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貢榜王朝徵戰史:英國是如何將緬甸變為「英屬緬甸」的?

2021-02-23 緬甸採購

推薦緬甸視頻:緬甸語學習 | 仰光新城 | 緬甸旅遊 | 航拍緬甸 | 緬甸歷史 | 緬甸風光

緬甸

2020年3月初,印尼獨立75周年之際,荷蘭王室對印尼進行了官訪。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就印尼獨立戰爭期間,荷蘭殖民政府使用的暴力公開道歉。這是罕見的舉動,因為過去的荷蘭君主都被政府勸說不宜發表道歉聲明,只由政府自己對此事道歉。

印尼

因此,荷蘭皇室的舉措,顯然與其他歐洲國家形成了強烈對比,其他歐洲國家仍未像荷蘭一樣,對東南亞的殖民地的所作所為進行道歉。

荷蘭1680年於印度胡格利區的軍事基地

荷蘭人在17世紀早期,就來到印尼,這些島嶼成為荷蘭的殖民地超過300年。實際上,一直到19世紀末、甚至到20世紀初,現代印尼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在荷蘭的殖民統治範圍之內。

今天,我們要說的歷史是,英國和緬甸的殖民與被殖民的故事。

壹西方人在東南亞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緬甸女性

在東南亞的歷史中,歐洲殖民時期確實重要。但也不能以舊有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概念,過分強調歐洲的重要性。那麼,哪些關鍵性的因素,形塑了今日的東南亞,歐洲人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東南亞

在了解東南亞歷史時,不能忽視西方人所扮演的角色。在印尼的荷蘭人、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和美國人、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和在緬甸、馬來亞的英國人,全都一樣。在這幾個世紀中,他們都是東南亞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但是在日常生活等其他層面,歐洲人參與的部分就不那麼重要。

一座集居住、辦公、軍事等功能為一體的殖民地堡壘_副本

比如,在二戰前,法國常被描繪成將法國文化帶給越南人,但在1940-50年代,越南人已經有能力去挑戰他們的對手。不管是法語和法國文化,都與現實相反,他們從來沒有取代過,本地居民的價值觀和語言。

東南亞

還有一個例子,18世紀末,荷蘭紮根巴達維亞,已經將近200年。爪哇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間,僅止於貿易協定,或當荷蘭任命高級官員負責外國事務時,才有所聯繫。幾世紀以來,不只是爪哇人的生活幾乎維持不變,荷蘭的殖民統治者,對他們聲稱有控制權的區域,仍然只有少得驚人的認識。

示意圖

一直到19世紀初,歐洲人才在中爪哇城市日惹的附近,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婆羅浮屠的佛塔。不僅如此,它還不是由荷蘭人所發現,而是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人在爪哇擔任暫時的殖民者時,才發現的。

一幅表現殖民地生活的畫

那麼,當歐洲人在東南亞植入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勢力時,歐洲人達成了什麼成就?基本上,歐洲勢力成為此地區最主要的強權。伴隨著政治發展,構成了歐洲入侵東南亞最重要的標誌——殖民勢力劃分的疆界,而且無一例外地變成了現代東南亞各國的國界。

東南亞

同時,自從歐洲勢力成功控制此區,證明舊制度的不足之處,西方的「進步」,也讓人質疑,舊有的價值和治理的方式。

貳為了英屬印度的東邊界:英國贏了兩次英緬戰爭,已經很滿意了

緬甸

緬甸這個詞是純粹的中文,「緬」表示遠,「甸」的意思則是郊外,所以「緬甸」在古文裡,意思是「那個很遠的地方」,而這個中南半島的交通要道,可追溯到最早在約漢代時期由孟族建立驃國,歷史也有兩千餘年。

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這個緬甸的末代王朝,只存在一百多年,初期它是個好戰的強盛王國,四處用兵,對暹羅等地都發動幾次戰爭。

緬甸

直到18世紀末,緬甸並不在主要歐洲勢力擴展的計劃之列。幾個世紀以來,緬甸苦於自己境內種族分裂的問題。

示意圖

18世紀中後期,緬甸似乎變強大了,這個時期的朝代就是貢榜王朝。貢榜王朝的創立者雍笈牙和他的繼承者,尤其是波道帕耶,在他們的統治下,緬甸達成了一定程度的統一,減輕了外部威脅。然而,新的情況是,英國的勢力緩慢的擴張於印度東北地區,緬甸認為,這個地區原本是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緬甸地表起伏程度圖

18世紀的緬甸把位於現代緬甸的境內或西邊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和若開邦地區,當作邊界。然而,他們並沒有嚴格的控制這帶。

緬甸王

對英國人來說,緬甸關於邊界地帶的概念非常怪異,一方面擁有印度和緬甸之間地區的主權,另一方面,又不太管。根據英國的概念,如果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和若開邦的突擊隊,攻擊東印度公司控制的領土,那麼緬甸的朝廷就得負責,而且它還應該管理它自己的「子民」,以避免類似的情事發生。

緬甸的莫肯人

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獲勝,並且在1824年成立英屬緬甸,管理攻佔的土地,當時英屬緬甸是英屬印度之下的一省。

1824年5月,英國海軍艦隊駛入仰光港

不僅如此,緬甸和英國的爭執,不僅是為了邊界問題。其他衝突則來自於雙方對英國商人應有的權利,在緬甸人的眼裡,這些權利根本不存在。最終導致緬甸統治者巴基道做出了毀滅性的決定,決定入侵孟加拉,來正面迎擊英國。

東南亞海峽

緬甸終究迎來悲慘的結局。英國入侵下緬甸,佔領仰光,接著在1826年,不合理的《揚達波條約》讓東印度公司得以控制若開邦和丹那沙林(現稱為德林達依省)。

1824年7月8日,英軍對緬軍在仰光附近的一個主要營地進行猛攻。

英國的要求是:

1.將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若開邦和丹那沙林在薩爾溫江以南的部分割讓給英國;

2.停止一切對察查縣和賈因提亞的幹涉;

3.分四期支付一百萬英鎊的賠款;

4.允許互相派駐外交代表;

5.在適當的時候籤署通商條約。

印度地形圖

超過25年,英國入侵緬甸的程度,僅限於此。除了邊境被英國人控制之外,在緬甸當時首都阿瓦,緬甸人和英國人之間,再次發生衝突。

示意圖

緬甸官員雖然允許英國商人貿易,但是也毫不遲疑地威脅這些外來入侵者,藉此來謀取個人財富,自以為是的行為,引發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攻佔勃固城。

緬甸敏東王

結果是英國佔領農業資源豐富的下緬甸地區,割據南部立毛淡棉為新首都,緬王的管轄領土不到全勝時期的三分之一,大緬帝國已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了。

貢榜王朝

1853年,在下緬甸立足之後,英國人滿意的停下腳步。

緬甸英文地圖

叄第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成為英國和法國競逐亞洲勢力的重要籌碼

這時緬甸才發現,自己不可能招募到足夠的軍隊,來驅逐英國人,而且長年的內部對立還沒有解決,讓緬甸甚至無法一致對外。到了1880年代,對英國來說,緬甸不只是財富的潛在來源,更是英國和法國競逐亞洲勢力的重要籌碼。

法屬印度支那地圖

對一些官員來說,英國商人同時提供了個人致富的機會,還有恥辱。對其他身在曼德勒朝廷的人來說,朝覲程序永遠比入侵問題更重要:對於外國人在國王面前該不該穿鞋,英國和緬甸雙方都有所堅持。

一幅英國於1852年印刷的仰光大金寺圖,顯露了早期英國在緬甸的入侵,在第一次英緬戰爭時期

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開始關注緬甸和法國之間的聯繫。戰爭讓法國人進入了緬甸。1883年,一個緬甸的高級代表團動身前往歐洲。

1905年 印度支那

衝突在1885年到達臨界點,緬甸誤判英國將緬甸納入勢力範圍的決心,更要確保英國的商業利益,高過法國。拒絕英國的最後通牒之後,國王錫袍的決定,也改寫了緬甸的命運,1885年11月,英國軍隊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

東南亞

1886年伊始,英國人不費一槍一彈,佔領曼德勒,攻入被稱為琉璃宮殿的曼德勒皇宮,主張自己取得先前未佔領的緬甸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伊洛瓦底江

皇帝夫婦被押解到了一個印度小鎮:拉特納吉裡,讓他遠權力中心,以防東山再起。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完全佔領緬甸,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東南亞

雖然大部分更殘酷的戰爭,都發生於後幾年,而且隨著英軍佔領,殘酷的懲罰也隨之而來,但「英屬緬甸」確實逐漸成形,而且緬甸西邊與印度的邊界,也劃分清楚了。

緬甸

如果緬甸的貢榜王朝更清楚的認知到究竟面臨哪種挑戰,以及會發生什麼事,歷史是否會改寫?當時的緬甸人受限於自己的世界觀,沒辦法認清,他們自以為重要的價值,對英國人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國、緬甸、印巴沿海港口分布圖

英國佔領緬甸後發生許多反抗,英國殖民者將鄉村領袖納入殖民政府以統治鄉村,並且對各民族採「分而治之」政策:直接統治緬族,間接統治其他族。英國開發緬甸的木材、石油與錫礦,英屬緬甸以稻米為單一作物,出口至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

示意圖

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印度資本家也進入緬甸,威脅緬甸經濟。因此緬甸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英國人在印度

一戰後,民族獨立浪潮也傳入緬甸。緬甸要求開放與改革政治與教育要求被英國拒絕。1930年代,學生與農民暴動持續,英國改變策略,採取懷柔政策。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本國內政。

英屬緬甸(1939–1948)

二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4年,昂山轉而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1945年日本投降後,同盟國宣布緬甸獨立有效。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緬甸

1948年1月4日,英國議會正式承認緬甸獨立,英屬緬甸結束,緬甸聯邦成立。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緬甸採購"推送內容來源於網絡,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僅供閱讀、欣賞!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版權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修正。微信號:t990528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子裡!可能您朋友就需要!謝謝!

相關焦點

  • 鴻慈永祜|談一談緬甸貢榜王朝的皇宮.
    而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新老照片來介紹曼德勒皇宮和其他貢榜王朝的皇宮,帶大家體驗緬甸木構建築的美。貢榜王朝(又譯雍籍牙王朝)是最後一個統治緬甸的封建王朝,它由雍籍牙於1752年建立,1885年,由於緬甸經過三次英緬戰爭之後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貢榜王朝也隨之滅亡。在介紹貢榜王朝的皇宮之前,需要先介紹一下這一時期的都城。
  • 從宮殿看緬甸最後一個王朝
    雍籍牙王朝1753年定都瑞波,1765 年遷都阿瓦,1781 年遷都阿摩羅補羅,1823年遷回阿瓦,但1837年又以阿摩羅補羅為國都。1857年,敏東王又在曼德勒建新都。百餘年間,居然五遷其都,就是因為首都並非經濟中心、工商業城市,而只是國王所在之地雖然遷都容易,但是貢榜王朝的國王頻繁遷都仍頗為怪異。縱觀緬甸歷史,大多數王朝、王國只有一個首都,從未遷都,如蒲甘王朝。
  • 緬甸曾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印度為何沒有把緬甸納入其版圖?
    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籲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自此,印度和緬甸同屬英國殖民地,納入英屬印度版圖範圍,那麼在後來的民族獨立解放過程中,印度為何沒有和緬甸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呢?
  • 你知道緬甸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嗎?英國將緬甸納為一省
    將緬甸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以後的人劃分的。相傳西元前200驃人(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蓋以種族名Pyu為國號)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 我們鄰國緬甸,是如何被英國滅亡的,國王流放哪兒?
    圖-緬甸女孩清朝建立後,緬甸也開始內戰,最終建立一個好武的貢榜王朝。清朝初期,貢榜王朝試擴張的方向,轉到西北方的阿薩姆地區。阿薩姆族(又稱阿豪姆族)與中國雲南的傣族、泰國的泰族、寮國的老族同源,只是在不同地域稱呼不同。
  • 曼德勒,緬甸史上三大王朝中心,今日被看好的經貿城市
    貢榜王國又稱雍笈牙王朝,國王雍笈牙(Alaungpaya)出身農村,但緬甸古代實行兵農合一制度,雍笈牙能文能武,拒絕滅亡東籲王國的孟族統治,聯合附近村莊共同抵抗,借著撣族跟孟族在上緬甸相爭,智取勝利成為號召緬族攻城略地的將領,後來得到東籲王國殘餘勢力的支持,完成緬甸第三次統一。
  • 茅海建緬甸行③︱緬甸與史學: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貢榜王朝的多次遷都。緬甸新都建設是一個很大的計劃,這個城市分成政府區、居住區和賓館區。讓所有的賓館建在一個地方,真是奇思妙想,賓館似乎完全失去了賓館的意義。軍政府將新首都設計成一座大軍營。我們乘坐的長途車進入首都的長途車站,再乘計程車去賓館,當地司機也不太清楚賓館的位置,通過賓館的電話聯絡才最後找到。
  • 緬甸曼德勒皇宮,緬甸最後一個王朝的皇宮
    曼德勒皇宮的位置其實就在曼德勒市中心的中軸線上,1859年到1885年的二十六年間,曼德勒作為緬甸的新首都,這座皇宮至今還有護城河,但內部的建築已經沒有剩下多少了,都是後來修建的。進入這裡竟然還要扣押護照,這個是讓人感覺比較不自然的,畢竟在國外護照就是你的身份證了。
  • 老俞閒話丨一瞥緬甸千年史
    蒲甘之後,又先後有勃固、東籲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下面就這四個王朝簡單概述一下,這樣你如果有機會去緬甸,就有了一點歷史線索。  蒲甘王朝:由阿奴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至1077年)於1044年建立,是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阿奴律陀給緬甸歷史留下的輝煌遺產,就是把上座部佛教(我們也稱南傳佛教或小乘佛教)定為國教。
  • 東南亞文化史:緬甸民族獨立運動
    188年英國佔領緬甸後,由英屬印度政府管轄。但是,英國的統治只限於城市地區,農村的社會結構和統治方式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在英國統治初期,緬甸王室成員和官員在各地領導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鬥爭。英國出動三萬多人的軍隊,經過5年徵戰,オ得以基本上平定了各地的反抗運動。
  • 緬甸歷史有三位君主尊稱大帝,哪三位君主?對緬甸有何偉大貢獻?
    筆者趁熱打鐵,介紹緬甸歷史三位被尊稱大帝的君主,他們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大帝、東籲王朝莽應龍大帝、貢榜王朝雍籍牙大帝,同樣道理,他們對緬甸歷史有偉大貢獻。緬甸形成國家的時間比泰國早,以公元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為開始,此後經歷了三個大一統朝代和兩個大分裂時期,公元1885年英國漢諾瓦王朝滅掉緬甸貢榜王朝,從此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君主制在緬甸也隨之廢除,直到公元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 緬甸文化印象
    「徽宗崇寧五年二月曾入貢。」宋朝《蒲甘志》有「蒲甘」條:「國有諸葛武侯廟。皇朝景德元年,同三佛齊、大食國來貢,獲預上元觀燈,崇寧五年又貢」,等等。1279年,元朝滅南宋。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王國,蒲甘城破,蒲甘王國成為元朝的藩屬。蒲甘王國衰敗後,緬甸大部歸元朝統轄。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時,緬甸處在一個分裂的時期。
  • 巔峰時的緬甸有多牛?擊敗大清西徵印度佔領泰國,終成英國殖民地
    貢榜王朝侵略的時候正是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雖然相比較貢榜王朝,稍顯遜色一些,但是也足以將對方拉下戰爭的泥潭,貢榜王朝到了第三任國君孟駁才徹底將泰國吞併。與此同時貢榜王朝還將手伸向了中國的雲南地區,那時中國正值康乾盛世,在位的皇帝是乾隆帝,只不過這時他正在應對大小和卓叛亂,對於雲南地區也是顧及不暇,因此貢榜王朝佔領了一些地區。直到1765年,乾隆帝才意識到雲南地區事態緊急,先派出大將劉藻應對,但是劉藻輕敵冒進,兵敗自刎。
  • 茅海建緬甸行③︱緬甸與史學: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貢榜王朝的多次遷都。緬甸新都建設是一個很大的計劃,這個城市分成政府區、居住區和賓館區。讓所有的賓館建在一個地方,真是奇思妙想,賓館似乎完全失去了賓館的意義。軍政府將新首都設計成一座大軍營。我們乘坐的長途車進入首都的長途車站,再乘計程車去賓館,當地司機也不太清楚賓館的位置,通過賓館的電話聯絡才最後找到。
  •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佛教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由印度傳入緬甸,至今已有2500多年。佛教思想與教義在緬族中早已深入人心,緬族人幾乎人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遊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
  • 緬甸這個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而更重要的是,緬甸政府奉行大緬甸主義,殘酷壓迫其他少數民族,這些因素都導致國家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緬甸最大城市仰光街景)在歷史上緬甸很早就出現了人類居住的跡象,不過直到中國唐代,緬甸才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蒲甘王朝。
  • 古代緬甸的國力有多強大?把泰國全境納入版圖,還打敗了大清王朝
    緬甸實現統一後,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阿瓦王朝、勃固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等多個朝代統治,直到公元1885年被大英帝國徵服,從此緬甸變成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脫離英國獨立。 緬甸歷史上的所有朝代當中,以最後一個朝代貢榜王朝最為強大。
  • 中國歷史上的藩屬國之緬甸
    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緬甸的蒲甘王朝。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徵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銷,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後來緬甸分裂,撣族和孟族分別在緬甸東部和南部建立勢力。清朝前期,中國曾多次派兵出徵緬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後,緬甸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前往緬甸封孟云為緬甸國王。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動了侵略緬甸的戰爭。
  • 緬甸歷史有三位君主尊稱大帝,哪三位君主?對緬甸有何偉大貢獻?
    筆者趁熱打鐵,介紹緬甸歷史三位被尊稱大帝的君主,他們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大帝、東籲王朝莽應龍大帝、貢榜王朝雍籍牙大帝,同樣道理,他們對緬甸歷史有偉大貢獻。 緬甸形成國家的時間比泰國早,以公元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為開始,此後經歷了三個大一統朝代和兩個大分裂時期,公元1885年英國漢諾瓦王朝滅掉緬甸貢榜王朝,從此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君主制在緬甸也隨之廢除,直到公元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 走進緬甸之緬甸牽線木偶
    因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臺演出,故又名「高戲」。緬甸有「戲劇源出於木偶」之說,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說從中國南部傳入,一說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劇務大臣吳多首創。緬甸的舞蹈和戲曲都是源自於古老的木偶戲,在最後一個表演中,演員和木偶同時表演一個動作。向觀眾闡述緬甸舞和木偶的近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