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小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今年以來,在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的指導下,聖城街道堅持在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先行先試,把支部建在小區裡,已在30個城市社區試點組建小區黨支部53個,向陽社區15個小區黨組織「全覆蓋」。
小區黨支部在城市社區黨委領導下開展工作,成為小區各類主體自治自管的引領核心。在職黨員主動亮明身份,黨員幹部在小區的模範帶頭作用得到體現,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小區黨建為他們辦的實事和好事,也調動了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激發了基層治理活力。
後勤「管家」出手 小區一改全貌
王益福,中共黨員,聖學家園黨支部書記。
聖學家園只有一棟高層住宅樓,自2009年開始入住,目前已有住戶209戶,小區雖小但是居民的事無小事,經過這些年的風吹日曬,小區樓體也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漏水、牆皮脫落等現象,電梯也出現不同情況的老化面臨著換件,監控也有許多探頭不清晰了。大傢伙都盼著能換樓宇門、做樓頂防水,給小區「換新裝」。王益福作為小區裡的黨支部成員,同時也是物業經理,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和責任。
王益福想著先從緊要的防水開始,隨即召開物業和業主大會就修補樓頂、外牆粉刷等事宜展開討論。期間,大傢伙一致討論說:「住了十來年了,許多地方也都鹼爛了,修一次了,索性都修了吧!」於是,結合業主意見,王益福申請動用小區的公共維修基金,用來做小區樓頂防水、外牆修補、攝像頭更換、樓體伸縮縫修補、電梯換件、樓宇門更換,這就需要209戶中80%以上的住戶籤字,來來回回王益福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只要能早一天招標動工,我多跑幾趟都沒事」。因動工項目較多無法一次性招標,王益福先後召開3次招標會,截至11月19日部分工程已經驗收。
憑一身正氣 顯百姓情懷
王立群,男,盛隆家園小區居民,擔任盛隆家園「紅色管家」。
盛隆家園作為三無管理小區,無單位對接、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小區熱心人王立群主動擔起了這份責任,成為盛隆小區與社區聯繫的「牽線人」。
他奉獻不要求回報,他舍己不圖得美名,憑著一身正氣和熱心腸。「幫社區就是幫我們自己,忙活小區的事也是為了我們自己,都是應該的。」這是王立群對記者說的話。盛隆家園建成時間久,用電線路老化存在安全隱患。社區給小區改造提升重鋪線路,但是小區裡出租房、空房多,湊錢一時之間成為「攔路虎」。王立群說:「老住戶們我比你們熟,還算說得上話,我來聯繫」。經多方打聽問詢,最終聯繫到20多戶戶主。這期間,王立群突發腦血栓住院卻沒有告知任何人,剛出院的他第一時間掛心的是小區的改電進展,緊接著又參與到改電工程中;小區籌錢安裝路燈時他義無反顧第一個捐款,帶動小區居民積極響應;疫情防控期間,王立群衝鋒在前,積極到小區門口駐守防疫、聯繫超市幫助小區居民購買生活物資。他這種為小區無私做事的精神,小區居民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敬佩信服,現在的盛隆小區已經改頭換面成為三無小區改造的標杆。
「找茬大叔」敢說敢幹 提升居民幸福感
趙懷忠,壹號公館居民,擔任小區百姓參政團團長。
趙懷忠作為小區百姓參政團的團長,為人熱心、處事正直,常常就小區事務同物業溝通,積極為業主爭取利益。華盛物業也從小區發展出發,在小區兩個大門都安上了棚欄式道杆,南門、西門、西北門安裝門禁系統,業主們人手一個門禁卡,憑卡進出;小區裡的百盞路燈、地下車庫的16個水基型滅火器以及車庫及主道路加裝了47個攝像頭。小區居民笑稱:「我們小區現在『全封閉』,有了私密感感覺更安全、住得更放心」。
趙懷忠喜歡遛彎,飯後沒事就圍著小區轉轉,「找茬」似的找小區的問題,看看哪需要維修需要幫助。偶然一次,他轉到小區地下停車場,看到有輛車噴發煙霧疑似自燃,他第一時間展開救火併聯繫消防,幸好發現及時未造成安全事故。正是有這樣的熱心腸居民在社區裡,讓大傢伙心中有溫暖,鄰裡之間有溫度,社區裡面有溫情。
自主自願自發 帶頭髮揮光熱
王長春,中共黨員,清華名園小區黨支部委員。
「有這麼個熱心人,小區裡也格外有人情味、鄰裡情。」清華名園的居民告訴記者,王長春就是居民口中的熱心人,他在小區裡經營著一個小賣部,鄰居們也喜歡就近去他那逛逛,一來二去大家都熟絡起來。王長春是個閒不住的人,自己也會修修零部件,小區裡誰家暖氣不熱了、線路不對了都喜歡找他,他二話不說免費上門維修。
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小區門口值班任務重,物業人手不夠,王長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心想:我個人能幫的忙有限,如果能多找點志願者就好了。於是,王長春在小區群裡發出了召集令,共召集志願者20多人,他給大傢伙寫好了值班表,一下解決了值班缺人手的問題。事後,他自費給大傢伙製作了一個「防疫影集」,他說:「這是個極其有紀念意義的事,我把咱們疫情期間值班、分快遞的照片都貼上了,希望大傢伙能一直這麼熱心」。
熱心人來組織 小區又恢復整潔
郭富強,海德公館百姓參政團成員。王宏博,海德公館小區業主。
海德公館建成於2015年,位於菜都路和文聖街交叉路口東南側,住戶560戶,小區衛生無人統一打掃,都是各自收拾各自門前,時間久了還是落得塵土積堆,綠化帶內更是雜草叢生、小垃圾扎眼,日常都是社區工作人員來拾掇拾掇。百姓參政團的成員郭富強和業主王宏博都是小區熱心人,他們覺得在社區管理之外,業主們也應該擔起責任,他們自發組織號召居民募捐,居民們紛紛響應,踴躍捐款,共籌得資金3300元,用於雜草清理、殺蟲和修剪綠化帶。他們僱傭專業人士修剪綠化,既保證不剪壞又保證美觀,從募集資金到小區清理,郭富強和王宏博各項明細開支都詳細記錄,期間全程參與跟進,並監督僱傭人員的工作進展,做到每項工作的公開透明。百姓參政團帶動,居民踴躍參與,海德公館又恢復了往日的乾淨整潔。
馬扎議事之老小區變新顏
一走進商業新村南院,給人的感覺是寬敞、亮堂、車位多,沿著主路往裡走,嶄新的落水管、充電車棚,樓體兩側掛著便民服務卡,上面詳細公示了住建局、社區、供熱企業等單位的包靠人員,群眾有什麼需求可以直接撥打電話,少了中間的轉折,單位辦事效率提上來了,居民的笑臉也展開了。
這不,商業新村南院的馬扎議事會又開了,總支書記、社區書記和小區黨支部的成員們圍坐在小區門口,就小區綠化展開討論。「咱們小區硬體提升已經較為完善,就是缺少點綠色。」「是啊,這要是再種上花花草草,弄成景觀,咱們小區這一下就從老舊小區變成『高檔小區』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出陣陣笑聲。
說幹就幹,種綠植簡單養護難,需要人人愛護綠植才能盎然。每個樓棟認領一個區域,由樓長負責,樓棟裡的居民集體認領養護。這樣一來,大傢伙都有了參與感,等來年花開,大傢伙都能獲得一份滿足感。
來源:聖城街道辦事處
原標題:《就發生在盛隆家園、海德公館、聖學家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