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麗的Khos、卓美亞的VENU、川普的Scion、朗廷的Eaton Hotels……近來,各個酒店集團最新推出的酒店品牌可真不少。雖然這些品牌各不相同,也分別以為新時代商旅人士而設、健康生活、迎合千禧一代、強調社交功能為賣點,給自己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籤,但所有集團在介紹這些新品牌的時候都在強調同一個屬性:生活方式酒店。
與如今大紅大紫的生活方式酒店相比,十幾二十年前各大酒店集團愛談論的話題精品酒店目前聲音反倒有些消退。回看洲際2004年發布英迪格、凱悅2007年推出安達仕時,它們都極力標榜這些品牌的精品酒店格調,就連現在提起W和艾迪遜,萬豪集團也都不再強調這兩個品牌發布伊始時的精品酒店屬性,轉而說它們是生活方式酒店品牌。
精品酒店到底做錯了什麼,讓自己不再被各大酒店集團頻頻提及了?
精品酒店從哪兒來?
精品酒店是一種很早就有的現象,二戰後,歐洲各地陸續湧現出了不少小型酒店甚至家庭旅館,它們獨立經營而又別具風格,是如今精品酒店的雛形。但「精品酒店」一詞的真正誕生卻是1980年代,被北美的酒店從業者發明出來。在之前的幾十年裡,北美的酒店業者都在努力用統一的標準連鎖經營著每一個酒店物產,極力讓品牌下全部酒店都保持著高度一致的服務和設施,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消費者對品牌非常熟悉,可壞處是因每一間酒店都差不多而缺乏個性,但當時還沒人意識到這一點。直到1980年代初,美國酒店從業者、「精品酒店之父」Bill Kimpton到歐洲體驗了那些小而美的獨立酒店,也希望把這些居住舒適同時富有設計感的酒店也帶回北美給消費者,於是回國後把這些元素都加入到自己的酒店品牌金普頓酒店(Kimpton Hotels)當中。
Kimpton當時在設計酒店時是這樣做的:為了讓客房更有家的感覺,酒店用家居設計師取代了酒店設計師,負責客房內軟硬裝修的設計;希望個性化的餐飲對客人更有吸引力,酒店餐廳請來名廚掌管菜品並以此為招牌;有些酒店深諳客人的喜好,還把當地最受歡迎的休閒娛樂內容也加入在酒店裡。在此之後,北美其他的酒店從業者紛紛效仿,而且他們改變了歐洲小型酒店主受主觀理念和空間場地客觀制約的酒店經營方式,把原本為有限服務式酒店做成了全服務式酒店。經過這樣一番精心設計又從時尚圈借用了「精品(boutique)」一詞來包裝,精品酒店就此正式誕生。
統一的標準是美國酒店曾經非常自豪的一點,例如當時美國運通卡和Helmsley and Harley連鎖酒店合作的廣告,標語就是「標準」
誕生於1980年代的精品酒店通常有9個判斷維度:客房數少於100間、獨立經營而非連鎖品牌、注重設計的品質與格調、具有鮮明的個性、文化粘性充足、軟性服務到位、供應獨特美食的餐廳、客人對酒店有不同的需求。這樣的酒店剛開始出現在美國東西海岸時雖然經受了來自同業人員和客人雙方的質疑,但由於一反當時美國酒店業「淺褐時代(Age of Beige)」的常態,也逐漸被尋求新鮮感的大眾所接受。之後隨著大型酒店運營集團開始涉足精品酒店領域,並用較為統一的標準來設計並運營同一個品牌下的不同酒店物產,這也讓原本一店一樣的精品酒店開始有了不同的品牌調性又成體系地連鎖經營起來,並逐漸用幾十年佔領了北美市場又走向海外,為大眾接受和消費。
不過即便精品酒店變得有規可循了,但它們並不像傳統星級酒店一樣有各種設施的嚴格設計標準,因此至今也並沒人能給出一個精品酒店的清晰界定。雖說廣義的精品酒店就是小而美,但並不是說房間數少、有花俏的顏色和擺設就算得上精品酒店。北京長安街W、水舍·上海南外灘酒店就因細節不足、入住體驗不佳而被瘋狂吐槽;此外也並不是說酒店設計獨特就能算是精品或設計酒店,例如耗資人民幣1500萬元的杭州麥尖酒店雖然設計搶眼,但據《好奇心日報》報導,人們「來這裡溜達一圈,拍幾張照片就走了」。
水舍·上海南外灘酒店的設計特色由如恩設計研究室操刀,但住客評價並不高
如果按照投資額來判斷,在中國小型豪華酒店聯盟創始人、精品酒店經營者羅丁眼中,很多酒店並不能算是精品酒店。「所謂真正的精品酒店,是要單方投資額比五星級酒店高,服務水準和品味都比較好,最終形成的高規格酒店消費品,這才有精品酒店的『精』。中國真正的精品酒店只有100家左右,比如說像W和英迪格,他們只是設計時髦的普通連鎖酒店。」
建築師出身的羅丁擁有8年精品酒店的從業經歷,他在體驗過全球多個精品酒店後在成都創辦並經營著一間名為「隱廬」的中式精品酒店。隱廬的表象和內涵取自中國的禪意和隱世文化,完全由中國人投資和管理,並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內容和生活觀。按照羅丁的理解,用中餐廳取代西餐廳,用茶代替咖啡,讓服務員著中式服裝而非穿西服打領帶,請中國設計師做酒店設計並使用中國人自己的產品,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中式精品酒店。
在精品酒店隱廬中,羅丁表達的是中式哲學和生活方式
精品酒店因地制宜,但在中國有自己的發展
精品酒店是城市的產物。巴黎、紐約、倫敦、舊金山、柏林……這些大都市都是精品酒店最早的誕生地,時至今日仍是精品酒店的聚集之所。而吸收了這些都市以及都市人的精緻考究,各式各樣的精品酒店也散發著濃鬱的都市時髦風格。相比之下雖然很多野奢酒店、度假村甚至是帳篷酒店等在房間數量、設計品位、奢華服務等方面都契合了精品酒店的部分標準,但從基因上講並不能算得上是精品酒店。而當精品酒店來到中國,它們也一起變了個模樣。
精品酒店成都博舍屬於太古地產項目中的設施之一
通常來說,精品酒店在國外是由運營方獨立設計和運作的。比如一個擁有酒店運營經驗的酒店從業者團隊相中了一座很有特色的小樓,之後通過租用或購買的形勢獲得這個建築的使用權,再用自己的想法對其進行設計、改造和經營。整體來說這間酒店完全獨立存在,既沒有其他產業,也不附屬於任何其他設施。然而到了中國,精品酒店的經營主體卻多為地產開發商,他們可能會在開發一個綜合商業地產項目時用其中一棟樓做精品酒店之用。這些精品酒店大多漂亮精緻,從設計到服務也並不遜於國外的同類產品,然而它們更多像是開發商彰顯品位的一個附屬非商業設施,酒店單體是否盈利並不是第一要務,開發商只在乎商業地產項目整體帶來的回報。
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的悅泉行館就是這麼一個只有17套庭院別墅的精品度假酒店,它是全球奢華精品酒店(Small Luxury Hotelsof the World)在中國僅有的11個聯盟成員酒店中的一員。悅泉行館隱匿於山環水抱之間,擁有獨具特色的徽派及閩南建築及日式庭院,同時因為處於茶鄉,酒店還到處散發著別出心裁的茶元素,也給住客設計了別開生面的茶文化探索內容。然而由於經營模式和理念與大多數中式精品酒店相同,酒店開發商並不急於把它當作一門生意來經營。「我們酒店最初是所屬集團的一個配套度假設施,主要做較為私密的高端商務度假接待,所以開業7年也很少對市場大力推廣,」悅泉行館運營總監張福生告訴界面新聞,「酒店工作日的生意相對冷清,周末會有不少閩南地區的度假客光顧,當然在任何時候我們也歡迎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客人。」
居於山間的悅泉行館院落和建築均有特色
從定價來看,悅泉行館的基礎房型價格為3000元每晚,高於所在地五星級酒店的價格,同時擁有各色精品酒店設施卻沒有任何親子設施,這一點其實是比較符合精品酒店的定義的。在國外,精品酒店本身的定價通常在500美元以上,同時也並不親子,很少像全服務型酒店一樣提供各類從兒童俱樂部到客房兒童住宿用品的親子設備。
酒店本身就屬於投資回報比較慢的一種房地產行業了,而對於造價比五星級酒店高、客房數比五星級酒店少、定價又比五星級酒店貴的精品酒店來說,其給酒店投資方帶來的回報並不理想,然而精品酒店在中國仍在走著自己的道路。這其中除了有之前提及地產開發商的堅持以外,其實還和全球酒店業的整體形勢有關。從全球來看,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酒店業增長勢頭和市場潛力比歐美強勁很多,這也就是目前包括安縵、Alila等精品酒店品牌在內的大多數國際連鎖酒店品牌持續在中國有新酒店項目的原因。而對中國的精品酒店品牌來說,堅持在國內做精品酒店除了有在本土市場服務本土消費者的考慮以外,也有未來進行品牌輸出的前瞻考慮,因為中國不可能把西方的生活方式賣給西方國家,只有把中國文化做精做透,才能輸出給外國。
然後到那時候,中國的精品酒店品牌出海會講自己的軟性故事,也會執行統一的硬性標準,然後走上連鎖之路。
強調僅此一家的精品酒店走上連鎖之路後
當一個成功的單體精品酒店變得名利雙收,不少酒店都會轉為一個品牌並開始連鎖化的擴張。但儘管酒店仍可能會強調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地域特性,但它們在本質上已經喪失了精品酒店最重要的基因。從這點來看,例如美國的學院派精品酒店品牌graduate以及倡導藝術和社會活動的非典型酒店品牌standard都已經不是精品酒店了,而應被視作精品化的體現,畢竟精品酒店在誕生之初就是為了擺脫星級酒店的標準舒服,追求的是不為裝飾而裝飾的時髦美(No Frill Chic),轉向標準化連鎖經營是個很有趣而又有些自相矛盾的轉變。
瑰寶(Ruby)就是一個源自德國的的迷你型精品酒店品牌,它自2013年創立,至今已在德國和奧地利有4間酒店運營,未來目前還有19間酒店在籌劃中。瑰寶的酒店大多分布在歐洲各國的核心城市,而在擴張的過程中也植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利用顏色和照明設計而顯得復古的大堂吧、以簡單的色彩和材料營造出的精緻客房、融入了時下流行的聯合辦公理念的開放區域、面向住客和當地居民每晚三場連播的迷你電影院、利用露臺或轉角空間而建的24小時冥想與瑜伽房,這些都是這個品牌在擴張中逐漸確立的硬性標準。此外在其酒店物業管理標準中也有對建築面積、房間數量、客房面積、配套設施要求的明確規定,以及酒店管理合作定價及投資測算的計算模型。雖然這樣的梳理對於一個品牌的輸出和酒店連鎖經營是必修課,只是在整個過程中,這些品牌生命中的精品酒店部分已經「死」了。
瑰寶酒店雖主張擺脫標準,但在擴張中也定下了自己的統一標準
「精品酒店不是工業品而是手作的非標產品,其未來就在於差異性而非標準化,將來也一定會有更有個性的精品酒店。」關於精品酒店的標準化設計和管理,羅丁有這樣的主張,「將來還會有很多打著精品酒店旗號的假精品酒店無路可走,因為隨著中國消費者對精品酒店的鑑別能力提升,總有一天他們可以分出真假好壞。」
「精品」在生活方式酒店身上延續生命
當原先以精品酒店自居的W和艾迪遜開始轉為生活方式酒店品牌,同時諸如康萊德、萬麗等原本標準統一的星級酒店也被歸類於生活方式酒店,好像一瞬間,原本大家熟悉的這些酒店都變成生活方式酒店了。如果在歷史資料中搜索「生活方式酒店」,會發現這是一個直到近些年才開始被頻頻提及的酒店類別。關於它的定義,旅遊行業詞典(Travel Industry Dictionary)如此解釋:結合了精品酒店的現代且通常又有些怪異的設計,同時作為連鎖酒店擁有品牌影響力和連續性的酒店是生活方式酒店,這些酒店通常有鼓勵客人社交的便利設施,並因此被大型連鎖酒店集團向千禧一代推廣。
運營著特色度假酒店和共享空間的裸心集團將自己定義為生活方式品牌
所以可以把生活方式酒店理解為精品酒店的設計理念與生活方式的精神相融合的產物,這樣說來,其涵蓋的酒店範疇就非常廣泛了。由於沒有嚴格的星級限制,從三星半到超五星的酒店都能列入生活方式酒店的範疇;同時因為不用受到連鎖酒店條條框框標準的束縛,不論使用同一個品牌但風格各異的連鎖酒店,還是相對軟性的酒店集合品牌也都算得上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類的酒店突出的就是體驗,人們喜歡精品酒店大多是因為喜歡它的設計,而生活方式酒店是因為提供的生活方式體驗能夠引起客人的共鳴,即便客人在離店後也能夠帶著這樣的生活方式理念繼續生活,」生活方式度假酒店品牌裸心集團市場銷售副總裁王怡君告訴界面新聞,「例如裸心谷的生活方式理念就是可持續性,這體現在酒店的設計、建築和運營等方方面面,我們希望在影響客人入住體驗的同時也影響周邊環境。」
生活方式酒店和精品酒店相比,適用酒店和客人範圍都更廣
未來,精品酒店可能會如羅丁的判斷,因部分單體酒店堅持獨立經營及客人品鑑能力的提升而變得更加小眾和專業性,而生活方式酒店也會因千禧一代的喜愛而普及度越來越高。但現在正在發生的,是精品酒店這一類別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精品」二字也更多像是一個形容詞,讓不同星級不同類別的酒店聽起來有些精品的味道。
圖片來源:omaha、10best、vintageadbrowser、booking、thetemplehousehotel、slh、hotelrubyspokane、nakedretreats、hype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