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新密法海寺的鎮寺之寶玉石塔,隕落於一道繩纜、一百多號人的齊聲吼叫之中。
連同玉石塔隕落的,還有法海寺。那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不再關注法海寺,不再到法海寺塔下玩了,法海寺塔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東西。這便是新密老城人常常給人說起的故事:「我們這裡的法海寺塔啊,有著很多的神奇,我們小的時候,塔還在,我們常常在塔下玩耍,有時候我們會鑽進塔洞裡,會聽到洞裡面有轟轟的聲響,老輩人說,塔下面壓著一海眼,塔不敢扒,扒了密縣就淹了。」這樣的故事,上點年紀的新密老城人都會講。
新密還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密縣七十二海眼,法海寺塔下壓著一海眼。」也許是為了證明這個說法,以前常常在幾天落雨後,塔下面會冒出五顏六色的貝殼。
但隨著塔的隕落,貝殼也不再出現了。不管怎麼說,這些其實要傳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意思:法海寺塔是個寶。
河南文物考古大家安金槐先生健在時,曾到新密法海寺考察,他非常痛心地說:「新密人沒文化,扒了兩個塔(指法海寺玉石塔和超化塔),早晚要把它們復原回來。」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先生更是肯定地說:「塔要在,就是全國第一。」有一次楊煥成和張家泰到新密考察後說:「你們這裡的琉璃塔和玉石塔,有一個保留下來,旅遊就搞成了。」
但隨著塔的倒掉,一如新密縣衙和城隍廟,法海寺成了大雜院,人們開始入住、建屋,原先的面貌幾乎蕩然無存。
「難受,真很難受。」新密老城居民王得位先生說。他和馬根先生、王亞套先生一樣,是保護文物的民間志願者,「看著祖宗留下的遺產被破壞,心裡很不是滋味」。2006年農曆四月十六,以王得位夫婦為首,包括桑喜雲、錢冠中、孫得群等在內的10個人,自發組成了一個民間保護法海寺的「組委會」。組委會成立當天,就收到捐款1000餘元。組委會成立後,一方面號召群眾為重修法海寺捐款,一方面向新密市文物主管部門申請,以求得到合法身份。
在他們的不斷呼籲下,法海寺裡的住戶終於搬走了,學校也遷出去了。2007年10月,新密市將法海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立碑予以保護。
如今,他們已籌得百萬餘元善款,按照文物保護管理所的指導,根據「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對法海寺予以修復。
法海寺玉石塔地宮挖出驚世國寶
1966年那瘋狂的一拉,拉倒了法海寺玉石塔。那是毀滅性的一刻,從此法海寺風光不再,或說法海寺從此淡出了「新密八景」。但那一拉,卻拉出了法海寺的內在價值,讓人們對法海寺更為刮目相看了。
法海寺玉石塔被夷為平地後,人們在清理塔基時,發現塔下有距地面深5米左右的地宮。地宮分上下兩層,由六塊石板砌成方形石函,人們在石函內發現了一系列驚世文物,這些文物後來都被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石函內共出土大小不等的三彩琉璃方塔三座、三彩琉璃舍利函一件、瓷舍利盒兩個、銀舍利盒兩個、銅錢457枚、銅佛像三個,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玻璃器50餘件。另外,石函石板內側,有四幅線刻佛教畫像,都是北宋早期的文物珍品。
三彩琉璃方塔中最大的一座高近一米,塔身七層,一層較高,四面開門,內塑佛像,外壁飾麒麟、力士、天王、朵雲、寶螺、蓮花等圖案,塔身塗褐、黃、綠三彩釉,晶亮耀目,造型秀麗,為三座琉璃塔中製作最精緻的一座。塔身二層前壁上刻有「鹹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記施主仇訓」的題記。這個塔如今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略小的一座塔存於中國歷史博館。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早期留下來的方塔保留下來的非常少,這些方形琉璃塔對研究北宋早期磚、石建築結構具有重要的標本作用。
三彩琉璃舍利函,高46.5釐米,邊座寬28.5釐米,方形,外面四角塑有蓮花紋飾的角柱和蹲獅,四壁塑有封閉的假門,門兩側塑天王,上部及左右飾滿蓮花圖案,頂部可拆開,頂蓋四角飾有展翅飛翔的蝴蝶,生動逼真。
三彩琉璃塔和舍利函彩釉濃厚,釉色晶亮,它們繼承了唐三彩的成就,著釉更細緻多變,富麗清新。
銅錢以宋代最多,另有漢代、唐代、後周、南唐錢幣。
玻璃器物有壺形、鼎形、瓶形、橢圓形卵狀物、寶蓮形物和鳥形物。橢圓形卵狀物和寶蓮形物,皆胎薄如紙而密封。鳥形物昂頭翹尾,兩翅各穿一個琉璃環。玻璃器的顏色分為白色和淡綠色,晶瑩透亮,製作精巧。這些玻璃器說明北宋時玻璃製作技術已十分高超。專家認為,在1000多年前,化學工藝能達到這樣水平,反映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這些文物中的三彩琉璃方塔和三彩舍利函在河南博物院常年展出,即便現在河南博物院在維修,很多文物暫不示人,但出土於法海寺的這兩件寶貝仍然展出。關於它們,有兩段明晰的說明:
三彩舍利匣——佛舍利絢爛歸處
北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宮出土基座按照磚石結構的疊澀須彌座製成,束腰四壁的中部各有一個尖拱形的鏤孔,鏤孔兩側有對稱的麒麟和蓮花。匣身為直口中空方形,四壁中部設假門,四周塑天王、蹲獅,並貼團花和截印花紋。匣身和頂蓋內壁刻有「鹹平元年十一月三日」題記。
這件舍利匣採用堆塑、貼花、刻線等工藝塑形,使人物、蓮花、麒麟等的形象栩栩如生。釉色晶瑩剔透,製作工藝精湛、華美豔麗。
三彩舍利塔——七層寶塔聳入天
北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1966年新密法海寺塔基地宮出土這件三彩塔按照北宋時期磚石結構的方塔實物製成,塔為方形七層密簷式,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為疊澀須彌座,塔上飾寶塔、伏鹿、仰蓮、寶蓮、麒麟、天王、力士等圖案。一層四壁開門,門內有四尊坐佛。二層簷下置「鹹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記施主仇訓」匾額。此器形體高大,造型規整,比例勻稱,通體施紅、綠、白三彩釉,富麗清新,光彩奪目。
北宋早期的方塔保存下來的較少,這件塔酷似法海寺方形石塔,使其在研究上具備了標本價值。
這無疑是對法海寺文物的極高評價。
地宮壁畫生動地展示了佛家大法
實際上,打開法海寺地宮,除了這些器物外,地宮自身及每一個部分都極具考古價值。
「在地宮內壁,飾陰線刻畫四幅,皆完整無缺,畫面四邊刻有圖案花邊,雕刻纖細如縷,頗有『高古遊絲』之妙。還有釋迦畫像、四十二臂觀音畫像、文殊菩薩畫像、普賢菩薩畫像、龍王畫像。另外還有8幅塔身畫像殘片拓本,包括四面六臂觀音畫像、佛塔畫像、舞樂圖、摩頂圖、化城品與火宅畫像,畫中線刻人物,形神兼備,佛魔分明;彩帶、浮雲、海水、飛天、車馬、城池、豪宅等景象萬千,皆極盡豪華富麗之能事,充分展示了畫師匠心靡費的藝術構思與刻工精巧的雕刻技藝,是石塔的寶貴遺存之一,為研究北宋佛教建築、樂舞、美術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新密文史專家魏殿臣先生說。
1983年,魏殿臣及省市文物人員對新密玉石塔遺存文物進行了調查,對殘石上的經文與線刻畫像進行了傳拓:
計妙法蓮花經文共131紙、3萬餘字,畫像共17紙,卷草花邊共6紙,施主姓名共4紙,構件紋飾共5紙。另有明代《重修法海寺》殘碑及少林寺《贈密邑法海寺住持上人寶藏重修廢寺落成序》碑刻,還有地宮石函四壁線刻經變故事及蓋內面所刻施主姓名紀年等。
新密法海寺石塔通身鐫刻的經文,字體雋秀工整,有唐代書風。
據初步統計,殘石拓本可見法華經各品名稱的有:
妙法蓮花經譬喻品第三妙法蓮花經信解品第四妙法蓮花經五百北子受記品第八
妙法蓮花經五百北子受記品第九
妙法蓮花經五百北子受記品第十
妙法蓮花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花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妙法蓮花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妙法蓮花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四
…………
除經文外,法海寺玉石塔塔身各部的經變故事線雕圖像,是石塔藝術成就的重要表現之一。
另外,法海寺玉石塔中,重要的有釋迦牟尼佛畫像。畫像刻在地宮南壁。畫面高、寬均為57釐米。圖中上部的背光內,刻釋迦牟尼坐像一尊,寶座周圍除團團捲雲外,別無雜物,十分清靜。但在背光周圍卻是一個紛亂的場面,有無數的魔怪,手持利劍、雙錘等兵器和巨石、火盆、火棒等兇器,從各方一齊向釋迦牟尼佛圍攻和威脅,企圖阻撓他修行成佛。大概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所以在佛的下面,有些魔怪已經放下器械,向佛跪拜。這是一幅宣揚釋迦牟尼得道降魔的故事,稱降魔變。
另有四十二臂觀音畫像,刻在地宮北壁,畫面高、寬皆58釐米。觀音像刻在畫面中部,坐在須彌座上,雙足踏蓮花。觀音頭戴寶冠,雙手捧一佛像於頭頂,左右雙手又捧日月,再外是彩雲和寶殿,其下託缽盂與經卷,胸前雙手合十,左右雙手各持一蓮花,腹部雙手持念珠與彩帶,左右持寶瓶和樹枝,其餘各臂在兩肩左右,分別握著劍、槍、盾牌、弓箭等兵器和火焰珠寶、大螺等法器。背光之處,為兩侍者和六個護法神將。觀音頂部刻出放射的光芒,護法神頂部升起彩雲,雲頭蓮花座上,分別坐著五尊神像。
法海寺玉石塔中的龍王畫像,是內容相關的兩幅畫像,在塔門兩側,每幅在靠近門心的部分雕刻神像,靠外沿部分刻《妙法蓮花譬喻品第三》及偈語。右圖主像為持劍的神王,頭戴纓盔,全身鎧甲,肩披升騰帶,右手持長劍,左手置胸前。雙足踏在一個赤裸上身伏地而臥的鬼怪身上。龍王右側立一供奉童子,頭飾雙髻,另側立一持械武士。主像身邊刻滿了海水紋,一股雲氣自其身旁騰起,雲端化出一條飛躍的巨龍,充滿了宗教變幻神奇的色彩。這種構思與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前金柱正面的雕像非常相似。
法海寺玉石塔中的「化城品」與「火宅」圖高45釐米、寬62釐米,圖面以雲紋區分為四個部分。左上一圖,上繪海水,其前有佛及弟子八人,皆立像,在遠處的雲氣中變化一座城池,前後築有高大的門樓,題榜「化城品」三字。圖的中上部、右側和左下部皆繪佛向弟子說法圖。圖中部繪三乘裝有攢尖亭式頂子的雙輪轎車,轅內有牛或鹿駕車。圖的右下方,刻繪了一組迴廊式建築物。院內地上零亂堆放的雜物和幾處屋頂上,都燃燒著火焰,一條長蛇正從廊下奔逃,題榜存一「火」字,其下殘缺。查佛經有「火宅」之說,如《法華經•比喻品》即有「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句。
在這批線刻畫中,有相當一部分畫面大體相同,主要是描繪佛及其弟子說法得道或禮佛護法等場面。
這批雕刻著線畫的殘石,是石塔的寶貴遺存之一,它們為研究北宋佛教、建築、樂舞、美術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隨著新密市古城開發步伐的加快,除縣衙景區恢復縣衙全貌外,將新增法海寺、城隍廟、明清商業步行街、古城牌坊等60多個景點。在規劃中,法海寺朝暮課誦等也將成為老城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那老城人心目中的地標性建築玉石塔等,也將重新復原。屆時,法海寺又將是新密一道美麗的文化風景。(全文完)
法海寺玉石塔地宮出土的七層寶塔———三彩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