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福員遼闊,民族眾多,由於生存環境,生產生活以及心理素質諸方面的差異,各地各民族形成了不同各具特色的葬式風俗。
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葬式方式便是土葬和火葬了。
土葬,又稱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土葬始於原始社會末期,進入階級社會後,有了明顯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到了秦漢時期,統治者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為由,禁止火葬,土葬遂成為漢民族的通用葬式,並世代沿襲。中國的土葬形式主要有:豎穴墓(土坑墓),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流行;大石墓,翁館葬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石棺葬,磚石墓,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洞室墓,始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六朝以致隋唐;木墩墓,始於商代,漢以後少見;船棺葬,戰國末期到漢初盛行於四川一帶。
土葬習俗的形成,同人們的靈魂觀念密切相關。他們認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歸宿,《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韓待外傳》中說:人死曰鬼,鬼的人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從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人死後形體埋入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升天。土葬與鬼魂觀念密切相關聯繫,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今。
埋葬屍體的方式有很多,但中國人受入土為安思想影響,認為死後人埋葬於土中是使靈魂得到安息的最愛辦法,因此土葬流傳最廣,最被人們接受。同時對於古代的封建制度來說,土葬是最具有條件表現階級和等級差別的喪葬形式,因為可以建造和保存死者生前的權勢和地位的象徵物。通常葬屍的方向是頭朝西,人們認為西方是個特殊的鬼蜮世界,人死之後就是叫歸西或者上西天。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用具,食物,裝飾品等,目的就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也能生活的很好。後來隨著地獄的形成,人們認為地獄在地下,人死了屍體理所應當的埋在地下。
火葬,又叫火化,是把屍體燒成骨灰,然後將之安置在骨灰翁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者空中。中國大陸目前火葬比例約為53%。
據考證,火葬始於至少26000年前的蒙戈湖火葬。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在中國遠古時代,受儒家入土為安的思想的影響,火葬並不盛行。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後,中國開始出現火葬,佛教稱茶毗,寺院的焚屍爐又稱化身窯。朱熹在朱子文集說:「自佛法傳入中國,上自朝廷,下達閭巷,治喪禮的人,一用其法」明清之際中國仍禁止火葬,但仍無法完全根除火葬的習俗,據明嘉靖《尤溪縣誌》記載:「普通民眾去世,屍體積柴而焚之。」
崖葬,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也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這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葬法,包括懸棺葬和崖洞葬。人們將棺材放在鑿出的山崖平臺上,或在峭壁上鑿孔在打入木契,木契上放置棺材,或將棺材放入天然的巖洞之中,巖壁上雕刻各種圖案,銘文等。
據我國著名民族學家凌純聲先生所說,我國大陸的崖葬主要集中於兩大區,其一是東南地區,贛浙閩三省,再就是西南地區,分布在川黔滇桂山區。
崖葬的葬具種類較多: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翁。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放一二葬具,有的放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入葬,有的則是陸續葬入,待葬滿後在另擇他處。
樹葬,樹葬又稱「露天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先將骨灰撒在土囊裡,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的新的骨灰處理方式。樹葬沒有墓穴,沒有使用可以降解的特製骨灰罈,它只作標記,如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在樹上懸掛死者的紀念牌。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佔很少土地。
樹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種葬俗。雲南彝族的當地人傳說,樹葬之後,骨頭從樹上掉下來,不好處理,於是用桶把裹著錦緞的骨頭裝起來,或放於樹洞,有說放之於靈房,稱為鬼桶。
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郝哲族也採用樹葬。其葬法是將死者屍體或殮放屍體的棺木置於深山或野外幾棵樹作樁搭成的平臺,使屍體自然腐爛。認為這樣死者受到風吹雨打,日月照射,可以化為天上的星辰,為後人帶來希望和光明。
廣西大瑤山地區的瑤族也用樹葬。瑤族認為嬰兒死後,將回到花婆神(護童神)處二次投胎,屍體如不速朽,就無法轉世,故用破布,樹皮裹屍,放入筐中,掛於樹上,進行樹葬。
多種多樣的葬式中,南方地區的人們還常用水葬和翁館葬。
水葬起源於一些太窮而不能土葬的貧民,棄屍於水中的一種方法。真正意義上的水葬是將屍體火化之後,投骨骸或骨灰於水中。水葬的出現也與沿河或沿海人們道德生活環境有關。棺材中裝著屍體,放置在海灘上,由法師念誦經咒,舉行屍體入海的儀式。當漲潮時,棺材就被潮水帶進了大海。
翁棺葬,是將屍體或骨灰殮入翁器中,而後埋入地下或投入水中,這與南方潮溼的氣候容易使木質腐朽有關。先挖好圓形豎穴。在把殮有屍體的翁棺放入豎穴內。古代人們用翁棺裝殮小孩或未成年人,後來,受到一些民族的影響,但往往用於二次葬,就是先將屍體焚化,再把骨灰收入罐中埋葬
神秘的天葬,天葬是藏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已有1000多年歷史。人死後親人們把他們的屍體放到一個指定的地點後便置之不理,任由禿鷲或各種鳥獸將其吞食。他們認為只有當死者骨肉進入鳥獸之腹,才是對死者的尊重,意味著死者生前積德行善,靈魂得到了升華。
腹葬由親屬分食死者屍體,叫人體聖餐。希望死者靈魂轉入自己身上。以求保護。苗族有的部落用這種葬法。
複合葬(二人葬、洗骨葬)收屍骨再葬。有人也洗乾淨骨殖。源於靈魂入骨的觀念。皮肉為陽世的東西。
藥物存屍(保存屍體的方法)如埃及木乃伊,西藏的班禪、達賴、中原的肉身佛像。
屈肢葬 是將死者肢體彎曲、緊縮後安葬的一種葬式。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廣為流行。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發現屈肢葬超過600例以上,遍及全國24個省市和地區。關於屈肢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一是用繩索將死者捆綁起來,可以阻止死者靈魂偷跑出去打攪生者。二是這種姿勢象徵胎兒在母體內的樣子,表示生死的輪迴。
俯身葬 是一種撲倒姿勢的葬式,是新石器時代頗流行的葬式。考古資料發現很多,最典型的是在青海省貴南縣尕馬臺遺址發現的40多座齊家文化的俯身葬,死者中男女老少都有。關於俯身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俯身可以使死者靈魂更快、更順利地轉到陰間去,因為那裡是人死後的最後歸所。
北鬥七星葬式 是明代帝王所採用的一種十分奇特的葬式。這種葬式總體呈S形,呈側臥式,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以萬曆帝屍體擺放為例)。這種葬式源於天象。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繫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另外,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鬥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你還知道哪些奇特的墓葬方式,歡迎分享給我們。
喜歡的朋友們記得關注公眾號,點個讚哦,下次的內容更精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