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儒陶藝展:陋室銘

2021-02-19 衡山和集TheMixPlace

▲展覽開幕: 8月25日下午2點 茶之路  講座: 8月24日晚7點半 美食圖書館 衡山·和集     

席捲亞洲的器物新浪潮,

以復興中的中國茶為支點,

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對等競爭和融合的時代。

景德鎮、宜興、日本都在改變。

臺灣的創作者,

更處在文化融合碰撞的交界地帶。

在「不設限」的當代陶藝背景裡成長起來的陶藝家李宗儒,

重返無名陶工的信手拈來。

他在創作探索,帶來了回歸本原的質感和創作態度。


▲茶屏:陋室銘

這個陶板茶屏,

是李宗儒受到「一人飲」啟發而作。

陋室銘,是一個人的小房間。

山高水深也好,

沒有風景,執壺面壁。

▲李宗儒在宜蘭工作室前的稻田中

「這個時代紛紛擾擾,就算是在做陶的時候也有手機網絡在一旁得回覆。馬嶺就曾經開玩笑說過"陶藝家不要整天上網"的名言。喝茶、做陶都是一個藏身之所。」—李宗儒

「在土裡加入大量的原礦石粒,拉坯的時候指尖觸到石頭就會跳。

很痛,指紋也磨沒了,這些失控的痕跡卻留了下來」

「陶藝家叫起來好聽,陶工這兩個字卻更能體現我這個行當真正的內涵。「工」在陶瓷製程中佔了很大比重,制陶大部分時間是腰酸背痛不是浪漫。陶工聽起來不名不靈,卻有足夠的力量詮釋這個工作。」

「古時候技藝嫻熟的無名陶工,把手,壺嘴,蓋鈕,有時信手拈來一個動作,絕沒有多餘的造型表現和修飾,咋一看好像是瑕疵和缺憾,那种放松很打動人。」

「把自己往後退,把空間留給使用的人。作為一件器物,用的人和器物打交道的時間一定比製作者長。在器皿上,你越表現,它越難用。」

藝故事

問:什麼時候開始做陶的?

1987年,高中二年級,還是個穿得漂漂亮亮的小混混,像在小公園混的張震。去上陶藝課,一下子就被搞定了。用土做出一件東西,感覺自己是造物者。我要做這個。

我老師劉瑋仁是在英國學習的陶藝,學到的卻是日本民藝運動核心濱田庄司的陶藝思想,要做在生活裡可以用的東西,要把手藝練好。

那個時代,1980年代中後期,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期,也是臺灣當代陶藝起步的時候,大家在「現代化」的過程裡學習表達自己,我們的陶藝教室卻在老老實實地做最日常的器皿。

▲少年時代

問:後來你是怎麼學習的?

1998年臺灣出了一本日本陶藝家圖冊,介紹了二百多位陶藝家,每人兩頁,有作品照片,地址,電話等資訊。本來這是用來做到日本買陶瓷的購物指南的,到我手裡成了一個重要的參考資料。

▲「那個時代日本叫得出名字的陶藝家都給我回信了」

我選了一些陶藝家,給他們寫信,說我想去學習,寄出去一百多封airmail,在家裡默默等待。沒想到很多陶藝家都回信了,那個年代日本叫得出名字的陶藝家都給我回信了,有說沒有收學生的,有說自己已經老了的。只有兩位陶藝家接受我去學習,一個是德國人,以雕刻為主,另一位是益子的陶藝家肥沼美智雄,他的燒法很特別,碳化燒。我喜歡他作品,就決定跟他學。

▲學習前到肥沼美智雄工作室拜訪,非常興奮

那時到日本很不容易,他還跑去東京幫我辦文化籤證。去了之後發現這位老師非常嚴格,簡直是那種軍人的訓練方式。每天早上五點起來準備早餐,像過年大掃除那樣打掃衛生,拿菜瓜布沾洗潔精在地上擦。每天打掃完之後只有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陶,非常艱苦。那時我二十七歲,很想表現自己。

▲和肥沼美智雄探討窯的結構。

幾個月後,也許是日語不好的原因,我感覺被其他的同學排斥,一氣之下竟然和老師說要離開。一說出來就後悔了,像電視劇那樣跪在地上磕頭道歉。老師沒有接受我的道歉。

回了臺灣很多年我才釋懷,我非常地後悔,當年獲得在日本學習陶藝的機會太難得了。

2004年我的作品得了日本益子陶藝獎的特別評審獎,獎金10萬日元,我買了機票回去看我的老師,為我當年的輕率道歉。

▲加守田章二作品

還有一個未曾謀面的老師加守田章二,做日常器皿起步,他在三十九歲那年做出一個特別棒的系列,四十九歲時因白血病去世了。

他最後的十年,每一年都做出豐富的變化,在一個小的風格裡展現出極大的陶藝宇宙。他對自我的那種要求,對我觸動很大,作為一個陶者,我也這樣要求自己。

▲去拜訪陶藝家加守田章二的太太加守田昌子

我到日本時他已經過世了,肥沼美智雄帶我去找加守田章二的太太,當時已經八十多歲了。

陶藝評論界常說他的曲線雕文作品是受到佛陀袈裟衣紋的褶皺的影響,他太太說那是他家裡地板的木紋。陶藝,就是些這麼平常的啟發。

問:你後來做了什麼樣的作品?當代陶藝帶給你的啟發和包袱是什麼?

2009年做的作品稻草,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一直在國際的陶藝展得獎。

▲「稻草」創作中

稻草好像是我自己的寫照,那時我把工作室搬回宜蘭老家,想著用家鄉的材料,在家鄉的土地上做一個從這裡長出來的作品。

以瓷土泥漿混合稻草而成的「稻草泥枝」釉燒出窯有時作品嚴重崩塌裂開,形狀不再完全受到人為控制。這樣的情況是泥土在溫度的催化下,所呈現出來素材的自主意識。因此,當我重新面對作品在釉燒過程中,所產生的崩塌、爆裂、破碎、收縮、起泡、變形等,這些在陶藝世界裡被歸類為失敗的狀態時,我看見了泥土強烈的生命張力。

即便事非所願,我也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不管它是好是壞。

▲作品「稻草」

我覺得當代陶藝並沒有帶給我包袱,反而是它的去脈絡化和某種程度上的去技術性給了我一些啟發,這樣的想法能單純的讓「陶瓷」再回到「土材質」的原點來創作而不預設立場、不設限。

問:你的陶之路,兜出去的圈很大,慢慢地回到原點,你的原點是什麼?做陶的本質是什麼

經歷了「稻草泥枝」那種可遇不可求的創作過程是非常可貴的經驗,那是每個藝術家都夢寐以求的原創狀態。這之前我至少三年是一件作品都做不出來,也不敢做,追根究底是看太多想太多,「稻草」讓我體會到創作的真正內涵,那個原點還是得回到你自己的生命裡去。

▲「稻草」創作現場

我看到了稻子的成長,也看到了收割後被丟棄的稻杆。我用稻杆混合泥土創作,再次賦於它生命,同時也將我的生命盡獻於它,那種生滅的流轉,是萬物同等的體驗。

茶的世界,對你來說是怎樣的?為什麼向茶靠近?

這說來是有點不好意思的,還沒開始做茶用具之前雖然也有喝茶,但也就是不識茶滋味。剛開始時也只單方面的以陶器為考量,但是很快的就了解"器"只是一個載體,它必須和所承載的茶湯調和,茶用具的製作是需要和"茶"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茶的世界對我來說應該是人、茶、器之間的和諧與平衡。

臺灣的當代陶藝在十幾年前因景氣影響而日漸衰弱,茶文化剛好在這個時間點上興起蓬勃,陶藝制壺制器自然而然地順勢接上了茶文化的需求,因此也讓臺灣現代陶藝能繼續延續發展,而我也是身在其中的一員。

問:你用過的器物裡,哪一件是最難忘的?

第一個直覺想到的就是那隻「喝咖啡的茶碗」。

那是一件從我16歲剛開始學陶用到20歲左右的一個志野茶碗,當時的陶藝老師每天中午和晚上一定會泡咖啡給大家喝,每個學生都會拿著自己的茶碗放在桌上排隊,當時我就是拿著那一個志野茶碗。

畢業之後同學們總是會開玩笑的說,一定是老師在咖啡裡下毒,才會讓大家對陶藝這麼的痴迷。而我的這個茶碗並不特別,很平凡,卻盛裝著我對陶藝滿滿的熱情,可以幾天不睡覺的學拉坯,累了就躺在倉庫的土堆上,醒來再繼續。

現在每當我用起茶碗喝咖啡時,還是會經常想起和老師、同學一起在破舊又悶熱的陶藝教室裡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討論著作品的那段幸福時光。

▲1988年在陶藝班一起喝咖啡的老師和同學

陋室銘:李宗儒陶藝展

展覽:8月25日-9月2日 茶之路空間

上海市靜安區富民路156弄17號1樓

陶藝家在廊日:8月25、26日下午

講座:8月24日晚7點半 美食圖書館 衡山·和集

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路326號3樓

主辦:茶之路

策展:馬嶺

攝影|採訪|撰文:馬嶺

平面設計:孫怡聰



茶之路空間:

上海富民路156弄17號1樓

每日常設開放:下午1點至7點

電話:13641933385

相關焦點

  • 早春同城|「陶藝家不要整天上網」:臺灣李宗儒陶藝展《陋室銘》
    在「不設限」的當代陶藝背景裡成長起來的陶藝家李宗儒,重返無名陶工的信手拈來。他在創作探索,帶來了回歸本原的質感和創作態度。▲茶屏:陋室銘這個陶板茶屏,是李宗儒受到「一人飲」啟發而作。陋室銘,是一個人的小房間。
  • 這個陶藝作品展不容錯過!第9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暨蓮花山陶藝作品巡展開展
    8月19日第9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暨蓮花山陶藝作品巡展在長春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天定山滑雪場開展受疫情影響,本屆陶藝展採取郵寄作品送展的方式進行,共收到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280名陶藝家提交的800多件陶藝作品樣稿,經評審委員會評審,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位陶藝家的150件精美陶藝作品入圍。
  • 第三屆廣東省高校陶藝作品學院展開幕
    第三屆廣東省高校陶藝作品學院展暨「關於陶瓷的十種好方式」廣美陶藝教學成果梳理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黃偉哲 攝  中新網廣東新聞12月3日電 (記者 許青青)廣州美術學院和廣東省高校教育學會美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廣東省高校陶藝作品學院展暨「關於陶瓷的十種好方式」廣美陶藝教學成果梳理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
  •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陶藝展落戶我省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已拉開徵集作品的序幕,在今年,陶藝展區落戶我省(景德鎮市),這是全國美展陶藝展第一次落戶江西,對推動我省美術發展、文化強省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個盛會,將會讓我們聆聽到陶器細語之美,同時也能感受到時代創作脈搏之音。
  • 導覽|牛More王——石灣賀年生肖陶藝作品展
    生肖陶藝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石灣陶藝家為來年新春獻上的一份厚禮。年終歲末,石灣陶藝家們各展其能,創意無限,成為年終歲晚熱氣騰騰的文化景觀。這些飽含陶藝家心血的陶藝生肖作品,將石灣獨特的陶塑個性和濃鬱的地方風格呈現出來。
  • 2020耀州窯國際陶藝邀請展將在銅川開幕
    ,做工精湛、古色古香的陶瓷板畫讓人流連忘返……近日,在銅川耀州窯國際陶藝邀請展展館內,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陶瓷作品為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引來了不少參觀者駐足圍觀。  為塑造銅川耀州窯文化旅遊新形象,掀起文化旅遊新熱潮,由銅川耀州窯文化基地管委會主辦的耀州窯國際陶藝邀請展將於近日在耀州窯
  • 2017 「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在寶山寺開幕
    原標題:2017 「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在寶山寺開幕  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2017「以慈化瓷」——兩岸陶藝文化交流展,今天在上海寶山寺開幕。本次展覽聚焦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發展與未來,為兩岸文化藝術、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
  • 石灣賀年生肖陶藝大賽巡迴展免費開放
    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佔頭鼠是充滿靈性、聰慧、神秘和生命力旺盛的小精靈今日上午,「鼠你最精彩——石灣賀年生肖陶藝大賽巡迴展《愛情與麵包》 作者:楊守謙直上青雲鼠 作者:趙淋早生貴子 作者:林湘偉廣東省陶瓷協會會長陳環參加活動,他表示,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連續舉辦了十二年陶藝生肖展,表現出他們追求更高陶瓷藝術的初心。
  • 2020耀州窯國際陶藝邀請展將於8月25日在銅川開幕
    2020耀州窯國際陶藝邀請展將於8月25日在銅川開幕 2020-08-21 18:0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經典詠流傳黃綺珊陋室銘哪裡能聽 陋室銘完整歌詞介紹
    那經典詠流傳黃綺珊陋室銘哪裡能聽?經典詠流傳黃綺珊陋室銘哪裡能聽  在酷我音樂上面可以聽。陋室銘歌詞  陋室銘 (Live) - 黃綺珊  詞:(唐)劉禹錫  曲:賈軼男  編曲:賈軼男  音樂總監:劉卓  樂團:V Band  鍵盤:孫夢迪/李海郡  鍵盤/PGM:尹嶽洋  木吉他:金天  電吉他:崔萬平
  • 「天下龍泉·匠心開物」——國際陶藝文化交流展在浙江龍泉舉行
    「天下龍泉·匠心開物」——國際陶藝文化交流展展出的藝術品。張靈攝  12月11日,第三屆世界青瓷大會子活動之一「天下龍泉·匠心開物」——國際陶藝文化交流展在浙江龍泉開展。張靈攝  本次展覽由龍泉國際陶瓷邀請展、青瓷重塑·觀照時代之美跨界藝術成果展、第二屆「中國的杯子」創意設計大賽成果展、「香遠·溢青」——青瓷香器主題展等版塊組成。
  • 長沙博物館:「西京煙雲」特展系列館校合作陶藝課程圓滿結束
    ......通過這個課程我對陶藝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僅是手工,它是藝術中的藝術......」12月5日上午,長沙博物館召開「西京煙雲」特展系列陶藝課程總結會。小藝術家們紛紛登臺分享自己的陶藝作品。「西京煙雲--大同遼金元文物展」於2020年9月11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
  • 在茅屋中讀《陋室銘》
    這其中有一本字帖,寫的就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於是,在習字的同時,我熟記了《陋室銘》。有時候一邊練字,一邊會口中念念有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並大致也都懂得了文中的含義。
  • 這裡的陶藝別具匠心
    北京文旅資訊【這裡的陶藝別具匠心】「2020國際陶藝學會新會員作品展暨國際陶藝學術論壇」正在中國北京國中陶瓷藝術館舉辦。此次作品展將甄選出139件/套作品供陶瓷藝術家進行鑑賞,展覽期間還將舉行全球陶瓷的高端學術論壇,本次展覽和論壇均採用"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觀眾可通過"國中陶瓷藝術館"官網在線上同步觀看。時間:即日起至11月28日,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100號。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劉禹錫:《陋室銘》|經典朗讀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唐)朗讀:鄭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上周社群公開課《陋室銘》引來群友們極大好評,劉禹錫寫作這首作品的背景令人唏噓。一位本來的朝廷肱股之臣,虎落平陽被犬欺,最後不屈不撓寫就這篇充滿了樂觀豁達的《陋室銘》,讀來辛酸,卻又非常勵志。這篇作品尤其要送給那些暫時遭遇人生蹉跎的年輕人,要時刻擁有堅強的信念,古人早就用自己的人生為我們寫就光明。今晚八點,社群私房課,不見不散!
  • 《陋室銘》:被逼出來的千古佳作?
    《陋室銘》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散文名篇,被收入《古文觀止》中,成為後代文人"安貧樂道"的座右銘。在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後,更是變得家喻戶曉。《陋室銘》的由來劉禹錫為什麼會創作這麼一篇簡短凝練的散文呢?原來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 名家名作齊聚文展會陶藝展 近萬件名品讓您看過癮
    欣賞陶瓷之餘,想親手體驗一把陶藝製作的市民,可以在陶藝製作技藝演示區,體驗製作的樂趣    文展會歷來是精美工藝美術品的集中地,各類名品引人注目。4月11日,記者採訪獲悉,今年文展會上,陶藝展區佔地6000平方米,展出精品近萬件,規模宏大,名家薈萃,精品雲集。
  • 《陋室銘》練習題與答案
    《陋室銘》輔助練習  一.基礎知識填空。  1.《陋室銘》的作者是        ,字       ,是       朝......   《陋室銘》輔助練習  一.基礎知識填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