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永得因不滿被盤查而發表怒斥警察的言論,激起警察群體不滿。此外,為了防止民進黨當局推出的年金改革損害警察利益,臺灣警消(警察和消防員)聯盟正在組織抗議活動,警察議題再度成為島內熱點。
執行民眾陳情抗議勤務的臺北警察在立法機關門前嚴陣以待。記者 馮學知攝
尊嚴執法受到挑戰
警察在臺灣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職業。「警政署」統計數據顯示,臺灣警察的年招錄人數從2011年的1242人增加到2015年的4377人,錄取率卻幾乎沒變。女性從警人數也逐年攀升,2011年有258人從警,到2015年則增加到了1115人。
臺灣「國政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高順德認為,「愛」的主要原因還是收入高。「以臺灣現在的就業狀況,無論是收入、社會保障還是退休福利,警察這個職業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他給記者仔細算了筆帳,臺北一個新入職的警察,底薪、加班費和各類津貼補助加起來,平均一個月能拿到近7萬元(新臺幣,下同)的薪水,「這個收入幾乎是普通畢業生的兩倍了,大家肯定都願意做。」
已經退休的原臺灣「警政署」「副署長」蔡俊章指出另一個原因,「警察的晉升比一般公務員要公正公平得多,因為我們是按照資歷和成績計分的」。臺灣警察從警佐、警正到警監共有12個位階,依次晉升。除最高的4個位階由臺灣內政部門依職務任免外,其餘位階晉升均依據主官考評、獎懲資績計分和相應的職務考試成績來確定。「我敢說,不論你的背景怎麼樣,升官的時候警察的公平性大於其他政府機關。」從一個普通的雲林農家子弟走向臺灣警察序列的頂端,蔡俊章的經歷足夠有說服力。
「愛」的人多,門檻就低不了。臺灣現行的《警察人員人事條例》及其《細則》規定,警察招募採取雙軌制,通過「警察特種考試」和「一般警察特種考試」兩類方式招募。對警校畢業生採取的是「先訓後考」模式,學生警校結訓後參加四等、三等或二等「警察特種考試」,考試合格即可進入警察序列獲得相應位階,這也是警察招募的主要渠道。對非警校畢業的人來說,採取的則是「先考後訓」模式,參加相應等級的「一般警察特種考試」合格後進入警校培訓,培訓合格後進入警察序列。
目前臺灣負責警察培養的主要是「中央警察大學」和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這兩所警校,前者主要培養警官,後者則培養基層警員。要進入這兩所學校培訓並結業,不僅要通過嚴格的體檢和體能測試,還需要有相應的文化水平,例如參加「一般警察特種考試」的非警校畢業生必須要具備大學學歷才有資格報名。根據「警政署」去年初的統計,將近九成的臺灣警察擁有副學士以上教育程度。蔡俊章說:「現在人們對警察的印象基本上就等於高薪高學歷,能考上警察還是很榮耀的事情。」
然而,臺灣警察的境遇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有警察自嘲:我們才是弱勢群體。網絡上,相關報導和討論屢見不鮮。去年5月,一篇名為《請原諒,我只是會開單的警察》的帖子火遍社交網絡。這位警察在文章中直陳,「路上隨便一個小孩就可以伸手推警罵警,隨便一個民眾被開單就可以大聲挑釁,電話拿起來就亂檢舉,警察還得自己打報告自清。」原警大教授葉毓蘭感慨地說,「以臺灣目前的社會氛圍,警察連最基本的尊嚴執法都沒有,更別說是尊敬和愛護了。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