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寫過《變形記》的古羅馬著名詩人奧維德還曾在羅馬寫過一部《愛的藝術》,被公認是西方情愛的寶典,男女戀愛的「聖經」。兩千多年後,人間天使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城裡上演了一部轟動世界的《羅馬假日》。
羅馬這個看似雄性十足的古城,卻不斷散發著浪漫迷人的魅力,就像他的名字一樣Roma,如果倒過來拼,Amor,在義大利語中是愛情的意思,也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誕生最早的五大創世神之一。所以在羅馬,除了那些輝煌的歷史和恢宏的戰爭,浪漫與愛的氣息也浸透在了每一個角落裡,融進了這座老城的氣質中。
穿行並不寬闊卻歷史感十足的羅馬街巷,想起赫本在《羅馬假日》中與記者喬開著小摩託穿越在其中。如今佳人已去,但記憶永恆。有時候覺得「沒有什麼會永恆不朽」,可羅馬這座「永恆之城」、赫本的微笑、「羅馬的假日」又算不算一種永恆呢?
從萬神殿(上一篇我們欣賞了聖天使堡、納沃納廣場和萬神殿,感興趣的親可點擊陽剛的「永恆之城」與天使的《羅馬假日》)步行到因《羅馬假日》大火的許願池只需要7分鐘,羅馬遊用暴走的方式其實是最方便的體驗。
「許願池」原本並不是這座噴泉的名字,只是大家的愛稱,義大利語叫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拉丁語Trinium,意思是「三岔路噴泉」,因為它剛好在一個三岔路口上。
通往許願池的路上有許多街頭藝人裝扮成各種花樣,朝他拍照,他會像你要錢,不過在這大太陽下裝扮一天也真的蠻辛苦。
許願池是羅馬最年輕的一座巴洛克式噴泉建築,1732年開始建造,用了30年完成,也是目前羅馬最漂亮的噴泉。噴泉前永遠擠滿了人,如果不是一大早或晚上很晚去,擠到最前面真的沒法把整個背景建築塞到鏡頭裡,而在後面的話,前面就會是數不盡的人頭。
《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就是自己溜達到這裡,然後找了個理髮店剪了皇室必須要留著的長髮,從此有了經典的赫本式短髮。
之所以說許願池是羅馬城裡最漂亮的噴泉,其實有一半的功勞屬於它身後的波利宮(Palazzo Poli)。設計師尼科洛·薩爾維(Nicola Salvi)巧妙地把噴泉的雕像和水池融合在了這個恢宏漂亮的巴洛克式建築前。
噴泉中央,古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內普提恩(Neptune,即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海王星也以此命名)站在貝殼做的戰車上,前面由特裡同(海神的信使)牽引著兩匹駿馬,左邊狂放不羈,右邊溫順安詳,分別象徵了大海的洶湧和平靜。傳說內普提恩住在海底的金宮裡,這個以波利宮為背景的手法,就好像是海神真的正從自己的宮殿中出發一樣。
波利宮的頂上,是兩位天使託起教皇的三重冕和兩把交叉鑰匙的雕像,咱們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中講過,那象徵著開啟天堂的金鑰匙和人間的銀鑰匙。雕像下,刻著教皇克萊蒙特十二世的名字(Pope Clement XII),因為這個噴泉就是他招標興建的。
海神的兩邊各有一位女神,分別代表了源源不斷的水源和健康。四根漂亮高聳的科林斯式柱子頂上各站著一位拿著不同神器的女神,她們代表了羅馬神話中的四季女神。她們的下方有兩幅浮雕,左側講述了古羅馬市政官阿格裡帕審查水渠的情景,右側講述一位少女在離羅馬13公裡的地方為羅馬士兵找到了乾淨水源的情景,而特萊維噴泉的位置就是公元前19年把水源引到城中的水渠終點,所以這條水渠也叫少女渠,而特萊維噴泉也叫少女噴泉。
特萊維噴泉除了因為《羅馬假日》火起來,還被叫做許願池,全因世人所渴望的愛情。羅馬人說許願池是力量的象徵,如果向池中拋入一枚硬幣許願便可以重回羅馬,拋兩枚許願將有豔遇,拋三枚許願愛情的夢想將會成真。
但拋的方式也有要求,要背朝噴泉,右手持硬幣通過心臟一側的左肩向後拋。據說現在每天平均有3000歐元的硬幣被拋到噴泉池裡,可見愛在世人心中的份量。
走在羅馬的街頭,到處都是漂亮的古建築,或許是教堂,或許是曾經的什麼宮,什麼殿,它們與那些名字響噹噹的大眾景點比,完全沒有名氣,但當你經過它的時候,必定會被它所吸引,這就是羅馬,有著你知道的和無法預計的魅力。
從許願池到羅馬市的中心威尼斯廣場步行也只需要幾分鐘,這個廣場就像我們國家的天安門廣場一樣是羅馬最大的廣場,當然沒有一個國家的廣場面積能比得過我們的天安門廣場。
廣場正面這個像「結婚蛋糕」一樣的白色建築,是義大利的第一人國王維託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紀念堂,不過國王的遺骨並不在這裡,而在我們前面講到的萬神殿中,這個新古典主義樣式的紀念堂是為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的,耗時25年。
紀念堂前,是維託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騎馬雕像,我們在米蘭、威尼斯的時候都見過他的青銅雕像。雕像下,是為義大利獨立戰爭而陣亡的士兵豎立的無名英雄墓,所以這裡又稱「祖國祭壇」。
《羅馬假日》中,喬帶著安妮公主就從紀念堂右手邊的瑪契羅劇場大街去往「真理之口」的。
在去往「真理之口」的路上,會看到很多殘存卻不失壯觀的遺蹟,它們比我們之前看到的任何一座建築都修建得早,比之後我們要看到的羅馬最著名的鬥獸場也要早。比如這座被鬥獸場當做藍本設計的馬切羅劇院(Teatro di Marcello),以至於我剛一看到它時竟以為規劃到最後一站的鬥獸場提前出現了。
比鬥獸場早建了90年的馬切羅劇場當時是一座圓形露天劇院,以當時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侄子馬庫斯·馬切羅命名,它落成於公元前13年,可容納11,000名觀眾。
不過馬切羅劇場可沒有鬥獸場那麼幸運,漫長的歲月裡,它經歷過火災和戰爭,還被人為拆走石材挪作他用,到了16世紀已經殘缺不已,結果奧爾西尼家族把它修成了自己的豪宅,便成了今天這個兩面看起來完全不同的樣子。
劇場右側是只剩了三根柱子的阿波羅神廟。在羅馬真的不用特意去看古蹟,因為處處是古蹟,根本看不過來。
建於公元前75年的波圖努斯神廟(Tempio di Portuno)很像一座縮小了版的古希臘神廟,長方形、愛奧尼亞柱式、三角形山牆。最早神廟中供奉著河港之神波圖努斯,因為這裡是臺伯河的一個急彎處,後來神廟被改做過教堂。
波圖努斯神廟的南側,那個由科林斯柱圍成圓形的建築是勝利者海克力斯神廟(Tempio di Ercole Vincitore),這種形狀的神廟希臘和羅馬都不多見,倒是像個中式的涼亭,但它不是木頭做的,依舊是石頭,可見那時的設計真是百花齊放,文明程度可見一斑。不過後來的命運和波圖努斯神廟一樣,也被改做過教堂。
這兩座公元前建造的神廟所處的位置在古羅馬是牲畜市場,所以這裡也叫屠牛廣場(Forum Boarium)。
勝利者海克力斯神廟的斜對面就是《羅馬假日》中,把赫本嚇得花容失色的「真理之口(The Mouth of Truth)」所在地。
這個雕刻著特裡同(海神的兒子和信使)的圓石頭有人說是井蓋,也有人說它是1世紀羅馬噴泉的一部分。不過從中世紀開始,它被賦予了測謊儀的功能,傳說把手放在「真理之口」中,如果說過謊,就會被咬斷手臂。還有一種說法是,只要將手放入「真理之口」中,心中默念七聲愛人的名字,如果手沒被咬,就說此人的愛情是忠貞的。
17世紀,「真理之口」在科斯美汀聖母教堂的牆外被發現,人們把它挪進了教堂的門廊中。相比如今眾多知名的大教堂,建於6世紀的科斯美汀聖母教堂並不出眾,面積也不大,但在中世紀,它的鐘樓可是羅馬最高的鐘樓。即便是今天,站在羅馬城稍微高一點的地方,依舊可以看到這座棕色的方鐘樓。
教堂裡的人並不多,因為遊客們大多是朝著「真理之口」來的,排隊拍照的人相當多,特裡同的下巴早已被摸得油光鋥亮。如果它真具有測謊儀或測愛情忠貞度的功能,不知道還會有幾個人敢去試呢?
下一篇我們去看看相當震撼的古羅馬廣場。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