘美案,駙馬陳世美都敢鍘,多好!

——雖然歷史上,包拯真正執掌開封府,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但就像機器貓和大雄永遠在四年級、柯南永遠是小孩似的,人民需要你當多久,你就當多久。

為什麼人民愛清官呢?

古代官員們所做的,說簡單點:構成集團,收取百姓納稅,提供公共服務。

孔夫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古代老百姓,最怕的是被苛捐雜稅酷吏們坑騙,怕自己納的捐稅得不到實在的服務,最怕不公平。

所以,格外盼望一個天神降世的青天大老爺,可以替他們主持公道

如果沒有公道,就只能指望水泊梁山的好漢們,「替天行道」。

所以呀,中國古代,越是普通老百姓,越強調平等和清廉,因為怕被坑,怕被憑空剝奪掉什麼。

但當然,實際上,沒那麼簡單。

說回海瑞和張居正。

海瑞勤於政事,基層執行力不錯。在淳安丈量土地平均徭役,在應天巡撫任上解決水患,改黃浦江河道,還間接製造了上海現有的地形。清退田地,百姓悅服。

他是個辦實事的人才,個人操行品德也不錯,而且對公平這件事上,簡直有點執念:不惜劫富濟貧,做了許多強制公平的事。

張居正的個人操行品德,按傳統觀念,就沒那麼完美了……但,他是宰相啊。

漢文帝時,曾經跟倆宰相提問錢糧之事,宰相之一周勃答不出,另一個宰相陳平說這事自有主持的人,問他們就好;漢文帝問:那宰相主持什麼?

陳平說:宰相主臣,統領百官。

歷史上各朝的制度,總是傾向越來越複雜的,而且越複雜,越是環環相扣。

像海瑞是方面之才,擅長辦事,適合基層衝鋒陷陣。

但頂上的那些勾當,就不是擅長辦事就能解決的。

張居正的地位,除了本身的才華,也是一系列特殊因緣構成的。固然他本身才華蓋代,但是:

——他在當右中允時,與高拱關係不錯;實際上,張居正是少數在嚴嵩、徐階和宦官之間還能活下去的人。

所以他能在嘉靖隆慶朝亂七八糟的破事裡脫身,到萬曆初按了高拱,獲得李太后的完全信任,開始裁奪大政。

後世都說張居正的舉措,如考成法,如一條鞭法,用戚繼光與李成梁,很好,好得很。

其實明朝初年就有京察,一條鞭法創製者是桂萼。

創製是一回事,推廣執行是一回事。

張居正之卓越處,在於他把事兒辦成了。而辦成的前提是,他成為了1580年代,一個各方派系願意妥協的人;而他又權謀獨具,攬得了真正的權力,然後大尺度地執行他的治國方略。

這份際遇、權謀與溝通能力,海瑞就未必有了。

歐洲人總結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有過很有趣的評斷:

如古希臘城邦幾萬公民時,人人都能參與。那時被推選的執政者要懂得做做公共福利、搞基礎建設、調節賦稅、為百姓謀福利,需要時也能上場打仗,親自肉搏。

羅馬最初不過一個城邦時,元老院的諸位也這樣;但勢力大了之後,就複雜了:

權鬥、平衡各方勢力、建立體系、施政、調整,那是另一個活了。

所以羅馬後期的問題在於:

當元老院只統領一個城市及其周邊殖民地事務時,一個平民被派去當保民官也能勝任,因為只需要基本的常識與品德即可。

但當羅馬已經過於龐大過於複雜,要統轄一個帝國時,就沒那麼簡單了。

隨著體系的複雜化,原有的領導模式也必須為之更改,而不是單純的來一兩個剛直不阿執行能力強的方面人才,就可以改天換地的。

就像韓信說,劉邦不過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多多益善;但反過來又說,劉邦不擅將兵,而擅將將——統轄將領和統轄兵,不是一回事。

同理,海瑞和張居正,一個基層求公平的優秀官吏,與一個調控整個體系的首輔,必須秉持的做派,那也是全然不同。

所以雖然都是做官,但他倆從事的,簡直已經是兩個職業了。

理解了這個,再看歷史上與現實中的許多矛盾,許多事大概會有不同的觀感了吧?

相關焦點

  •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為什麼張居正不重用他,太清廉也有錯?
    海瑞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官。但他個人性格太剛直,不會阿諛奉承同流合汙,而且很容易被人當槍使,有時候還會為了正確的事對抗老上司。難道這就是張居正一直不重用海瑞的原因嗎?海瑞的做法過於極端,按照他那樣當官,都苦死了,所以不可能普及全國的官和吏都這樣,那國家就玩不轉了。西方國家提的豐薪養廉,還是很有道理的。
  • 《大明1566》張居正和海瑞的區別和聯繫在哪裡!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這說明了什麼?題者先入為主,把海瑞和張居正對立,把貪汙和清廉互換。無非想要說海瑞這樣的忠臣冤,張居正這樣的人也能做這樣的貢獻,這不是顛倒黑白,不講道理嗎?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說起張居正與海瑞,在明朝歷史上甚至放眼中國歷史,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權傾朝野的改革家、政治家,一位是將道德模範做到了極致的清廉官員。二人都經歷了明朝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歷史記載中,關於二人的交集並不多,甚至給人一種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感覺。
  • 張居正與海瑞:站在山頂和山腳上互望
    海瑞,一個供奉在神壇上的道德楷模,一個對「朱元璋精神」忠誠到近乎頑固的繼承者 海瑞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時任戶部雲南司主事的海瑞在棺材鋪裡買好了棺材,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好友後,向嘉靖皇帝呈上名載史冊《治安疏》。
  • 百川論道 | 海瑞
    《明史·海瑞傳》記載:「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入都,即伏闕上《平黎策》……」海瑞是通過鄉試中舉,才到明朝首都北京當官的。海瑞到後,就跪在宮門處,寫了一篇為人民服務的《平黎策》。過了兩個月,嘉靖去世,明穆宗隆慶即位,兩人都被釋放。嘉靖剛駕崩,還是國家最高機密,監獄長就知道了。他猜測海瑞還會當官,就請他吃飯。
  • 一代名相張居正的領導術,為何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其中有深意
    張居正是誰?明朝萬曆年間的第一任內閣首輔。張居正於嘉靖26年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個職位厲害嗎?肯定的,我們讀儒林外史都知道,那個範進和胡屠戶的故事。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如此。張居正身任庶吉士的兩年期間,也只是獲得了一個閒職,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實權。張居正後來是如何發跡的,或許大家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兒,能夠獲得更深的體會。張居正作為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其能力是非常強的。
  • 海瑞跟浙江首富沈一石的對決
    幸虧裕王最終冷靜下來,細細琢磨了李妃的話,這才沒有輕易彈劾嚴嵩和嚴世藩,不然後面發生的事,必會讓他們後悔莫及。這裡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更忌憚的還是嘉靖帝的態度,即使出了這麼大的事,嘉靖帝也沒有撤掉嚴嵩和嚴世藩的職務。而是選擇仍然留他們做事,從這點上,張居正就極力建議再觀望觀望。
  • 張居正的「生活秘書」遊七 當年都幹了些什麼?
    說實在話,張居正本人對赤裸裸的權錢交易似乎難以接受,他出面買官賣官的事,至少我目前沒有看到直接的證據。但是這不等於說,那時候提拔安排幹部,就是真的憑能力、政績。高級領導幹部的安排,或許是張居正根據自己用幹部的原則親自選拔並指示吏部辦理的,除此之外的很多職位,他不可能親自安排,其中就有餘地了。這個餘地,身邊工作人員就派上用場了。自然而然地,求遊七的人就多起來了。多少?
  • 廣州講壇第三十一講:改革家張居正
    張居正心領神會也熬出來了。 就這樣,一直不讓張居正跟嚴嵩見面,保護起來。因為嚴嵩對徐嗟放心了,徐嗟就利用這一份他在夾縫求生存的本領偷偷地在發展自己的隊伍。張居正是他最為欣賞的一個,也最年輕。有一天,嘉慶皇帝每天要煉丹,嚴嵩作為這麼大一個宰相,幹的事每天不知道自己辦公室處理奏章,先要到大內去檢查丹爐的火是否升起來了,缺哪些東西,要安排好了才去幹自己的事。
  • 海瑞身為正二品高官,為何一貧如洗,死後連棺材都買不起?
    可是許多人並不了解,海瑞雖然做到正二品的高官,但家裡面卻一貧如洗,死後甚至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正二品在明朝已經是高官了,大致相當於「正部級」,那麼,海瑞家的經濟情況為何這樣呢?海瑞是海南瓊山人,於嘉靖二十八年考中舉人,初任福建南平縣的教諭,後來又擔任浙江淳安知縣。在位期間,海瑞體恤民情,不畏權貴,敢於處罰頂頭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之後,海瑞歷任戶部主事、應天巡撫等職。
  • 同為「青天大老爺」,包拯和海瑞誰的官大些?
    提起歷史上的清官,不能不提包拯和海瑞。這兩個人物,一個是宋朝的,一個是明朝的,雖分屬不同朝代,但在民間認可度極高,有很高的呼聲,喊一聲青天大老爺不為過也。包拯、海瑞都是我國清官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權知開封府不同於開封府尹,北宋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事為實際長官,當時的開封是國家首都,政治地位高,而且經濟繁榮,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權知開封府無疑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市長。樞密使是北宋偏軍事的官名,樞密使供職樞密院,而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分知院(正職)和副使,正職權力與宰相相當,但以主兵為主。
  • 大明官場又臭又硬的海瑞,他連皇帝都敢彈劾,為什麼他還能善終呢
    但是,海瑞在明朝官場那是「惡名遠播」,又臭又硬無人敢惹,同僚們都把他當瘟神一樣對待,想盡辦法排擠他,連皇帝都不敢重用他。海瑞歷經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個個皇帝都重視他,但又不敢重用,因為怕他給自己捅婁子。如此讓人討厭的海瑞為什麼能得以善終呢?這得從海瑞的為人處事來說。
  • 官至二品,三朝元老,剛正不阿的海瑞,憑藉什麼成為做官的典範?
    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出現了一位非常著名的清官,他就是曾經是三朝元老的海瑞。他的事跡也被演繹成非常多版本的電視劇來傳送,是一位我們人盡皆知的大清官。提起海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故事。他出生在明朝的南部,可以說那個地方是非常窮的。並且,海瑞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正式當官。但是,卻一個人成了三朝元老,三十多年都穩穩噹噹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 嘉靖稱海瑞有比幹的才能,為什麼海瑞還是混得不咋地呢?
    在古代,能打上清官標籤的人並不多,北宋的包拯算一個,明朝的海瑞亦是一位,據說,歌頌包拯的著名小說《七俠五義》裡就有很多有關海瑞辦公斷案的影子。海瑞不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有膽識有能力的能臣,就連明朝的嘉靖都說海瑞有比幹的才能,那麼既然嘉靖這麼評價他,為何沒有重用他呢?
  • 看兩個時代的清官,包拯與海瑞的結局便有答案
    萬曆十五年(1587),年過古稀的海瑞才在南京合上了雙眼。而細數包拯和海瑞的一生,他們的關係可不只同為"青天"這一點。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包拯初中進士,被安排進大理寺,做了一名評事,並受命出任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一帶)知縣。哪怕僅是通過現代的古裝劇,我們都能明白大理寺是個什麼地方。
  • 救過海瑞鬥倒嚴嵩,張居正的老師原來葬在湖州!
    其二,他是千古名相張居正的老師,賴於他在任時的提攜,張居正才能成就此後的事業。其三,海瑞抬棺大罵嘉靖皇帝後,嘉靖怒氣衝衝計劃殺了海瑞,徐階假稱如果殺了海瑞正好成全海瑞作忠臣的夢想,才使海瑞僥倖活命。徐階60多歲時返老歸鄉,但晚年受到政敵打擊,心灰意冷之下留下「長興東北維新裡,翠竹蒼松六尺丘。好志華亭徐仲子,厭離鄉土葬湖州」的遺囑。
  • 海瑞是出了名的清官,為何差點被嘉靖處死?他後來是什麼結局?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誰都知道終點就在那,可是別人都知道變通,別人都知道繞彎,海瑞就非要走直線。除非海瑞有那個開闢出一條新路的能力,否則他就走不下去。可問題是海瑞具備這樣的能力?並沒有。這也是海瑞在明朝官場上處處碰壁的原因所在。
  • 看完《大明王朝1566》,你知道為什麼嘉靖最後到死都不殺海瑞嗎?
    《大明王朝1566》是最好的國產電視劇,沒有之一,這是我收到的粉絲的留言,可以確定很多人的都喜歡看這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兩個主角,嘉靖跟海瑞,兩個相見恨晚的對手。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海瑞死諫嘉靖後,最後嘉靖都沒有殺他呢?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由於嘉靖帝四十四年,多省災情頻發,國庫更加空虛,賦稅日益加重,天怒又人怨……在此情境下,清流們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再次上疏,嘉靖帝無以對答,總得找個替罪羊啊,於是只得把嚴世蕃再拉出來擋箭,這才得以誅殺嚴黨骨幹。
  • 明代第一清官:因5歲女兒隨便拿僕人食物吃,被父親海瑞活活餓死
    《萬曆十五年》中寫了萬曆年間六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們分別是:行政首腦張居正和申時行,萬曆皇帝朱翊鈞,軍事將領戚繼光,還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贄。那一年他的老師張居正去世了五年,萬曆在崇拜懷念的同時,也充滿了巨大的怨恨,當年張居正在世的時候,幾乎是「一手遮天」,這讓在位者萬曆感到很不痛快,於是在死後對他的家人發洩了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