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實中,在各個行業,收入貧富分化都很常見,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再正常不過,何況是主播行業。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佘宗明/文】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但這風颳的若是逆向的,沒準會將豬吹到坑裡,爬都爬不起來——這或許挺契合網絡主播們當下的境遇。
說起網絡主播,很多人腦中跳出的印象「彈窗」可能是,東北腔、錐子臉、聊天唱歌擺Pose,還有能掙錢。
「遊戲主播月收入到底有多高?19歲就給員工買車」「被錢砸哭!土豪1分鐘打賞女主播100萬元」「月入10萬網絡女主播真實生活:住別墅 鑽研豪車」「網絡女主播月收入輕鬆過萬 土豪花20萬隻為請吃飯」……
類似新聞,也形塑了很多人對網絡主播的認知:TA們就是傳說中坐著就把錢給掙了的人。
▲網絡主播在辦公
而網曝的某直播平臺2016年支付給直播人員的收入高達3.9億元,今年補繳了所欠稅款6000多萬元,還有清華美女學霸畢業後當遊戲主播,似乎也印證了很多人的判斷。
但這組數據,大概會戳破許多人對網絡主播「輕鬆賺大錢」的想像:全國掃黃打非辦日前對媒體披露,半數網絡主播月收入千元以下,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過萬元。
如果說,「平均工資」之下可能有數據失真之虞,那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等調研後得出的翔實數據,挺能說明問題:
33.1%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1000元,15.9%的網絡主播月收入1000~2000元,18.0%的網絡主播月收入2000~5000元,不到一成的網絡主播月收入5000元~1萬元。
▲宋丹丹表示很擔憂
原來被熱炒的網絡主播收入逆天,只是個傳說。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宋丹丹,這會估計可以舒心了:她擔心的「那麼多年輕人都想做網紅,可誰來真正引領我們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興許壓根就是多慮了——所謂熱門行業,本就是「趨光效應」的產物,等高收入的光環消褪了,誰還會趨之若鶩呢?
退潮了,才知道多數網紅主播們「裸泳」後的日子不好過;錘實了,才知道有些表象只是媒介擬態環境營造出的假象。
不過「近半主播實際月收入不到1千」的情形,難言反常,恰是正常:本來網絡主播「月入鬥金」就是幻象;更何況,隨著直播的紅利窗口期逐漸被耗完,且被納入規範管制的射程,有些泡沫破滅也是必然的,這並非短時起伏,而是市場調節下的價格回調與價值回歸。
▲央視報導網絡主播「高收入」
事實上,網絡主播群體月入數萬,從來都不具有普遍性: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超高收入者,終歸是少數,TA們身價不菲能成「新」聞,恰恰說明其稀缺——你見過媒體經常拿證券行業的高薪做文章嗎?
而在這少量風光者下面,必然是一堆人成了打醬油的,或是成為他人邁向成功塔尖的墊腳石。就像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個別企業迅速崛起固然耀眼,背後卻是絕大部分創業公司「中道崩俎」,死得無聲無息。
看得到的是「月入十萬」,看不到的是多數主播收入微薄。可現實中,在各個行業,收入貧富分化都很常見,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再正常不過,何況是主播行業。
時下網絡主播們的收入構成主要分為幾塊:勞務工資、禮物、商務推廣費等。其收入跟能否吸引更多粉絲有關,而這些本都受制於個體人氣、影響力。而按照克萊·舍基的說法,名聲的本質就是內向和外向注意力的不平衡,更多的注意力箭頭指出而不是指入,這註定了只有少數人能成為名人。
▲網絡主播靠打賞
主播行業本就嚴重依賴注意力資源變現,而注意力資源分配天然不平衡,無法「雨露均沾」,這更導致不可能所有主播都成為集萬千眼球於一身的網紅,也造成行業淘汰率極高。
無可否認,興許最初有一批主播作為捷足先登者,能提前搶灘「風口紅利」。可既然是風口,就會有大批資本和人力資源湧入,改變供應短缺的供需格局。在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的2016年,我國直播行業可以說瘋狂擴張,國內在線直播平臺數量已經超過200家,活躍在這些平臺的網絡主播數量多到無法統計。
前不久國內第三方機構發布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國內女主播群體至少已達百萬人級別,而男性主播約為20萬至30萬左右。直播市場就算仍有巨大的挖潛空間,在主播數量急速增加的當下,被攤薄也是必然。
蛋糕就那麼大,分蛋糕的人多了,分到手上的份額自然也就少了。
▲不同年齡層的群體在主播圈中所佔比例
再說了,直播業同質化競爭太嚴重。不排除有些主播有無可替代的鮮明特點,自帶「網紅IP」的屬性,具有較強的用戶粘性,但大多數主播可替代性強,網紅臉,誰不會整?聊天唱歌,也算不上特有技能。而任何可替代性強的職業或崗位,都不可能有太高的待遇,比如清潔工或保安行業。能幹這活的人太多了,你不做,自有別人能做。
原本在替代性高、行業淘汰性強的語境中,很多主播還能憑著打情色擦邊球——如袒胸露乳擺妖嬈Pose,作為吸睛的賣點,以獲取觀眾青睞。但在文化部門清理「網絡三俗表演」後,許多主播失去了搭性需求外溢的便車,TA們的收入,也難免因這部分市場的形禁勢格而削減。
屬於網絡主播們的「風口」都即將過去,主播行業的過剩產能也必然會被「出清」,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