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

2020-12-12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做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冬至-閬中古城(錢磊作)

有了氣象衛星、高清雲圖、智慧氣象,我們早已不再需要「肉眼」觀天,二十四節氣為何還如此重要?這份「遺產」在當下價值幾何?

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我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畫家們表示,節氣中有豐富的生活細節,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和世界的關照。由此,節氣中的景區讓旅遊不再是懸置一時的身外經驗,而與當下和自我產生永久的關聯。#SplitPageHere#

穀雨-米易油菜花田(李昌彥 作)

二十四節氣展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

「二十四節氣裡面蘊含了中國人的世界觀。」魯迅文學獎得主穆濤認為。穆濤曾在都江堰以《中國人的大局觀》為題做講座,他提出,如若順著歷史追溯,會發現中國人在對時間的研究裡,藏著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

《爾雅》對春定義為發生,夏定義為長盈,秋定義為收成(收斂),冬定義為即終,是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和提煉。穆濤認為,人們怎樣知覺和表述時間,反映了我們如何感知生活。

四川作為農業大省,傳承著非常多的農業智慧;作為一個移民大省,又將各地的經驗融匯交流、更新演化。在此意義上,二十四節氣是一個載體,通過它可以看到,勞動人民的生活是如何與環境相依、隨時節而變,有利於人們從不同時間尺度上去考察農業社會歷史、經濟生產歷史。

比如,「秋分」有三候,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即水的流速開始減慢。穆濤介紹,此時,夏天的雷陣雨等強對流天氣少了,水稻等大春作物可以抓緊晾曬。同時,冬水田要開始蓄水關水,才能保證開春插秧時候的用水。

而現在,有了烘乾機,對「雷始收聲」可能沒有以前那麼敏感了;一些水田改為旱田後,更不需要操心秋冬蓄水。隨著電商下沉,農村的年輕人對「雙十一」「雙十二」可能比對節氣、物候更敏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節氣進入農曆還與一位四川人有關,他就是籍貫閬中的落下閎。這位在曆法上確定春節的天文學家,被稱為「春節老人」。

原來,不同朝代元月(歲首)日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迎新年與迎春天,兩者時間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統一起來並沿用至今的人,正是落下閎。

落下閎在漢武帝在位時修訂了《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其中,使之與春種、夏忙、秋收、冬閒的農業節奏合拍,並且規定以「雨水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為正月,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孟春」是春季第一個月,正月第一天為「元旦」。由此,「立春」能夠出現在春節前後,中國人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真正吻合了。#SplitPageHere#

小滿-北川羌城(周天 作)

節氣文化滲入日常生活

「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冬病夏治的三伏貼……這些都是節氣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省社科院研究員、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表示。

花市剛好趕在雨水之前,在農閒的尾聲,人們還有時間逛廟會、慶祝花朝節;而到了三月三蠶市,緊跟著就是驚蟄,春耕大幕拉開,因此蠶市賣得最多的是農事生產資料,桑樹、蠶種、農具等不一而足,像是那時的農業展銷會。

「一到入夏,成都人喜歡貼『三伏貼』,這也是研究氣候特點,將之用於生活的一個典型例子。」譚繼和認為。《內經》說「春夏養其陽,秋冬養其陰」,中醫一大特點就是注重研究節氣,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來調整飲食起居,使人的節律和自然節律取得和諧統一。

節氣文化有些很特殊、局限一地,有些則越來越普遍,不同的節氣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地方性很強的當屬德陽廣漢、什邡一帶的「拉保保」。

正月雨水節氣,德陽什邡羅漢寺山門前,每年都上演一場「拉保保」的活動。「保保」就是乾爹,以前兒童夭折率高,尤其對於只有獨子的家庭來說,他們相信給孩子拜個乾爹才能保兒子長命百歲。在雨水節氣「拉保保」,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拉保保」最特別的是它的隨機性,認親雙方都不認識,有些人第一次到什邡玩,只因面善或者舉止得體而「被當爹」。「當然也會尊重當事人意願。」土生土長的什邡人易延端介紹。如果雙方都願意,就在古柏樹腳下擺好酒菜、焚香點蠟,娃娃給乾爹叩頭,乾爹吃上一口酒菜;講究的還請乾爹給娃娃取個名字。分手後,有禮尚往來者謂「常年乾親家」,無來往者謂「過路乾親家」。

與「拉保保」不同,立春/春分立蛋,以及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喝羊肉湯漸漸「約定俗成」。「其實,成都冬至喝羊肉湯是非常晚近的現象。」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認為。不過,這回應了當下人們希望忙碌的生活中能有更多儀式感。#SplitPageHere#

秋分-光霧山(張躍進 作)

水墨丹青畫盡巴蜀風流

「四川的人文底蘊深厚,其風光又兼具險奇雄秀幽,生活在這裡的畫家是有福氣的,不畫山水便可惜了。」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姚葉紅曾表示,而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四季變幻、南北方差異、高低海拔不同等細微之處,也都在畫裡體現出來。

「即便全國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夏天,青城山的夏天也跟太行山不同。」在姚葉紅看來,「青城天下幽」,就在於它有非常多遮天蔽日的古樹,夏天的烈日驕陽也難以穿透,因此才有了參天古意。而太行山的植被達不到這樣的鬱閉度,也就難以產生「幽」的意境。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躍進介紹,他喜歡以南方的雪景為主題作畫,原因就在於微妙的氣候差異使得南北方雪景有些許不同。

「北方下雪是白茫茫一片,掩蓋遮蔽了一切。而南方的雪花掉落位置不同,融化速度也不同。樹枝上的雪常常比屋頂上的、地面上的融化得快一些。於是,在白色雪景中,樹枝的輪廓、紋理格外清晰,一白一黑,特別適合水墨畫來呈現這一對比強烈的景致,畫面很有視覺衝擊力。」張躍進說,小時候在老家榮縣,冬天難得下雪,但對下雪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斷觀察感悟,「遷想妙得」漸漸融會貫通。

「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來畫巴山蜀水,這個構想非常創新,把時間縱軸和地理坐標聯繫起來,對四川人文風光的呈現更加立體綜合,24個景區都選取得非常有代表性。」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評價道。

以稻城縣的亞丁景區為例,寒露時節的高原色彩仍然很豐富,紅綠黃交織的秋景以白色巍峨的雪山做背景,非常乾淨、清爽,但也給用色帶來挑戰。梁時民解釋,顏色太豔就俗了,但純黑白色無以表現其靈動。為此,梁時民以墨色為基礎,於其上非常節制地勾勒其他顏色,從而實現了協調的色彩結構關係。#SplitPageHere#

大暑-青城山(楊梁相 作)

深耕故鄉展現文旅發展

光霧山、青城山、峨眉山,山山有乾坤氣象,畢棚溝、海螺溝、九寨溝,溝溝有造化神韻,古城、石刻、故居,處處是人文勝景……「這些原本就是畫家喜聞樂見的題材,在這次創作中,每個景區配的也是最能突出其景觀特色的節氣。」張躍進認為。

比如秋分時節的光霧山,紅葉似火、山溪翠綠、白巖聳立、天空高遠,在張躍進看來,這樣的景致只能說是神來之筆,人力不可能達到的造景境界。光霧山有著這麼好的生態本底,張躍進由衷希望通過文旅產業發展,能讓青山綠水回饋當地村民。

有此同感的,還有西域雪山畫法創始人李兵。以前他到西嶺雪山寫生,發現山下的花水灣、山上的滑雪場發展起來,帶動了很多村民從事第三產業,但仍然有一些村民沒有被覆蓋到。他在畫上題了一首詩:「壯骨凌天萬馬騰,蒼松弄影瑞雲升。春風化雨滋岷水,戴披彩霞望錦城。」「意思是說,西嶺雪山秋收冬藏,默默積蓄力量,待春天將雪水融化滋潤岷江。」李兵解釋道,這象徵當地村民為了守護生態,限制了一些有汙染的產業的發展,希望未來通過鄉村振興,他們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戴披彩霞望錦城」。

「如今成都有了專門的『遙望雪山群』,天氣好的時候,站在我家就能看到西嶺雪山主峰、海拔5353米大雪塘。」李兵說道,生活在這樣的宜居城市裡,不能忘記那些為之做出貢獻的山民。

姚葉紅在創作邛海的時候,也發現邛海溼地的恢復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調節了西昌的乾旱氣候,月亮城因這一潭幽幽清水而有了靈氣,文旅產業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如果說瀘沽湖以原生態之美、摩梭文化而見長,邛海則兼具現代城市的大氣和彝族歷史的悠遠。姚葉紅的這幅小暑時節的邛海以一個俯瞰的視角,描繪了紅色朝暉裡水鳥斜飛、舟楫橫渡、正在從天光中慢慢醒來的邛海,精神飽滿、極富象徵意義。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名家畫給你看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平)12月7日,大雪節氣,川觀新聞推出以畫家張劍創作的《水墨海螺溝》為主體的新媒體產品,正式開啟《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主題創作展示活動序幕。9月到11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織開展了《溪山清遠:二十四節氣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藝主題創作活動,邀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等省內外24位知名畫家,以中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統領,以壯麗的巴山蜀水為題材,妙手繪丹青,精心烹巨製,為我省天府旅遊名縣及著名旅遊景點潑墨代言。
  • 溪山清遠 循著二十四節氣看遍巴山蜀水
    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作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了氣象衛星、高清雲圖、智慧氣象,我們早已不再需要「肉眼」觀天,二十四節氣為何還如此重要?這份「遺產」在當下價值幾何?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傳世名作】夏圭《溪山清遠圖》
    從局部看,畫樹點葉用墨較濃,而山石用墨相對較淡較幹,石上苔點用墨較重,這樣在黑白對比中,顯示出山石的明潔、清潤。後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後人題稱「溪山」。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夏圭《溪山清遠圖》:生命的悲喜,在於參悟與超越
    夏圭《溪山清遠圖》一、《溪山清遠圖》:蒼勁爽利,寫實又寫趣在《溪山清遠圖》中,畫家畫江山重重,風帆掩映在江水氤氳之中,筆鋒犀利的線條,剛勁中又帶著幾分虛筆的表達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7在夏圭的山水作品中,特別是這幅《溪山清遠圖》,呈現的不僅有筆墨的技巧,同時也有生命的力量感。其獨特的水墨表現,讓山水有了一份獨具一格的爽利和蒼勁的生命真意,同時,又不似前輩們那般追求一種繁複。其用筆的簡淡,或許也對雲林有所啟發,至少我們在《溪山清遠圖》中看到了古典山水所展現出來的強有力的技巧與精神。
  •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節氣物候
    小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這時候天氣開始變得寒冷,但是不是最冷。按照「平氣法」來看,太陽到達黃經285°,這時候進入小寒節氣。當北鬥七星的勺柄指向二十四山的子山,表示進入了小寒節氣。小寒同樣是每五天一候,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小寒的時候北方的陽氣開始顯現,大雁開始向北歸,只是向北飛的開始。二候,雀始巢。就是喜鵲開始築巢準備繁衍後代了。也正在預示著春季的到來,有人說喜鵲會預支來歲之氣,就是這麼個道理。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作為中國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南宋 夏圭《溪山清遠圖》鑑賞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山巖、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全圖洋洋灑灑近九米之長,堪稱南宋傳世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這類硬派山水都繪於絹上,而此圖為紙本,頗為少見。拖尾有陳川等跋,卷中鈐有[黔寧]、[公餘]兩半印及清宋權、宋犖、清內府等鑑藏印,《盛京故宮書畫錄》著錄。
  • 藏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藉助於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和生產、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 陰曆、二十四節氣
    如「康熙十八年六月丁丑」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的位置變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處?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記載節氣的文獻也多出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二十四節氣中的知識點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無法精確地了解天氣狀況,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記錄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二十四節氣中隱藏的考點。考法一:節氣的先後排序。
  • 小寒吃什麼養生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寒吃什麼養生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 1月5日11時23分迎來小寒 這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 倒數第二個節氣 標誌著開始進入 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節氣知多少? 按時間順序,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幹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 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3、太陽運行與二十四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中運用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劃分二十四節氣。主要有兩種方法:   ①,圭表測量。圭表,是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可以用來定方向、測時間和制定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