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無法精確地了解天氣狀況,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記錄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二十四節氣中隱藏的考點。
考法一:節氣的先後排序。此類考題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並且難度較低,只要學生牢記二十四節氣歌即可,上課中可以將此作為補充知識,講給學生——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因為一些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生活常識,需要解釋清楚每個節氣的具體名稱,防止出錯,例如四句詩中都涉及到春、夏、秋、冬四個字,代表的含義卻不相同,它們依次應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考法二:對節氣的分類。二十四節氣可以按照其命名的特點,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反映季節。這裡包括了8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意味著開始,「分」「至」是過半的意思,此外,二分二至還可以表示太陽高度。(二)反映降水。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7個節氣。(三)反應溫度變化。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共5個節氣,處暑意味著夏天即將結束。(四)反映物候變化。1、驚蟄。有些冷血動物,為了過冬會選擇冬眠,據說在這一天會打雷將蟄居的動物叫醒,故此得名。2、清明。這一日視野開闊清明,故而得名。3、小滿。意味著此時的莊稼開始飽滿。4、芒種。有兩種說法:其一,有些莊稼的顆粒上會帶有尖尖的芒,比如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其二,諧音「忙種」此時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需要收割,穀子等夏播作物急需播種,正是農家最忙碌的時候。
考法三:其他相關知識的考察。二十四節氣中唯一從節氣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這一天人們可以掃墓踏青,插柳戴花,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還要禁火寒食。寒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相傳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割股奉君」,後歸隱山林。晉文公為找到他,聽信小人建議放火燒山想讓介子推自己出山,介子推反被燒死在了山裡,因此晉文公下令清明節前一日或兩日要吃寒食,不可以開火做飯。
以上就是對二十四節氣相關考點的總結,總體難度不大,以識記性考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