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提到海南,你能想到什麼?
三亞、博鰲論壇、天涯海角、紅色娘子軍?
亦或是,沙灘、海浪、比基尼?
(三亞蜈支洲島沙灘)
作為我國最南端的島嶼省份,海南地處熱帶,四面環海,在溫潤的熱帶季風吹拂下,這裡全年無冬,就像一首歌上唱的:「三月來了花正紅,五月來了花正開,八月來了花正香,十月來了花不敗。」
這樣的海南,是很多人都嚮往的,尤其是大陸地區進入寒冬的時候,三亞依舊明媚溫暖,南海的陽光沙灘,碧海藍天,散發出無比誘人的魅力。
然而,今天的文章,我們不聊南海的魅力,卻要聊聊海南的歷史和人文,這座被朱元璋稱為「南溟奇甸」的南海島嶼,蘊藏著你想像不到的豐富和浪漫。相信讀完這篇文章,你再去海南的時候,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視角和感觸。
(海南省博物館中表現疍民生活的畫作)
【方外封疆】
「溟」是海的意思,「南溟」就是南邊的大海;「甸」是郊外的意思,「奇甸」就是奇特的遠地。
海南因地處偏遠,且與大陸隔海(瓊州海峽),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化外之地,直到明朝時,因航海和衛戍的需要,海南才受到重視,明太祖朱元璋在《勞海南衛指揮敕》中寫道:「南溟之大,中有奇甸數千裡,地居炎方,多熱少寒。」
朱元璋所說的「奇甸」特指海南北部的瓊州(今海口),後來明朝大學問家丘濬作《南溟奇甸賦》,將朱元璋的一句感嘆擴展為洋洋灑灑的萬字長文。
丘濬是海南瓊山人(今海口東南部),在《南溟奇甸賦》中,他滿懷激情地謳歌了故鄉的山川名勝、風物人情,描寫滔滔汩汩,用詞博大昌明:「......邈輿圖之垂盡,綿地脈以潛通。山別起而為崑崙,水畢歸以為溟渤。氣以直達而專,勢以不分而足。萬山綿延,茲其獨也;百川彌茫,茲其谷也......」
這片賦因文採絕倫而流傳後世,也讓「南溟奇甸」作為海南的代稱為世所矚。
明朝對海南的經略加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讓海南盛極一時,但其實中原王朝和海南的羈絆早至秦漢就已經開始了,而之前的春秋戰國甚至更早,這裡生活著百越的駱越,文明已在這片土地上繁衍了許久......
下面我們就從海南省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中,進一步了解南溟奇甸的歷史脈絡。
一億年前,海南島與大陸相連,那時地殼運動頻繁,形成了高聳的五指山、黎母嶺等山地;6500萬年前,陸地下沉,海水湧入,古瓊州海峽初顯端倪,此時火山經常爆發,瓊北地區形成了奇特的火山巖地貌;約300到200萬年前,全球出現了大規模的冰川活動,氣候冷暖交替,海平面山下浮動,瓊州海峽路橋時顯時隱,海南島與大陸時連時斷。
60至40萬年前,來自大陸的巨猿、熊貓、劍齒象等20種哺乳動物通過海峽路橋來到海南島,約1萬年前,三亞落筆洞人出現,這是海南島目前發現的唯一化石人種,屬於晚期智人。
(落筆洞人生活場景復原模型:落筆洞人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生活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其命名是因為落筆洞遺址洞頂中央有兩根鐘乳石垂吊,形如巨筆懸空)
(出土於落筆洞遺址的亞洲象臼齒,距今約1萬年)
(新石器時代的雙肩石斧)
時光荏苒,中原文明誕生之時,海南島上也有了文明的火種,先秦時代的百越文化分布於自交趾至會稽的南方地區,其中的駱越族就居於海南島,他們有著鑿齒、斷髮紋身的習俗,喜歡以珠貝作為裝飾,善操舟楫。
(戰國時期的青銅綯紋環形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嶺南地區開設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島為象郡外徼(邊界)。秦末漢初,海南屬南越國。漢武帝時,伏波將軍路博德率漢軍平定南越,在海南設珠崖、儋耳二郡,從此海南正式列入漢朝版圖。
(漢朝的朱廬執刲:銀質漢代官印,漢元帝初元三年(46年)罷珠崖郡置朱廬縣,屬於合浦郡,此印是西漢朱廬縣的官印)
(漢代的銅鼓)
唐宋時大量移民逐漸進入海南島,加快了土地開發,島內初步形成了通往各州縣的道路,促進了土著黎族的封建化和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此時南海航線上的對外貿易活動日趨頻繁,中央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經營管轄不斷增強。海上貿易促進了文化交流,各種信仰交匯,呈現出海納百川的文化盛景。
唐天寶七年(748年),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流之振州(今三亞),被迫停留,在當地興建了大雲寺,弘揚佛法,為海南島帶來了繁盛的佛教文化。
(美榔雙塔模型:美榔雙塔現存于澄邁縣境內,是宋末元初由當地鄉民捐錢修建的石塔,所用材料是當地特有的火山玄武巖,反映了當時海南濃鬱的佛教氛圍)
海南的道教也興起於唐代,唐時,瓊山縣城修建了海南最早的道堂。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儋耳山被點化,擴大了道教在海南的影響,當時全島城鎮村落大都建有道觀,道教文化甚至滲透到了黎族聚居的中部山區。
(白玉蟾草書《足軒銘卷》:表現了道家樂天知命的思想)
(唐宋時期的伊斯蘭教徒墓珊瑚石碑)
(宋代的青白釉魂瓶)
(宋代的羅漢面像磚)
明朝時朝廷在海南設立瓊州府,便於中央政權對海南島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大量移民遷入,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技術,促進了當地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文化教育也隨之興盛。
(明代的各種陶俑)
(明代的褐釉波紋六耳甕)
明代海南島上的黎民因官府暴政而反抗,統治者為了鎮壓,從島外調集廣西苗民弩手防守,明末,苗兵後裔留住海南,與黎人雜居。
(苗族的木弩)
清朝時,朝廷進一步加強對海南島的管轄,建設海防;清末瓊人下南洋,在異地艱苦創業,奮發進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
(清代的木雕彩繪龍頭)
(清代的青黃釉香爐、青釉杯、齒狀支墊和瓷權)
歷史就梳理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看海南千姿百態的風俗。
【仙凡之間】
《南溟奇甸賦》中有這樣的句子:「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間,類乎島彝而不彝者,有如仙境而非仙。」說明海南聚居的民族,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
海南是多元文化交匯之地,融合了漢族、黎族、苗族、回族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他們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於3000年前陸續遷至海南島;漢族於西漢時開始遷徙至此;回族多是宋元時期從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遷來;苗族在明代時作為士兵或被生活所迫從廣西進島而落籍海南。
黎族質樸,苗族深沉,回族精明,漢族實幹,各具特色,加上火山文化、南洋騎樓、黎族織錦、苗族紋繡......縱觀瓊島,有厚重,有豁達,有奇特,有平實,真的是「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間」。
(瓊北地區的漢族文化:石獅、石龜、硯臺等)
瓊北是海南島開發較早的地方,漢代珠崖、儋耳兩郡均設於此。漢代以前有黎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後來陸續有漢人從內地遷入,經過長期的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多種語言和不同的民俗文化。
(瓊西北的火山民居)
瓊西北地區分布著距今3萬年至100萬年前的巖漿殘留物,形成了亮麗的火山景觀,當地的居民用火山石製成石門、石凳、石屋、石井等建築和生活勞動用具,火山石已成為一種生命元素,深深植根在古村的肌體中。
(瓊西北人民的日常用具:藤筐、提籃、木枕、木敲棒)
(瓊西北臨高人的烤乳豬:以皮脆、肉細、骨酥、味香聞名)
(瓊東的閩粵傳統民居)
瓊東地區受到閩粵文化的影響,主要以傳統的農耕文化為主,還有衍生的華僑文化、海洋漁業文化等。
(印尼華僑舞)
(石狗信仰:海南的很多地方在村口、巷口都立著石狗,狗被作為守護神、吉祥物加以敬奉)
瓊中南分布著黎族,黎族因居住、服飾、紋身的差異有分為哈、杞、潤、賽和美孚五大方言。
(哈方言婦女服飾)
(杞方言婦女服飾)
(潤方言婦女服飾)
(賽方言婦女服飾)
(美孚方言婦女服飾)
黎族依山(五指山)傍水而居,以稻作為業,擅長歌舞,民風淳樸。
(黎族婦女收割場景)
(黎族青年捕魚場景)
(黎族民居)
(黎族的生活用具:渡水葫蘆和獨木鏟)
(黎族龍被:史書上叫「崖州被」,是黎族織錦中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文化品位最足的織錦工藝品,在民間為祭祀和喪葬所用,也是自西漢以來黎族向歷代封建王朝進貢的珍品之一)
(黎族的佔卜用具:黎族村寨的村口或大榕樹下常可見到一間小石屋,屋中擺著一個象徵土地神的天然石頭,沒有香爐也沒有神位;黎族人佔卜時用一根繩子拴住一塊圓石,懸於一根竹竿或筷子上,看石塊擺動方向定吉兇)
海南的回族起初分散在全島各地,後由於同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逐漸融為一體,如今主要集中在三亞鳳凰鎮的回新村和回輝村。儘管深受伊斯蘭文化的薰陶,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區別於內地回族的不同風俗。
(回民住宅:保留有伊斯蘭風格,正門牆上鐫刻著阿拉伯文的「平安」)
(伊斯蘭教經卷)
(回民的新娘頭飾)
海南另一種具有特色的文化是疍家人的文化,疍民即水上居民,他們長年累月漂浮在海上,以舟為宅,以漁為業,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疍民的作息大都在船上,甲板上還有紡織工具)
(短暫上岸也只是補充點物資)
在「北海」一文中提到過廣西也有疍民,他們捕魚採珠,地位低下,被禁止在陸上居住,直到清朝時才得赦宥,很多疍民便開始了陸地上的生活。
不論何種民族生活在這裡,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都讓島民們參與、浸潤於海洋文明,這裡發了一艘南宋沉船「華光礁I號」,更是再現了古代海洋絲綢之路的航海文明。
下面我們就從華光礁I號發掘的文物開始,感受一下南溟泛舸的風採。
【南溟泛舸】
南海舟船往來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那時南海沿海居民就已經乘著獨木舟航行海上穿越南海諸島,開始了遠洋通商和漁業生產。
歷史上,海南島西部的北部灣漁民從事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煮海曬鹽等生產活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漁家生活寫照;海南島東部的遠洋漁民最早發現了南海諸島礁並予以命名,世代在此捕魚為生,是開發南海的重要見證。
(漁民織網)
(漁民曬鹽)
帆影綽綽,航路歸處,從原始先民的獨木舟到唐宋元明的遠洋巨帆,一條起於東南沿海,通達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貿易航路逐漸形成,這就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絲路最重要的航段,1996年在華光礁發現了沉船遺址,經鑑定是南宋中期的貿易商船,從中發掘的豐富遺物再現了東方航路上繁盛的貿易歷史。
(位於西沙群島永樂群島中的華光礁)
(華光礁I號的發掘過程:華光礁I號出水文物以陶瓷為主,數百年的海水浸泡和生物侵蝕,瓷器大部分被貝殼、海泥等包裹,為瓷器修復帶來了難度)
(華光礁I號沉船復原模型:此為福船,即福建沿海建造的木帆船,與廣東造的廣船、浙江造的浙船邴成偉宋元時期三大海船;福船的特點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破浪而行,善走深海遠洋;另外此船下部設有水密隔艙,一個艙進水不影響其他船艙,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開始有這種結構)
(部分已修復的文物)
從這些文物中印證了中國的制瓷業在宋代達到高峰,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和海外貿易需求。華光礁I號沉船中以青白瓷居多,器型主要有碗、盤、瓶、粉盒、執壺、軍持等,大部分來源於閩南德華、南安、晉江等民窯,有少量是景德鎮白瓷。東南亞地區在陶瓷傳入後,逐步改變了「以葵葉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
(南宋的青白釉劃花卉紋菱口盤)
(元朝的青釉雙耳小罐)
(西沙北礁出水的錢幣)
(西沙群島海域出土的石雕)
與海洋打交道,不論是近海漁業還是遠洋航行,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常常與危險為伴,所以海南島的沿海居民大都有九死一生的冒險精神,在與大海的博弈中,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文化,比如內地過節會舞龍,海南島上的居民過節舞的是鯉魚燈:
海南島上的潭門漁民自古就有拜公祭海的民俗,每年出海時,漁民們都會準備祭祀用品去兄弟廟中祈求平安,祭祀儀式叫作「108兄弟公」,舞鯉魚燈是祭祀儀式的傳統習俗,此外,「鯉魚燈鬧春」也是潭門漁民慶祝春節的熱鬧活動。
(文教村兄弟廟:兄弟廟是遍布南海的建築,漁民出海往往會發生以命相搏才的危險,兄弟廟是漁民的一種精神寄託,廟中供奉著「兄弟公」,漁民們祈禱兄弟公能保佑平安,也在廟中祭祀未能歸來的遇難兄弟)
(更路簿:潭門鎮的漁民最早開發經營南海,《更路簿》是他們留下的寶貴航線圖)
「方外封疆」、「仙凡之間」和「南溟泛舸」為我們展示了海南的歷史風雲、民族風情和海洋風採,接下來將要觀賞的是海南的手工藝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黃花梨和沉香。
原始熱帶雨林覆蓋下的海南島,佳木遍布,心靈手巧的海南人用木、椰、貝、竹等材料,或雕刻,或編織,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工藝品,美輪美奐,賞心悅目。
在眾多佳木中,黃花梨得天獨厚,木質堅韌,有溫潤、內斂、沉靜的秉性,加上色澤典雅,紋飾華美,氣味沁人,被譽為「木中皇后」,成為了製作家具的首選木材。瓊州人就地取材,用於建造房屋、製作農牧工具和器皿等,形成了最具海南特色的瓊作花梨。
(黃花梨標本)
(黃花梨家具:海南製作的黃花梨家具風格拙樸、莊重,造型典雅,在古代受到文人士大夫和皇室貴族的青睞)
(黃花梨牛軛)
除了黃花梨,海南的另一名特產是沉香。海南歷史上就以貿香聞名海內外,從宋朝開始,海南沉香通過各種途徑源源不斷銷往內地,蘇軾謫居海南時寫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說明當時海南居民多以沉香貿易換區生活所需。歷史上,沉香也因「香品高雅,十分難得」被作為貢品。
(沉香標本)
(明朝的掐絲琺瑯花卉紋雙耳三足香爐)
(明朝的銅鎏金壽星騎鹿大香薰)
再來看看其他的海南手工藝品:
(真武大帝神像木雕)
(甜甜蜜蜜貝雕)
(黎族樂器雙管嗶噠)
(椰雕:雙仙供壽圖盒)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裡四季春常在......」
「天涯海角」的海南不止有碧綠的海和蔚藍的天,從鑑真東渡到海上絲路,從花梨沉香到歌舞民族,從採珠疍家到遠航潭民,這裡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誕生了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