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山東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山東半島的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和濱海旅遊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2個區、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579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91.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3.0萬人,城鎮人口191.9萬人,城鎮化率67.8%。
威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濱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煙臺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81千米,海岸線長985.9千米。威海取威震海疆之意,別名威海衛。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東京、韓國首爾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1984年威海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為中韓自貿區先行示範城市。201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1月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24。2018年10月,威海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誌城市。2019年,威海市地區生產總值2963.73億元,同比增長3.6%。2018年12月,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威海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9年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地處北緯36°41′~37°35′,東經121°11′~122°42′,風景怡人,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與煙臺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公裡,南北最大縱距81公裡,總面積5436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裡。海岸線長985.9公裡。威海市現轄三市三區,即榮成、文登、乳山三個縣級市和環翠區、國家級火炬威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進出口加工保稅區,總人口24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55萬人。[1]
綜合實力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80.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2.2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088.56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559.51億元,增長16.5%。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07∶61.78∶30.15優化為7.43∶61.14∶31.4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519元,增長11.8%。
價格總水平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上漲4.6%,漲幅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回落1.3、2.6和3.5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5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64.6億元,增長6.1%;林業產值1.9億元,下降5.1%;牧業產值49.46億元,增長2.1%;漁業產值139.53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23億元,增長31.1%。
工業經濟保持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17家,實現增加值1003.26億元,增長10.8%。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全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6.14億元,增長23.7%。
威海區域經濟消費品市場持續繁榮。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3.62億元,增長23.2%,增幅創10年來新高。
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18.05億美元,增長10%,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總額43.5億美元,增長10.8%;出口總額74.55億美元,增長9.6%。
利用外資快速發展。全年實際外匯到帳外資5.26億美元,增長31.3%。
財政稅收持續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80.63億元,增長15.6%,其中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93.67億元,增長14.2%,佔GDP比重為5.3%,提高0.1個百分點。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156.25億元,比年初增加158.15億元,增長15.8%。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1126.37億元,比年初增加153.15億元,增長15.7%。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700.51億元,比年初增加116.88億元,比年初增長20%。
城市建設步伐繼續加快。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3.92平方米。
2020年5月18日,中國城市品牌評價項目組、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發布了2020年一季度全國291個城市最新經濟排名:威海市GDP以615.65億元排名第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