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到由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人物》總編輯劉愛成先生主筆的星雲大師傳奇《人生三百歲》一書。這本書,不僅是大陸首個經過大師授權撰寫其傳奇一生的書,更得到星雲大師親自題寫書名並作序。
「人生三百歲」的這一理念倡議,早在先前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寺的往來中,就常有聽聞。但是大師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以此自勵,在讀過這本充滿人情味的傳記後,給我帶來了更多感悟和啟發。大師的執著與堅韌,及其為人處世之道、弘揚佛法的智慧,都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鑑。
何為「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說,這並非是指人要活三百歲,而是期望用生命的廣度和厚度在夜以繼日、以一當五的工作中延展,用一生做幾世的事。
「我12歲出家至今,不曾有過周六日,不曾放過假,從不知假日是什麼滋味。從20歲任白塔小學校長算起到我活到80歲,這60年,若我每天做5個人的事,算起來,我的人生就有三百歲了。」說這話時,大師還值古來稀,而今大師已過九十耄耋,縱使眼耳、行動皆有不便,但他仍繼續以其所能勤奮地耕耘著「人間佛教」的事業。
在全世界建300多個道場、5所大學、16家佛學院、20多家美術館圖書館、2000多個讀書會、全球佛光會超200萬人……這一串串非凡的數字背後,是「人生三百歲」理念的堅持和實現。這些恢弘,完全不依仗政府,而是純粹源於星雲大師個人的和其「人間佛教」理念的影響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奇蹟呢。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還記得2016年走進臺灣佛光山時,我便震撼於佛光山寺的許多方面。並不傳統的寺廟建築、非常現代化的管理、細分條線上的各種有創新力的傑出人才,哪怕是佛光山裡幾乎無處不在的志願者,都能讓人驚嘆,是什麼「企業文化」能有這樣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讓我心生敬意的是,在這看似格外現代化又與時俱進的管理之下,佛光山寺僧人們所保持和體現出的那番傳統繼承、自律嚴謹。
印在佛光山牆壁上的信條「三好」和「四給」
我在寺內體驗過行堂用齋時的絕對嚴肅,我在寺內和默默無語、單列行走的僧人們擦肩,我在寺裡聆聽晨鐘暮鼓,我在寺裡,無時無刻都感受到「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這一信念的無處不在。
2016年11月,在佛光山寺聽108響梵鍾洪亮綿長
信念,最縹緲無形卻也最堅固有力。星雲大師從12歲的尋父小兒郎到機緣巧合皈依佛門、經歷苦行僧的嚴格訓練,從身居大陸輾轉前往臺灣,從屢屢受阻到春風化雨、信眾滿天下,這一路,他經歷無數磨難、踏平各種坎坷。他在面對守舊力量時,創辦《怒濤》雜誌,以文字為新佛教的理想而「獅吼」;他在佛光山建設初期人力物力還極為缺乏之時,第一個拿起鐵鍬為佛光山開山擴土;他在佛光山名揚天下、廣廈千萬之時,仍秉持簡單樸實、極度節儉自律的生活,兩件僧袍替換穿、常年睡在會議室的單人沙發上。當人們問他「何以從平凡走向非凡?」,大師答,「我最初的心願,叫初心。一切都不是我的,而我以無為有,不忘初心」。
初到臺灣時的星雲
因為不忘初心,所以堅定無悔;因為不忘初心,所以保持勤思、勇於開拓;也因為不忘初心,星雲大師對故鄉始終一往深情。近20年來,他積極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搭建兩岸和平的橋梁。他在揚州建鑑真圖書館、他恢復重建了祖庭宜興大覺寺、他讓身首分離於兩岸的佛像金身合璧,他還親自促成了那年在上海大劇院的兩岸佛教音樂盛事,「臺灣與大陸之間雖然海洋遼闊,但中國人血濃於水的感情交流,是阻隔不了的。」星雲大師在演出結束後的這番話,令現場長時間掌聲雷動。
他還曾說,「我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國家團結、不要分離,夢想中國人都能夠幸福、安樂。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2016年,也是在星雲大師的邀請下,我們的「以慈化瓷」活動得以走近臺灣、走進佛光山寺,成為當年520後,兩岸間首次的、最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
2016年,「以慈化瓷」受星雲大師之邀,走進佛光山
光陰依舊往前行,「我從未忘記人生三百歲的承諾,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又豈只三百歲呢?如果能發揮生命的極致,在精神意義上就可以如無量光、無量壽般長遠。」書裡記錄著星雲大師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三百歲人生的解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要求。
讀罷此書,繁忙的工作和心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慰藉。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到尾聲,這一年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我們又想要做成什麼?身在這個時代,我們獲得了很多機會,我們又該如何發揮自己的能量,我想是時候好好總結一下。在此,也將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並相信它能為你帶來不盡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