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雖經波折,但從未間斷。在輝煌燦爛的中華大地上產生了不可計數的文物。這些文物歷經風霜,有的埋在地下,未見陽光;有的暴露在地上,被日曬雨淋,有的成為傳家寶被人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還有的擺在博物館供大家瞻仰。
修復前
文物從使用的年代到現代無疑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很多文物或多或少會有所損壞,這就需要許多修復文物的工作者發揮他們的專業技藝,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儘量使文物恢復到原來的模樣,讓人們一睹有年代感的物件兒的真容與美。
有時候為了修好一個物件要花很長時間,一點一點地清洗,一點一點地復原。修復文物的第一要義就是儘可能不破壞文物本身的面貌去更好地呈現文物的美。類似的文物修復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審美能力會讓文物煥發新生。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文物的修復,這聽起來是一個好消息,但許多文物卻被修「壞」了。
樂山大佛被修成「小鮮肉」
說起四川省的著名旅遊景點,我想你一定聽說過樂山大佛。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是一尊坐著的彌勒佛佛像。 通高71米,是我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的開鑿歷史也十分曲折,開鑿於唐朝開元元年,在貞元十九年完成,開鑿這麼大尊佛像確實不容易,花了九十年時間才把大佛鑿好。開鑿這麼大尊的佛像耗費人力物力。樂山大佛曆史悠久,在無遮蔽的環境下飽經風吹日曬,大佛身上長滿雜草,甚至樹木也在大佛身上紮根了,佛面被嚴重侵蝕,鼻子處黑了一大塊。
四川省是亞熱帶氣候,雨水較充足,儘管古人已經想到了這一點,在開鑿佛像的時候做了性能較好的排水系統,但是時間太長遠,佛身已經受到了嚴重的侵蝕,甚至有倒塌的風險。所以2018年10月開始對樂山大佛施工修復,大半年時間過去了,樂山大佛的修復工作也接近尾聲。
修復好的大佛圖像放到網上,許多網友並不買帳。樂山大佛的表情和之前不一樣,網友調侃樂山大佛被修成了「小鮮肉」。這麼大尊佛像的修復工作是十分困難的,文物還原度不夠高的話,社會大眾不買帳。對文物本身也是一種破壞,所以文物修復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了。讓我們來看一下還有哪些文物被修「壞」了。
那些被修「壞」的文物
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的「小河口長城」是在明代修建的,長城風化嚴重,修復這段長城卻是鋪上白色的人行道,破壞了長城的古代感與恢弘的氣象。
四川安嶽縣峰門寺的石窟造像歷史悠久,十分精美,但是修復後的配色很誇張,畫技拙劣,和原本細膩的畫功相差甚遠。修復後反而破壞了石窟造像的神態和美感,這樣的修復相當於對文物古蹟的粗暴破壞。
無法倖免的還有廣安的水月觀音,水月觀音是這裡唯一歷經千年時間還保存著千年前的神韻,觀音神態逼真,工藝精美。但是修復後卻宛如從雲端掉進了泥裡變得十分俗氣,顏色鮮豔無比,毫無特點,實在可惜。
我國古代壁畫保存量巨大,許多壁畫修復時用色大膽,完全不考慮壁畫原來的美感,修復的師傅畫技也不夠細膩,畫出來的女子清一色柳葉眉,原本人物神態各異,細節生動,修復之後神情一致,人物沒有特點,沒有美感。顏色鮮豔得可以亮瞎眼。壁畫最後變成連環畫。這些美輪美奐的作品落得如此下場是壁畫之殤,更是諸位看官之殤。
把文物修「壞」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國外也很常見。在西班牙小鎮的博爾哈教堂裡面有一副非常珍貴的耶穌壁畫,它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因為時間久遠壁畫也一定程度的剝落,後來一位虔誠的教徒修復了這一幅畫,但是效果卻與原畫差了個十萬八千裡,這幅修復好的耶穌被畫成了「大猩猩」。
《聖喬治屠龍》
還有著名案例,西班牙一個教堂裡16世紀的聖喬治騎著駿馬的屠龍戰士形象威風凜凜,英姿颯爽。修復之後顏色填充感十分廉價,戰士的面部表情變得呆呆的,沒有了屠龍戰士的英氣。
坐標還是西班牙,西班牙古堡馬德雷拉有一個修復工程,修復用的材質是水泥,把參差不齊的破舊古建築修得平平整整。這個古堡無疑也是被修「壞」了。
修文物宛如修煉
說到文物被修「壞了」我們當然會十分痛心,過度修文物對文物也是一種破壞。在文物修復上,我們任重道遠,修復文物一定要非常謹慎,考慮也要周全。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節目中,我們就能看到文物修復者為了修好一件文物傾注的心血,修復古代刺繡的文物修復者自己就要會特殊的,甚至將近失傳的古老的繡法。從紡線開始著手,一步一步地將文物缺失的部分補全。
王津師傅
修復鐘錶的王津師傅要花八個月時間才把乾隆帝時期的一個小鳥鐘錶修復好。那些留存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文物它本身就獨具匠心,創作這樣的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修復它更是在考驗修復者的功力和火候,所以修文物就宛如在修煉。
既然修文物就像在修煉,那就需要文物修復者一心一意,慢慢磨鍊匠心。不僅在小件的字畫,古玩上花心思,在那些具有歷史味道的街道改造,大型的壁畫,石像也要下足功夫。修復文物也是在追溯歷史,修復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體現在強硬的實力上,也體現在軟實力上。文物是歷史的記憶,是過去的時光留下的痕跡,修復文物,修煉匠心。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