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2020-12-19 馮記嘉麗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媽媽頭疼的問題吧,很多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簡直是束手無策。很多家長說,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了,但是孩子就是不聽。

從科學的角度講,孩子在3歲之前是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大道理的,所以說,給他講道理是根本沒用的。

多少父母,輸在了太講道理上

「不管說多少次,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真的是要氣炸了!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講道理?」

而從科學角度講,孩子3歲前,給他講道理其實是根本沒有用!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

不少家長都好奇,為什麼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總是感覺在對牛彈琴,沒有作用?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不聽我們講道理,他們也不是故意想要惹我們生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大腦有兩部分,左腦負責的是邏輯思維,記憶,分析等能力,右腦則是圖像,創造性思維。

而在孩子六歲之前孩子的思維方式通常都是右腦的,在孩子六歲之後,他們就會漸漸的轉移到左腦去,這就容易讓孩子的情緒化。

除此之外,還有控制人的情緒的上層大腦,但是這一部分只有在我們成年之後才能發育完全。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容易發怒,發脾氣。

有育兒專家認為,愛和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

李玫瑾教授也到過,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之後到了12歲,父母的嘮叨就是「垃圾」。

一流的父母都這樣教孩子處理情緒問題

如果你曾嘗試過和一個孩子講道理,你應該會明白那是一種多麼受挫的體驗。

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上,霍思燕的做法就值得點100萬個贊!堪稱一流父母。

記得在《媽媽是超人》的一期節目當中,霍思燕本打算讓嗯哼捐出自己的玩具,想讓嗯哼懂得分享,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但霍思燕似乎低估了嗯哼對玩具的執著,當她提出讓嗯哼把不需要的玩具捐給別的小朋友玩時,嗯哼馬上就拒絕了,一直說不願意,還大發脾氣

這時霍思燕並沒有選擇氣急敗壞的指責,反而帶著情緒激動的嗯哼去喝水,想要藉此讓他冷靜一下。

等到嗯哼冷靜下來後,霍思燕便非常耐心的向嗯哼詢問:"你的東西你有權利自己來做決定,但是在願意的前提下,你是可以將玩具送出去的對嗎?"

嗯哼思考了一下,隨後就對媽媽說道:"是的媽媽,我可以自己來決定要不要捐。"

聽到嗯哼這麼說,霍思燕就隨即提出:"我先帶你去,我們就去看看,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給捐了,如果你不願意的話,我們再帶回來。"

於是嗯哼非常開心的同意了媽媽的要求,還帶著心愛的玩具和媽媽一起出發了。

國際兒童教育學研究結果表明: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孩子在0-6歲階段學會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管理情緒,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極為正面的影響。

當孩子做錯事,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要先處理好情緒

家長需知道這些:

1、 先處理情緒

當孩子做錯事,我們在處理事情之前,要先處理好情緒

一是家長的情緒,保持好情緒的平靜克制,才能客觀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二是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的孩子,才能認真聽你把話說完

2、 做好雙向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後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

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而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雙向溝通,這就要求父母需要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再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

有來有往, 暢行無阻,這就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3、 多花點心思,巧妙地跟孩子講"道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未必就這樣放縱不管,任其發展?肯定不行,溺愛和放任只會害了孩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給孩子講道理,教育意圖太明顯,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帶著孩子去看見,去感受道理,力量遠比講道理大得多。

繪本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因為繪本構造的人物形象,就是適合孩子的形象的,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遠比大人的說教有用的多。

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都說七歲看到老,這也說明了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有多重要。

孩子幼兒期養成的好習慣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家長如果引導的好,將會為他今後的良好言行打下一個基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和不解決,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優秀的孩子必定都是見過世面的,他們的背後也一定站著一對有遠見、有見識的父母

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很不錯,全套共10冊,中英文雙語,在培養孩子情商的同時,也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有很大的幫助。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好習慣決定好未來,家長要抓住孩子3-6歲的黃金期,好好培養孩子的情商、習慣和情緒管理,讓孩子受益終生。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別是孩子生氣的時候,作為家長就算使出渾身解數都很難徹底改變,就好像是對牛彈琴,反而讓自己更加火大。因此,愛嘮叨,總是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的父母總是會抱怨孩子的不懂事,會覺得辜負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 父母還在拼命給孩子「講道理」?有沒有注意到,你一直在做無用功
    在家庭中給孩子講道理,真的管用嗎?看見這樣的討論,朋友家裡面的孩子給了大家一個震驚四座的答案,他說:「這些道理我早就聽了十年了,所以,不要再把我當作小孩,而且,這樣的不停地給我講道理,像是把我當作了傻子。」
  •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抱怨孩子不如反省自己
    一邊怪孩子老看手機對眼不好,不要吃飯時看手機,一邊自己邊吃邊刷手機,吃完了碗一放,衝孩子瀟灑地來一句,吃飯別看手機!我都納悶你是怎麼把這句話如此自然而然地說出來的?  你還怨她脾氣不好,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喜怒無常。可你呢,聽說姑媽和人撞了,你路上就也和人撞了,撞得比姑媽還嚴重。家裡的水龍頭壞了,你連氣帶急頭頂生煙,一會兒哭天喊地吆喝這可怎麼辦,一會兒又罵罵咧咧唉聲嘆氣。
  • 別人誇獎你家孩子時,情商低的父母謙虛應答,高情商的父母這樣答
    媽媽非但沒有認可亮亮通過書籍得到的知識,還嫌棄自己浪費錢買書,亮亮一臉尷尬和傷心地站在媽媽身邊不發一言。當別人誇獎你家孩子時,情商低的父母就跟亮亮媽媽一樣虛偽的謙虛,內心裡得意開心,表面上卻故作謙虛「哪裡哪裡,一般一般」,但天真稚嫩的孩子並不懂得父母這一套,他們只是單純的覺得父母不認可、不滿意,從而挫敗孩子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 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都有以下經歷,而父母多半是咎由自取
    表嫂有的時候會因為一道題目,把小侄子打的哭著去外婆家,孩子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長大了,能和媽媽親,那才怪異了呢。長大了父母不親的孩子,一般都是因為小時候經歷了這些。就這樣,孩子時間長了,當時是服家長,不過這樣的「服」只會讓孩子適得其反,他們不是從內心深處真正的佩服自己的爸媽,而是隱忍了自己真正的想法,等到將來他們一旦有能力了,也就是他們和父母想脫離關係的時候。
  • 8歲孩子的檢討書走紅,筆跡稚嫩配拼音,網友:好父母教出好孩子
    一、每一個好孩子背後都是一個成功的家長莫言曾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某公交車上,小孩暈車嘔吐了,媽媽忙著照顧孩子,並不停向周圍乘客和司機師傅道歉。一個優秀的孩子,從來都不是靠每天宣講一堆大道理、碎碎念來產生效果的。父母的以身作則才會深深印入孩子的腦海。看看季子越、許可馨之流,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比起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父母的認知、行為和習慣。有些東西,不是補習班就能學到的。
  • 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
    作者:慢熱的喜(爸媽精讀專欄作者)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和父母無法溝通有多絕望。擁有上萬熱度的話題下面,看到了這樣一條評論:我們這一代人所面對的壓力是對於生活的無力,對於未來的迷茫,而父母所理解的壓力是穿不上衣吃不上飯。這些是彼此生活環境造成的,無法共情,無法溝通,無法理解。
  • 家庭考試題出爐,多半父母都答不及格,專家:育兒前先育己
    通過這樣的問題回答,家長們更加能夠意識到自身對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認知缺陷。 在再比如說,"什麼樣的媽媽是不合格的媽媽?"在題目的選項中提到了"說爸爸壞話的媽媽",顯然,這樣的觀點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但是卻很少有媽媽意識到自身在這方面的不足。
  • 養一個孝順的孩子,和父母的言行有很大關係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現在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寶貝,為了你我們可以犧牲一切!""你就只負責好好學習吧,其他事情都讓媽媽來!"……他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卻不知道一直這樣做,孩子就會越來越隨心所欲,一點也不會體諒父母。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如若他當初能在工作之餘抽時間與孩子用心交流,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相處地小心翼翼。常言道: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但其實陪伴還有另一層含義,陪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感情和關係。在父母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喜好後,才能更好的投其所「好」,增進彼此的感情和距離,進而和孩子有更多共同的話題、有更多愛的互動、有更多的聽見和看見。畢竟一個家庭的溫暖,是需要彼此看見、聽見的。
  • 睿智燈塔-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底氣去追逐詩和遠方。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媽媽放棄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全身心投入到對他的治療、照顧和教育中;爸爸總是給他男人式的鼓勵,講一些暖心的小笑話,陪他看《星球大戰》。然而,10歲那年,奧吉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母決定送他去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他需要面對家以外的世界。
  • 若你家孩子習慣說這三類話,內心多半「漆黑一片」,父母要上心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也要注意教會孩子如何說話。其實,有些孩子不用父母教,就很會說話,很招人喜歡。但是,有些孩子如果父母不管,他們說出的話,會讓周圍人很厭煩,關鍵孩子自己內心也難受。所以,若你家孩子習慣說這三類話,內心多半「漆黑一片」,父母要上心。
  • 又一泰國廣告刷屏,原來孩子想要這樣的父母
    讓孩子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同時把愛傳遞給孩子,讓他知道如何愛自己,更明白如何去愛別人。懂得陪伴孩子的父母,才能收穫未來隨著生活節奏和壓力的加大,很多父母只忙於自己的工作,根本無暇去關心和陪伴孩子。他們認為只要多賺點錢,給孩子創造個好的環境,讓他們衣食無憂,便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儘早讓孩子獨立,營地教育是給孩子的一份愛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過一句很走心的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營地教育讓孩子邁出獨立的一步成偉鋒本人非常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 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曾經有一則公益廣告感動了很多人,小男孩看到媽媽端水給奶奶洗腳,轉身也去顫顫巍巍地接了一盆水讓媽媽洗腳,還要給媽媽講故事。父母平時的身教,要遠遠勝過無數言語,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和體諒,父母就要首先做給孩子看。在家孝敬老人,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在外與人為善,不斤斤計較。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該如何應對?
    脫離場景在公共場所大多數情況都不太允許我們溫柔的堅持和孩子打持久戰,同時也會影響他人,招來一波又一波的注目禮。帶孩子暫時離開,這樣不會因為礙於面子和尷尬而影響我們冷靜處理,去外面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後等待孩子情緒穩定。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與旁人無關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就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 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情商高低,主要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並非孩子自己本人的意願亦或者是他人影響。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往往也會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特徵。
  • 讓孩子變優秀,從做好這些小事開始!送給父母和孩子的行動清單,不可...
    01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家庭教育指導師王莉老師在某次講座上提出,「父母親要儘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伴孩子生活、閱讀」,她和聽眾產生了這樣一段對話:「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怎麼辦?」一位奶奶焦慮地說。
  • 孩子發脾氣時,90%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為了這個孩子,狄鶯可以說付出了全部心血,可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呢?因為和這樣的媽媽在一起,太壓抑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狄鶯就每天死盯著孩子,甚至孩子吃飯吃了7個小時,她就坐在孩子對面吃了7個小時。心裡諮詢師李雪曾經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多少父母以愛為名,控制著孩子的言行,壓抑著孩子的情緒。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 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家裡窮,父母很忙,她既要幫家裡幹活,又要照顧弟弟,那時,童話書就是她最好的朋友。她把自己當成灰姑娘,總是想著,一定會有像仙女教母一樣會魔法的人來找她,送給她水晶鞋,帶她出去玩。她就是靠著這樣的幻想,度過了那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