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竿釣法中多以單鉤為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線到底。現在臺釣在釣大魚的時候也很多釣友喜歡使用單鉤通線,單鉤通線最大的好處在於線結少,拉力損失少,可以用較小的線組釣較大的魚。這就不會出現釣組細了斷線,粗了沒口的尷尬情況。傳統手竿釣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調漂的時候講究鉛墜躺底,因為傳統釣還是以釣底為主,鉛墜躺底不但適合釣底,而且遇上颳風走水還有一定應對效果。今天介紹下傳統釣的子母墜單鉤釣法,比單鉛墜釣法會更靈敏一些,在野釣中也是經常使用的。
一、釣組搭配方法
手竿傳統釣中釣組搭配方式較多,七星漂、豎漂都有。這個釣組需要選擇短支的豎漂,漂尾基本都是粗軟尾的,這樣的浮漂很鈍,但是卻比較適合野釣的魚情。漂尾出現漂相,需要比較大的進食力度,所以對於小魚鬧窩有很好的應對效果,往往稍有力度的漂相提竿就是個頭比較大的魚。豎漂釣組在傳統釣中也應用的比較廣泛,尤其是釣明水的好選擇。相對於七星漂釣組,更適合釣明水,而且能夠釣深水。也因為此類浮漂吃鉛較大,傳統釣又是鉛墜躺底的釣法,所以子母墜就非常有必要了。如果用於釣草洞或者草邊,可以把浮漂座剪成兩段,穿在魚線上,分別套住漂腳和漂尾。
釣組搭配其實非常簡單,簡化版本的臺釣釣組而已,不過是穿上2個鉛皮座,一大一小,小的在下大的在上,然後沒有八字環,魚線直接綁魚鉤就可以了,這樣釣組就算基本搭配完畢了。子母墜釣組有意思的地方在於2個鉛皮座,需要裹上兩快鉛皮,不過2個鉛皮座裹多少鉛皮這個是有講究的。不過下鉛墜小,上鉛墜大是肯定的,這個是保證鉛墜躺底的同時又能保證靈敏度的關鍵所在。小鉛墜距離魚鉤要近一些,通常需要在2釐米以內,大鉛墜距離小鉛墜在15-20釐米左右。
二、調漂方法
兩個鉛墜鉛皮的多少有幾種方法可以確定,當然還需要考慮魚情的情況。通常來說,魚口好的季節下鉛墜可以大一些,魚情不好的時候下鉛墜要小一些;搭配方法有以下幾種:可以在下鉛皮座或者上鉛皮座裹上鉛皮,半水調漂,調整到平水,根據經驗把鉛皮分成兩塊,小的裹在下鉛皮座,大的裹在上鉛皮座,找底釣1、2目就可以了。釣目低,下鉛墜可能是立在水底的,釣目稍高一些肯定是躺底的。根據流水走漂的情況,魚口好壞合理選擇下鉛墜的大小和釣目的高低。
第二種常見的方法是先在上鉛皮座裹上鉛皮,半水調漂,調整到浮漂露出高目,傳統釣的豎漂都是比較短小的,漂尾以粗軟尾居多,可以調整到漂尾基本全露出水面,由於漂尾是空心粗軟尾,浮力還是比較可觀的。然後在下鉛墜上裹上鉛皮,繼續調整下鉛墜大小,一直到浮漂平水為止。就是說下鉛墜的重量,大致就是漂尾產生的浮力,還是找底釣1、2目。
這個釣法的好處在於鉛墜躺底依舊有比較高的靈敏度,除了夏秋季節使用,在冬季釣深水也有提升靈敏度的效果,總之是比較實用。喜歡請關注給個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