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世界遺產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3月23日上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義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共同見證下,中意兩國籤署了《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與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託葡萄園景觀協會旨在對中意兩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進行推廣、開發和共享締結友好關係的協議》,兩地締結為友好遺產地。這是蜚聲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進一步走向世界新的裡程碑。

去年7月初,筆者來到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所在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掛職扶貧。在近一年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當地人民淳樸好客、勤勞勇敢的高貴品質。

梯田本是一種農業生產模式或農業景觀,何以成為一種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自唐代起,哈尼族同胞即定居於此,年復一年地開墾耕耘,形成極大高差、龐大規模和一種精密的稻作體系。

每當仰望高達數千級的「階梯」,我都會對哲學家康德所闡釋的那種將要「融化」於壯闊山河之中的「崇高感」有更深的體會。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代代哈尼族同胞用自己的雙手雕刻而成的人間奇景。

值得強調的是,哈尼族同胞的這種自強不息,絕非戰天鬥地的一味蠻幹,而是始終滲透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構成了一個「四素同構」農業生態系統的完整閉環。

在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始終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大山、守護森林,村寨聚落的選址都顯現出一種人類對山林的敬畏和謙卑,永遠不會涸澤而漁。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正如當地民歌《元陽梯田》中所唱的:「田種高山巔,家住雲端裡,千座峰巒懸梯,萬仞峭壑疊翠,阡陌縱橫哀牢,大地詩雕乾坤……留下祖宗田,福澤惠子孫,哈尼傳萬代,滇南好壯麗。」

哈尼梯田承載的千年歷史、發展模式及其背后豐富的農耕文化,不僅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為世界人民所看重。2018年11月,筆者曾在此接待過一個歐洲學者考察團,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女士站在梯田邊上大為感嘆,她順便給我展示了手機相冊裡的歐洲葡萄梯田和當地農民生活變遷的展覽,她認為,中歐的兩種小農經濟是相似的,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也具有相互借鑑的價值。她還說,幾十年前,自己的家鄉也是同樣的情況,城鄉之間融合發展、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需要一個過程。

處理好傳統與現代、農耕文化與農業現代化、農業遺產保護與農民脫貧致富之間辨證統一的關係,是哈尼梯田作為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堅守的生命線,也是哈尼族同胞的鄭重承諾。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現掛職雲南省元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風貌獨特的城市,具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彰顯澳門文化特色,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支持文物考古事業發展。
  • 人民日報: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風貌獨特的城市,具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彰顯澳門文化特色,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遺產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一個國家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能力,關係到文化脈絡的延續、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話語權的建設,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走向與可持續性動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下面,我結合從歷史抗擊疫情的經驗,匯報一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點思考。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傳統與創生——現代中國藝術及世界遺產特別展」在北海道舉行
    原標題:「傳統與創生——現代中國藝術及世界遺產特別展」在北海道舉行 12月15日,「傳統與創生——現代中國藝術及世界遺產特別展」開幕式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舉行。 「傳統與創生——現代中國藝術及世界遺產特別展」由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國家旅遊局駐日本代表處主辦,北海道日中友好協會協辦,邀請17名現代中國藝術家攜藝術作品訪問北海道,旨在傳播現代中國藝術,加強中日文化交流。 孫振勇總領事在致辭中表示,中日文化交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為什麼要保護建築遺產的真實性?
    為什麼要保護建築遺產的真實性?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有些方面仍有爭議。我想對有爭議的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在許多人眼裡只有那些已確定為文物和歷史建築身份的需要保護,其它沒有認定的包括有價值、有意義的建築不需要保護。有人擔心保護更多真實的建築遺產會影響城市的發展。
  • 世界遺產,保護沒有終點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世界遺產」「申遺成功只是開始」「要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會上,業界權威專家就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貢獻了真知灼見。  目前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現狀如何?如何讓文化和自然遺產走進百姓生活?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專家對此進行了分析。
  • 學術丨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五大關係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並不是孤立的一件事,它會與方方面面發生聯繫。而如何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典籍保護的關係,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傳承與創新的關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積極吸外來文化的關係,以及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的關係,則是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周邊諸關係中關鍵的關鍵。一、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典籍保護之間的關係?
  • 京都的遺產保護(圖)
    而對《古都保存法》中未涵蓋的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在一些城鎮又通過制定條例的方式先後開展起來。1978年,京都提出了一份題為《京都面向世界文化交流》的宣言,此後京都市一直以這一宣言為基本原則,制定出了京都市發展藍圖和其他各項方案。以獨特的京都精神,創造出了保護歷史遺產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和諧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  自古以來,對於歷史性的建築一直存有開發與保護的矛盾。
  • 讓傳統村落走向現代、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中國傳統村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仍然鮮活的文化遺產,在城鄉關係重構的今天,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重塑的載體,她是我們詩意棲居的家園。 (二)完善傳統村落保護體系 完善省級傳統村落名錄體系,鼓勵在傳統村落數量多的地區建立市縣級傳統村落名錄保護體系。設置傳統村落保護標識,對重要傳統建築掛牌明示。加強各級管理,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正確引導。
  •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福州舉辦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路徑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於2021年6月在福建福州舉行。屆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福州實踐,將成為大會關注的焦點。創造性保護文化遺產的福州故事,也將登上世界的舞臺。世界遺產大會在中國舉行,將成為中國向世界講述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實踐的重要機會。1990年,習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書記之後,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思想與理念,並付諸實施。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一成果的取得,與我國對遺產事業高度重視和國家戰略層面上的科學部署密不可分。    遺產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一個國家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能力,關係到文化脈絡的延續、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話語權的建設,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走向與可持續性動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 黟縣宣誓:持續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月30日,黟縣在西遞景區舉辦了西遞、宏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儀式,省、市、縣領導,文化學者,村民代表和黟縣20歲同齡人代表約200餘人參與。黟縣以這種隆重方式,向外界宣告,會持續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黟縣城鄉的徽州文化與田園風貌,更好的發展旅遊,受益當代,造福子孫。此次活動由黟縣縣委、縣政府主辦,以「共生存、共保護、共傳承」為主題。活動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為黟縣頒獎,有紀念郵冊首發儀式、參觀攝影展、書畫展及檔案展等內容。
  • 遺產保護|高檔住宅與世界文化遺產能做鄰居嗎
    該住宅開發項目位於世界文化遺產下鴨神社的地權範圍之內,建設用地與下鴨神社的遺產保護範圍僅一路之隔。由於其高端地產的功能定位以及與世界文化遺產毗鄰的地理位置,使得該項計劃一經宣布,旋即在日本社會引發熱議。住宅開發項目與下鴨神社位置關係平面圖示。圖片引自項目部資料住宅開發項目與下鴨神社位置關係鳥瞰圖示。
  • 習近平: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   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極為重視。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3)著力研究解決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保護、管理和利用的關係,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係。  (4)加快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建設進程,健全法規體系,堅持依法辦事,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執法能力。堅決抵制和制止任何違反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犯罪活動。
  • 建設文化強國需處理好的兩個關係
    【摘要】在新時代復興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創新、引進與輸出的關係。
  • 住建部: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城鄉規劃法》、《風景名勝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世界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等規定,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原則,正確處理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