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公莊(管仲莊)與管鮑分金臺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相公街道相公村(社區),分金臺遺址2004年列入臨沂市河東區文物保護單位,《分金臺的傳說》入選臨沂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宣統元年( 1909年)測繪《山東省地圖)》標註:「相公莊」。相傳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曾寓居於此。今村南汪中尚有「分金臺」遺蹟,據說是二人分金的地方。原名管仲莊。後來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居相位,受人尊敬,因改稱「相公莊」。「相公」 ,系對宰相的尊稱(1999年版辭海3647頁)。乾隆《沂州府志》卷之七《古蹟》記載:「相公莊相傳為管仲莊。」
臨沂市河東區分金臺遺址保護碑
3、 管仲河與管仲河崖(yai)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八湖鎮,管仲河為湯河支流,相傳為管仲所開,清宣統元年(1909年)測繪《山東省地圖》標註:「管子崖」。該村處管仲河東岸,改稱「管子河崖」。1940年村民認為「子」字欠佳,改為「管仲河崖」。
管仲河畔的管仲像
4、 堂埠脫囚與夷吾亭,在山東省蒙陰縣常路鎮西高都村邊的一條小河處,歷史上也稱「堂阜水」。「堂阜遺蹟」是蒙陰八景之一。乾隆《沂州府志》記載:「堂阜,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脫囚於此。」《左傳·桓公·子糾爭國》載:「管子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同脫,釋放)之。」 晉杜預注《左傳》稱:「蒙陰西北三十裡有夷吾亭,即堂阜。春秋時期,管仲射小白(齊桓公)後,鮑叔牙率軍攻魯,囚管仲而回,至堂埠,鮑叔牙釋管仲,以禮待之,後人稱為「堂阜脫囚」。時齊國無相,鮑叔牙深知管仲之賢,極力推薦。齊桓公不記前仇,任管仲為相,委以國政。管仲遇明君,負國政,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後人為紀念這一事件,在今南北圍子村中齊魯界河,刻立齊魯交界碑。並建「夷吾亭」以祀管仲,在今西下莊(即西堂阜)建堂阜廟以祀三賢(即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今廟、碑、亭已廢,唯廟基尚存,世稱「堂阜遺蹟」。
5、 沂南北寨漢墓博物館,位於山東沂南城西汶河東岸北寨村,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曾出土刻有管叔形象的漢畫石像,為已知最早的管叔畫像。其中榜題管叔的管字為草字頭(菅),與山東嘉祥的漢代武氏祠中管仲形象榜題的管字是同樣的寫法。
沂南北寨漢一號畫像墓中室南壁西段,自左依次為:齊侍郎、蘇武、管叔
漢畫像榜題:管叔
6、 管帥,位於五蓮縣城西北,為管帥鎮政府駐地。地處古驛道,相傳為春秋管仲掛帥之地,此地曾出土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龍興寺碑,碑文有"大宋國莒縣管帥堡北孫奉村"字樣。
7、 元代贈禮部尚書管仲祿墓及管公坊,清乾隆《沂州府志》載:元管仲祿墓,縣北一裡馬湖莊,今已無存。此墓為元朝散大夫、西臺御史管懷德為父所立,碑由元代首科狀元張起巖撰文、姚庸正書、孔思立篆額。碑現已無蹤,臨沂管氏宗親多次尋訪均無果,只有錄文藏於家譜之中。
清吳式芬著《攗古錄》記載管仲祿碑及坊
8、 平邑萬莊管氏譜碑,位於平邑縣萬莊管氏祠堂中,保存有自明嘉靖三十六年、清雍正十三年至民國八年管氏宗譜譜碑十七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目前還沒有申領地方文物保護。
山東平邑縣萬莊管氏祠堂中的譜碑
9、 郯城一貫書院,位於山東郯城,相傳春秋時期,曾子遊學時曾在此居住,講學授徒,後人建有曾子祠。元代中期,磨山鎮北鳳儀村人(今華嚴寺村)、做過江西廬陵縣尹(後任履實司副提舉)的管文通致仕回到家鄉,順應時代潮流,借曾子鳳凰山前講學授徒的典故,於至正二年(1342年)創建曾子書院,又名鳳山書院、宗聖堂、曾子廟。他參照孔廟的祭祀形式,模仿江南書院的風韻布局,巧心設計,精心指導,使其既有朝祀宗聖,又有供人讀書學習的功用,別具一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書院建成以後管文通不辭勞苦,親自到鄒、魯、臨、郯,將一些文人學士珍藏的書籍收集運到曾子書院。明代改名宗聖書院,祭祀曾子,並教授生徒,備有多種樂器、祭具和經書。嘉靖二十年(1544)又改名一貫書院,後在地震中倒塌。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李湖出資修復。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民國《臨沂縣誌》藝文收錄有元劉詵(廬陵人)一篇《曾子祠記》記述。
10、 小窯管氏祠堂(清屬沂州),位於五蓮縣於裡鎮小窯村,清光緒二十五年九月始建,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初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碑載:管氏祠堂,系清代建築,磚牆,瓦頂,硬石頂,重梁,一門四窗。長14.8米,寬6.13米,高約8米,建築面積為90.7平方米。該祠對研究清代建築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城陽管氏,乃名門望族。明初管氏先祖自江南海州遷至莒州至今,已逾六百年。此六百年間,管氏族人勤儉持家,忠厚傳世,精心耕作,尊師重教,名流輩出,尤以小窯村管家「一門五進士」「叔侄三翰林」而為世人稱道。
小窯管氏祠堂
11、龍泉古井,位於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觀唐溫泉度假村(原官莊村舊址),據村碑記載,「古井」又稱「龍泉」,開鑿於後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由遷於此址的管姓人氏挖掘而成,這口井年代久遠,水質甘冽,村民世代飲用,因取水者眾多,井口修繕數次。80年代拆遷時,村民們沒捨得回填,使用圓石蓋住,期待此井能重見天日,後觀唐溫泉度假村在基建清理地基時被發現,遂加以保護。
龍泉古井
以上資料充分證明臨沂(琅琊、沂州)地區管氏一直在此生息繁衍,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現臨沂地區管氏聚落近百處,人口過萬,當地政府重視管子文化,河東區相公街道有兩條道路分別被命名為「管仲路」和「鮑叔牙路」,以紀念兩位先哲,這也是全國除山東臨淄、安徽潁上、江蘇盱眙外以管仲命名道路的城市之一。此外臨沂市沂南縣輝峨村還有山東地區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管氏明代墓群,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幸得以保存, 1668年郯城地震中,墓碑大部分傾倒狀態,2019年5月臨沂宗親為其扶正,可參閱《山東臨沂管氏輝峨扶正墓碑紀實》,恕不詳述。
說明: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或歷史文獻,由作者發掘整理,因五蓮小窯、管帥行政區劃曾歸屬沂州(臨沂),故納入。成文匆忙,難免疏漏,歡迎各地宗親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