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7月10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但事實上,現今學界對「實景山水畫」概念的釐定和使用仍舊十分模糊。
實景山水畫是不是個偽命題
臺北故宮認為:畫中山水真實存在於現實中的這類繪畫,可通稱為「實景山水畫」。如其展出的沈周的《畫廬山高》(國寶級文物)中的廬山即在今江西境內。
7月10日至9月23日,「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圖為展覽海報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他學者又是如何認定的?
單國強認為,實景山水畫,顧名思義,是指以寫實手法描繪真實景致的山水,其具體內容可歸納為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名人園宅幾個方面,其有別於其他類山水的特性可概括為真實性、具體性、寫實性。
真實性,意為描繪對象為客觀存在,而非想像或綜合;具體性,意為有地點和名稱,而非籠統或泛指;寫實性,意為準確再現山水地貌或特徵,而非寫意式的舍形取神。
明 沈周 《畫廬山高》軸 193.8cmx98.1cm
國寶級文物
這一概念看上起似乎很有道理,但當我們按圖索驥時,卻會發現,很少有山水畫完全符合這一定義。以《鵲華秋色圖》為例,趙孟頫並未「準確再現山水地貌」,他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且此畫為趙孟頫回到故鄉浙江後所作。連方聞、賀萬裡等學者在文章中也將其描述為「與現實景物相去較遠,寫實主義已不復存在的作品」。
沈周《畫廬山高》局部
此後諸多研討會中,學者雖都討論了「實景山水畫」話題,但在概念定義和使用上卻依舊沒有完全達成一致。這種情況的出現,或許與研究角度有關,也或許與畫論中龐雜概念間的糾纏繁複有關。
在這種學術背景下,臺北故宮推出「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展,並將吳鎮的《嘉禾八景》和沈周的《畫廬山高》(國寶級文物)納入其中,這一做法或許本就值得商榷。
吳鎮《嘉禾八景》局部
文末附全卷
在臺北故宮官網的公開資料中,此次展覽意欲通過古今作品的對比,討論繪畫風格本身摹寫實景的能力、影響實景描繪的因素,以及實景山水畫於20世紀以來受到寫生概念與政局影響下的發展,藉此探討近代實景山水畫裡「實景」與「山水畫」間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
且不說吳鎮的《嘉禾八景》和沈周的《畫廬山高》是否屬於「實景山水畫」,連此次展出的關山月《貴陽花溪圖》、祁昆《廬山憶舊》等是否屬「實景山水畫」亦值得探討。如果展品中的部分作品無法被歸入同一概念,溯源、對比則無從談起。
如果「實景山水畫」確如臺北故宮所言...
雖然從學理上看,將展覽名稱定為「近現代實景山水畫」略顯粗糙,但倘若如此,我們是否可能有一些新發現?神奇的是,當我們跟隨臺北故宮,把「實景山水畫」定義為「確有其地的山水畫」後,展覽脈絡便一下清晰了起來。
民國 關山月 《貴陽花谿圖》卷(局部) 44.8cmx347.2cm
不得不說,此次展覽陣容還是比較龐大的。四幅古畫加持,其中沈周的《畫廬山高》還是國寶級文物。展覽分為6大單元:「風格與景致」「廬山真面目」「新時代的遊蹤」「山川在握」「時局下的勝景」與「實景的啟示」,從7月10日持續至9月23日。從公布的展品名單看,還是可以看出「實景山水畫」的發展及其在20世紀西學影響下的新面貌。
實景山水畫亦是中國繪畫的獨特門類,與所謂描摹視覺經驗的「風景畫」有所區別。在這個概念裡,畫裡山川並非眼前景致的如實記錄,而是眼前景致和畫家心中景致的融合。(臺北故宮言)
民國 祁昆 《廬山憶舊軸》 109.4cmx50.6cm
雖然實景山水畫中不乏以特定景點為題材的作品,但其創作往往受到歷史文化、個人經歷與繪畫傳統的啟發,是人、景物與傳統等互動的產物,不見得與景物的實際形貌完全一致。此次展出的吳鎮和沈周作品即是如此。吳鎮的《嘉禾八景》,採用刻意簡化的物像與大片留白,畫出嘉興附近的八處風景勝地,呈現溪橋塔寺在雲霧裡若隱若現的景致;沈周的《畫廬山高》則乾脆是根據文學意象而來的想像之作。
民國 呂壽琨 《烏來瀑布》軸 272.5cmx68.5cm
民國 江兆申 《洞中夢遊》單片 24.8cmx33.7cm
20世紀以來,由於交通建設與政府提倡,旅遊風氣盛行,加上攝影普及與歐洲戶外寫生概念的引進,圖繪名勝的風潮遂興。「行萬裡路」成了畫家首要的素養,也讓人思索該如何調和攝影、寫生所帶來的臨場感與山水畫的永恆性,甚而回到古人創作山水畫的本源,從實景的寫生裡獲得風格的再生。
民國 張善孖 《松樹老人》軸 123.2cmx50.9cm
民國 傅狷夫 《海濱一角》軸 184cmx95cm
在這種背景下,展覽通過古今實景山水畫對比,向觀者拋出諸多問題:是實景的樣貌決定了畫作的風格,還是畫風本身塑造了「如在目前」的感受?以實景為題材,是否必定要對景寫生?其描繪又受到什麼制約?
民國 祁昆 《黃山雲海》軸 131.2cmx67.4cm
民國 林建同 《獅子山下》軸 70cmx44cm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館方將兩幅古畫穿插進第一、二單元,與後世作品形成對比。如將吳鎮《嘉禾八景》和關山月《貴陽花溪圖》並列。其中,嶺南派畫家關山月的《貴陽花溪圖》,選擇以繁密的筆觸與連續性的構圖,描繪貴陽市裡的花溪公園,令觀者宛若置身其地,隨溪蜿蜒,飽覽園內風光。前者採用宋代以來「瀟湘八景」的圖繪模式,後者則以帶有西方透視法意味的手法形塑空間,使觀眾直接感受古今在景物的處理手法上的不同。
民國 夏敬觀 《觀瀑圖》軸 103cmx47.7cm
民國 黃君璧 《谷關橋影》軸 138.2cmx69.5cm
此外,在第二單元「廬山真面目」中,展覽展出了古今以「廬山」為母題的部分作品。自5世紀起,已出現以廬山為題的畫作。唐代詩人李白形容廬山瀑布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無疑塑造了廬山的標準形象。錢維城借知識,將廬山一地的多處勝景匯聚成幅;祁昆《廬山憶舊》記錄視覺印象;呂壽琨的《烏來瀑布》,則展示了深印腦中的經典名作等等。
民國 朱其石 《觀雲》成扇 18cm×43.4cm
民國 張大千 《華山古松》成扇 18cmx44.8cm
民國 錢厓 《水光瀲灩》軸 55cmx52.5cm
眾多的廬山面貌中,哪一個才是廬山的真面目?加入了想像的實景山水,是否還是原來的那個「山水」?也許,作為觀者,本不必要糾結這些問題。因為,在觀賞的過程中,這些作品或許已然為我們觀看實景提供了另一種方式。
附:吳鎮《嘉禾八景》全卷
註:雅昌專稿,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
今日話題:
#中國的國寶級文物,你還知道些啥?#
歡迎留言分享
慄強:從徒手攀巖看「禪茶一味」的本質
荊棘叢中插足易
月明簾下轉身難
那麼,究竟
什麼是我們所說的月明簾下?
什麼又是我們所說的荊棘叢中?
今天的故事
就從一部院線大型紀錄片
《Free Solo/徒手攀巖》講起
找組織,你懂得~
雅昌藝術網官方社群3
已經進入1、2群的小夥伴無需重複進3群哦~
商 | 務 | 合 | 作
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位化
原標題:《「實景山水畫」是不是個偽命題?臺北故宮攜國寶爭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