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萬畝竹林資源,浙東大竹海景區戰略轉型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王嵐 張昊樺 攝)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
海曙區委報導組 孫勇
「天雷一聲響,毛筍三尺長。」往年四月春筍季,是浙東大竹海景區最為熱鬧的時候。來自寧波及上海、江蘇等地區的遊客在景區踏青、嘗鮮,還能動手參與挖筍。但是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遊客量僅為去年同期的兩成。寧波大竹海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汪宏良說:「再靠門票和園內遊樂設施二次消費收入顯然行不通了,必須開發新的增長點。」
浙東大竹海景區位於有「中國竹筍之鄉」之稱的橫街鎮大雷村,當地5萬畝竹山孕育的春筍味道鮮美,以「黃泥拱」雅號著稱。疫情下,汪宏良的選擇是發揮當地林業優勢開發林下經濟,使一產和三產融合,實現1+1>2的效果。
疫情發生後,海曙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吳永華找到汪宏良,建議他結合當地竹林特色,大膽嘗試林下種植菌菇及藥材,當全村農業轉型帶頭人。吳永華的建議與汪宏良發展農旅融合項目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海曙區農業農村局指導和支持下,汪宏良完成了110餘畝林下種植,經濟作物主要有竹蓀、黃精、白芷、重樓等藥材。
汪宏良說,今年他種了12畝竹蓀,計劃配合遊客採摘,推出鮮竹蓀菜品,銷售鮮和幹的竹蓀等,為農戶「探路」。「這裡的生長環境堪比野生,對未來收益我很有信心。」汪宏良說。
林下經濟還豐富了旅遊產品。「我們面向單位客戶推出的『認領』項目,一年收取管理費1萬元,認領單位可隨時來景區休閒採摘。」汪宏良說,目前,已經有3家單位認領了10多畝園地。
未來營收可期,景區當下收入「活水」從何而來?
藉助景區微信公眾號裡的「商城」雲平臺,以及員工網上「帶貨」,大雷村特色食品烏米飯、灰汁團、瓦片雞等賣出了不俗業績。「銷售好時一天有6000多元營業額,有點出乎意料。」汪宏良笑稱。
針對大雷村賣筍難實際情況,今年汪宏良還將推出筍罐頭產品。「這種製作手藝可以讓毛筍保持新鮮口感12個月。」汪宏良透露,他們已生產了3萬多瓶筍罐頭,就等筍季過後供應市場。
浙東大竹海景區,沒有名山大川、沒有文化古蹟,背靠幾萬畝竹林及辛勤勞作的農民,才是旅遊產業發展最大資源與優勢。
事實上,旅遊景區興盛與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早已成為命運共同體。疫情下,遊客銳減,不僅旅遊產業亟鬚生產自救,依靠傳統低效益農業的農民也面臨轉型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是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路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旅遊與林下經濟有機結合,被譽為生態型的「黃金產業」。但林改需要技術和投入,有一定風險,特別需要帶頭人率先示範。
疫情將旅遊開發企業推向臺前,成為推動林下經濟的「生力軍」。藉助網際網路經濟,我們相信,農旅融合文章必將越做越深,在一產與三產融合中實現1+1>2的效果。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