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企業估值「二級化」 高溢價愁煞投資人

2020-12-14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一級市場二級化趨勢讓一級市場投資面臨更大的壓力了。」深創投副總裁蔣玉才近日在一場公開活動上如此感慨。

隨著註冊制的落地,不少企業上市的預期較以往加大,價格也隨之攀升,而定價的依據,則是二級市場同類企業的估值邏輯。這種現象在當前火熱的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和半導體晶片領域尤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定價方式甚至蔓延至較早期的投資中,讓當前一級市場的投資陷入尷尬局面。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均認為,未上市的企業採用這種估值方式不合理,這將使一級市場投資的成本攀升,加大項目退出的風險。

不過,與一級市場「二級化」恰恰相反,上述受訪人士更傾向於認為未來的趨勢是二級市場「一級化」,特別體現在隨著註冊制全面推行,二級市場估值會更加向一級市場靠攏,更多看重企業成長性,對於還未盈利的上市公司的估值,也會參考一級市場的估值方式。

不少企業開出「天價」

「現在晶片領域,還沒流片成功的企業估值就10個億了,流片成功的都20個億了。」深圳一家投資機構晶片領域的投資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樣的企業這麼高的價格,著實讓許多投資人感到無奈。

蔣玉才在日前一場公開活動中就稱:「註冊制實施後,一級市場上的投資標的上市預期更大,優秀的投資標的如今都普遍採用二級市場的估值方法來要求一級市場投資人。這讓一級市場上的項目估值更高,成本和風險也隨之攀升,給投資帶來更大的壓力。」

隨著科創板和創業板註冊制的實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行業成為去年至今國內IPO的主角,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或即將在科創板或創業板實現上市。科創板一周年數據顯示,18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為70.85倍,其中半導體企業平均發行市盈率為63.36倍,部分公司甚至高達百倍。此外,記者查看數據發現,今年來發行的創業板公司中,註冊制創業板公司較實施註冊制前發行的創業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上升了60%左右,而且,生物醫藥、醫療健康行業的企業發行市盈率比其他行業高出一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二級市場估值的上漲正在向一級市場傳導。「好項目的估值今年都漲了50%以上了。」上述晶片投資人表示。

這個傳導效應還體現在生物醫藥等科創領域,以及較早期的投資中。澳銀資本董事、執行總裁歐光耀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投的早期醫療項目,原本正常的估值應該在兩三億左右的,現在都普遍開價超5億了。」

有著較為明確的上市預期,加上一級市場資金的追捧,不少企業開出了「天價」,這讓不少一級市場的投資人陷入兩難。「有些企業打上市牌,說上市之後更貴,但萬一等到我們要減持退出的時候價格回調了呢,投還是不投?」上述投資人為之困惑。

歐光耀舉了個生物醫藥的例子,新藥研發到了二期臨床就可以申請IPO了,但實際上,即使過了二期臨床,產品失敗的概率還是很高的。但近些年,生物醫藥企業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疫情還助漲了一把,而對半導體行業來說,很多公司仍未拿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商業化能力較弱。對於這些領域,投還是不投,著實考驗每個投資人的專業投資能力。

不合理但不得不接受

實際上,這種現象並不是當下才發生,早在2009年創業板推出、2011年全民PE和2019年科創板推出的時候,也都出現過。一級市場企業估值對標二級市場,在受訪投資人看來,這顯然不合理。

「一級市場項目是過剩的,而投資機構募資也難,部分行業和企業價格高,只能說是受國家政策支持和上市效應影響的。」國內某小型券商投行人士解楓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歐光耀看來,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投機資金的追捧和炒作,另一方面是因為制度改革帶來了紅利。市場資金方面,有投資人甚至估算,今年一級市場湧入半導體領域的資金比往年要乘上100倍。而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一直存在,只是制度改革在短期內釋放出更大的紅利,讓部分投資機構更願意投機套利。

「我們不會去追高,但是我們躲不過的是,以二級市場的估值來指導一級市場,已經反映在早期項目中,我們也不得不接受。」歐光耀表示,雖然一級市場的部分項目在這個特殊時期出現價格波動,但只要企業有足夠的成長性,能夠覆蓋風險,也是可以接受的。

上述晶片領域投資人則表示,「價格太高超出我們估值體系的,我們就不參與或者儘量少參與了。」該投資人告訴記者,他們更傾向於投早投新,因為大部分早期項目的價格相對後期的低,即便是高估了,也可以用企業的成長空間來把早期泡沫覆蓋掉。

二級市場「一級化」才是趨勢

雖然不少業內人士都警惕高溢價帶來的高風險,但畢竟當前A股市場企業上市破發比較罕見,因此高溢價也仍被接受。「在網紅行業是項目供給不足、資金過剩的,大家都多投幾個IPO項目,所以這樣的估值也相當於被默認了。」解楓說。

上述受訪人士均認為,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一直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會存在。但是,以二級市場的價格和估值邏輯去指導一級市場投資,是當前制度改革初期出現的短暫現象,不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事實上,隨著科創板在這一年裡的不斷擴容,板塊內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也在逐步降低。從目前科創板企業股價看,經歷了資金炒新之後,絕大多數企業的市值均較巔峰時有所回撤,存量企業的整體市盈率水平也出現下降。這種邏輯同樣適用於剛剛落地不久的創業板註冊制上,隨著交易標的稀缺性溢價的降低,企業估值將有所回調。

解楓表示,預計明年二級市場會面臨比較大的解禁壓力,估值會有所調整,一級市場也可能會隨之調整。歐光耀認為,隨著制度紅利慢慢減弱甚至消失,投資紅利就要靠企業內生增長的紅利了。

相關焦點

  • 一級市場項目估值「二級化」,VC/PE遇高估值陷阱,投還是不投?
    深圳一家投資機構晶片領域的投資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樣的企業這麼高的價格,著實讓許多投資人感到無奈。蔣玉才在日前的一場公開活動中就喊話:「註冊制實施後,一級市場上的投資標的上市預期更大,優秀的投資標的如今都普遍採用二級市場的估值方法來要求一級市場投資人。這讓一級市場上的項目估值更高,成本和風險也隨之攀升,給投資帶來更大的壓力。」
  •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簡析
    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簡析 一級市場:是指投資和發行市場,其投資屬性非常濃厚,這些投資人願意幫助被投企業解決問題,一起成長,基本上都是長期投資。
  • 註冊制將全面落地 創投警示「一級市場估值二級化」
    證監會將深入總結試點經驗,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選擇適當時機全面推進註冊制改革,著力提升資本市場功能。伴隨資本市場改革、註冊制逐步推進,創投機構也迫切期待行業迎來「高光」時刻。在創投人士看來,註冊制不只是對整個資本市場,對創投機構、創新企業都有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註冊制下,創投機構也面臨「一級市場的估值二極化」,資金端來源機構化帶來的挑戰。
  • 全球股市風險加劇,高估值勸退一級市場投資人
    來源:中國經營報全球股市風險加劇,高估值勸退一級市場投資人後疫情時代AI獨角獸群像:逡巡的資本本報記者/陳溢波/張靖超/北京報導在2019年就已逐漸趨冷的AI領域的投融資進入2020年後,在疫情和全球股市暴跌的背景下
  • 一級市場回報有多高?
    在這裡,我援引的是美國對衝基金AQR對於私募股權和二級市場投資回報做的一個研究報告。上圖顯示的,是過去30年美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股權投資的歷史回報。我們可以看到,私募股權(基於Cambridge Associate數據統計)的投資回報,為每年9.9%左右。同期的標普500指數回報,為每年7.5%左右。
  • 論新經濟下的價值投資:一級市場如何構建完整的二級市場投研體系...
    穿越一二級權益資本市場,對不同風格的基金投資人,其價值行為模式、思考方式有強烈的感受,因此作為獨特的視角和哲學思辨,今天帶大家聊聊,什麼是新經濟下的價值投資? 對於一級市場投資人,又如何去構建完整的二級市場投研體系取為一級市場獲取更強大的眼光,同時也有機會建立二級市場長期超額收益?
  • 中證協規範科創板企業定價:是否會影響一級市場估值?
    針對監管層的考慮,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分析稱這跟目前市場上估值的困惑和疑問有直接的關係,監管機構肯定不希望某個單一集團的局部利益影響到市場長期發展,不希望剛剛顯露的小問題成為結構性問題。第一批科創板企業已經掛牌,業界共識是科創板企業尚無完善估值體系,估值難點在哪兒?該怎麼估?
  • 做一級市場的人最難的是選擇,做二級市場的人最難的是放棄
    投資人找項目難,項目找投資還是難,溝通難度大,LP、基金、GP、項目、投資人、行業。都在打破之前的壁壘,當兩級市場難做之後,大家都在向一級市場去積極探索。  全市場一半以上一級市場私募資金是政府引導基金,純市場的錢其實不多,募資確實難,文化產業政策也是主要從國資走,政策的傾向性很強了,混合制合作運營吧。
  • 朱嘯虎談小米:二級市場關燈吃麵 一級市場含淚敲鐘
    中國也是一樣,去年可能是中國過去10年IPO最大的年份,網際網路企業在香港、美國上市的公司非常多,但這些公司市值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是 1200億美金,一級市場的私募基金投資人,80%都佔不到。沒法賣,如果投資人賣的話,可能股價還要往下走。很多企業馬上開始解禁了,真正考驗這些公司估值的時間到了。在早期投資人開始拋盤的時候,這些公司估值還能不能撐得住,這是嚴峻的考驗。
  • 優秀獨角獸企業不管在二級還是一級市場都會越來越珍貴
    國信證券TMT行業首席分析師程成對目前資本市場上熱點的獨角獸公司進行了系列走訪調研,從中篩選出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具備核心競爭力、高成長且估值合理的代表性獨角獸公司,分享了他的看法。本文抽取了兩家具有代表性的擁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獨角獸公司來分析——寧德時代和優必選,一家代表二級市場估值的已上市公司、一家代表一級市場估值的擬上市公司,就它們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所帶來的成長空間和估值合理性進行分析。
  • 元氣森林,完美日記,奈雪的茶:新消費的高估值能撐多久?
    核心要點有一些新消費玩家只是在迎合資本的估值方式,通過營銷衝擊銷售額,其高估值的背後存在不少泡沫。而資本為溢價買單的邏輯則是,估值不是只看企業當前的體量,還應參考其未來的規劃和想像空間。「我們能接受的PS倍數就是2倍到3倍,不會去投那種倍數已經很高的玩家」,一位Z姓投資人向「深響」表示。根據「深響」從投資人、FA(財務顧問)方面了解的情況,目前一級市場基本採用市銷率(PS,市值/銷售額)來為新消費品牌估值,投資機構會根據品牌上一年的收入乘以市銷率倍數來得出品牌的估值,倍數越高,說明該品牌在一級市場擁有更高的溢價。
  • 專訪洪泰集團盛希泰:二級市場估值下降是趨勢,下一個十年中國會...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自去年以來,一二級市場倒掛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這種悲觀情緒也蔓延到了一級市場。尤其是「獨角獸」WeWork因估值倒掛中止IPO、進而陷入泥潭的情況,更是引起行業廣泛關注。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一二級市場倒掛將成常態:二級市場整體價值中樞下移是趨勢近年來在資本的熱捧下,一級市場的估值被炒得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高估值的項目更是如此。不過隨著二級市場的下跌,而一級市場的估值仍然在頑強地堅挺,一二級市場出現倒掛就成為了事實。
  • 如何在二級市場正確交易可轉債、規避追高炒作風險?
    可轉債發行主體增多、發行規模增加,行業分布更加廣泛,以及轉債市場的活躍度提高、交易規模提升,這對投資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二級市場正確交易可轉債、規避追高炒作風險?聽聽這些私募帶來的分享。至於在二級市場買賣可轉債的交易標準,華炎投資基金經理方翀表示,看可轉債市場的投資價值,主要看兩個指標,一個是到期收益率,稅前到期總收益率=(未到期應付利息+到期贖回價)/ 當前價-1,當前市場平均的到期收益率在-1.2%左右,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品種已失去債性保護。另一個是轉股溢價率,轉股溢價率的計算公式為:轉股溢價率=轉債價格/轉股價值-1。
  • 一級市場、二級市場……證券市場結構的劃分
    一級市場 一家企業為了募集企業發展資金,通過證券交易所向公眾公開發行股票,需要一個複雜漫長的IPO融資過程。 這個融資過程就是在一級市場進行的。 IPO完成以後,公司上市,企業的股票就可以在交易所公開買賣了。 在股市中,一級市場就是指證券發行市場,是直接或通過中介機構間接向投資者出售新發行的股票的市場。
  • 光大證券:郵儲銀行溢價定增提振二級市場信心
    截至2020年9月30日,郵儲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51%、11.81%、13.86%;靜態測算,定增實施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將各自提升0.54個百分點至10.05%、12.35%及14.40%。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相較監管要求(7.5%)的安全邊際由2.01%升至2.55%。
  • 兜售份額、轉讓老股、尋求投資,獨角獸項目一級市場太火爆,真有...
    自從支持「獨角獸」上市的相關政策文件相繼推出,獨角獸企業在近幾個月可謂賺足眼球,其在一級市場上的融資也異常活躍,估值也明顯水漲船高。甚至有投資人認為「小米上市跟360有得一拼了。」有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如果能直接一手參與投資小米的,40倍的估值也是值得投資的,也一定會賺到錢,尤其是長線持有,不要短期套現,預計未來兩三年小米的總量可以再增一倍。但如果不是一手資源投資,就不要湊熱鬧跟風了。」
  • 一級市場退出有多難?八成項目或無法成功套現
    「投資人的錢,大概率是收不回來的。」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的話令人憂心忡忡。在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他表示:「指望IPO,基本不可行。」去年,一級市場內項目投資數量超過1萬個,但A股上市才105家,加上去香港、美國的不超過200家,如果大家尋求IPO退出,機率只有1%-2%。
  • 投資者既可以在一級市場申購贖回,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
    投資者既可以在一級市場申購贖回,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 《投資者報》記者 史晨4872017-9-18投資者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到二級市場撿錢去!一級市場頂級基金紅杉、高瓴、軟銀都在這麼幹
    到二級市場去淘金,這不只是一級市場投資者的個人現象,一些頭部VC/PE機構也開始行動起來。今年,高瓴資本在二級市場持續活躍。它先是在年初以旗下投資主體——珠海明駿斥資400多億元收購格力電器15%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月中下旬,高瓴又以不超過23.11億元重倉醫藥外包領軍企業凱萊英,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
  • 長榮股份高溢價收購海德堡 標的業績下滑負債率高企
    交易價格相比二級市場股價溢價超60%。交易完成後,長榮股份將成為海德堡第一大股東,但是並不構成控制,海德堡方面也僅是承諾盡最大努力幫長榮股份獲得一個監事會(相當於董事會)席位。高溢價引發了深交所的問詢。值得注意的是,海德堡近幾年業績呈下滑趨勢,負債率高達80%以上,近幾年利息費用甚至高於淨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