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孩子因掏耳朵送醫 要不要給寶寶掏耳屎?
2019-11-18 14:55:37
來源:新京報
|
| 字號:
A+|
A-掏耳屎一時爽,一直掏一直爽。「耳屎」在不少人眼中都屬於「不乾淨的分泌物」,他們不僅自己掏,更將手伸向了身邊的寶寶,想讓寶寶變得更加「乾淨」。但美國的一項研究卻發現,每個月有1000個孩子因為掏耳朵導致耳朵受傷,被送進急診室。耳屎是怎麼形成的?該如何正確看待它?要不要給寶寶掏耳屎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於紅表示,耳屎,醫學名字叫「耵聹」,耵聹由外耳道內一種腺體分泌,分為乾性耵聹和溼性耵聹兩種。乾性耵聹由耳道皮膚脫落的角質細胞、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混合而成,多為薄片狀,較幹;溼性耵聹多由外耳道腺體過多分泌或者耳部炎症引起的滲出物形成,呈黃色狀,較黏。
「任何一種物質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首先肯定地說,耵聹對寶寶有一定益處,不僅可以預防水和病菌侵襲外耳道,還能阻礙聲波傷害耳朵,此外,耵聹還能夠有效阻礙灰塵、飛蟲等異物進入,掏耳朵容易破壞這一自然屏障。」於紅解釋道。
於紅告訴記者,正常分泌情況下,耵聹是不會堵住耳朵的,新鮮耵聹在耳道裡時間一久,水分揮發後就會變幹,大部分可自行掉落到體外,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去幫寶寶掏耳朵。
如果耵聹較多且形成大塊,可能會讓寶寶耳悶、耳脹、有異物感,甚至聽力傳導受到影響。於紅指出,家長可用清潔的棉籤或毛巾將寶寶耳廓內的耳屎輕輕擦乾淨,千萬不可往耳內伸;比較硬的外耳道耳屎,家長可先用碳酸氫鈉滴耳液將寶寶的耵聹進行軟化,然後就醫。
於紅提醒,切勿用棉籤、手指甲或者掏耳勺等東西戳入寶寶的耳朵,這樣雖然能掏出部分耵聹,但是會讓藏在深處的耵聹被堵得更深,可能損壞耳道和鼓膜,傷害到寶寶的聽力。
責任編輯:趙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