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他們是第一個到達長徵落腳點的「先鋒軍」;80年後,他們是深化改革強軍大幕開啟前「瘦身」轉型的「先行軍」——
近年來,延續紅25軍血脈的陸軍第39集團軍某紅軍旅「摩步師改機步旅」的深刻轉型,成為新形勢下陸軍部隊「新長徵」的生動展現。
考驗2013年底,「師改旅」轉型正式開啟,一份考卷擺在每名官兵之前:機關編制縮減、職位崗位變動等一系列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該如何面對?
歷史總是在一次次考驗和抉擇中寫就。
1934年「肅反」擴大化,紅25軍300餘人被認定有問題,可他們寧可幹夥夫、當挑夫也要一直跟著隊伍長徵。
平反後,很多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組織發給我一支槍,讓我上戰場!
「吳煥先率部千裡找黨」「徐海東五千大洋送中央」……一個個洗滌靈魂的故事,是先輩與後人的對話,也是信仰之力的不息傳遞。
那年7月,得知「師改旅」的消息時,任師政委近3年、正在國防大學學習的高大光,一種「人未回、家已沒」的失落頓上心頭。
暑假期間,他從師機關、直屬隊到各個團挨個轉,反覆囑咐各級帶兵人一定要穩住心神、抓好部隊。
幾個月後,隨著一紙任命,「降級」為旅政委的高大光又鉚在了新崗位上。
面對組織另行安排的徵詢,高大光表現出了主動要求「下放」的堅持和堅決:「關鍵時期,我的部隊更需要我!」
這個戎馬倥傯30年的軍人,在大半輩子與戰士摸爬滾打中,讀懂了我黨我軍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真諦——「黨員幹部的信念堅定、引領有力,使群眾在一次次嚴峻考驗中『鐵心向黨』!」
這一次編制調整,全師300多名幹部分流,94名家在駐地的異地交流,沒有一個逾期報到,沒有一個滯留部隊,沒有一個提出特殊要求,沒發生一起嚴重違紀問題。
3年來,面對跨專業、調崗位任職等變動,全旅官兵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新《大綱》試訓、「學傳統、鑄軍魂」教育等重要工作的先行試點任務。
嬗變從摩步師到機步旅不僅是有形因素的革命性躍升,也是觀念形態的革命性進步,而旅長韓向春一言概之:「核心就是要培養出一大批既能繼承發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又能在資訊時代陸軍建設中大有作為的人才。」
如今,由摩託化步兵改為機械化步兵的4連,已是多次在上級聯合實戰演練中脫穎而出的「尖刀連」。但過去的幾年裡,連長錢宏傑卻一直甘當「小學生」——從改編之初到全軍先進單位「神槍手四連」取經開始,他一直帶著連隊沿著先進兄弟單位的「車轍印」前進,越過了一道道彎路溝渠。
長徵時期,紅軍戰士曾邊行軍邊在沙地上練習寫字。如今,那些遠去的身影早已被高學歷、高素質的新生代士兵替代,而不變的是刻苦學習、熟練本領、只爭朝夕的前行步履。
派幹部到兄弟單位見學、開辦軍事培訓班、實行跨兵種交叉授課……幾年來,一系列新舉措,讓這個傳承著光榮傳統而又年輕的機步旅迅速煥發生機。
改編時,擔任4年坦克營長的陶永偉平調到工化科長的陌生崗位。他二話沒說,像釘子一樣釘在訓練一線,靠「摸著石頭過河」的鑽勁、拼勁,助力多項新列裝裝備當年形成戰鬥力。
盤點手下愛將講不完的故事,韓向春自豪而感慨:「無論時代怎樣變,體制怎麼改,我們紅軍本色不變、精神不改,就一定能夠應變而進,立足改革潮頭!」
跨越夕陽西下,揚著沙塵的訓練場上,炮兵排長熊永超執著地提出了多訓1個小時的申請。
在新列裝的某新型自行高炮中,鼻尖掛著汗珠的他,嫻熟地操作信息系統,與炮手蔣宗超一次次地磨合著從雷達鎖定到擊發射擊的步驟。
戰場只爭分秒!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首都閱兵,這一新型自行高炮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陸軍高炮代表,曾在萬眾矚目中自豪駛過天安門廣場。
「新型自行高炮嵌入先進信息系統,實現雷達、觀測、計算諸元等戰鬥步驟一體化,使一輛炮車就相當於一個可實時機動的炮兵陣地,且戰鬥準備時間更短,車速、射程和精準度也大大提高。」熊永超告訴記者,新裝備列裝不到半年就形成了作戰能力,相比以往戰鬥力已數倍增強。
武器裝備的飛躍改變,見證著中國軍隊的一次次精彩跨越,有著「扛紅旗、當先鋒」光榮傳統的紅軍傳人們恨不得腳底裝上輪子趕路。
改建不到三年,某紅軍旅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2015年7月14日午夜,集團軍對這個旅首次全員全裝晝夜機動檢驗拉開序幕。千人百車,以夜間60公裡、白天80公裡的平均時速,縱橫馳騁600餘公裡,交出合格答卷。
——2015年10月,集團軍裝甲兵比武,全旅21名官兵達到特等級別,通過率和通過總人數均為集團軍第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