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85後」回憶垃圾分類:長達20多年的逐步推進

2021-02-14 兩岸書

近年去臺灣旅遊,你會注意到街頭很少有垃圾桶,地上卻十分乾淨。

其實直到90年代初,在臺灣街頭還經常可以看見小山似的垃圾堆。

這一變化背後,是當地垃圾處理政策長達20多年的逐步推進。這其中有過失敗,有過民意的反彈,最終讓政策實施的,是一步步慢慢改變的耐心。

以下是一個臺灣「85後」的回憶。

1990年前後

從荷蘭進口的垃圾桶+首次用卡通宣傳

結果:不了了之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個垃圾堆,像一座小山。附近人家的垃圾都直接扔在那裡,清潔隊定期來運走。

那是臺灣垃圾處理的前現代時期。這些垃圾被運走後,通常有填埋和焚燒兩條路。到80年代,填埋場紛紛爆滿,而未經分類的垃圾直接焚燒則常常產生有害物質,反對垃圾焚燒廠建在自己家附近的抗議此起彼伏。垃圾分類減量勢在必行。

我幼兒園的時候(1990年前後),臺灣街頭曾出現過一些大型的分類垃圾桶,叫「外星寶寶」,據說是從荷蘭進口的,專門用來裝可回收垃圾。當時宣傳很多,還請小學生給它們取名字。我還記得有紅藍黃綠黑五種顏色的寶寶,不同顏色的「吃」不同的東西,吸引大家分類去丟垃圾。

那也是臺灣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來推廣公共政策。後來再要推廣什麼政策,都要找人來畫卡通形象代言了。

雖然「外星寶寶」形象很可愛,宣傳很多,但以此來鼓勵垃圾分類的效果並不好,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這些「寶寶」體積比較大,所以不可能都放在什麼熱鬧的街頭,很多位置都有點偏遠。大家沒事不會特意把家裡東西整理好,拿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扔。還有統計說,當時很多人並沒有分類習慣,把「外星寶寶」當成一般的垃圾桶,丟到裡面的70%都是無法回收的垃圾。

因為效果不好,過了幾年,「外星寶寶」就消失了。臺北還是有很多垃圾堆。

90年代中期:

開始追著垃圾車跑,學校教分類要求逐步提高

90年代中期推行「垃圾不落地」,就是不能有垃圾堆了,只能丟進垃圾車裡,不然要罰款。

垃圾車每天來兩次。我家那邊是下午2點一次,晚上7點一次。大家聽到《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音樂,就知道垃圾車來了,停在附近一個固定的地方,就要趕緊把家裡的垃圾拿過去丟。下午2點那次很多人在上班,一般就是家裡的老人去丟。

當時也鼓勵家庭自己搞垃圾分類。但是很多人發現,自己辛苦分好的幾類,垃圾車的清潔員接過來隨便一丟,在垃圾車裡就又攪在一起了。他們就很生氣。吵過一段時間之後,慢慢有了專門的資源回收車,每天一次跟著垃圾車一起開出來。

垃圾車上有幾個桶用來扔廚餘。丟廚餘是個特別討厭的事情,要把袋子裡的東西單獨倒在廚餘桶裡,特別臭,再把袋子丟到垃圾車裡面。不過這麼多年,大家也都習慣了。

 

90年代中期開始「垃圾不落地」的時候,正逢臺灣的便利店逐漸興起。這些便利店開始代為回收塑料飲料瓶和廢舊電池。比如說你拿一個塑料飲料瓶,壓扁了把它交到便利店,大概可以拿到五毛錢或三毛錢。

 

同時學校開始教學生分類。最開始鼓勵把紙單獨分出來,後來逐步擴展到其他。很多教室開始設資源回收桶,除了正常的垃圾桶之外,擺一個大籃子專門裝廢紙,一個大籃子專門裝塑料飲料瓶。

 

學校還鼓勵大家把飲料瓶踩扁,後來又進一步到要先洗乾淨再踩扁。後來再進一步,要把瓶身上的標籤拆掉,然後洗乾淨、踩扁。反正要一步一步來,循序漸進。

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習分類,到初中都比較有分類意識了。2000年,臺北市開始推行比較嚴格的措施——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

以前的垃圾處理費包含在水費裡面,所以大家沒有感覺,覺得丟垃圾是沒有成本的事情。臺北市決定要讓丟垃圾變得有成本——「廚餘」和「資源回收」可以用一般的袋子裝、仍然免費丟,而「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必須用專用垃圾袋裝,不然垃圾車上的清潔員就拒收。

專用垃圾袋比一般的袋子貴,大家感到肉痛,所以就加強了資源回收、分類的動機,開始注意垃圾減量。

(臺北市專用垃圾袋售價,價格單位都是新臺幣。21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6元,216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7元)

也有一些臺北市民不想買垃圾袋,把家庭垃圾偷偷丟到捷運站或者公共廁所裡面,或者丟到還沒實行這一政策的外地。當時經常有警察去抓這樣做的人,一次罰款約合人民幣幾百元。

這些用專用垃圾袋裝的垃圾,一般會焚燒處理。到現在,臺北市的垃圾已經比較接近零焚燒了,有的焚化廠甚至出現沒垃圾可燒的情況。

我家附近的垃圾堆,也已經消失多年。

讓全社會習慣垃圾分類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而且指令要清晰明確,符合老百姓的直覺判斷。比如臺灣現在公共場所的可回收分類垃圾桶上分別寫著紙類、金屬、塑料,讓每個人不用動大腦就知道手上這個東西應該丟在哪個桶裡。

垃圾分類實行的效果好不好,跟市民素質沒什麼關係。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想著要怎麼回收垃圾,需要一個慢慢習慣的過程。

 

我覺得推行一個對所有人日常生活影響這麼大的政策,一開始肯定會遭遇反彈和失敗。這需要精準預判民意的邏輯和應激反應,作出調整。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從去年起,這一「限塑」政策在臺灣就已經上路。隨著今年擴大實施,許多餐飲店業者將徹底改用紙質吸管。該舉措意味著島內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塑料吸管。臺灣環保部門表示,此舉預估一年可減少使用1億支塑料吸管,這將大大減少從填埋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數量。對塑料購物袋和塑料吸管統統說「不」的「限塑」,只是臺灣環保政策的一部分。
  • 揭陽:推進垃圾分類 助力綠色發展
    對此,許傑華等代表高度重視,把推動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垃圾分類處理問題,作為履行職責、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重要途徑,提出《關於推進我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建議政府要深入調研,對垃圾填埋場剩餘庫容量進行調查摸底,及時做好項目儲備;通過積極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促進垃圾處理市場化,逐步推行全市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從去年起,這一「限塑」政策在臺灣就已經上路。隨著今年擴大實施,許多餐飲店業者將徹底改用紙質吸管。該舉措意味著島內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塑料吸管。臺灣環保部門表示,此舉預估一年可減少使用1億支塑料吸管,這將大大減少從填埋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數量。
  • 近距離 | 歐洲垃圾分類推行20多年,從最初垃圾袋上寫名字抽查,到...
    垃圾必須分類這一環保理念,在歐洲小國比利時,早已深入人心。在比利時負責垃圾回收事務的FostPlus組織,工作人員布喬伊自豪地對記者說,「從整個歐洲來說,很少有國家能在垃圾分類這個領域超過比利時。」   分類標準逐步細化   杜蒙特夫人是記者的鄰居,也是這棟樓裡的老住戶了,一應物業維護都是她在負責聯繫,對於垃圾分類自然也是非常熟悉。
  • 左健:中日比較後對中國大城市全面推進垃圾乾濕分類的再思考
    12月20日,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左健在「2019(第十三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分享了她在中日之間垃圾分類細分領域方面的比較研究成果。 因此,採取哪種分類方式,應將多個具有現實可行的分類方法放入系統中去評估,系統邊界須包含因分類帶來的所有影響,正確的系統邊界是公平評估的前提。 垃圾分類方法的篩選 左健表示,垃圾分類方法的篩選一定要定量分析。垃圾分類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消彼長的影響需要定量後累計獲得綜合評估結果。
  • 福州馬尾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海峽網2月14日訊 (海都記者 朱麗萍 通訊員 繆米米 許琳晶)昨日,記者從馬尾區環衛處了解到,馬尾以試點先行、由點及面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將生活垃圾乾濕分離的機制,今年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據了解,目前,馬尾有中佳藍灣、師範大學附屬第二中心小學2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單位。
  • 將垃圾分類變成「黃金分類」?臺胞走進廣州洪橋街,分享垃圾分類...
    12月20日下午,市委臺辦與越秀區洪橋街道辦事處在馬莊巷社區聯合舉辦垃圾分類交流會。臺灣同胞向洪橋街幹部和居民分享了臺灣地區開展垃圾分類的經驗做法,隨後深入馬莊巷社區,了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臺胞和街坊深入廣州洪橋街,分享穗臺垃圾分類經驗。
  • 探秘臺灣垃圾分類真相
    「商家當然不會幹賠本的事,臺灣有個資源回收基金,可以保證你搞資源回收不賠錢。」 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告訴筆者, 「多年來臺灣的垃圾分類搞得有聲有色,就是因為資源回收基金盤活了整個垃圾分類體系。可以說,資源回收基金就是臺灣垃圾分類的引擎。」 臺灣新北市街頭定時定點投放垃圾,臺灣當局的清運車輛代表了財政對垃圾清運的主導作用。
  • 如東縣縣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
    「X」:根據今後垃圾處置終端建設情況,成熟一項,分流一項,逐步推行乾濕分離,對餐廚垃圾、廚餘垃圾等實行分類運行處置。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作用,引導居民逐步養成主動分類的習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2、協同推進,有效銜接。加強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等環節的銜接,形成統一完整、能力適應、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運行系統。
  • 大陸「垃圾分類」正在夯 聽聽臺灣怎麼做
    同時在2020年時在大陸各地46個城市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以提供回收利用率,並在2025年底前,在全大陸各地級市制定相關法律和標準體系,算一算也沒有剩多少年了。其實舉著自身的例子,筆者所居住的城市遼寧省瀋陽市,小區樓下雖有智能型垃圾分類箱,但是設置近一年仍舊沒有人使用過也不知如何使用,唯獨只有臺灣家人來到瀋陽後依舊維持臺灣垃圾分類的習慣,分裝好後找尋相匹配的垃圾進行回收。
  • 二裡崗街道辦事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實施,鄭州市管城區二裡崗街道辦事處日前召開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各社區、轄區各物業公司、企事業公共單位負責人、浙江聯運公司負責人、城管辦及執法中隊等5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邀請了有關垃圾分類專業人士用生動的案例詳細講解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與會人員學習了《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條文。
  • 昆明擬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
    記者梳理發現,《細則》中不少規定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例如逐步推進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鼓勵企事業單位、小區、商場設立、開放非機動車停車場,規範引攤入市管理等。逐步推進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細則》指出,擬在昆明市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即市民需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分類投放垃圾。
  •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12月11日上午,我市組織相關單位集中參加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全體會議視頻會議。視頻會議後,副市長陳偉傑要求,各單位要傳達學習會議精神,學習借鑑兄弟省市的經驗做法,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動員,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效開展。
  • 探訪臺灣「垃圾不落地」 垃圾不分類罰6000臺幣
    南京正在4個區試點垃圾分類,而臺灣垃圾分類經過10多年不懈努力,在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此行無論是家庭裡的自我分類、垃圾收運,還是垃圾填埋和焚燒等都給了南京考察團不少啟示。  垃圾初分臺灣小區裡「垃圾不落地」  關鍵詞:家庭分類 臺灣做法  家中必須三分類不然會受罰  據新北市環保局局長介紹,臺灣的家庭生活垃圾是進行三分類的,即分為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
  • 臺灣的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而讓大陸遊客疑惑並感覺不便的,是在臺灣很難找到垃圾桶,筆者自己就曾有過因為找不到垃圾桶,手裡拿著垃圾乘坐客運,將垃圾從新竹帶到臺北才最終找到地方丟棄的經歷。當遊客在臺灣的麥當勞飽餐一頓後,又會為如何將吃剩的食物、包裝正確地放置在分類垃圾桶中犯愁……一些細心的遊客可能還會發現,在每天兩個固定時段,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響起《少女的祈禱》或《致愛麗絲》的優美旋律。
  • 垃圾分成幾類?如何推進?四川生活垃圾分類方案徵求意見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面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促進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統籌推進其他固體廢物處理處置
  • 蚌埠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
    加快推進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助力培育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總結經驗,全力推進,用2-3年時間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 分步實施 穩步推進 以點帶面 順序遞進新城區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呼和浩特日報訊 為全面推進和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管理工作,鞏固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新城區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以點帶面、順序遞進」原則,全面建立符合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引導廣大市民儘快形成主動分類投放垃圾的良好習慣,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目標
  • 紮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提升公廁環境衛生水平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魏寧)8月26日,徐州市長莊兆林現場調研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公廁管理工作,了解進展情況,分析存在問題,研究下步打算。他強調,要繼續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創新探索,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和公廁管理,努力在全省、全國創造徐州經驗。副市長王先正參加活動。
  • 民生|添加電話預約,武漢市將逐步恢復垃圾分類工作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轉好,武漢市也將逐步恢復垃圾分類工作,5月4日,市城管執法委聯合市供銷社,首先在全市30多個小區裡展開了集中回收服務。小區工作人員清運廢紙箱 見習記者範佳昕 攝上午10時,融科天城二期回收點處,陸續有居民來投放可回收垃圾。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對夫妻來回共拖了三包廢紙箱,「可回收垃圾有地方處理了,家裡空出來一大片。」丈夫王先生感嘆,妻子萬女士則用垃圾分類獲得的200多積分兌換了洗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