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書房|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

2020-12-15 政協頭條

不久前,收到由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人物》總編輯劉愛成先生主筆的星雲大師傳奇《人生三百歲》一書。這本書,不僅是大陸首個經過大師授權撰寫其傳奇一生的書,更得到星雲大師親自題寫書名並作序。

「人生三百歲」的這一理念倡議,早在先前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寺的往來中,就常有聽聞。但是大師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以此自勵,在讀過這本充滿人情味的傳記後,給我帶來了更多感悟和啟發。大師的執著與堅韌,及其為人處世之道、弘揚佛法的智慧,都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鑑。

何為「人生三百歲」?星雲大師說,這並非是指人要活三百歲,而是期望用生命的廣度和厚度在夜以繼日、以一當五的工作中延展,用一生做幾世的事。

「我12歲出家至今,不曾有過周六日,不曾放過假,從不知假日是什麼滋味。從20歲任白塔小學校長算起到我活到80歲,這60年,若我每天做5個人的事,算起來,我的人生就有三百歲了。」說這話時,大師還值古來稀,而今大師已過九十耄耋,縱使眼耳、行動皆有不便,但他仍繼續以其所能勤奮地耕耘著「人間佛教」的事業。

在全世界建300多個道場、5所大學、16家佛學院、20多家美術館圖書館、2000多個讀書會、全球佛光會超200萬人……這一串串非凡的數字背後,是「人生三百歲」理念的堅持和實現。這些恢弘,完全不依仗政府,而是純粹源於星雲大師個人的和其「人間佛教」理念的影響力,這何嘗不是一種奇蹟呢。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還記得2016年走進臺灣佛光山時,我便震撼於佛光山寺的許多方面。並不傳統的寺廟建築、非常現代化的管理、細分條線上的各種有創新力的傑出人才,哪怕是佛光山裡幾乎無處不在的志願者,都能讓人驚嘆,是什麼「企業文化」能有這樣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讓我心生敬意的是,在這看似格外現代化又與時俱進的管理之下,佛光山寺僧人們所保持和體現出的那番傳統繼承、自律嚴謹。

印在佛光山牆壁上的信條「三好」和「四給」

我在寺內體驗過行堂用齋時的絕對嚴肅,我在寺內和默默無語、單列行走的僧人們擦肩,我在寺裡聆聽晨鐘暮鼓,我在寺裡,無時無刻都感受到「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這一信念的無處不在。

2016年11月,在佛光山寺聽108響梵鍾洪亮綿長

信念,最縹緲無形卻也最堅固有力。星雲大師從12歲的尋父小兒郎到機緣巧合皈依佛門、經歷苦行僧的嚴格訓練,從身居大陸輾轉前往臺灣,從屢屢受阻到春風化雨、信眾滿天下,這一路,他經歷無數磨難、踏平各種坎坷。他在面對守舊力量時,創辦《怒濤》雜誌,以文字為新佛教的理想而「獅吼」;他在佛光山建設初期人力物力還極為缺乏之時,第一個拿起鐵鍬為佛光山開山擴土;他在佛光山名揚天下、廣廈千萬之時,仍秉持簡單樸實、極度節儉自律的生活,兩件僧袍替換穿、常年睡在會議室的單人沙發上。當人們問他「何以從平凡走向非凡?」,大師答,「我最初的心願,叫初心。一切都不是我的,而我以無為有,不忘初心」。

初到臺灣時的星雲

因為不忘初心,所以堅定無悔;因為不忘初心,所以保持勤思、勇於開拓;也因為不忘初心,星雲大師對故鄉始終一往深情。近20年來,他積極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搭建兩岸和平的橋梁。他在揚州建鑑真圖書館、他恢復重建了祖庭宜興大覺寺、他讓身首分離於兩岸的佛像金身合璧,他還親自促成了那年在上海大劇院的兩岸佛教音樂盛事,「臺灣與大陸之間雖然海洋遼闊,但中國人血濃於水的感情交流,是阻隔不了的。」星雲大師在演出結束後的這番話,令現場長時間掌聲雷動。

他還曾說,「我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國家團結、不要分離,夢想中國人都能夠幸福、安樂。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2016年,也是在星雲大師的邀請下,我們的「以慈化瓷」活動得以走近臺灣、走進佛光山寺,成為當年520後,兩岸間首次的、最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

2016年,「以慈化瓷」受星雲大師之邀,走進佛光山

光陰依舊往前行,「我從未忘記人生三百歲的承諾,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又豈只三百歲呢?如果能發揮生命的極致,在精神意義上就可以如無量光、無量壽般長遠。」書裡記錄著星雲大師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三百歲人生的解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要求。

讀罷此書,繁忙的工作和心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慰藉。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到尾聲,這一年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我們又想要做成什麼?身在這個時代,我們獲得了很多機會,我們又該如何發揮自己的能量,我想是時候好好總結一下。在此,也將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並相信它能為你帶來不盡的精神動力。

相關焦點

  • 海波書房|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
    不久前,收到由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人物》總編輯劉愛成先生主筆的星雲大師傳奇《人生三百歲》一書。這本書,不僅是大陸首個經過大師授權撰寫其傳奇一生的書,更得到星雲大師親自題寫書名並作序。「人生三百歲」的這一理念倡議,早在先前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寺的往來中,就常有聽聞。但是大師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並以此自勵,在讀過這本充滿人情味的傳記後,給我帶來了更多感悟和啟發。大師的執著與堅韌,及其為人處世之道、弘揚佛法的智慧,都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借鑑。何為「人生三百歲」?
  • 星雲大師的傳奇人生
    大運河的河幅窄狹,每當夏秋淮河河水上漲時,宣洩不通而鬧水災,居民生計大受影響。蘇北的土地是海升現象所逐漸淤積形成的,原本就鹽分過高,不適合農作物生長。蘇北人生活艱苦,常會感嘆「人生無常」,轉而追求宗教方面的寄託。國深的外祖母18歲就開始茹素,每天清晨起床做早課。她原本目不識丁,但是卻能背誦《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文。國深和姐姐從小受到外婆的影響,三、四歲時就和姐姐比賽持齋。
  • 佛陀紀念館與星雲大師
    那是1998年,星雲大師到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在那裡他遇見了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這位喇嘛將她珍藏了三十多年的釋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送給星雲大師。她畢生心願就是要供奉這枚舍利,可是她年事已高,加上不被認可的女性出家人身份,難以實現這個宿願,她希望星雲大師能建一座佛塔來供奉舍利。星雲大師欣喜不已,他承諾建塔供奉。
  • 莫言佛光山對話星雲大師 共談夢想的力量
    星雲大師對話莫言,共談夢想的力量(圖片來源:中新網)星雲大師曾送過一幅書法寫著「莫言說盡」,極富禪意。令其回味再三,若有所悟。今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莫言還表示,自己的房子正在裝修,未來將把大師贈與的書法高掛在書房之中。星雲大師則用善惡、黑暗光明、佛魔做比對,勸世人必須做自己的貴人,行善者不要灰心,因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大家可以不信佛教,但是不能不信因果。
  • 香港佛光山道場今落成 星雲大師稱為人生旅者提供棲息
    香港佛光山道場今落成 星雲大師稱為人生旅者提供棲息 香港佛光山道場今天舉行落成典禮,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表示,希望香港佛光山道場能夠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心靈的加油站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人生道路很長遠的,有時候在道路上走的要疲倦,也需要人鼓勵,也需要人安慰,也需要加油,這個道場供給走路疲倦的人,可以到這裡來加些油,走更長遠的路」。
  • 星雲大師:用觀念當武器 打一場未來勝仗
    面對多變的未來,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鼓勵眾人「向自己革命」,以觀念為武器,把世上所有人當「心上人」,創造和諧世界,為未來打出一場漂亮的勝仗。 第三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10月7日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隆重登場,2千人出席聆聽。星雲大師壓軸,以「信仰決定未來」為題,傳授成為未來人生贏家的10大心法,巧妙的譬喻、別出心裁的見解,數度博得滿堂彩。
  • 星雲大師與宜興大覺寺
    上午九點,一位慈祥的老人坐著輪椅,由旁邊幾位法師相伴著緩緩步出山門。此時,一位眼尖的客人認出了輪椅上身著黃色僧服的老人,他驚喜地跟同伴說:「這不是星雲大師嗎?」同伴細細打量了一番點頭又搖頭,「看模樣是像電視上出來的星雲大師,但大師這樣有名,不是一般人,怎麼會在這裡讓我們撞見?」 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確實是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著作藏書特展」臺北開展
    特展現場(圖片來源:人間福報)「星雲大師著作藏書特展」首展9月26日至10月20日在臺北展出,北京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陳堅表示,特展集書展、書法展、全集捐贈與講座等活動於一系列,突破單一展覽模式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策畫下,此次特展呈現濃厚的中國文化風,流暢的空間動線、星雲大師書法作品結合書房的設計展覽、全套《星雲大師全集》365冊的陳列,以及星雲大師生平介紹、人生的九個時期、大師與文學的因緣、佛教文學的現代化、著作等身的書籍總覽、一筆字等規畫,讓參觀者猶如置身在書房般流暢自在,對大師的翰墨之美與著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星雲大師新作《星雲禪話》發布:充滿了人生智慧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近日,由中華書局主辦的星雲大師新作《星雲禪話》分享會活動在京。  在分享會上,嘉賓北京光中文化副執行長慧得法師代表星雲大師講話,並在現場進行了茶禪一味的示範。慧得法師的茶禪表演自然流暢、演講同樣精彩,他說,禪在說文解字裡面,是示在左手邊,右邊是簡單的單。在佛教中,這種本具的智慧,是自然的智慧。
  • 江蘇:星雲大師在揚州開講
    星雲大師倡談「我怎樣走向世界」。  中新網揚州3月21日電 (記者 崔佳明)3月20日,2010年「揚州講壇」開講,首場由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主講「我怎樣走向世界」。  「我是揚州人」星雲大師用一口地道的揚州方言開講,第一句就拉近了與現場千餘名聽眾的距離。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在揚州江都,12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1949年去臺灣,主編《人生》、《覺世》等刊物。在臺灣創建佛光山,於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
  • 星雲大師:一個人,把三件事做多、做好了,往往是貴氣來臨的開端
    有貴氣的人有什麼特徵,或許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更有貴氣,星雲大師在這方面頗有些心得,在自己的著作中,他曾指出,人的一生,以下這三件事儘量要多做,做好了,福報不請自來;一個人,把這三件事做多、做好了,往往是貴氣來臨的開端,一起來看看吧。
  • 星雲大師:弘揚文化 論道人生
    星雲大師:弘揚文化 論道人生  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濟南6月8日訊(山東臺 劉駿 郭鵬 濟南臺 宗奇)作為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深受兩岸同胞敬重。
  • 星雲大師生平
    1998年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復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並積極推動「國定佛誕節」的設立,1999年由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宣布將農曆4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成為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以來首度「國定佛誕節」。
  • 星雲大師16句經典語錄,句句人生哲理!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有舍,才有得。——星雲大師2.人生難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星雲大師3.「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砂。」連三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佔有,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三者的侵入。——星雲大師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星雲大師5.
  • 星雲大師:苦是人生的增上緣!
    原始佛教認為人生是苦。星雲大師則站在人間佛教的立場上,認為「苦是人生的增上緣」。從人生的安貧樂道、以無為有、以病為友、忍苦成才等幾個方面,來探究生命「轉苦得樂」的奧妙。很多喜歡和認識星雲大師的人都一致認為,大師的人生奧妙,來自於他注重事上磨鍊、以聖賢大德為榜樣的佛法參悟和心靈踐行。
  • 星雲大師:千生萬死,始獲新生
    星雲大師:在我一生中,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後來可能是靠我母親的善良,靠我家的積善,也靠個人因緣,總算闖過來了,才能見到大師。我在第一次乘飛機飛越太平洋時,在機上感慨萬千:回憶過往人生,大的坎有八次,雖沒有坐牢,卻也是劫難,但都闖過來了!星雲大師:我現在已經年過八十了,類似這樣走過「生死邊緣」的經驗,不只十次、八次。
  • 星雲大師《獻給旅行者365日》首發 眼睛幾乎失明(圖)
    同日,「兩岸情深,華夏圓夢」出版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星雲大師專程從臺灣趕到現場,發言時,更是談起家鄉揚州。  幾日前,星雲大師回鄉連續主講了三場講座,與鄉親們分享人生智慧。在講座前的記者會上,他特別提及這本書。「《獻給旅行者365日》完成了我50年的心願!」星雲大師說。
  • 訪臺灣佛界高僧星雲大師:有一顆慈悲心
    中新社太原7月5日電 題:訪臺灣佛界星雲大師:有一顆慈悲心  作者 張雲  星雲大師常對觀賞他書法作品的人們說:「我的字不是很好,可以看我的心。我要讓我的心比字更好。我有一顆誠心、一顆慈悲心、一顆中國心。」  佛教高僧星雲大師5日在山西太原剛剛開館的太原美術館展出他的「一筆字」書法藝術。
  • 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資料圖: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簡介: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 星雲大師說佛教三法印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文化的傳播者,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這本書上星雲大師說【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的心地,定如瓔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而這本書上在戒定慧的基礎上,星雲大師也論述了佛教【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