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田區規劃3—5年新增優質時尚品牌15—20家
車公廟片區將建時尚總部中心
南方日報2019年3月20日訊 3月14日-21日,第五屆深圳時裝周在華僑城歡樂海岸、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和龍華大浪時尚小鎮三地同步展開。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品牌及設計師參與80多場走秀,其中國際合作設計師作品佔總場次的50%。
作為2019年深圳時裝周的重磅智庫型活動,粵港澳大灣區首屆時尚產業高峰論壇3月15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行。論壇現場,政府部門、行業與學術界人士集聚一堂,見證福田區《灣區時尚總部中心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的發布,共論深圳時尚發展藍圖,探討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紅利將給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帶來哪些新機遇。
將全方位嫁接國際時尚資源
《規劃》發布會上,福田區副區長孟漫介紹,2019年,福田區將以時尚產業發展為主線,規劃建設時尚總部中心,著力扶持本土時尚品牌,重點引進時尚總部企業、高端時尚媒體和高端時尚品牌,全方位嫁接國際時尚資源,實現國際時尚價值鏈資源集聚。
對於時尚資源的整合,IMG集團時尚部全球副總裁詹妮弗·泰勒認為,重點在於完善時尚教育、國際時尚傳播、買手店等時尚產業價值鏈:「時裝周需要消費市場,深圳服裝行業吸引了全球超過80萬人,許多深圳品牌已經嫁接到國際資源,在海外開了專賣店,並與國際設計師品牌開發者合作實現了品牌資源整合。深圳打造時尚中心,已經具備一定條件。」
「福田的高端時尚品牌和時尚文化都處在全國前列,瑪絲菲爾、影兒等國際品牌都孕育於此。」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說。近年來,福田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了《福田區「十三五」時尚產業發展規劃》《深圳市福田區支持時尚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扶持時尚產業發展,此次《規劃》的發布無疑引來深圳乃至全國的時尚企業和時尚人才矚目,將吸引更多時尚企業及人才「飛」來福田「築巢」。
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倫敦藝術大學服裝設計系教學總監Susan Jenkyn Jones說:「當前世界的時裝生產製造業變化很大,資金支持、年輕設計師資源、行業範式等方面產生了很大變化。打造區域設計中心是非常及時的,讓年輕人為時尚助力。」
打造「一個基地和五個中心」
根據《規劃》要求,福田區採取「1+5」模式,將車公廟片區打造為「一個基地和五個中心」。即打造一個時尚總部基地和時尚發布傳播中心、時尚價值鏈集聚中心(人才、資本、創意鏈)、時尚人才培育中心、精緻生活體驗中心、粵港澳時尚交流中心(論壇、聯盟)五個中心。
據了解,規劃建設的福田時尚總部中心位於福田區車公廟片區,總建築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建成後,將引進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力、創新能力強的優質、高端時尚品牌和新銳設計品牌,在該中心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公司。
《規劃》提出,用3—5年時間,實現轄區新增優質商業時尚品牌15—20家,重點培育新銳設計師品牌10—30個,新增年銷售總額超過150億元,新增年納稅貢獻20億元;力爭5—10年時間,培育3—5家時尚品牌上市。
除了大力引進時尚品牌總部植根福田,福田時尚總部中心還將集聚國際知名時尚雜誌媒體、時尚公關、時尚資本、時尚教育、創新研發技術應用、供應鏈資源整合、信息諮詢、創意服務、運營推廣等資源,重點吸引國際時尚傳播、公關機構、時尚教育、買手訂貨平臺等入駐,全方位打造時尚價值鏈配套資源。
同時,在時尚生活體驗配套方面,平衡時尚生活生態鏈,打造低成本空間試點,倡導「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和強化智慧服務體驗,形成產業、生活、消費一體融合的泛車公廟「精緻生活圈」。
向第四代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當年做低端加工的車公廟,經過10年左右更新改造,未來有望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重要的時尚之都。」經濟學博士後、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在演講中,展露了他對車公廟片區創新升級改造的美好預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文化創意產業有詳細的表述: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從目前情況看,整個福田的產業正面臨轉型升級,低端加工產業正在向外搬遷,與時尚產業相關的上遊產業將會得到很大發展。」曲建說,「車公廟片區是深圳產業轉型的縮影,經過每10年一個轉型,今天的車公廟已經在引入高端創意時尚文化產業上嶄露頭角,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創意基地。」他表示,「一個基地五個中心」就是片區改造的亮點設計,如果成功,可以帶動周邊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的迸發。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探索深港文化創意合作新模式。「我相信車公廟利用好自身優勢,完全可以打造出一個深港創新創意文化交融的平臺。」
如何讓更多創新創意時尚人才聚集到深圳?曲建認為,要立足於更高標準,有過建設第一、第二代產業園經歷的車公廟要首先向第四代產業園區轉型升級。「以時尚產業優秀人才的辦公場所為原點,200米範圍內有集生活、生產、消費、娛樂於一體的工作配套,形成人才互融平臺。」
產業定位應該向高端人才的需求靠攏,從單體廠房向立體化園區轉型,園區的功能要向社區化轉變,綠色環保成為重要指標,並實現運營服務的人本主義的落地。
專家觀點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
時尚產業有望成為區域重點發展對象
曲建從全球供應鏈系統、深圳自身產業動能、自身區域合作三個角度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
他認為,相關戰略第一個考量是全球的供應鏈系統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我們的時尚產業和歐美是上下遊分工關係,比如我們的一部分文化創意產業在歐美等國家完成,中國只承接製造環節分工。而面對現在的變化,我們需要考慮產業鏈完善的問題。」
另外,「經濟發展的動能發生變化,過去依靠勞動和資本投入的階段告一段落,用手和腳賺錢變成用腦賺錢,才能保證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遇到非常好的機遇期。」
第三,粵港澳區域間的合作出現了階段性變化。「上個世紀80年代,粵港合作主要集中在製造業。2010年開始集中在服務業,而今天開始在創新創意產業上進行合作。」
他指出,5年前,向外搬遷的產業是玩具、儀器儀表、基建等。而5年後,IT產業可能陸續搬遷。「用什麼產業植入?時尚產業、設計之都這些概念有望成為未來區域重點發展對象。」
企業為什麼搬遷?5年前是為了降低成本,5年後為了開拓市場。他說:「今天車公廟區域有很多做設計的企業開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的時尚產業提供設計方案。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生活圈的建立,預示著本土消費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本土設計能力的提升,設計市場的展現。」
他認為,福田區在這時候提出的「一基地五中心」,有利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融合。「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也非常發達,如果城市之間能夠搭建文化創新產業相互融合的平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世界級創意中心。」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顧問蘇葆燕:
深圳須加強培育國際化品牌管理人才
「深圳聚合了來自全國的創業創新力量,有著廣闊的市場背景,且抓住了中高檔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時尚產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了主導地位,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顧問蘇葆燕說。
同時,她認為,港澳設計師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走向國際,許多國際買手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他們針對國際市場有優勢。「深圳時尚產業需要進一步國際化,也需要聯動港澳設計師的力量,形成合力,才會有更大前景。」
對於本土品牌的推廣落地,她提到了國內國外營銷和市場環境的不同:「國外中高檔品牌主要是以買手店形式銷售,而國內都是開獨立店。」
「深圳服裝協會很早就開始牽頭在世界各大時裝周做統一推廣。雖然在國際上做好了一定鋪墊,但後期尤其需要注意加大人才培訓。開拓市場不僅需要國際市場潛力,還需要國際化品牌管理人才,這是下一步深圳時裝產業做到市場國際化尤其需要注重的。」她建議。(記者 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