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山城即文獻記載地"紇升骨城",位於遼寧省桓仁縣渾江右岸的五女山上,是高句麗創建的早期都城。它規模較大,氣勢恢宏 ,體系完備,城內外發現多處高句麗早期遺址,出土了一批典型的高句麗文物。
五女山山城在城址布局、牆體砌築以及牆面加工等方面,開創了高句麗構築山城的先河,對後世高句麗的山城產生了較大影響。
從這裡開始,高句麗民族逐步擴大活動區域,吸收相鄰文化先進因素,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2004年,五女山山城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東明)在玄莬郡高句麗縣境內的卒本(今桓仁地區)建立政權,號高句麗。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在五女山始建第一座都城。
五女山山城建在五女山平坦的山頂和東部山坡,在利用天然險勢的同時,又增設了人工牆體 ,成為高句麗早期的政治和軍事中心。
▲五女山山城出土的鐵製工具。
▲五女山山城出土具有高句麗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
▲富有高句麗民族特色的藝術品。
五女山山城設有東、南、西三門,東門設於城牆拐角處,已具有甕門雛形,南門因地制宜,東臨懸崖,構造簡單,西門是城內山頂與城外相通的重要孔道,門外築有臺階。
五女山山城四周懸崖峭壁作為屏障,僅在東南山腰平緩處及豁口處築有人工石牆,東牆保存較好,外壁底部鋪築巨大石條,在上面一層一層的壓縫疊築楔形石,現存高6米。
從五女山山腳下到山頂要爬十八盤,這是上山最近的路。十八盤全長938米,是高句麗人修建的唯一能走車馬的路,這條路曲曲折折,迴環旋轉到達山頂共有十八道彎,所以叫走"古道十八彎"。
古道十八彎雖然直線距離並不長,但是因為坡很陡,所以走起來感覺有一些累。
走累了!站在一個平緩的地方休息一下再向上爬!
走在秋天的山中,太陽照在身上依然暖暖的 ,但風卻涼爽了許多 ,少了心中的煩躁 ,深呼吸,是草木的清香,這讓久居城市的我心情舒暢。
一片片紅葉如蝴蝶般優雅地從樹上飄落,它們有的努力飄向遠方,而大多數卻選擇和大樹媽媽在一起。
大樹媽媽給了它們生命,哺育葉子長大,從一個小小的葉芽到絢爛的紅葉,大樹媽媽付出了從春到秋的愛,現在葉子在它最美的時光選擇離開,大樹媽媽知道它的孩子長大了!要去尋找自己的生活。
大樹媽媽不說話,只是在這裡默默等待,即使大樹媽媽一無所有,它也會守在那些沒有離去的孩子的身旁,等待明年春天遠行的孩子歸來!
誰說只有春天才有微笑,秋天是一個悲傷的季節,我要把最美的微笑留在這淺秋裡。
滿山的紅葉,讓山有了暖意,讓秋不再薄涼 ,秋葉有了太陽的顏色,秋天有了斑斕的色彩,紅葉只是那麼一回眸,便驚豔了這個秋天,把它的記憶留在我們的心裡!
親近一片紅葉,握住秋的手。
站在這裡 向山下望去 ,那山,那松,那河,那村莊盡在薄霧中,只把那多少美藏在無限遐想中。
▲從山頂俯瞰桓仁縣城。
▲在山頂上平緩處有許多建築群遺址,這處遺址由20多座房址組成,分布密集,均為半地穴建築,平面呈方型或長方型,內設摺尺型火炕,出土遺物以鐵鏃、甲片為主,推測為兵營遺址。
▲蓄水池是山城內重要水源之一,鑿巖為池,平面為長方型,長12米,寬5米,最深處2米,常年積水,俗稱"天池"。
▲五女山最高峰點將臺 ,也稱瞭望臺,想那古時候多少次這裡點燃烽煙,吹起號角,將軍號令,戰鼓擂鳴,戰馬奔騰,勇士出徵,威震四方,捷報頻傳。
▲從點將臺看下去是桓龍水庫,眼前豁然開朗,水中有青山 ,青山依戀著水,風光無限!
我們的身後是煙波浩渺的桓龍水庫,它用清澈甘甜的水哺育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世代子民。
我願化作一片雲 ,俯瞰你的美,我願化作一縷風,輕撫你的綠,我願化作一滴水,和你在一起,我願化作一隻鳥兒,翱翔在你的懷抱裡!
▲一線天地勢很陡,兩座大巖石中間夾著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 ,從上面看下去,幾乎是垂直的,沒有一點膽量,是不敢走下去的。
這條小路就是在懸崖峭壁的夾縫中垂直爬上去的。
當我們下來後才發現,原來我們是從懸崖邊上這條只有不高的圍欄的小路過來的,心中不免有一些後怕。 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線路,才讓旅遊充滿樂趣。
我喜歡山,更愛秋天的山,春天的山雖然萬木復甦,有綠柳,有桃花,卻有一些清淺,夏天的山色濃重了一下,卻缺乏層次的變幻,而冬天的山又是草枯葉落,大山露出它嶙峋的赫色,豪無美感,我只愛秋天的山。
秋天的山是豐富多彩的,有層次的,厚重的,雖然綠色仍然是主色調,但是大自然卻為滿山塗抹上各種好看的顏色。一山一風景, 一樹一妝容,走在秋天的大山中,體驗秋的美,秋的韻,還有秋的喜悅!
我喜歡秋天的山!
2020年11月3日
作者:褚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