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2020-12-06 央廣網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

「班春勸農」是浙江省遂昌縣的傳統迎春形式。「班春」即頒布春令,「勸農」是勸農事,策勵春耕。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任遂昌知縣時,以勤政愛民、興教化、勵農桑著稱。那時起,「班春勸農」成為每年縣衙鼓勵農人春耕生產的一項重要活動,並傳承至今。

工作者說

尹萍(浙江遂昌非遺保護中心主任):

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給遂昌帶來了新的機遇,結合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戰略,我們整合利用「班春勸農」資源,積極開展「班春勸農+全域旅遊」, 打造了集文化、體驗、產業為一體的「非遺空間」,取得了初步成效。

石練鎮淤溪村是「班春勸農」的發祥地和傳承地。2019年以來,我們對淤溪村進行了改造提升,將其打造成「全域旅遊+班春勸農」的主題村落,先後投入500多萬元,建成了「班春勸農」廣場、村文化禮堂、非遺展陳點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了「班春勸農」場地設施,將淤溪村列入縣級研學基地進行培育。同時,以淤溪村為核心,我們還推出了四條「二十四節氣」康養旅遊線路,即「四立」文化旅遊線路,並以「班春勸農」為主題,研製出黑陶、竹編畫、茶葉、糖畫等多種文創產品,有效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帶動旅遊收入。

夏至

河南登封:讓天文知識普及大眾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的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這裡實地觀測劃定了中國傳統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這裡通過測日影,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登封觀星臺成為二十四節氣產生的重要文物史證。

工作者說

李豔豔(河南登封文化館副館長):

告成鎮觀星臺是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文知識科普地。每年夏至日,我們都在此舉辦系列文化活動。2019年舉行的二十四節氣夏至主題文化活動中,開展了廣場文化活動、非遺展示、祭拜周公、二十四節氣歌誦讀、測日影、二十四節氣文化大講堂等一系列活動,讓遊客進一步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感受到天文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為更好展示起源地節氣文化,登封共投資2000萬元對觀星臺景區整體環境進行提升,同時還對二十四節氣展示館(博物館)進行了場館環境提升,為今後開展研學活動和面向未成年人宣傳展示中國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和科普知識,奠定了二十四節氣文化體驗基地開展活動的基礎。

霜降

廣西天等:民俗節日訴說民族文化記憶

「霜降」是大秋作物收穫的季節,對於廣西壯族同胞而言,這也是個酬謝自然、慶祝豐收、祈盼五穀豐登的時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天等縣,每年農曆霜降後的9天內都會舉行壯族霜降節。活動期間,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據統計,每年參加活動的人數過萬,其影響範圍甚至包括雲南和越南。

工作者說

王敏(廣西天等縣文化館副館長):

一年一度的壯族霜降節活動,是對傳統習俗的最好保護,也是廣大群眾感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魅力和深厚內涵的重要載體。2019壯族霜降節分為頭降、中降、尾降,弘揚壯族霜降節的活動具有濃鬱的壯鄉風情。節日期間舉行了祭祀祈福大典、千人打榔、拜囊海表演、山歌對唱等活動,參加人數達六七萬。民俗活動是壯族同胞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蘊涵著壯族的文化基因,對於展示壯族歷史、傳承壯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壯族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

冬至

浙江三門:打造文化交流傳播地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在我國歷史上,自唐、宋起,冬至就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在浙江省三門縣,每年冬至,各鄉鎮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就會舉行拜冬祭祖民俗活動。該活動已有700餘年歷史,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組成。

工作者說

吳元俊(浙江三門縣博物館館長):

隨著時代的更迭,三門祭冬已經不再停留在習俗和儀式本身。近年來,我們深耕冬至文化,著力打造二十四節氣標誌地和文化交流傳播地。2017年,三門與中國民俗學會共同建立了中國冬至文化研究中心,開展與冬至文化相關的民俗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工作,推進了冬至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此外,三門連續3年舉辦的冬至文化論壇吸引了廣泛關注。2019年冬至文化論壇內容除了三門祭冬民俗展示活動、專家主旨演講、冬至戲展演活動以外,還推出文旅融合推介活動等。我們希望以舉辦冬至文化活動為抓手,擦亮三門祭冬的文化品牌。

相關焦點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不,二十四節氣沒有過時,在動態發展中的它依然具有科學性,依然可以為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參考,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何況,在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之時,社會各界明明為之而振奮。而在日常閱讀到節氣相關詩詞文章時,不少人心中依然會因其蘊含的詩意和美好而泛起陣陣漣漪。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近年來,平度不斷加強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研究實踐,同時搶抓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讓二十四節氣文化在平度大地得到再創造,讓古老的農耕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希望此次研討會為平度文化和旅遊產業鏈水平的提升和區域競爭力的發揮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關注非遺文化傳承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高敬)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
  • 「二十四節氣」十年申遺歷程綜述
    12月7日的北京,記者打車去採訪,當天的節氣正是大雪。一上車,司機師傅看一眼凍得收緊大衣的記者,很自然地聊起來:「今兒大雪,變天兒了,再過一陣兒,冬至,數九就開始了,到時候更冷!」中國的普通百姓幾乎都能對「二十四節氣」侃侃而談。這二十四個時間節點在人們心裡似乎已打上了烙印,大家很自然地根據節氣變化安排飲食起居和工作生產。從古至今,「二十四節氣」深刻地影響著每個國人的生活。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一、歷史淵源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定「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是我們的先輩們文化智慧的高度凝聚產物,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國際氣象界中,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一堂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課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是很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我們華夏民族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結晶,是一部非常大的科學藝術生活大詞典,引導我們科學地、有意趣地生活。」任課老師於紅說。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的美術老師於紅已有30多年教學經歷,近幾年,她和團隊致力於將教學中二十四節氣的內容創造性地轉化、創新性地發展,讓古老的故事「活起來」,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
    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我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展
    12月19日上午,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農業博物館、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聯合主辦的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展。嘉賓參觀登封窯作品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司相關領導,中國農業博物館相關領導,二十四節氣相關專家學者以及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代表性社區。
  • 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時間對照查詢表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觀星臺在申遺中的分量更為厚重。登封觀星臺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北鄰創建,通過實地測驗,測定出「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確時刻,編制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我們從史書的記載上來看,在《尚書》當中就已經出現了,《尚書·堯典》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也就是說當時是根據日影的長短,以及黃昏時分南中天的星象來判斷這個時間,來測度這個時間,確定季節、月份。
  • 「二十四節氣」,未來如何傳承?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 二十四節氣的弘揚與傳承
    11年後,他在全國性評選中獲得了最佳主持人「氣象先生」稱號。又一個8年過後,他獲得了我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榮譽——「金話筒」獎。    對於他深厚的氣象學素養和嫻熟的語言表達技巧,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前幾日收到他親筆題名的新書《二十四節氣志》之後,這種佩服又平添了十分。    西方人只知春夏秋冬,中國人則獨有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