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深圳、珠海兩特區再攜手:騰訊、華為等深圳企業加快布局珠海
8月26日,深圳和珠海將正式迎來特區成立40周年的重要時刻。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近日在接受深圳市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專訪時表示,要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全面推進深珠深度合作。
這並非兩大經濟特區首次釋放合作訊號。2019年10月,珠海就提出「要以珠海高新區為重點對接深圳,共同打造國際領先的城市發展新軸帶」的戰略部署。今年的珠海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謀劃建設深珠合作示範區」。深圳前海管理局則在5月發布《深珠(伶仃洋)通道前海銜接規劃研究》項目中標公示,明確了「深珠通道」深圳側的走向。
特區40年,深圳和珠海都面臨著「再出發」,對於珠海而言,深珠合作將為珠海經濟特區「二次創業」加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對於深圳而言,跨越珠江口西岸同樣是它謀求區域合作的新起點。
放在更大的空間範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提高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作為珠江東西兩岸的主要城市,深圳和珠海兩大經濟特區的合作,也將開啟珠江東西兩岸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深圳產業已向珠海外溢
儘管深珠兩地間的直線距離不到50公裡,但缺乏直接相連的陸路交通,駕車需要兩三個小時。對於兩地的居民而言,坐船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2019年4月,深圳機場碼頭至珠海九洲港海上客運航線開通,這也是繼深圳蛇口到珠海之後的第二條海上直通客運航線。
交通的受限,使得深珠兩地少有具體合作。但深中通道的建設以及深珠通道的規劃,為深珠乃至珠江東西兩岸的交流、合作打開了想像空間。珠海的唐家灣園區與深中通道落腳點僅有20公裡的距離,未來一旦深珠通道建成,從深圳南山區將直通珠海高新區,實現兩個國家級高新區的跨海相連。
深珠合作區初步設計的落地點,正是位於珠海高新區。珠海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蘇虎近日對媒體表示,珠海高新區將在深珠合作上先走一步、走快一步,更大力度更深層次推動基礎設施聯通、科技創新融通、營商環境暢通。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鄭宇劼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珠江東西兩岸合作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從大灣區,再到深圳以及珠江西岸各市,各方對此都有共識。目前主要是珠海方面先提出來深珠合作示範區的設想,具體如何合作,還需要和深圳之間的進一步協調。
事實上,在交通連接更順暢的預期下,深圳的巨頭企業已經加快了布局珠海的步伐。2019年,騰訊和華為先後與珠海香洲區籤約,後者收穫了騰訊雲啟基地、華為在大灣區珠江西岸重要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中心。深圳獨角獸企業碳雲智能,也在2019年與珠海市政府籤訂了在生命科學及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合作協議。
深珠兩地的合作基礎,在於產業外溢動力強勁的深圳有著空間拓展需求,經濟體量長期偏小的珠海則有著產業發展需求,並且憑藉著在科教資源、航空產業、鄰近澳門等方面的優勢,珠海能夠形成與深圳的有效互補。
在郭永航看來,作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可充分利用土地開發強度不高、城市綜合成本較低、生態環境無可比擬等優勢,積極承接深圳產業資源外溢,為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為深圳增強對珠江西岸、粵西地區和大西南的引擎帶動作用提供更大支撐。
他表示,珠海要在空間、金融、人口人才等方面為深珠合作提供服務支撐。在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預留空間,引導珠海土地、資源、人才向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傾斜。
珠海創新指標僅次於深圳
在珠江口西岸的「珠中江」城市組團中,珠海位列首位,它擁有廣東省三大自貿區之一的橫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珠海的戰略地位也進一步提升。
然而,珠海長期存在著經濟總量偏小、實體經濟偏弱、人口規模偏小的質疑。
從GDP總量來看,珠海2019年GDP為3436億元,相比於中山的3101億元和江門的3146億元,優勢並不明顯。再看人口規模,2019年底珠海全市僅202萬人,低於中山的338萬和江門的463萬,在珠三角九市中「墊底」。
但過去三年,珠海的人口增速表現強勁,自2017年起,常住人口分別增長了9.0萬、12.6萬和13.26萬。以人口增長的絕對值來衡量,珠海並不佔優,但增速亮眼,連續兩年,它的人口增速均超過了7%。
這離不開珠海的人才政策。2018年4月,珠海提出,人才連續工作10年可獲贈住房50%產權,其力度之大成為全國首創。今年7月,珠海再度放寬落戶條件,提出本科畢業五年內的人員來珠海,可實現先落戶後就業。
人口聚集力同時也對應著珠海出色的經濟增長表現。過去幾年間,珠海的GDP增速均位於珠三角前列甚至第一。2019年,珠海GDP對比上一年增加了521億元,名義增速高達17.9%。
這背後離不開創新驅動。在諸多創新指標上,珠海的表現在廣東省僅次於深圳。2018年,珠海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2.8%,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6.5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79%,三項指標均位居廣東省第二。
今年1月,廣東省統計局發布了一份《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研究顯示,從2013年到2018年,深圳和珠海的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綜合指數在珠三角九市中均位列第一和第二,在企業研發人員情況發展指數、企業研發投入情況發展指數、企業研發產出情況發展指數幾個指標中,珠海的表現尤為突出。
深圳一位經濟觀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評價,深圳稱得上是過去40年最成功的經濟特區,而如今的珠海正在慢慢走向成功。
郭永航在上述《深圳特區報》的採訪中透露,珠海計劃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過300萬、GDP超過6000億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過500萬、GDP向2萬億元邁進,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貢獻。
若珠海未來持續提升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深珠撬動的將是珠江口東西兩岸乃至香港、澳門之間的合作。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珠海這幾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為深珠合作打下了基礎,假如未來在深圳的輻射帶動下,珠海的經濟實現進一步的崛起,進而與澳門加速對接,並且有效輻射粵西地區,相當於承接並擴充了深圳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